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朱熹《儀禮經傳通解》
内有《弟子職》一篇,亦有論及《地員篇》“五音凡首”一節。
二、葉適《習學記言》
其卷第四十五為讀《管子雜記》,引文與傳世諸本頗有異同。
三、黃震《日鈔》
其卷五十五《讀諸子》(一)中論及《管子》,引文亦頗有不同處。
四、王應麟《困學紀聞》
其卷十有論《管子》數節。《四部叢刊》中有影印元刻本。
五、方苞《刪定管子》
抗希堂十六種之一,清乾隆十一年刻本。此猶承明人習氣,任意刪節。間亦有所說解。
六、豬飼彥博《管子補正》
日本寬政十年(清嘉慶三年)刊本。說解簡要,頗多揭發。此書刊行在洪、王諸家箸述之前,似為清代學者所未見。
七、洪頤煊《管子義證》
積學齋叢書本,刊行於嘉慶十七年。孫星衍說附見其中。
八、王念孫、王引之《讀書雜志》
此書刊行於道光年間,乃清代考證學中之白眉。博洽精審,至今尚無人能出其右者。
九、宋翔鳳《管子識誤》
后序署“道光五年十二月”。自云“嘗見石渠先生校《管子》既精博,冀附王、洪兩家之后以質好古”。
十、安井衡《管子纂詁》
日本元治元年(清同治三年)刊本,以漢文通體施注。安井頗自負,然較之豬飼彥博,相懸遠甚。
十一、俞樾《諸子平議》
清同治九年刊本。在王氏父子之后,以俞氏所得為最多。
十二、張文虎《舒藝室隨筆》
收入《覆瓿集》中,同治十三年刊本。《隨筆》六與《余筆》三收有關於《管子》之校釋。唯本集所收與戴望《管子校正》所錄者時有出入,可知戴所錄者乃未定稿。
十三、戴望《管子校正》
同治十二年刊行。收羅諸家校釋,頗為繁富。丁士涵說卽見此書中,丁氏專箸遍求未得,恐未刊行。
十四、王紹蘭《管子地員篇注》
成書於道光十四年,刊行於光緒十七年。說頗滋蔓。
十五、王紹蘭《管子說》
稿本一冊,藏北京大學圖書館。滋蔓之病,與《地員篇注》同。
十六、洪亮吉《弟子職箋釋》
《授經堂重刊遺集》本,清光緒三年重刊。
十七、孫同元《弟子職注》
《仰視千七百二十九鶴齊叢書》本,嘉慶六年成書,光緒壬午刊行。
十八、莊述祖《弟子職集解》
《式訓堂叢書》本。
十九、王筠《弟子職正音》
《鄂宰四種》本,書成於道光三十年,咸豐二年刊於鄉寧。
二十、鐘廣《弟子職音誼》
光緒十六年刊本。
二十一、郭嵩燾《讀管札記》
附見顏昌峣《管子校釋》稿本内。
二十二、吳汝綸《點勘管子讀本》
鉛印本二冊。偶取諸家校釋,時加頂注,均甚簡略。
二十三、周悅讓《管子通》
在《倦游庵槧記·子通》中。《槧記》未刊行,稿本藏山東文管會。稿成於同治元年。
二十四、何如璋《管子析疑》
稿本藏上海市歷史文獻圖書館,稿成於光緒十二年。何《自序》云“積六閱月,成《管子析疑》三十六卷”。通體施注,近四十萬言。半歲而成此,可謂草率之至。何氏於前人少所許可,謂“舊附房《注》,或以為尹氏,疏解淺妄,疑坊間所偽讬。劉績《補注》殊少發明。朱長春《管子榷》了無精義。王氏《讀書雜志》所校正者稍有依據,然不過十得一二”。然何氏之學實頗淺陋,稿中每稱引梅賾《偽古文尚書》而津津樂道,卽可考見。“了無精義”,“殊少發明”,可移作自評。許維遹《校釋》初稿偶引何說而與《析疑》大有出入,乃據張佩綸《管子學》轉錄。光緒中,張與何曾會辦福建海疆事,軍敗,俱遣戍宣化,何於戍所箸成《析疑》,張亦於此時專力治《管》,故張引何說,與《析疑》有異同,或多得之口說也。
二十五、孫詒讓《札迻》
