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也是中国面积最大的高原。其东西长2800公里,南北最宽处1500公里,总面积约250万平方公里。如果我们以东经90°经线为界,可以把青藏高原划分为两个部分:其中90°以东这部分,北部属于青海,南部又分两部分,西部属西藏,东部属四川;而90°以西几乎全属西藏。
青海这部分,北部主要包括两个地理单元:青海湖和柴达木盆地。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原本是淡水湖,后来由于地质变化,流入黄河的河道被阻,天长日久,湖水只能靠蒸发维持平衡,最终变成了咸水湖。在青藏高原上,类似青海湖这样的情况很多:水源主要是雪山融水,没有排出水道,最终因蒸发变成咸水湖,只不过青海湖的体量大而已。柴达木盆地因地处高原,本身离大海也较远,所以极度干旱,以沙漠戈壁地貌为主。柴达木盆地有一个重要的战略价值——当河西走廊不通的时候,中原王朝可以从兰州这里走祁连山的南麓,穿过柴达木盆地进入西域,所以柴达木盆地可以说是河西走廊的备选方案。青海的南部,主要是几条大江大河的孕育地,长江、黄河的源头都在那里。
在青海境内,从柴达木盆地往南,越过昆仑山脉之后,是一片高寒山地。这片山地称为可可西里山,又因为这里荒无人烟,所以也称可可西里无人区。在这片无人区里,有大量的珍稀动物,所以成了自然保护区。可可西里山一直延伸到西藏,在西藏,这里有另外一个名字——藏北高原,藏语称羌塘高原,羌塘也是无人区。两个无人区其实是连成一片的,但为什么会有两个名字?一是这两个地区属于不同的省份,另一个是地理特征完全不同。在东经90°(准确地说是91°)以东的青藏高原属于外流区,而90°以西属于内流区。所谓外流,就是这里的降水和雪山融水最终流往附近的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以及云贵高原,而内流区说白了就是水流不出去,最终在高原上蒸发。所以外流区的湖多为淡水湖(青海湖是个例外),内流区的湖多为咸水湖。还有一点,在东经90°以西,海拔明显增高,气候也更加寒冷;而东经90°以东,高原有一个不太明显的缓坡,多少还是会受到来自太平洋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情况也好得多。所以可以看到,青藏高原上的大多城市都在东经90°以东。
从藏北高原到冈底斯山脉,整个西藏的西部都属于人烟稀少的高寒地区。而冈底斯山脉以南,因为雅鲁藏布江河谷的影响,生存条件稍好,所以出现了日喀则这样人口相对稠密的城市。西藏的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在东经90°以东,西藏和四川以金沙江(长江上游)为界,这里海拔相对较低,河流众多。来自东南方向的太平洋暖湿气流顺着河谷而上,给这里带来降水的同时,也使这里的河谷气温较为舒适,因此人口较为稠密。同样的道理,拉萨本来处于高原的腹地,但因为喜马拉雅山脉和念青唐古拉山脉在雅鲁藏布江出口形成一个凹陷,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在这里聚集后无处前行,于是顺着雅鲁藏布江河谷倒灌,造成雅鲁藏布江下游一带河谷气温回升,降水增加,成了较为宜居的地带,所以整个西藏的人口几乎全部集中在这一带,拉萨是其中的代表,这里的人口密度甚至超过了四川的青藏高原部分。
四川省的青藏高原部分,主要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是四川盆地进入西藏的必经之地,交通条件略好。阿坝,虽然得名说法不一,但直观地顾名思义,这里应该是个凸起,地势较高,路很难走,人迹罕至;正是因为这个凸起,黄河才在这里拐了个弯,流向河套,而没有像大渡河那样流入四川盆地。
青藏高原虽然气候寒冷,但水资源丰富。这些水大多储存在冰川上,以雪山融水方式滋养出一条又一条的大河和无数的湖泊。其中长江和黄河流入中国的东部,成为华夏文明的母亲河;澜沧江和怒江以及伊洛瓦底江最终流入中南半岛,滋养了半岛的先民;狮泉河和雅鲁藏布江流入印度,滋养出印度文明。可以说,青藏高原不仅为中华文明作出了杰出贡献,也滋养着周边国家的先民。
对于低海拔地区的人来说,来到海拔2500米一般就会有高原反应,而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多米,对很多人来说简直不堪忍受。因为高寒,加上空气稀薄,对早期人类来说,青藏高原显然不适合生存。不过对原始的人类来说,平原地区沼泽太多,野兽追起来无处躲藏,也不适合生存。在青藏高原,最适宜生存的地方是坡地,有山林,有草地,既能放牧,又能打猎,而青藏高原的东北角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它恰好处于祁连山以南、陇山以西。远古时期,华北平原还很不稳定,沼泽遍地、洪水肆虐,而祁连山一带有山有水,有牧场有森林,是原始人类最适宜生存的地方,于是有一批先民就在这里繁衍,他们被称为古羌人。
后来,有一批古羌人从高原上下来,进入平原,发展出农业,与那里的东夷人融合,创造了华夏文明。剩下的那些古羌人呢?由于华北平原的形成,这里离大海越来越远,气候也越来越干,牧场在退缩,野兽也越来越少,有一些人不甘心,开始往高原腹地迁徙。这些人在迁徙的过程中,发现高原上并不是荒无人烟,还有早期到此谋生的部族(矮黑人),于是逐渐与他们融合,这就是后来的吐蕃人,也就是藏族人的祖先。我们常说“汉藏同源”,原因就在这里。
