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大明殇 第四十三李岩建议不株连 军师剖局言军

李岩款款道来“其实正如大王和诸位所见,我营中军马是无论如何不可能来的如此之快的,这里面就有些玄机在啊。其实军师熟读三国演义,对于这里面的蹊跷洞若观火,只是既然军师不愿意点破,那小可不才,就在这里稍稍为诸位解释一下了。其实诸位看到的远方沙土漫天,根本就不是军士!而是障眼法!”

“不是军士,我说李岩,你这是摆的什么龙门阵,我老刘可是有些看不明白啊,那不是军士,怎么会有那么大的阵势,好家伙,我在这里面可是听的真真切切,看的一清二楚啊,那明明就是大军行军的时候才会踏起浮尘啊”刘宗敏一番被李岩说的云里雾里,他是个直爽人,听不懂的便要发问,不像是李自成,虽然也是直爽任勇,但毕竟身为统帅,多了一份稳重,自然也就多了一份心机,此刻虽然也是如堕入五层雾中,但只是一言不发。

李岩继续说道“大王,这里面的道理其实再好理解不过了。哦,李将军,其实那尘土并非是由于人踏马踩,而是我用了张翼德长坂坡退曹操的方法,那些尘土都是我在马尾上面系上了树枝,然后命令军士骑马来回驰骋时候扬起的沙尘,你们远远看去,自然就觉得是犹如千军万马一般,至于军旗吗,也是障眼法,我命令士兵尽数一手持兵刃,一手持军旗,甚至在后排的军士,我索性让他们兵刃也不要拿了,左手拿旗,右手也拿旗,再加上你们离着有百米之远,而最前方也确实是甲兵持刀,远远看去,自然也就是沙土漫天,旌旗蔽日了。”

“妙哉”李自成抚手拍掌“人说李岩素有文涛,武略稍逊,今日看来,李岩文韬武略竟然如此,我得李将军,何愁天下不定,霸业不成,诸位,满饮此樽”

今日,李自成完胜罗汝才,可以说李岩的功劳最大,可是眼下并非是论功行赏的时候,一来是罗汝才之案必须尽快审理,是杀是方这是一个不容迟疑,必须马上处理的问题,还有罗汝才虽然造反,至于其手下的军队如何处理,是杀还是留也必须有一个结果,这是第一大急事,现在军营里面人心惶惶,尤其是罗、贺二营兵变失败,大家心里面都害怕受到李自成部的报复,所以陆陆续续已经有兵士逃跑,人心思危,这件事情必须迅速处理,否则拖着不解决,不交代就会引发下一次更大的危急。二来自然也是进军的问题,李自成在襄阳立下了脚跟,可以说是席卷中原,窥视京师,扶摇北上,便可以直捣王庭,万万不可以在襄阳城里面花天酒地,必须在开春之前拿下京城,否则一到开春,京杭大运河解冻,就会有源源不断从江南运往京的粮草去接济北方的军队,一旦事成,势必自己又会迎接下一次的逃亡,眼下是自己和明朝军队实力悬殊最大的时候,再加上不久接到的消息,皇太极死后,福临登记,多尔衮摄政,满清人再一次席卷而来,清政府的北方防线已经从锦州推到了山海关,可以说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将明政府一次性摧毁,到时候自己腾出手来再解决多尔衮这支蛮夷部队,天下笃定。眼下要紧的是办理这两件大事。至于其他的事情可以先缓一缓。

李自成心中忖度着,已经打定了主意,但是他多存了一个心机,想要考一考宋献策心中的想法,一来当然是希望宋献策和自己想法一致,这样一来便更加证明自己的正确思路,二来也是借此试探一下宋献策的才识。“军师,依你之见,眼下我军有哪几件事需要即刻办理?”

宋献策知道这是李自成在试探自己心中想法,便款款答道“至于眼下,我军之事,无非是两件而已。”

李自成十分赞许地点点头,便接着问道“军师请讲,是哪两件大事”

宋献策一捻自己乌黑的长胡须“第一当然是稳定军心,合理处理好罗汝才的事情,这是最紧急的军务,处理好了,军心稳定,处理不好,军心动摇;第二当然是筹划北进的事宜,我们在襄阳城中屯定已久,修整得当,眼下三军士气充足,正好是一鼓作气北上的时候!”

