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透过地理看历史:大航海时代 第二章 为什么是欧洲

大航海时代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篇章,使原本独立的各个文明连成一体,同时也引发了欧洲人的科技革命。但在大航海时代开始时,欧洲人在航海技术方面并不领先,中国人、阿拉伯人的航海技术都比欧洲人强,但为什么偏偏是欧洲人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不妨先来了解一下欧洲的历史。

之前提到过人类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这都是原生文明,其他的文明都是次生文明,或多或少地受到过原生文明的影响。欧洲最早的文明——古希腊文明,正是受到古巴比伦和古埃及的双重影响。

希腊半岛位于巴尔干半岛南部,这里山峰林立,几乎看不到平地,所以在早期产生不了农业文明。而巴尔干半岛的北部巴尔干山脉(也称老山山脉)几乎将整个巴尔干半岛与欧洲腹地隔绝,所以生活在半岛上的人们一直很苦闷。我们在希腊神话故事里,经常看到某某王子去放羊,就是因为这里不产粮,生活条件很艰苦。

不产粮的原因除了没有大平原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气候。巴尔干半岛地处地中海北岸,深受地中海气候影响。地中海气候的特点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是13种气候类型中唯一一种雨热不同期的气候类型。我们知道中国的东部处于季风区,季风气候最大的好处是雨热同期。所谓雨热同期,就是雨水和热量同时到来。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两样东西——水和热,所以雨热同期能保证农作物的健康生长。中国正是由此发展出了延续几千年的农耕文明。而地中海气候对农作物的生长很不友好:夏天光照强的时候,农作物需要大量水分,偏偏老天不下雨;冬天倒是有水,但光照又不行,阳光太弱不利于植物光合作用。

因此,希腊不产粮,但有两个特产——葡萄和橄榄。这两样东西都耐旱,山地也可以种植。葡萄可以酿酒,或晒成葡萄干,橄榄树的果子可以榨油,而且葡萄酒和橄榄油都很好保存,是很好的商品。

但希腊人不能拿葡萄酒和橄榄油当饭吃,他们还是需要粮食。好在离得不远的埃及沿尼罗河两岸就是产粮区;如果再远一点,还可以到达两河流域,和那里的苏美尔人交换粮食。幸运的是,每到夏季的时候,地中海风平浪静,不需要很高超的航海技术就可以穿过。于是希腊人和埃及人、苏美尔人有了交流。

有了交流,就有了文明的传播。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的文明最早传到克里特岛,然后通过爱琴海上星罗棋布的小岛,一步步传到了伯罗奔尼撒半岛和希腊半岛,于是希腊人有了自己的文明。

很显然,希腊人不能照着埃及人和苏美尔人那样学习农耕技术,因为这里层峦叠嶂,没有大平原,受地中海气候的影响,也种不出粮食来;也不能学游牧民族那样去抢,那样风险太大,而且朝不保夕。基于世世代代出海经商为生的传统,希腊人发展出一套自己的商业文明,或者说海洋商业文明。今天全世界都拿橄榄代表和平,可能源头正在这里。当年希腊人如果没有橄榄,也只能学游牧民族那样出去抢了。不偷不抢,靠贸易换粮食,这就是和平。为什么不用酒?因为酒不是普通百姓能消费得起的东西,远没有橄榄油那样家喻户晓。

商业文明的命根子是契约精神。这个不难理解,比如说,希腊人拿着葡萄酒到埃及去换粮食,一年两年都如此,时间一长,大家熟了,兑换的比例也基本固定,如果有一天希腊人突然挖空心思想以次充好,或者坐地起价,那么对不起,上当的埃及人下回就不做你的生意了。因为粮食是必需品,葡萄酒是奢侈品,没有葡萄酒喝的埃及人照样生活,无非就是日子寡淡了点,但没有粮食吃的希腊人会饿死。所以,诚实守信是商业文明的根本。

另外,生意人不需要像农民那样一年忙到头,葡萄和橄榄树平常基本不需要打理,所以希腊人的空闲时间比较多。有了空闲,希腊人开始思考,于是某一天,他们仰望星空,灵感突发,发明了哲学。其中以苏格拉底(socrates)、柏拉图(plato)、亚里士多德(aristotle)为代表,人称古希腊三贤。

特别是亚里士多德,他是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研究领域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法律——总之,没有他不会的。

这时正是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的先贤们也在思考。所不同的是,中国的哲学家们在思考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没办法,农耕文明的人口密度大,不处理好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会出乱子。

而希腊正好相反,商业文明人口少,地形复杂,交通不方便,平常也见不着几个人,所以他们不需要思考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他们更多地思考个人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然后进一步上升到对世界的思考:宇宙的本质是什么?事物的本质是什么?运动的本质是什么?

