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曾国藩箴言录 §兵机

【原文】

前此为赴鄂救援之行,不妨仓卒成军。近日为东下讨贼之计,必须简练慎出。若不教之卒、窳败之械则何地无之,而必远求之湖南,等于辽东自诩之豕,仍同灞上儿戏之军。故此行不可不精选,不可不久练。

【大意】

在此之前,为了迅速赶到湖北进行救援,自然仓促间集结成军。而现在是为了东下讨贼,所以必须训练士卒,谨慎出动。如果没有对士卒进行训练,又带上破旧不堪的兵器,这是哪里都有的,又何必一定要舍近求远到湖南来找呢?这就好像是《后汉书》里所说的那只被人大惊小怪的白毛猪,也相当于汉文帝所感叹的视战争如儿戏的霸上老兵。所以这次行动,不可不挑选精兵强将,不可不久练士卒。

【原文】

兵者,阴事也。哀戚之意,如临亲丧;肃敬之心,如承大祭,故军中不宜有欢悦之象。有欢悦之象者,无论或为和悦,或为骄盈,终归于败而已矣。田单之在即墨,将军有必死之心,士卒无生还之气,此其所以破燕也。及其攻狄也,黄金横带,有生之乐,无死之心,鲁仲连策其必不胜。兵事之宜惨戚,不宜欢欣,亦明矣。

【大意】

用兵打仗,是十分隐秘的事情。每当遇到将士阵亡,作为主帅,其哀凄之意,应如同参加亲人的丧礼;其肃静之心,应如同亲临重大而庄严的祭祀典礼。所以,军队之中,不应该有嘻嘻哈哈的欢乐气氛,如果有了这种欢乐的气氛,那么不管是和悦的,还是骄傲的,最终都会导致失败。战国时期,齐国的田单防守即墨城时,将帅人人都有必死的决心,士卒个个都无生还的打算,这是他们之所以能够打败燕国的原因。而到攻打狄人时,田单披挂着黄金横带,只知道活着的快乐,却丧失了拼死沙场的决心,鲁仲连因此推测他不能获胜,后来果然如此。由此可见,带兵打仗应该居安思危,忧戚在心,而不应该欢欣傲慢,这是十分显明的道理啊。

【原文】

此次由楚省招兵东下,必须选百炼之卒,备精坚之械,舟师则船炮并富,陆路则将卒并愤,作三年不归之想。为百战艰难之行,岂可儿戏成军,仓卒成行?人尽乌合,器多苦窳,船不满二百,炮不满五百,如大海簸豆,黑子著面,纵能速达皖省,究竟于事何补?是以鄙见总须战舰二百号,又补以民船七八百,大小炮千余位。水军四千,陆军六千,夹江而下,明年成行,始略成气候。否则名为大兴义旅,实等矮人观场,不直方家一哂。

【大意】

这次由湖南招兵东下,必须挑选久经磨练的士卒,准备精良坚固的武器。水军必须船多炮足,陆军则要将士同仇敌忾,做好三年不归的准备。现在马上就要开始艰苦卓绝的战斗,组编军队怎么能够像儿戏一样,仓促行军呢?如果所集结的军队都是乌合之众,所带的武器多是废铜烂铁,战船不满二百艘,大炮不到五百门,那就好像大海里的簸豆,黑子著面,这样即使能够迅速到达安徽,对战事又能有什么帮助呢?所以,我的看法是,必须要有二百艘战舰,再增补七八百只民船,大、小炮要有一千余台,水军四千人,陆军六千人,水陆两军夹江而下,明年动身,这样才能略成气候。否则,虽然名义上是大兴义师,实际上好像矮子看戏,根本不值得真正的行家一笑。

【原文】

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荀罃之拔倡阳,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遽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此善用气者也。

【大意】

打仗,靠的是勇气。正如《左传》所说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我对这几句话,常常揣摩体会。用兵的大致原则,实在没有其他的巧妙之计,只要常存有用之不竭的勇气就可以了。当年孙权率兵攻打合肥,被魏将张辽打败;诸葛亮进攻陈仓,也被郝昭挫败。这些都是因为开始时锋芒太露,勇气太过,后来渐渐气衰力竭的缘故。只有春秋时晋国大将荀罃攻破倡阳那一仗,属于士气已经衰竭后来又振作起来的情况。还有三国时吴国名将陆抗攻克西陵,事先早已料到西陵不可能很快拿下,所以养精蓄锐,先准备好外援,等待城内守军自毙,最后取得胜利。这些都是善于利用士气的将帅。

【原文】

日中则昃,月盈则亏,故古诗“花未全开月未圆”之句,君子以为知道。故余治兵以来,每介疑胜疑败之际,战兢恐惧,上下悚惧者,其后常得大胜。当志得意满之候,各路云集,狃于屡胜,将卒矜慢,其后常有意外之失。

【大意】

太阳过了正午便要逐渐从西边落下去,月亮到了盈满之后便要一天天亏缺,所以古诗中有“花未全开月未圆”的句子,君子认为说出这句话的人,一定是悟出了大道。自从我带兵以来,每每处在对胜败存有疑虑,没有把握时,往往战战兢兢,心有恐惧,全军上下危惧警惕,后来往往获得大胜;有时候志得意满,鉴于屡次获得胜利,并导致将士们骄矜散漫,结果却经常有意想不到的失败。

