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宋楊忱本
原書現藏北京圖書館,另有二種翻印本傅世。
甲、前清光緒五年張瑛影刻本。
乙、涵芬樓影印本(收入商務印書館《四部業刊》)。
二、陸貽典校劉績《補注》本
此書原為錢遵王所藏,錢以貽陸貽典(勅先)。其后入楊氏海源閣,今藏北京圖書館。書經陸貽典用朱筆據楊忱本批校,再經黃丕烈(蕘圃)用墨筆據墨寶堂本覆校。校對甚為仔細,然亦尚有遺漏。黃校未竣事,僅畢前五卷而止。書無序跋,不知刊刻年代。書中多蓋有“宋本”二字橢圓形朱文小章,蓋前人曾以此為宋刻。此書亦箸錄於丁丙(松生)《善本書室藏書志》卷十六,定為“明成化刊本”,不知何據。(《皕宋樓藏書志》有“《管子》二十四卷,明成化刊本,唐司空房玄齡注,明蘆泉劉績補注”,蓋沿丁說。)丁又以此書為朱東光所刊,則誤也。又查豐順丁氏《持靜齊書目》有“《管子》二十四卷(原誤為‘二十一卷’,據莫友芝《經眼錄》校正),刊印不工,王芑孫舊藏,以朱筆校過,定為元板。九行,行二十字”。卷首鐵夫題識亦云“同年黃蕘圃見之,定是元板”。莫友芝《宋元舊本經眼錄》卷二亦有著錄。“刊印不工,九行,行二十字”,與劉績《補注》本相符,當卽劉績《補注》本。
三、明抄劉績《補注》本
北京圖書館藏,書無序跋,字跡頗工,蓋卽出於黃棉紙劉績《補注》本,行數字數大抵相同,原刻錯誤處時有改正。
四、十行無注古本
此書書前序目適缺,不知刊刻年代。紙質頗佳,殆所謂“麻紙”。十行,行二十一字。莫友芝《宋元舊本經眼錄》有“《管子》無注本,半葉十行,行二十一字,似元、明間刻”,當卽此本之見諸著錄者。日本安井衡《管子纂詁》所引昌平學藏無注古本,内容與此相符。此本當出於黃棉紙劉績《補注》本。《心術下篇》“節怒莫若樂”句,黃棉紙劉本“節”字誤刻為小字,竄入上句《注》文。(朱東光本亦同。)此本“節”字適奪,則因刪去《注》文,遂將“節”字一並刪去也。上海市歷史文獻圖書館藏有安正書堂本乃十行無注本之覆刻,其第二十四卷末葉有“太歲癸巳孟春安正書堂重刊”木牌墨記。“安正”為明劉宗器書林之堂名,至遲當刻於嘉靖、萬歷間。唯既云“重刊”,則其底本必更古。莫友芝認為“似元、明間刻”,於此得一佳證。
五、朱東光《中都四子》本
《中都四子》為《老子》、《莊子》、《管子》、《淮南子》。其《管子》部分有劉績《補注》。中都卽安徽鳳陽,明初設置中立府,定為“中都”。故“中都四子”又稱“中立四子”,朱東光本又稱“中立本”。刊於明萬歷七年己卯(公元一五七九年)。《湖北先正叢書》中有其《管子》影印本,蓋以蘆泉劉績為江夏劉績,故認為“湖北先正”也。影印本削去《四子本》總《序》,致使刊刻時代不明。《四子》編纂之合作者為“臨川朱東光(字符曦)輯訂,寧陽張登云(字攀龍)參補,休寧吳子玉翻校”。朱東光總《序》自稱為臨川考亭里人,以“萬歷丁丑承乏潁昌”,又言“張攀龍來守中立”,故朱為潁昌府尹,張為中立府尹。朱、張於共輯《中都四子》之外,又曾同校《呂氏春秋》。《天祿琳瑯書目·呂氏春秋》目下云“此本有陳世寶訂正、朱東光補參、張登云翻校諸名目,刊列於标题之下。……陳世寶、朱東光爵里俱無考。張登云山東兗州府寧陽縣人,登隆慶辛未進士,見《太學題名碑》”。此云“朱東光爵里俱無考”,蓋未見《中都四子》序之過也。
