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透过地理看历史:大航海时代 第七章 黄金海岸

葡萄牙人到来时,在尼日尔河流域,存在着三个西苏丹人建立的国家:马里帝国、桑海帝国和贝宁帝国。另外,在乍得湖一带,还有一个中苏丹人建立的博诺帝国。不要被帝国两个字迷惑,其实它们都是苏丹国。论实力,它们和欧亚大陆上的帝国没有可比性,称其为帝国也只是相对附近的部落酋长国而言。

对古代人而言,撒哈拉沙漠是个几乎不可逾越的障碍;但对阿拉伯人来说,几乎没有他们到达不了的地方。阿拉伯人能穿越沙漠,是因为他们驯化了一种特殊的动物——骆驼。与中国人熟悉的双峰骆驼不同,阿拉伯人驯化的是单峰驼,是热带沙漠的产物,而双峰驼是温带沙漠(比如中国的新疆)的产物。双峰驼比起单峰驼,打个比方,就好像手机多了一个备用电池,续航能力大大提高;单峰驼比起双峰驼,更轻便、速度快,可以用来装备骆驼骑兵。在沙漠地带,骆驼骑兵几乎没有对手,早期阿拉伯人能迅速席卷中东的沙漠地带,靠的就是骆驼骑兵。但骆驼的最大作用不是打仗,而是驮运货物,对阿拉伯商人来说,骆驼是他们最大的财富。

早在300年前后,在塞内加尔河至尼日尔河上游之间出现了一个黑人建立的古国——加纳王国。8世纪,加纳王国发展成加纳帝国。加纳帝国盛产黄金,因此也称黄金帝国。这时阿拉伯人也在半岛上兴起。阿拉伯商人带着盐、织物、杂货、贝壳(非洲海岸线平直,没有海滩,贝壳稀有,加纳用贝壳作货币),来交换加纳人的黄金、奴隶、象牙。看见没有,在非洲,一直有奴隶买卖,并不是欧洲人的发明,只不过欧洲人把奴隶买卖做到了极致。此外,奴隶在非洲原本只是一种身份,地位比普通人低,但也不是一点人身保障都没有,欧洲人到来后,奴隶才变得毫无人身权利,像牲口一样被卖到世界各地。这一点可以参照中国历史,清朝时那些达官贵人家里的仆人也是奴隶身份,虽然是买来的,但也是人;而那些被贩卖到南洋的华工,却遭受着非人的待遇。当然,下南洋的华工本身并不是奴隶身份,很多是被骗去的,但其遭受的境遇和黑奴没什么两样。

加纳帝国的黄金产自上几内亚高原,这里有很多金矿,而从北方穿越撒哈拉沙漠而来的阿拉伯商人又带了人体所必需的食盐(虽然这里靠海,但非洲人不会制盐),加纳帝国垄断了贸易线路,逐渐强大起来,远近闻名。在这条贸易线上,迅速兴起了几个城市,如瓦格拉、迭内、廷巴克图(又译作通布图)和加奥等。

11世纪,原本属于加纳帝国的马里部落崛起。马里人信奉伊斯兰教,凭借着伊斯兰教的强大组织能力,马里人迅速扩张。1240年,加纳帝国被马里帝国吞并。

桑海是先后臣服于加纳帝国和马里帝国的小国。11世纪,桑海人把首都迁到了加奥,控制了黄金贸易线,也逐渐皈依了伊斯兰教。15世纪后期,桑海人沿尼日尔河大力扩张,占领马里帝国中心城市廷巴克图,正式建立桑海帝国。葡萄牙人来的时候,桑海帝国正在不断蚕食马里帝国的土地。

由于乍得湖附近不出产什么稀缺的资源,所以直到14世纪中苏丹人才在这里建立了博诺帝国。同样,因受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博诺帝国也信奉伊斯兰教。

另外还有一个位于尼日尔河入海口的贝宁帝国,也是14世纪建立起来的。从这里可以看出,西非的文明深受阿拉伯文化影响,越靠北,离阿拉伯商人的贸易通道越近,就发展得越早,反之则越落后。

无论是加纳帝国、马里帝国,还是桑海帝国、贝宁帝国,都是靠着尼日尔河发展起来的,河流是古代商贸最便捷的通道。在尼日尔河的南边,靠近几内亚湾的地方,是一片原始热带雨林。在雨林里,有许多的河流顺着高原流入大海。正是靠着这些河流,葡萄牙人把西非内陆的黄金、象牙,以及奴隶等源源不断地运到海边,再装上船运回欧洲,于是在海边形成了几个重要的贸易市场,分别是胡椒海岸、象牙海岸、黄金海岸和奴隶海岸。这几个贸易海岸为葡萄牙人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为防止欧洲其他国家染指,葡萄牙人对这些贸易口岸采取了保密措施。