希腊人发明了几何学,用数学来解释世间的万事万物,一切科学的种子在这里产生。但希腊人显然太超前,这些种子还不能落地生根,人类还处在占领土地、抢夺粮食的时代。而希腊又受限于地理环境,都是城邦小国,也未能将这些科学的种子传播到四方。也就是说,这个时代依然是农耕文明唱主角。

与希腊半岛隔海相望的意大利半岛却完全不同。意大利半岛北部的波河平原,面积达4.6万平方公里,超过了关中的渭河平原(3.6万平方公里),足以孕育出一个农业帝国。波河平原的北部是欧洲著名的阿尔卑斯山脉,也是欧洲海拔最高的山脉,山顶终年积雪。前面说过,这里受地中海气候影响,夏天炎热少雨,但波河平原并不缺水,原因就是有阿尔卑斯山的雪山融水源源不断流向这里,为农业发展提供先决条件。平原的南部是一条长达1400公里的山脉——亚平宁山脉,一直延伸到半岛的最南端,甚至包括西西里岛。按地理位置,亚平宁山脉又可划分为三段:北亚平宁山、中亚平宁山、南亚平宁山。亚平宁山脉几乎贯穿整个意大利半岛,所以意大利半岛又称为亚平宁半岛。在亚平宁山脉的两边,靠近地中海的沿海地带,有一些比较小的冲积平原,这些地方受希腊文明的影响,早期也建立了一些城邦国家,如亚平宁山脉南边中部的罗马。

罗马人要前往埃及和两河流域做生意远不如希腊人方便,他们有耕地,可以自己种粮食。和全世界一样,农耕文明的人口增长很快,随着人口的增长,罗马人的耕地不够了,于是向外扩张。罗马人先是占领了亚平宁山脉西部的一些平原,然后翻过亚平宁山,占领了亚平宁山北部的平原,最后占领了波河平原。这时的罗马,已经不是一个城邦,而是地中海沿岸的大国。

罗马扩张到波河平原后,前方有高大的阿尔卑斯山脉阻挡,于是调转方向,把目光放在了地中海的几个岛上:西西里岛、撒丁岛和科西嘉岛。可惜的是,这3个岛已经有了主人,那就是迦太基。

当时的地中海被两大势力控制:东部是希腊人,西部是迦太基人。

希腊人在鼎盛时期,不仅控制了小亚细亚西部沿海地区,还把势力扩张到意大利半岛的南部和西西里岛的东部,他们称这里为大希腊。

而迦太基是腓尼基人在北非西部(今突尼斯)建立的国家。腓尼基人原本生活在地中海东岸(今黎巴嫩和叙利亚沿海一带),后受到亚述、巴比伦等国的挤压,一部分迁移到北非,向生活在那里的柏柏尔人借了一块地,建立了迦太基国。

腓尼基人是出色的商人,擅长航海,地中海每一个港口都有他们的身影。据说,腓尼基人的商船经常出没于波涛汹涌的大西洋,向北到过不列颠,向南到过好望角。在频繁的商贸活动中,腓尼基人经常需要书写、记账,于是他们参考埃及人的象形文字和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创造了简单而又方便书写的22个腓尼基字母。这22个字母传到希腊,希腊人稍加改造,就成了希腊字母。后来,希腊字母传到罗马,罗马人又稍加改造,就是罗马字母,也叫拉丁字母。可以说,腓尼基字母才是欧洲文字之母。

腓尼基人和希腊人一样,都是商业文明,都把目光放在海上,双方为了争夺海上霸权经常发生冲突,谁也没有留意到身后的罗马从一个部落发展成了一个大国。

后来,辉煌一时的希腊,在逐渐衰落后被北方的马其顿人征服。马其顿出了一个亚历山大国王,在短短的13年时间里,不仅统一了希腊,还征服了西亚,收服了埃及,扫灭了波斯帝国,一直打到印度河。可惜的是,亚历山大只活了33岁,他死后,帝国瞬时土崩瓦解。而希腊的辉煌却一去不返。

