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透过地理看历史:大航海时代 序言

地理、地貌是人类历史和文明演进的舞台,同时又在规范着、制约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走向。人们对周遭地理乃至远方的探索,形成了地理知识,这一知识体系反过来帮助人类利用自然地理进行交通,同时创造工具,跨越地理障碍,实现与远方的交流,最终上天入地,开发地球资源,以供文明的升级。

地理是客观存在的,但地理知识长期以来却是一种看不见的权力。在中国,古代统治者以“图籍”把地理和人口(户籍)、经济(物产)结合,作为“俯察万方”、君临天下的核心技术。“舆地”之学因之成为中国传统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西方,对地理知识的研究在古希腊就已然肇始,但早期西方学者对地理知识的态度较为纯粹,只是出于对自然、哲学根本问题的探索。随着大航海时代到来,地理知识开始用于侵入其他文明繁盛之地,在此过程中,近代测绘学和制图学兴起,愈加精密的制图技术使得地理知识形成的权力更加牢不可破。当每一个新发现的区域被缩放到地图上,垄断地理知识的西方人便自然地拥有了对这片土地的话语权。

如今,随着技术、知识的民主化,西方因垄断地理知识架构的权力体系瓦解了。除了涉及机密的高精度地图测绘之外,地理知识成为大多数人的“自然权利”,我们几乎可以凭一部手机走遍世界。在这个“无所隐藏”的时代,会有人愿意捧着一本地理书慢慢品味吗?或许《透过地理看历史》系列畅销书的作者李不白能给我们答案,这次他带来了这套书的世界史部分。

为何要透过地理看历史?著名历史学家邓广铭先生提出过研究历史的“四把钥匙”:职官制度、历史地理、年代学和目录学。虽然该理论主要针对中国史学,但“历史地理”仍是中外史家必备的治史“密钥”。最能体现历史地理对治史的重要性的莫过于战争,而任何一场战争都离不开指挥者对地形地貌的利用。如果对战时的地理环境没有足够的认识,历史作品就无法复原战争原貌、理解其背后的历史内涵,更无法让读者身临其境。尽管市场上已引进一些西方人撰写的世界历史地理作品,但由中国人撰写的此类作品少之又少。《透过地理看历史:大航海时代》可以算是其中最专业也最具水准的作品。西方人撰写世界历史地理的优势在于对史料的熟稔,但缺点是目标读者的知识结构、文化背景及阅读习惯完全不同于中国读者。

由此,李不白先生按照中国读者的习惯,将15到17世纪的世界史放置在精准的地理空间之中,以历史顺序为纲,在大的历史阶段下按照地理区块进行阐释,巧妙地把纵向的历史脉络与横向的地理知识融合在一起,为不熟悉世界历史的读者搭建了一个牢固的时空架构。本书以我们熟知的丝绸之路开篇,貌似与大航海时代无关,但实际上正是丝绸之路的中断拉开了欧洲由海洋寻找通往东方航路的历史序幕。后面的章节则基本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亨利王子探索大西洋,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阿尔布开克进入印度洋以及西班牙人对美洲的开发,英国的崛起与北美殖民,最后收笔于西方人从海上进入东亚。每一个里程碑事件都会引出一片地理区域的地形图和相关介绍。

此外,与其他历史读物普遍用示意地图不同,《透过地理看历史:大航海时代》使用了能够显示地貌的地形图作为叙事的核心,让读者能感受到地貌起伏以及水文等地理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如《丝绸之路西域段》地图,将天山南北沿线的沙漠、盆地、河谷、草原、绿洲囊括在内,能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古代丝绸之路的漫长艰辛,同时又可以据此想象沿途风景的变换。

除了精美地图之外,作者充分考虑到地理与气候如硬币两面的关系,在许多地方都结合气候环境解读该地区地理特点。如通过介绍非洲气候带的知识,指出非洲由于地势高,加上雨旱两季的影响,所以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温度在25~28℃,比想象中的要凉爽许多,大大修正了多数读者的刻板印象,使得知识通俗有趣。

但本书又不仅仅是一部通俗读物,在历史叙事的同时,作者仍不忘给读者以当代问题的启示。如在青藏高原章节,作者对藏南的阿克赛钦以及拉达克地区争议问题的形成过程做了解释,并肯定了上述地区为中国固有领土的事实。这种通过历史对当代国际问题的解读,不仅专业,而且对于现代读者鉴古知今是有帮助的。

这部书的出版,不仅为普通历史爱好者提供了精美的文化盛宴,而且为专业人士提供了制作精良的参考地图,给当代人提供了一个看待历史的新视角和新体验。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研究员 闫志

2022年2月10日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