当葡萄牙人沿着象牙海岸、黄金海岸和奴隶海岸航行时,以为就此向东可以到达印度洋。当他们到达喀麦隆火山时,却发现海岸线又向南拐了。看来,从赤道附近驶入印度洋是不可能了。

喀麦隆火山位于北纬4°,是一座活火山,山坡堆积着厚厚的火山灰,土壤肥沃,再加上地处热带雨林区,降水丰富,因此人口稠密。

随后,葡萄牙人又在喀麦隆火山附近的海面上发现了4个岛屿:比奥科岛、圣多美岛、普林西比岛和安诺本岛。

当然,本书所说的“发现”,是站在欧洲人的立场说的,并不代表这里没有居民,或者没有被其他的文明发现过。只是在大航海时期,欧洲人对每一个发现的地方都有详尽系统的描述,并把这些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地方画在世界地图上,所以欧洲人的发现,才彻底改变了这些地方的历史。

发现圣多美岛的日期是1470年12月21日,这一天恰好是基督教的圣多美日,因此命名。圣多美岛和普林西比岛同属于火山岛,土地肥沃、降水丰富,非常适合农业种植。葡萄牙后来从非洲运来30000名黑奴在这里开垦种植园,种植甘蔗,熬制砂糖,于是这里成为葡萄牙人又一个砂糖生产基地。

剩下的两个岛,比奥科岛离大陆近,岛上人口众多,葡萄牙人一时无法染指。安诺本岛太小,面积只有17平方公里,葡萄牙人也没太放在心上。

这四个岛屿都是火山岛,和喀麦隆火山一样,都是阿达马瓦山的延伸。只不过因为喀麦隆火山是西非沿海最高的山,所以比较出名。

过了圣多美岛,意味着葡萄牙人穿过了赤道。从古希腊时代开始,很多欧洲学者,包括亚里士多德,都认为赤道附近是生命的禁区,因为太阳的直射光线带来的炙热会焚毁一切动植物,葡萄牙人用事实否定了这一观点。

在随后十来年的日子里,葡萄牙人把经营重点放在了几内亚湾。

靠着从西非掠夺来的财富,葡萄牙国力日增。1471年,葡萄牙人与摩尔人开战,大获全胜,占领了阿尔吉拉和丹吉尔。从此,直布罗陀海峡周围地区完全控制在葡萄牙人手里,前往西非探险的线路变得无比通畅。只有一个地方例外,那就是加那利群岛,它就像一颗钉子一样,在葡萄牙人的航线上十分碍眼。

因为加那利群岛由七个大岛组成,卡斯蒂利亚人一时难以全部控制,所以葡萄牙人总想占据其中一个岛屿作为据点。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卡斯蒂利亚人当然不想让葡萄牙人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插上一脚。为此,两国摩擦不断。

1479年,经教皇调解,葡萄牙王国与卡斯蒂利亚王国签订了《阿尔卡索瓦斯和约》。条约规定:加那利群岛归卡斯蒂利亚王国所有;卡斯蒂利亚王国不再对加那利群岛以南发现的和将发现的陆地提出要求;其他有待发现的世界以穿过加那利群岛的纬线(约北纬28.5°)为界分成南北两部分,北部由卡斯蒂利亚王国去发现,南部由葡萄牙王国去发现。

这个条约虽然让葡萄牙人从此对加那利群岛死了心,但也让葡萄牙人对自己在西非的发现成果放了心,不用担心卡斯蒂利亚人去抢自己辛辛苦苦获取的果实。

在签订条约的第二年,卡斯蒂利亚王国与阿拉贡王国合并,成立了西班牙王国。在初步完成内部统一后,西班牙终于腾出精力面向大海,葡萄牙人也将迎来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

不仅如此,1480年,英国也组织了一支探险队开始往爱尔兰岛以西远航。同年,莫斯科公国大败蒙古军队,从此脱离金帐汗国的控制。从海洋到陆地,欧洲人的活力全面激发。

1481年,葡萄牙国王若奥二世(john ii of portugal)即位,他是其叔祖父“航海家亨利”的坚定追随者和拥护者,一心打通到印度的航道,于是葡萄牙的航海事业又有了新的进展。若奥二世在位期间,前往非洲的葡萄牙船上不仅有冒险家,还有传教士、使节、商人,葡萄牙人开始从宗教、外交、经济全方位向非洲渗透。另外,若奥二世还组建了学术委员会,研究天文、地理等与航海有关的课题。