“好”李自成双眸子中闪烁出明亮矍铄的光芒,“军师之言和我心中所想竟然是不谋而合,诸位以为如何”

李岩道“在下以为,军师所言确实是正理,眼下这两件事情确实是最要紧的军务”

刘宗敏素来是不懂军事谋略,他也点点头“大王,我是一个大老粗,大王说对的,那肯定错不了,再说就连军师和李岩兄弟都是一样的想法,那就更错不了。”

刘宗敏一番话竟然说的大家都是莞尔一笑,这个大老粗虽然是不懂军事,但是确实也是老实憨厚的可爱,李自成常常倚为心腹而从未改变,便是看中了刘宗敏身上这一点厚重少文。

李自成复问道“军师将军中有两件大事,我深以为然,只是如何处理这两件大事,我这心中依然是没有章程,军师可为我决疑乎?”

宋献策答道“大王,这两件事情看来虽然是没有关联,但是其实这两件事情是一件事情,因为我们如果没有处置好罗汝才的问题,便无法顺利的稳定军心,北上也就无从谈起。所以当务之急是处理好罗汝才的兵变问题。依我之见,罗汝才妄图谋反,实施兵变,威逼大王,实在是十恶不赦之罪,按照我军纪律,应该是凌迟处死,而贺一龙虽然是从犯,但是其也是主谋,况且新来投奔不久,不思感恩戴德,反而图谋不轨,刀兵相加,实在是禽兽不如,不杀不足以立军威,按律也应该是凌迟处死。至于其余的从犯人等,玄珪已经畏罪自杀身亡,自然可以不予追究,但是如此,也应该刨棺鞭,挫骨扬灰。其余兵马,皆是从犯,除了少数参与了密谋的应该枭首正纪,其余从犯不予追究为好”

李自成听着宋献策之言,虽然大体上来说是有理有据,其处理方式大体也是方向正确,只是凌迟处死这一条似乎是略微严重了一些。

其实在座的李岩和刘宗敏也都觉得军师的处罚条陈似乎是有些残暴酷虐,毕竟虽然罗汝才谋反,他总归是老三十六营里面出来的老辈分,是立过大功的人,虽然谋反之罪十恶不赦,罪恶滔天,但总归功过相抵,也不至于凌迟处死,贺一龙也是同样此理,至于对于从犯的处理,诸位也都是认同军师的建议。

其实宋献策心中当然清楚凌迟处死这一条是有悖天理人情的,他之所以这样说,便是给李自成一次明君的机会,把这个好人让给李自成来做,他开出了一个残忍无以复加的刑罚,而李自成只能在这个基础上面做减法而不是做加法,这样一来,众人便会感激李自成的宽仁。这是宋献策耍的一个小小的心机,此刻并没有一个人能够看破。

果不其然,一切如同宋献策的料定,李自成迟疑了,他反复咀嚼这自己所说出的那番话“凌迟处死,凌迟处死,军师啊,这样的处置方式是不是太过了一点呢?”

宋献策道“大王若有疑,一切从大王决。”

李自成道“军师之言,大体上我是认同的,包括对其同案的处理,我深以为然,此刻军心要紧,不宜打击一片,只适合有的放矢,杀鸡儆猴也就足够了。只是杀鸡未必是要凌迟处死的,这样也未必残忍,罗贺二人十恶不赦,但是我依然念在他二人也算是有功之人,便从轻发落便是,依我看,斩首便是!”

宋献策道“大王英明”。

在座诸位也是一齐应道“大王英明”

李自成道“既如此,大家也认为没有什么不妥,那这件事情便这么处理,接下来,军师,还有第二件事情,你怎么看?”