所以,此时罗马人在地中海唯一的对手就是迦太基。

公元前3世纪至前2世纪,罗马与迦太基进行了三次战争,史称布匿战争,最终迦太基被灭国,迦太基城化为一片灰烬。而原本留在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人后来逐步被希腊人、罗马人同化。从此,腓尼基人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至此,罗马人控制了整个地中海西部沿岸的陆地,以及海中的岛屿。

随后,罗马人进入巴尔干半岛,逐步消灭半岛上众多的邦国,于是,希腊也被并入罗马的版图。

征服了希腊的罗马人继承了很多希腊人的文化,包括雕塑、建筑等艺术,唯独对科学不感兴趣。人家还忙着打仗呢,哪有闲工夫研究这些!

在随后约100年的时间里,罗马人逐步占领西班牙、高卢、小亚细亚、地中海东岸、埃及,把地中海变成了内湖,成为一个横跨亚、欧、非的超级大帝国。

罗马帝国在扩张的道路上一发不可收,但始终没有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统治一个面积如此之广的帝国。在同时期的东方,秦朝实行郡县制,用武力实现了统一,但很不稳定,仅二世而亡;到了汉朝,武帝独尊儒术,从思想上解决了人们对大一统的认可,又创立察举制,选拔专业的官员来管理国家,从而实现中央集权。但罗马帝国没有解决这些问题,帝国内部各种势力错综复杂,各处征服的土地也有相当的自主权,帝国随时有土崩瓦解的危险。

罗马一开始是王国,后来变成共和国,最终成为一个帝国。之所以会有这种变化,是因为罗马深受希腊文化的影响,后来又发觉希腊人那一套行不通。

希腊并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地域文化符号,这里城邦林立,其中以雅典和斯巴达为代表。雅典实行的是民主政治;斯巴达实际是王权政治。其他的小邦多依附于这两个城邦。也就是说,在雅典,是没有国王的;在斯巴达,虽然有国王,但权力极为有限。比如电影《斯巴达300勇士》里,国王要带兵抵御波斯人,议会不同意,国王只好带了300名亲兵,还告诉议会这不算军队。如果细究起来,斯巴达的政体和雅典在本质上并没有不同,所以这里只说雅典的民主政治,它也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鼻祖。

雅典的民主政治是三权分立:立法、司法、行政。公民大会是雅典最高权力机关,掌握立法权;五百人议事会是最高行政机关,掌握行政权;民众法庭是最高司法机关,掌握司法权。这种政治制度的设计出现在两千六百多年前,我们不禁对古希腊人的智慧感到由衷敬佩。只是,和现代民主政治中的代议制不同,雅典实行的是直接民主,这就比较麻烦。比如雅典的公民大会,凡是雅典的公民都有权参加。虽然一来雅典是个城邦,人不多,二来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公民权(妇孺、奴隶没有),三来不是所有公民都经常参会,但即使是这样,公民大会最少也有几千人参加,而经常开会的五百人议事会也有四五百人参加。可以想象一下,在公元前6世纪,没有麦克风,没有便宜的纸和笔传递文件,几千几百人凑在一起开会会是个什么结果!

罗马的政体可以说是雅典和斯巴达的结合体。当罗马还是个小城邦的时候,是有国王的,这一时期称为罗马的王政时代。公元前510年,罗马人驱逐了国王卢修斯·塔克文·苏佩布(lucius tarquinius superbus),结束了罗马王政时代,建立了共和国。罗马共和国由元老院、执政官和部族会议三权分立:掌握国家实权的元老院由贵族组成;执政官由百人队会议从贵族中选举产生,行使最高行政权力;部族大会由男性平民和男性贵族构成——所以罗马共和国没有绝对的统治者。公元前27年,屋大维(augustus)击败了安东尼(mark antony)和雷必达(marcus aemilius lepidus),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罗马从此进入帝国时期。但即使是屋大维,也只是比以前的执政官的权力大了一些,和中国的皇帝仍相差万里,中国的皇帝是家天下,天下一切都是他的,所有权力集于一身,任何人都不能挑战这个权威。在罗马帝国时期,这些执政官的权力只是比元老院的权力大一点,并不是一切都自己说了算,元老院和部族会议也不是摆设,而且执政官职位不能世袭。其实不管是王政时代、共和时代还是帝国时代,罗马的政体有一个内核没有变,那就是师承希腊人的三权分立,三个时代可以说是三种权力在博弈中此消彼长的结果。不管怎么样,在罗马人的心中,有一个观念是不变的,那就是权力需要制衡。