六、趙用賢《管韓合刻》本
此書刊行於明萬歷十年壬午(公元一五八二年),其《管子》母本為楊忱本,趙《序》自言“為正其脫誤者逾三萬言”,蓋並《注》文而言之。如《重令篇》楊忱本奪去一葉,計正文四百四十五字,《注》文二百六十二字,趙已補正。明刻以此書為最精,以后各種板本均脫胎於此。趙本《管子》,清光緒二年有浙江書局校刻本,對於明刻在文字上有所校改,坊間印本均以此為藍本。
七、凌登嘉《管子治略窽言》
刪節本,刻於明萬歷二十年壬辰(公元一五九二年)。
八、朱長春《管子榷》
出自趙本,乃善書者所書,未著刊刻年月。凌汝亨《管子凡例》云“趙氏訂本稱精核矣,然而掛漏處往往捉襟見肘。我湖大復朱先生《管子榷》成,則翻然若起管氏於九京,而鼓棹其舌風,可謂玄風大暢,非直夷吾之忠臣,且直為定宇(趙用賢)之益友矣”。凌汝亨本刻於萬歷庚申(一六二〇年),又其《凡例》於朱長春之次始序及“句容賓王張先生《管子選》”,張賓王卽張榜,有《四子纂》一書,其中有《管子》,刻於萬歷辛亥(一六一一年),是知《管子榷》必為萬歷年間刊本,且必刊刻於張榜《管子纂》之前。
九、張榜《管子纂》
刪節本,刊行於明萬歷三十九年辛亥(一六一一年),乃《四子纂》之一。四子者,《管子》、《韓非子》、《呂氏春秋》、《揚子法言》。別有《淮南鴻烈解輯要》,體裁均相同。眉批旁注,密加圈點,以評文為主旨者。
十、凌汝亨《管子》
刊刻於明萬歷四十八年庚申(一六二〇年),無注。錄趙用賢、朱長春、張榜等評注於眉端或篇后,行間亦偶注文法,密加圈點。評注圈點均以朱色套印。坊間有民國二十六年宋哲元影印本,頗易得。
十一、吳勉學《管子》
刊於萬歷年間,出自趙本。無注,半葉九行,行十八字。
十二、新鍥翁狀元匯選注釋《管子評林》
此乃明坊間俗刻本所謂“注釋續九子全書”之一,“九子”乃《屈子》(屈原)、《鹖冠子》、《抱樸子》、《劉子》(劉晝)、《郁離子》(劉基)、《管子》、《關尹子》、《譚子》、《韓詩外傳》,不倫不類。此中《管子》乃刪節本。所謂“翁狀元”者乃翁正春字兆震,明侯官人,萬歷進士第一。天啟初曾任禮部尚書。其所評選《管子》殆刻於萬歷、天啟之交。
十三、梅士享《銓敘管子成書》
刪節本,刊行於明天啟五年乙丑(一六二五年)。
十四、朱養和《管子》(花齋本)
刊行於天啟五年乙丑,出自趙本及《管子榷》。卷首有郭正域、沈鼎新、朱養和序各一篇。郭序與朱序,語多剿襲王元美《讀管子》(凌登嘉本卷首有節錄),可見朱氏箸述之苟且。唯板本刻印頗佳,明時已有翻刻本,足見頗為讀書界所歡迎。
十五、明新安黃之寀校刻《管子》
無注。半葉九行,行十八字,刻印頗佳。出自趙本。
無刊刻年月,或云刻於天啟年間,待考。
十六、姚鎮東《管子纂注》
刪節本,刻於明崇禎二年(一六二九年)。
十七、葛鼎《管韓合刻》
明崇禎十一華(一六三八年)刊本,字跡頗秀麗,乃學鐘、王楷法者所書。
宋本有墨寶堂蔡潛道本,已不知去向。聞有影鈔本,未見。明許光清曾據影鈔本刊行,增入劉續《補注》,亦所未見。
郭沫若 一九五四年十月五日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