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崇祯十四年的春天开打,来了又去,去了又来。李自成对于开封城可谓是情有独钟。
一直打到了崇祯十五年的深秋,李自成从棉衣换上了短袖,又从短袖换上了秋裤,就连去年的除夕也是在开封城下面度过的。
事实证明,人只要有耐心,有毅力,就没有什么是做不成的!
只是,代价很大,不是李自成的代价,而是开封城人民的代价!
对于李自成打开封这段史实,我翻阅了很多历史书籍,每每看到关于这一段时期描写我都会觉得毛骨悚然,暗自心惊,感慨在农业文明生产力落后的背景下,在战火烽烟之中,底层老百姓生活的艰难。
是的,我要说的是底层老百姓生活的艰难。当然,造反的也是底层老百姓,当官的人也很惨。但是,毕竟有一点是不一样的——当官也好,造反也罢,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他们多多少少是主动的。而对于当官之人,投降也好,死战也罢,好歹有的选,好歹可以死前求个忠义,好歹后代的丹书铁券上面,会记下你的姓名。而老百姓在乱世之中,死了就是死了,仿佛参天大树之上飘落下来的一片枯叶,茫茫大海之中遗漏的水滴,没有任何人会记得。
乱世之中,老百姓似乎就是该死的。去帮政府守备城池,会战死;不帮政府守备城池,农民军进城屠城,也活不了;躲起来呢?躲到没有战争的地方,能不能活下来呢?很不幸,乱世之中,没有桃花源,所以,结果依然是死。而更加不幸的是,死了就立刻变成一堆数字,一堆死亡数字,没有姓名,没有意义,没有尊严。
我曾经看《集结号》的时候,有一个镜头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谷子地历经艰辛地将自己曾经并肩作战的弟兄们找到了,政府将这些烈士安葬在陵园之中。然而,墓地之中在插在地上的一块块木碑上却没有一个是有姓名的,谷子地沿着墓地走着,为他们一个个地戴上钢盔,禁不住哽咽道“都是爹妈生的,爹妈都给起了名字,怎么死了以后,连个名都没有?”
我看到这里的时候,也不禁有些哽咽。
又不禁心生出了感慨,珍惜目前的繁荣与和平。生活在太平的年代里面,没有战乱,没有刀兵,幸哉!而此刻,非洲、中东地区依旧是战乱不断,感谢先辈之留血,换来这来之不易的和平!
做人,是需要去感恩的。
不好意思,有些扯远了。
还是继续说说开封城的现状吧。
如果历史穿越,你有幸回到开封,在开封城的街道小巷上走着,便会发现四处支起的大锅。干什么用的?答曰:吃人!太饿了,没有办法,怎么办?你家有小孩,我家也有小孩,怎么换一下,煮着吃。自己家的小孩实在是吃不下,那就吃别家的小孩吧。这种说法,历史上叫做易子相食。
危言耸听吗?我很客观。
当时的开封城,就是这种情形。
而官府对于这种惨绝人寰的情景也是默许,不默许又能怎么样?官府本来兵力就不足,对于这种现象是有心无力。
官府态度很简单:你们吃死人,换着孩子吃,我都不管。只有一条,不能满大街乱咬人!
那么城中的情况,李自成了解吗?他当然是了解的,那么既然了解,为什么还要攻城呢?
因为,局限性!
局限性,是我们经常会在历史书里面看到的一句话。比如某某某农民起义了,但是由于其具有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所以失败了,但是其进步意义还是有的,依然不失为一起具有进步意义的由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的革命运动。
这局限性是什么,历史老师往往会一笔带过。
我翻阅史料。
唐朝黄巢农民起义,杀人八百万,大军所到之处,赤地千里。黄巢发明一种绞肉机,把无辜百姓推进去,日夜绞肉,作为军粮。——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明朝农民起义,张献忠屠武昌城。每日,见人就杀,不问男女老幼。这个叫做大杀,没有固定对象,没有任何目的,只是为了杀人。大杀以后,是小杀。所谓小杀,是指张献忠每日杀两三百人来立威,杀人对象同样是随机。武昌城中,被张献忠杀死的不下八十万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清朝中后期,太平天国起义。洪秀全封天王,从广西一路杀来,凡攻占一个地方,来不及逃走的青壮年一律被迫参军,不肯参军的,杀。刑罚五花八门,惨不忍睹,你知道的凌迟,分尸、剥皮,他这里有。你不知道的点天灯,这里也有。如果被斩首,恭喜你,你上辈子祖上一定烧了高香,因为可以这样去死,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李自成屠临颍、屠陈州、屠南阳。什么开城门、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屁!都是自己编的歌谣。前期,李自成杀戮一点不亚于张献忠。——农民阶级局限性。
看完了,觉得在历史书籍之中一笔带过的东西竟然是这样触目惊心。我想,我们不能去对于历史书籍这样的笔法去进行攻击和诋毁,因为,历史具有总结历史进步价值,指导后人去变革世界、改造世界的功能。所以,它习惯于更多的向世人呈现一些积极的、光明的、正面的东西,这没有错。但我认为,那些隐藏在历史的缝隙之中、潮湿阴暗之地的那些黑暗的、见不得光的东西,同时也需要被拿出来,洗一洗,晒一晒,拾掇拾掇。
因为见过黑暗,所以珍惜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