【原文】

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所谓“无竞惟人”也。若不得其人,则羽毛未丰,亦似难以高飞。昔在宣宗皇帝,亦尝切齿发愤,屡悔和议,而主战守,卒以无良将帅,不获大雪国耻。今欲罢和主战,亦必得三数引重致远、折冲御侮之人以拟之。若仅区区楚材,目下知名之数人,则干将莫邪,恐未必不终刷折。且聚数太少,亦不足以分布海隅。用兵之道,最忌“势穷力弱”四字。“力”则指将士之精力言之,“势”则指大局大计,及粮饷之接续、人才之继否言之。能战,虽失算亦胜;不能战,虽胜算亦败。

【大意】

国家是不是真正的强大,要以是否得到人才作为标准的。这就是《诗经》中所说的“人君为政,要想使国家强大,莫过于得到贤人”之意。如果不得其人,就好比羽毛未丰,也就难以高飞。当年宣宗皇帝(道光皇帝)也曾想发愤图强,多次为与洋人签订和议而后悔,一直主张宣战固守。最终因为没有更优秀的将帅,以至于无法为国家雪耻。今天想要罢和主战,也必须要得到几个雄才大略之人来担当引重致远、抵御外侮的重任。如果仅仅靠湖南的区区几个人才,也就是目前比较知名的这几个人,那么即使你手握干将莫邪之剑,恐怕最终也无法能削平叛乱,安定天下。况且,能够任用的人才实在太少,也不能分布到全国各地。用兵之道,最忌讳“势穷力弱”这四个字。“力”,指的是将士的勇力;“势”,则是指天下大势,以及粮饷是否充足,人才是否能够接续得上而言。如果善于作战,即使偶尔失算,最后也能获胜;如果不善于作战,那么即使胜算在握,也有可能会失败。

【原文】

悬军深入而无后继,是用兵大忌。

【大意】

孤军深入敌人所统辖的范围而没有后援,这是用兵的大忌。

【原文】

危急之际,尤以全军保全士气为主。孤军无助,粮饷不继,奔走疲惫,皆散乱必败之道。

【大意】

当形势十分危急的时候,要以保全军队的士气作为头等大事。孤军无援,粮饷不继,疲于奔命,这些都是军队溃败的原因。

【原文】

凡善弈者,每于棋危劫急之时,一面自救,一面破敌,往往因病成妍,转败为功,善用兵者亦然。

【大意】

凡是善于下棋的人,每每在棋局危急的时刻,都能够做到一面挽救自己,一面攻破敌方,往往能够做到因为生病而调养得更加美丽和健康一样,将失败转化为成功。善于用兵的人也是这样。

【原文】

凡危急之时,只有在己者靠得住,其在人者皆不可靠。恃之以守,恐其临危而先乱;恃之以战,恐其猛进而骤退。

【大意】

大凡在危难紧急的关头,只有自己能够掌握得住的部分才真正靠得住,那些存在于别人身上的因素都是不可靠的。依靠别人来坚守,就会担心他们面临危险而先乱了阵脚;依靠他们来进攻,就会担心他们出击时过猛但遇到困难时退得过快。

【原文】

凡用兵,须蓄不竭之气,留有余之力。

【大意】

大凡用兵之道,应该积蓄源源不断的士气,并且保存实力,以利再战。

【原文】

蔡按:曾、胡之论兵,极主主客之说:谓守者为主,攻者为客;主逸而客劳,主胜而客败。尤戒攻坚围城。其说与普法战争前法国兵学家所主张者殆同(其时俄土两国亦盛行此说)。其论出师前之准备,宜十分周到。谓一械不精,不可轻出;势力不厚,不可成行,与近今之动员准备,用意相合。其以全军、破敌为上,不以得土地、城池为意,所见尤为精到卓越,与东西各国兵学家所倡导者,如出一辙。临阵分枝宜散,先期合力宜厚,二语尤足以赅括战术、战略之精妙处。临阵分枝者,即分主攻、助攻之军及散兵、援队、预备队之配置等是也;先期合力者,即战略上之聚中展开及战术上之开进等是也。所论诸端,皆从实行后经验中得来,与近世各国兵家所论若合符节。吾思先贤,不能不馨香崇拜之矣。

【大意】

蔡锷按:曾国藩、胡林翼二公谈论用兵作战,都极力主张有主客之说,把防守的一方称为主,进攻的一方称为客;防守一方以逸待劳,所以往往主方获得胜利而客方遭到失败。所以,特别应该忌讳的是攻坚围城。他们的这种观点与普法战争之前,法国军事家所主张的差不多相同(当时俄国、土耳其两国也盛行这种说法)。他们都认为,军队出征之前的准备,应当十分完备周到。并说只要有一种器械不精良,就不能轻易出兵;军队所积累的实力如果不够雄厚,也不可成行。这和今天我们所说的战前动员准备工作,用意是正好符合。曾、胡二公谈论战争,以保全军队、击破敌人为要旨,而不把占领土地和攻占城池作为主要目标,这种见解真是精辟之极,与东西各国军事家所倡导的精神如出一辙。此外,临阵分派兵力应当以分散为主,预先集结军队以实力雄厚为主,这两句话更是概括了战术、战略的微言大义。临阵分派军队,也就是分主攻、助攻的部队,以及散兵、援队、预备队等的配置。预先集结兵力,就是战略上的聚中展开,以及战术上的开进等等。曾、胡二公所谈论的这些,都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与近世各国军事家的观点完全符合。每当想起这些拥有大智慧的先贤,我就不能不觉得他们德行馨香,顿起崇拜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