“至于第二件事情嘛,确乎是重中之重,现在局势已经比较明显,如今是三分天下,我们起义军是一分,势力范围是陕西湖广四川一带,也就是黄河以南的大面积地区和黄河以北的西北部分地区,而明廷主要还控制这黄河以北中原大部分的地区还有江浙大部分丰饶地区,至于东北则是清人的天下,现在我们和多尔衮就将明廷夹在了中间,让他顾首不顾尾,这样一来,他是早晚必完的。”

李自成点点头,“军师对于形式的分析确实是十分正确,我也是深以为然啊,不过,至于东北的多尔衮嘛,军师倒是太抬举他们了,不过是一群蛮夷,也算的上是一股势力。眼下,不过是中原内乱,这群辫子才可以趁机骚扰边境,一旦我主宰天下,必然会把这群辫子从中原驱赶回老家,明廷实在无能,亲信宦官,罢黜忠良,不得人心,这个任务只怕是要由我们来完成了”

宋献策微微颔首,觉得李自成一番言语果然有帝王气象,其雄才大略不亚于项羽,能够和这样一位英雄在乱世相逢并辅佐其成就一番大业,实在是人生幸事!

李自成复问道“眼下我军在襄阳屯兵久矣,以军师的建议,我们应该何时起兵,从何处开拔,大军走什么线路进军?”

这三个问题确实就有分量了,大家心里面都清楚,经过了长期的修整,一旦进军就将是全面的进军,甚至可以说是具有决战意义的进军,和明朝的战斗很有可能就在此一举,虽然长久以来,李自成大军和明朝军队对打都是胜多败少,但是毕竟都是小规模战役,没有进行数十万兵团的大决斗,而却战斗范围基本都是限制在中原数省,而始终没有和明军的大军团进行正面冲击,尤其是宣府。大同。山海关三大镇的明军精锐一直都在布防近畿,以及对方北方的多尔衮,对于明军主力精锐实力如何,李自成多少还是没有底的。

宋献策暗自观察李自成,见自成虽神容镇定自若,但是外强似乎中干,口中虽称要听询自己进军方略,实则是心中恍惚未定,难以决策,宋献策断定此时李自成进军心骄胜炙热,只是苦无良谋,对明军主力虚实摸索不定,而形式使然自己又骑虎难下,一旦进军虽有可能问鼎天下,但是形式晦暗难明,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三年前商洛山之事便会历史再现,也难为李自成目前这么筹措难安。

宋献策心中忖度已定“大王,如今天下大势正是有利于我军而不利于明廷,为何?其实在下举一个小小的比方大王和诸位就知道了,明廷就好比是一头牛,而咱们就好比是叮咬牛的血蝇,眼下这头牛已经被掀翻在地,奄奄一息,正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时候,只要我们再一鼓作气,直捣黄龙,这头牛立下就声断气绝,一命归天。而反过来一旦我们小成即安,见好就收,等这头牛挣扎着从地上翻身跃起,再想重演胜利光荣可就难上加难。这个比喻虽然粗俗,但是却是正理,因此眼下进军只着眼于一个字,那就是快。世间万事,皆可破之,然人唯快不破!”

李自成慢慢地咀嚼着宋献策这一番侃侃而谈,心中前期的阴霾渐渐地一扫而光,立时晴空万里,透亮无边,宋献策的一番高论虽然譬喻略有不当,比方也似乎有些不妥,然而确实是一针见血的不刊之论,纷繁错杂的时局被宋献策这么提纲挈领,一下子便柳暗花明起来。一个快字,正如同快刀斩乱麻一样坚定了李自成的进军之心。

“好,军师之言,真是如同抽丝剥茧一般,正理不刊,这些日子以来,实不相瞒诸位,我心中也是疑惑重重啊,对于是否进军心中一直也是摇摆不定,这倒并非是我眼光短浅,抱着三晋之地便想裂土封王,胸无大志,实在是因为军队浩繁,今不同昔,眼下再不是数千壮士啸聚山林,而是千军万马挥鞭断流,为三军,也为百姓,都容不得有半点马虎啊。”

众人见李自成如此揽过忧劳,齐声说道“大王宵衣旰食,在下惭愧,无能为大王分忧”

这虽然是奉承话,可自成听来也觉得春风如面,心中怡然,十分受用,便吩咐了“好,道乏,你们各自回去办差,罗汝才一事就由李岩抓紧办理,至于起三军之事,这里面宋军师先回去拟定一个章程,等各权制将军们一起议过了,交付执行。”

“是”

“是”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