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理论的幽灵:文学与常识 §文学的内涵:表达形式

自18世纪开始出现的另一种定义,即文学唯美,与虚构说越来越背道而驰。比如说按照康德(kant【1】)的《判断力批判》(1790)和浪漫主义传统的说法,美具有内在目的性。从此,文学与艺术只与自身相关。普通语言是为交流服务的工具,与之相反,文学的目的在于自身。《法语宝典》承袭了上述观念,认为文学仅仅是“用于审美的书面语”。

上述观念浪漫的一面长期以来备受推崇,它割裂文学与生活,将文学看成获救的途径,或者像19世纪末以来那样,将文学看成唯一的本真体验,对绝对与虚无的本真体验。在普鲁斯特和萨特的作品中,这个后浪漫主义传统与视文学为救赎之路的思想十分明显。前者在《重现的时光》里断言:“真正的人生,最终化为柳暗花明的人生,唯一令人觉得不枉此生的人生,就是文学。”(proust, p.474)后者在二战前所写的《恶心》的结尾处,让哀怨人生无常的罗冈丹(roquentin【2】)因一曲爵士乐而得救。形式——隐喻,即普鲁斯特所谓的“优美风格所不可或缺的饰环”(ibid., p.468)——有助于我们摆脱凡尘,获得“片刻的纯净状态”(ibid., p.451)。

42

不过,上述观念还具有今人更熟悉的形式主义的一面,它区分文学语言与普通话语,或让文学独辟蹊径地使用普通语言。凡语言、凡符号皆命定地既透明又遮碍。日常用语追求听后得意忘言(它及物,不可察觉),而文学语言经营的是隐晦曲折(它不及物,可察觉)。可以说明上述两个方面的极端例子比比皆是。日常语言多用本义,文学语言多用引申义(语意双关、表达生动、行在言中、自我指涉),在评论诗歌时蒙田早就说过“它们言简意赅”。日常语言比较松散,文学语言比较系统(更有组织,更协调、精练、复杂)。日常语言为言事而务实,文学语言托想象而唯美。文学挖掘的是语言介质的属性,并无实用目的。这就是关于文学之形式主义定义的各种说法。

福柯做过一个概括:从浪漫主义到马拉美,文学“自闭在极端的不及物的状态中”,它“成为一个简单明了的肯定,肯定这种语言的法则即确证[……]它的峻峭存在;它唯有永无休止地折回自身,就仿佛文学的话语除了讲述自己的形式之外就不可能有别的内容了一样”(foucault, p.313)。瓦雷里在《诗学课》中则得出以下结论:“文学是且只能是对语言某些属性的延展或应用。”(valéry, p.1440)这就是通过回归古人对抗现代、回归古典对抗浪漫而给文学或作为语言艺术的诗歌寻找普遍定义所做的尝试。热奈特会说这是“形式版的本质主义诗学”,我以为此形式乃“表达形式”,因为将文学定义为虚构涉及的也是形式,不过那是“内容的形式”。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马拉美、瓦雷里,虚构之定义已经让位于“诗歌”(热奈特称之为“讲述”)之定义,总之这是专家们的共识。除非上述两种定义至今平分秋色。

43

语言所特有的文学功用,亦即文学文本的独特属性,被俄国形式主义者名之为“文学性”。雅各布森于1919年写道,“文学的科学研究对象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是那让一部具体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jakobson, 1973, p.15),或者“让语言信息变为艺术品的东西”(jakobson, 1963, p.210),后一句是他多年后即1960年的说法。在这个为论战服务的战术概念中,我们似乎同时见到了作为批评之批评的文学理论和形式主义意义上的文学的理论的身影。凭借这一概念,形式主义者对研究对象进行了专门定义,他们企图确立文学研究的自主性地位,并彻底清除历史主义思潮和庸俗心理分析的影响。他们公开反对将文学界定为文献,或者界定为(现实的)再现或(作者的)表达;他们看重文学作品所独有的文学要素,对文学语言和非文学语言亦即通俗语言予以区分。文学语言自有其依据(而不是约定俗成的),它面向自身(而不是线性的),自我指涉(不具有实用价值)。

44

那么,究竟是什么属性、本质让某些文本成为文学作品呢?依照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viktor chklovski【3】)在《艺术乃手法》(1917)中的讲法,形式主义者主张将“陌生化”或“反常化”(ostranénie)作为文学性的标准:文学或一切艺术乃一种手段,即打乱读者不假思索、习以为常的理解形式,让他们对语言生出新的感觉。雅各布森后来指出这种间距效应来自数种占统治地位的手法(jakobson, 1935),它们属于表征文学性的形式常量或语言要素,且被视为对“语言之种种可能”的实验。后一句乃瓦雷里的说法。然而,手法乃至占统治地位的手法用多了也会为人所熟悉,于是形式主义(见第6章)最后的结论是:文学史就是不断重新配置文学手法,反复更新陌生效应。

照这么讲文学的本质大概就建立在一些可解析的形式常量上。以语言学为支撑,借结构主义而复兴的形式主义让文学研究摆脱了那些与文本话语条件无关的观点。那么什么是其挖掘的常量呢?是体裁,类型,辞格。他们的预设是:一门从宏观上来研究文学的科学是完全可能的,与之相对的则是研究个体差异的风格学。

【1】康德(1724—1804):德国哲学家。其著作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等。

【2】罗冈丹:萨特小说《恶心》的主人公。

【3】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1893—1984):俄国文学理论家、作家,俄国形式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著作有《散文理论》等。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