权力被制衡的好处是公民相对自由,自由让希腊人创造了影响后世几千年的古典文明,也让罗马文化影响了后续欧洲的各个民族、国家。

和中国的文化相反,欧洲人的传统意识里并没有大一统的概念,自由和民主是他们与生俱来的追求,这个渊源正在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影响。

因为各地都有一定的自治权,罗马帝国又没有实现中国那样的中央集权,所以要统治这么大一片土地的难度相当大。395年,狄奥多西一世(theodosius i)死后,将罗马帝国分给两个儿子,从此罗马帝国正式分裂为东、西罗马帝国,巴尔干半岛及以东为东罗马帝国,首都在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意大利半岛及以西为西罗马帝国,首都仍在罗马。君士坦丁堡是在希腊古城拜占庭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以东罗马帝国又被后人称为拜占庭帝国。

从公元前509年到公元前27年,罗马共和国存在了将近五百年。从公元前27年到395年分裂,罗马帝国存续了四百多年。此时,历史留给罗马帝国的时间不多了。这个时候正是中国的南北朝时期,中国人常讲,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欧洲的历史并不是这样,它们一旦分了,基本不会再合。

我们在看中国历史的时候,常常有一个疑惑:作为汉朝最大的敌人,匈奴人最后去了哪里?

汉朝人并没有将匈奴斩草除根,他们最后还有很大的势力,只是按中国史书的记载,他们西去之后就不知所踪了。

其实只要看一看地图就会发现,匈奴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他们的去向只有一个,就是沿着欧亚大草原一路往西,先到中亚,再到欧洲,最远能到今匈牙利一带。

欧洲早期的文明集中在沿地中海一带,从巴尔干半岛到意大利半岛,再到伊比利亚半岛,这些最终都成为罗马帝国的领地。在阿尔卑斯山脉以北,是广袤的平原,分为西欧平原、波德平原和东欧平原。其中,在西欧平原(今法国一带)居住着高卢人,波德平原(今波兰和德国一带)居住着日耳曼人,在东欧平原(今俄罗斯西部和乌克兰一带)居住着斯拉夫人。高卢人属于凯尔特人的一支,凯尔特、日耳曼、斯拉夫被当时的罗马帝国称为三大蛮族。欧洲的平原虽然多,但纬度偏高,阿尔卑斯在北纬46°左右,这个纬度和我国哈尔滨的位置相当。虽然欧洲有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同纬度的里昂不会像哈尔滨那么冷,但欧洲三大平原绝大部分在阿尔卑斯山脉以北,且北大西洋暖流影响的主要是西欧和北欧;所以在早期,农耕技术还不发达的时候,欧洲平原发展不出农耕文明,只能是游牧民族的天堂。

匈奴人的到来,引起了欧洲草原上的连锁反应。当匈奴人渡过伏尔加河,进入黑海北岸东部,击败那里的东哥特人(日耳曼人的一支)时,其他的日耳曼人(西哥特人、汪达尔人、勃艮第人、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法兰克人等)为了躲避匈奴人的进攻,像潮水一样涌入罗马帝国境内。西罗马帝国在这些“蛮族”的入侵下,最终于476年灭亡。

日耳曼人没希腊人那么多文化,也不识字,还像以前那样烧杀抢掠,欧洲人(这里指日耳曼人统治的西欧部分)过着地狱般的日子,从此进入黑暗的中世纪。

后来日耳曼人发现,抢劫不如收税,于是想仿效罗马人建立国家。但日耳曼人又没这个能力,他们大多数人是文盲,知识掌握在教会手里。于是日耳曼人向教会请教,欧洲大地上一时涌现出众多的日耳曼国家。这其中以法兰克人建立的法兰克王国(481~843年)为代表,鼎盛时期占据了欧洲西部大片的土地。法兰克王国后来一分为三——西法兰克、中法兰克和东法兰克,这三个法兰克王国分别奠定了法国、意大利和德国的雏形。