为了远洋航行的安全和便利,葡萄牙人在黄金海岸修建了一座城堡,名为圣乔治·达·米纳堡,意思是金矿上的城堡(荷兰统治时期变成了圣乔治·德·埃尔米纳堡,现在一般简称为埃尔米纳堡)。圣乔治是继阿尔金之后葡萄牙人在西非沿岸建立的第二个殖民点,从此以后,附近的黄金、奴隶和各种货物都可以先汇集到这里,船一来就可以交割拉走,不必像以前那样在岸边等待好几天,如此一来效率大大提高。

1482年6月,一支葡萄牙探险队从圣乔治南下,航行约2000公里后,发现了黑非洲第一大河——刚果河的河口。葡萄牙人上岸后,在这里立了一个石柱,以作纪念。这是西方探险家立的第一根纪念石柱,后来远航探险的人纷纷效仿。然后,探险队派了一只船溯河而上打探情况,主力则继续向南探索,直到在南纬13°左右的圣玛利亚角再立石柱,然后返航。从刚果河往上,正是班图人建立的刚果国,不过此时他们还只是一个部落制的国家。刚果国地处热带雨林区,这片雨林是全世界除亚马孙雨林之外最大的雨林。

再往南,葡萄牙人惊讶地发现沿海一带出现了沙漠,沿海沙漠最让航海者恐惧。如果说过撒哈拉西海岸时葡萄牙人心里还多少有点准备的话,眼前的沙漠着实让葡萄牙人心里发虚。因为他们不知道这片沙漠有多长,什么时候能结束。如果准备不足的话,可能全员都会在返航的途中饿死、渴死。

这片沙漠正是纳米布沙漠,从今天的纳米贝一直到奥兰治河,南北长2100公里,东西最宽处160公里,最窄处只有10公里。它位于南回归线附近,和撒哈拉沙漠在纬度上正好南北对称。

葡萄牙人担心自己又碰到了一个撒哈拉沙漠,不敢轻举妄动。经过精心准备,于1485年在圣玛利亚角以南不远处的黑山立起第三根纪念柱后,继续南行到南纬22°的克罗斯角(今纳米比亚境内)。此次南行穿过沙漠大约1000公里,仍看不到尽头,葡萄牙人感觉心里没底,立石柱后返航。途中路过刚果河的时候,遇到了3年前派去探查的人。这些人逆流而上160多公里,带回了刚果国的一个使节团,团长是一名刚果亲王。这些人在葡萄牙受洗入教,学会了葡萄牙语,后来创建了信仰基督教的刚果王国。

1487年8月,葡萄牙国王若奥二世派航海世家出身的巴托罗缪·迪亚士(bartolomeu dias)率船队出海探险。迪亚士从里斯本出发,先到达圣乔治,然后又到达了前人航行的最远点——南纬22°的克罗斯角,再穿过南回归线,在吕德里茨(今纳米比亚境内)立纪念石柱。

此时的迪亚士并不知道前方的沙漠还有多长,但已没有退路,因为他已经沿着沙漠走了将近1500公里,若退回去补给肯定不够,只有硬着头皮往前。

驶过奥兰治河口时,船队终于得到淡水的补给,沙漠也渐渐远去,眼前开始出现绿色的植物,一船人终于看到了希望。

没有想到的是,船队到达南纬33°的时候遇上了风暴。为了避免触礁,迪亚士把船往深海方向驶去,结果补给船掉队,不知所踪。等风浪稍微平静后,船队调头向东,走了半天也看不见陆地,迪亚士感觉不对,于是再转向北走,于1488年2月3日发现了从西向东的海岸线,这是非洲的最南端。

然后,迪亚士率船队继续东进至阿尔戈阿湾,从这里起,海岸线由东西向转为东北向。迪亚士判断,此时,他的船队已经绕过非洲的全部南海岸,正航行在印度洋上。

迪亚士在阿尔戈阿湾的帕德龙角竖立石柱后,又前进到大鱼河河口,然后返航。返航途中,迪亚士在发现了厄加勒斯角(这里是非洲大陆的最南端,当时迪亚士把它命名为圣布雷顿角)后,又在之前经受风暴的地方发现了一个海角,于是把它命名为风暴角,并立石柱纪念。此后,他们又意外地碰到了失散很久的补给船。1488年12月,迪亚士的船队回到了里斯本。

迪亚士的这次远航共历时16个月,单向航程上万公里,把航行最远纪录向南推进约13个纬度,绕行了整个非洲南部海岸,发现了长达2000公里、前人未知的海岸线,并带回这个地区比较准确的地图。

不久后,葡萄牙国王若奥二世觉得风暴角这个名字不吉利,于是改名为好望角。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