光緒二十年刊行,其中有關於《管子》之校釋。分量雖不多,然立說翔實。王、俞而外,當推孫氏與鼎足而三。
二十六、張佩綸《管子學》
手稿影印本,甚為龐雜。眉批旁注,添改刪削,迄未定稿。其中被刪舊說反有可取者。喜談古韻而乖疏,好立異說而滋蔓。
二十七、陶鴻慶《讀管子札記》
有文字同盟社排印本,僅畢《治國篇》而止。自《内業篇》以下有抄本,藏北京大學圖書館。近人校《管子》者以此書所發明者為多。
二十八、江瀚《管子識小》
光緒末年印本,文字無多,偏於保守,誠所謂“不賢識小”者也。
二十九、姚永概《慎宜軒筆記》
民國十五年排印本,共十卷。卷六專記《管子》,翔實,說多可取。
三十、劉師培《管子斠補》
《劉申叔遺書》本,民國初年印行。多列類書徵引文字之異同,少所發明。
三十一、章炳麟《管子餘義》
《章氏叢書》本,民國八年上海右文社印。立說偏僻,不求聯貫。好引圖讖之說,甚可異。
三十二、金廷桂《管子參解》
民國十一年排印本。
三十三、錢文霈《管子地數篇釋》
民國十三年刊本,收入《錢蘇齋述學》。
三十四、尹桐陽《管子新釋》
民國十七年排印本,通體施注。好以同音為訓,每失穿鑿。
三十五、李哲明《管子校義》
民國二十年排印本。
三十六、龐樹典《管子補注疏義》
民國二十年排印本,僅就《匡乘馬》、《乘馬數》、《山國軌》、《海王》諸篇而比附新說,然新舊俱屬淺嘗。自云“吾書訓詁之違,考據之陋,義理之近,文辭之不達”云云,可謂尚有自知之明。
三十七、黃鞏《管子編注》
存幾堂排印本。於《管子》原書部分改編,每節標注大意,然於義訓均少發明。
三十八、石一參《管子今詮》
民國二十七年商務印書館排印本。於原書通體改編,章節字句任意黯竄,可謂妄作。
三十九、顏昌峣《管子校釋》
稿本,於原書通體施注。承武漢大學譚戒甫教授借閱。此書初已定稿,繼經郭大癡索閱,縱橫批注其父郭嵩燾說及己見於其上,致使全稿鱗傷,不能不另起爐灶。郭所批注極端保守,於王、俞之說勤輒批駁,株守正文,幾於一字一句不許移易,而復好為曲解,此亦一妄人也。然顏說亦少所發明。
四十、顏昌峣《校管異義》
一九三三年發表於武漢大學《文哲季刊》二卷四號。
四十一、於省吾《管子新證》
《諸子新證》之一,京華印書館排印本。所見頗有新穎之處。
四十二、馬元材《管子輕重篇新詮》
稿本,乃自《匡乘馬篇》以下十六篇之綜合研究。馬氏認為此十六篇乃王莽時作品,證據薄弱,說難成立。余意乃文、景時同一學派之文匯,當別為文以論之。
右四十二種僅就余所過目者而標志之,然如梁啟超之《管子》(《中國八大政治家》之一)、羅根澤之《管子探源》,雖曾過目,無所取材。
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卷七有“王葵園先生《管子集解》序”一文,曾函詢楊氏該書下落,據查復,原稿已由王氏家人售出,不知去向。
范希曾(耒研)《書目答問補正》有其兄范耕研《管子集證》二十六卷,未刊。此項稿本亦不知下落。
郭沬若 一九五四年十月十八日於北京。
王先謙《管子集解》稿本,近得楊樹達氏協助,已由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第一所收購。此書“集解”僅據戴望《管子校正》略加翦裁,分別錄人原書文句下,甚少發明。戴氏錯誤亦未厘正。王氏高足蘇輿、陳*二人間有案語增補,已擇尤入錄。
郭沬若 一九五五年九月九日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