在罗马帝国衰落时期,执政者为了加强控制,曾将基督教定为国教,但教权一直控制在政府权力之下。这次日耳曼人像学生一样向教会请教怎么建国,教会从生活、法律、宗教方面对日耳曼实施全方位改造,并给各个日耳曼国王办加冕仪式,无形之中把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

国王们后来也醒悟了,不想受教会的控制,有的就起来反抗。教会毕竟是从罗马时代混过来的老江湖,立即号召其他国王来讨伐。这样一来,那些反抗的国王也只有老老实实听话的份了,于是罗马教皇成了权力至高无上的人。

但别忘了,东罗马帝国还在呢,从法理上来说,他们才是罗马帝国的继承者,现在蛮族居然要当罗马人的统治者,这当然不行。这就像南宋时期,南宋认为自己是正统,而金人占领了华北,认为他们才是中原的皇帝一样,于是两边的矛盾就产生了。东罗马帝国虽然凭借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在蛮族的入侵下幸存下来,但根本无力收复故土。所以,他们最后和日耳曼人达成了协议,不会西征,专心对付另外两个敌人——北边的斯拉夫人和东边的波斯人。

更大的矛盾是在宗教方面,君士坦丁堡也有一个教皇,现在罗马城又冒出一个教皇来,同一个基督教怎么能有两个教皇?为了表示正统,君士坦丁堡的教会自称东正教(东方正统基督教)。东正教后来被俄罗斯继承,所以俄罗斯一直不被欧洲人认可,除了政治原因外,宗教也是一个原因。

但日耳曼人毕竟是蛮族出身,一直过着游牧部族的生活,完全照搬罗马那一套有些难度,于是他们采用了封建制。

封建制的最高统治者当然是教皇,教皇把土地分封给国王,国王向教皇宣誓效忠。当然,教皇的分封主要是仪式上的,教皇并不真正掌握世俗权力,但有了这个仪式,教皇可以在各个国王之间纵横捭阖,以达到对世俗权力的控制,更重要的是达到在思想文化方面的控制,以保证教会的利益。封建制主要体现在国王和他的臣属之间。

在王国之内,贵族主要分为国王、领主、骑士三个等级。首先,国王把土地分封给领主,领主向国王宣誓效忠,包括向国王进贡和应国王征召作战;其次,领主又把土地分封给骑士,同样,骑士向领主宣誓效忠,除了向领主进贡外,还要在领主需要作战时应召;最后,骑士拿到土地,租给农民耕种和居住,向他们收税并提供保护。

这其中领主有大有小,也就是有爵位高低之分。国王也可以称为大领主,就是王爵。中国人在近代翻译西方的爵位时,发现当时影响最大的英国历史上的爵位恰好大致分为五等,于是就借用了中国历史上的公、侯、伯、子、男来翻译。其实欧洲人的爵位是层层分封的,和中国完全不同,比如公爵可以封别人为侯爵,侯爵可以封别人为伯爵,而中国的公、侯、伯、子、男都是由周天子分封的,互相之间没有从属关系。

和中国封建制具有本质不同的是,欧洲的领主和臣属之间是契约关系,而不是人身依附关系。在中国的周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名义上,天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周王的,每一个人都是周王的臣民,诸侯只不过是替天子管理某一片土地。而欧洲不是,欧洲人说:“国王的国王不是我的国王。”最关键的是,欧洲的国王和封建领主之间也是一种契约关系,国王做不到一言九鼎,各大领主组成一个议会,参与国家的治理,左右着国王的一举一动。一句话,欧洲的统治者的权力是有限的,这种权力的制衡正是来自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传统。

按照西方人的观点,罗马帝国时期属于奴隶制,中世纪属于封建制。中世纪长达1000年,被欧洲人称为“黑暗的中世纪”,这是因为相比于古希腊和古罗马,中世纪的发展几乎完全停滞,最根本原因还是教会垄断了一切思想和文化。思想和文化是一切科学技术的源泉,在教会的掌控下,欧洲像一潭死水一样,生活极其落后。要打破这种局面,只有解放思想、发展文化这一条路。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