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九月,李自成做了一件缺德的事情,说是缺德,可能还太轻了。
天怒人怨!罄竹难书!
李自成派人在黄河上面动了点小小的手脚,在黄河的河堤上面决了个小小的口子。
然后,黄河就咆哮了。流不尽的黄河水依照着地形地势,立刻洪水滔天,开封城被淹没。历史上管这件事叫决河灌汴。这个河,便是指代黄河,这个汴,就是指汴梁,也就是开封。
水有多高呢?据历史记载,是数丈。数丈也就是将近有十多米,古代是没有高楼大厦的。超过十米的建筑屈指可数,这样的水位,足以淹没开封城。
对于这段历史,说法不一。有人说,淹没开封城是明朝政府自己在搞事情,目的是不让李自成拿下开封城。宁愿自己不要,也不给李自成。我个人认为,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因为从结果上来看,这一次淹没开封城,李自成的军队并没有受到什么实际的创伤,反而是开封城的军民百姓被淹死几十万,这个叫动机和结果背道而驰。另外,这里面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疑点,那就是周王自己也被困在了城中,差点淹死。周王是皇亲,如果真的是明朝政府自己动手,没有理由不和周王打个招呼。所以,这种传闻是站不住脚的。
所以,这件事情十有八九是李自成干的。而且正史中记载,也确实是李自成所为。至于目的,十分明显。开封城一直围困不下,再加上他上一次被陈永福一箭射掉左眼(据说李自成被射瞎左眼以后还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每次阴雨天气,眼睛都会痛三天。还有就是每次行房事的时候,都会留血不止),无论是从战略目的还是个人泄私愤的角度,他水淹开封都是有理由的,只是,过于残忍。
开封城就这样被李自成攻下了。说是攻下了,其实也不正确。因为按照李自成的意愿,自己攻城是为了拿开封城立脚,可是黄河口子一开,收不住了。开封城里面全是大水,根本就没有办法驻扎,所以,李自成虽然破了开封,但是却并没有驻开封,而是转道向西走了。(向东是黄河,他过不去。)
至于崇祯皇帝发诏让侯恂率军和孙传庭率军救援开封,就落空了。因为开封城被淹没的时候,这两个人还在路上。孙传庭大概还行军在南阳(河南省,在开封的西面)一带,显然是还没有赶上。
黄河水进入开封城,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形呢?我给大家简要地描述一下。因为这一部分的史料是极其有限的(因为见过案发现场的人几乎都死了,或许有活过来的,精神受到了重创,未必愿意说这件事情。所以,一般这件事情后来史料的来源都是一些官员的回忆录或者传闻之类)。
首先说周王。周王家里房子比较高一点,毕竟是王府,比普通百姓家的房子肯定高很多。所以,大水一下还淹不死周王。他和十余个女眷抱着一根房梁泡在水里面,然后是其中有一个女眷用头把房顶顶穿(估计练过铁头功),周王这才浮出水面。后来是开封府推官黄澍在大水之中找到了周王,然后随便用木头扎个木筏带着周王逃出了开封。黄澍也因为这件事情立功,从推官一直升任御史,走上了光辉的仕途。
高铭衡呢?他的命也比较好,自己搭了个小船,也逃离了开封城。事后追究责任的时候,崇祯皇帝顾及他前两次守备开封有功劳,没有深究,只是罢了他的官。这样的处理方式,是公道的。
当然,在李自成攻打沂州的时候,当时已经是老百姓的高铭衡因为不肯投降李自成,还是被杀。这是后话了。
而当时的开封城里面有这样一个人引起了我的注意。这个人不是什么官员,但是很难得,也进入了历史。
之所以引起了我的注意。主要有这几个原因。
第一,他的性格很放荡不羁。这个人是万历年间的举人,中举以后去北京城参加会试十次,没有中进士,干脆不考了,闭门读书喝酒。这没有什么,关键是喝酒的地点。他不在家里喝,而是要在城外南边水里面喝,一边泛舟一边喝酒,而且不仅自己喝,还是拉上别人一起喝,见谁拉谁。不仅喝,而且喝的还很多,每次喝还都要喝醉。但是,你以为他只会喝酒那就错了,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点。
第二。在李自成攻打开封的时候,他还给政府写了一封建议信。信的内容是请河南这边让左良玉火速增援开封,然后打通黄河来运粮食,这样就可以解决粮草不足的问题。这一点,我认为是很有见识的。因为当时左良玉距离开封并不是很远,从距离上来说,他来救开封是可行的。而遗憾的是,崇祯皇帝只调了侯恂和孙传庭两个人来救援开封,可惜的是,两个人,都没有赶上。同时,他还建议让陈永福不要躲在城里面防守李自成以免被李自成围城,从结果上来看,他的提议是完全正确的,而且极其有眼光,因为李自成确实就那么干了。可惜当时意见没有被采纳。
当时开封被淹没的时候,这位老先生是抱着自己祖宗的牌位还有一筐一筐的书被淹死的。
可以鉴定,这是一个热爱读书,并且有眼光的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者。老人家的话,还是要听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