因为气候寒冷、空气稀薄以及地形带来的文明交流受阻,高原上的文明发展一直很缓慢。而在东方,文明发展得很快,很早就建立了统一的华夏文明,不停地向青藏高原辐射。再加上高原上山脉成群,沟壑纵横,把高原分割成无数的小聚落,很难形成合力,所以在高原文明发展的历史中,不仅受东方华夏文明的影响,在南部还受到印度文化的影响。一直到唐朝,青藏高原在松赞干布的带领下才统一起来,一时势不可当,就连强悍的大唐帝国在它面前也屡屡吃亏。只是,松赞干布建立的吐蕃王朝并没有形成统一的传统,仅是昙花一现。之后青藏高原又是一盘散沙,一直到蒙古人进入,才把它纳入中原王朝的统治之下。中原王朝深知青藏高原对中央帝国的屏障作用,但因为这里自然条件有限且路途遥远,所以很难移植中原的生产模式和管理模式,不得不给予其一定的自治。在中原王朝鼎盛时期,青藏高原作为中央帝国的一部分,没人敢打它的主意。但当中原王朝衰弱时,面对青藏高原的地理优势,贪婪的目光随即到来。特别是近代以来,高原不再成为人类不可逾越的障碍,青藏高原的地理优势更加凸显出来。对中国内地而言,青藏高原具有居高临下的优势,对新疆同样如此。尤其是新疆远离中国腹地,本身就是中原王朝控制的薄弱地区,如果青藏高原有失,也很容易影响到中央对新疆的管理。近代时,英国人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开始染指青藏高原,首当其冲的就是藏南和阿克赛钦。
19世纪,英国完全控制印度的时候,也是清王朝衰弱之时,处于末期的清朝虽非常重视西藏事务,但已能力不足,为英国人留下了可乘之机。
一说到藏南,就会提到“麦克马洪线”。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时,于1936年一厢情愿地划了一条中印分界线(英方一度伪称为1913年所划),这条线先沿喜马拉雅山脉的山脊线走,过了雅鲁藏布江之后,又沿着念青唐古拉山脉的山脊线走。英方称划这条线的人是1913年任英国印度殖民政府外务大臣的麦克马洪(henry mcmahon),因此这条线被称为“麦克马洪线”。
“麦克马洪线”分两段:一段是所谓的中国和印度的分界线,称藏南段;一段是所谓的中国和缅甸的分界线,称缅甸段。
关于藏南段,历届中央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都没有承认过。英国人一开始也没敢画在公开地图上,只是出现在英属印度地图上,但一直注明是“未标定界”。
藏南包含了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有两个不丹王国那么大。这里位于喜马拉雅山脉的南麓,夏季受印度洋暖湿气流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年平均降水量在9000毫米以上,是世界上降水量最大的地区之一。因为降水丰富,土壤也很肥沃,这里可种植许多亚热带作物。这里的气候和喜马拉雅山脉北边的高原完全是冰火两重天,因此也被称为西藏的“江南”。但我们也看到了,喜马拉雅山脉平均海拔7000米以上,从军事角度上说,中国要控制这里难度要远远大于印度。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时,中国军队摧枯拉朽般取得了胜利,但任务完成后很快又撤回来了。这样做除了对国际舆论的顾虑以及战略上的考量,后勤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冬季到了,大雪封山,后勤补给供应不上。即便不是冬季,要翻越喜马拉雅山脉提供后勤保障,难度依然很大。
缅甸段主要涉及江心坡、野人山地区的归属问题。江心坡原本指的是恩梅开江和迈立开江之间的坡地,后来泛指密支那以北的这片土地。恩梅开江和迈立开江都是伊洛瓦底江的源头,它们汇合的地方正是江心坡的南端。江心坡的西界就是野人山,也是“麦克马洪线”的东段,这一划线直接把胡岗谷地划到了缅甸(当时缅甸也是英国的殖民地,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今缅甸北部曾是中国的土司所辖地,英国人在缅甸殖民统治时,这些地方不断受到蚕食。对于这些非法占领的土地,一开始中国政府也没承认,直到1941年抗日战争形势严峻的时候,国民政府为了换取英国人的支持,希望英国人不要帮日本人,不要封锁滇缅公路,就把江心坡和野人山划给了缅甸。这是利益的交换,和强占性质还不一样,当然英国人仍是趁火打劫。不过,我们应该看到,正因为江心坡的丢失,才让后来印度敢肆无忌惮地侵占藏南地区。胡岗谷地的战略地位稍弱,但江心坡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假如江心坡不丢的话,中国完全可以从气候温和的云贵高原取道江心坡,从念青唐古拉山的南麓进入藏南。这条路比翻越喜马拉雅山好走多了,一是这里的山脉远没有喜马拉雅山脉高,二是山南的气温也比山北的气温舒适。如果是在今天,以中国现在的工程技术水平,在这里修建高速公路也不是难事。而这些,在喜马拉雅山脉上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阿克赛钦的情况更复杂一些,因为它的旁边就是克什米尔。
克什米尔泛指克什米尔谷地、查谟、拉达克、蓬奇、吉尔吉特和巴尔蒂斯坦的广大地区。其中克什米尔谷地土壤肥沃,是克什米尔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居民主要为穆斯林。查谟的居民主要为印度教徒。拉达克的意思是“喇嘛之地”,主要是藏民,但因为这里属于高寒地带,人烟稀少,所以在整个克什米尔地区的人口中所占比例很小。
拉达克虽然人烟稀少,但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之间,战略位置很重要。拉达克曾是清朝统治下的西藏属地,以前,中国人只要守住拉达克,也就是喀喇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之间的河谷,就能保住西藏和南疆的安全。可惜的是,当印度人建立的锡克帝国兴起后,随即染指拉达克,拉达克曾向西藏地方政府求救,但当时清政府的驻藏大臣置之不理,致使拉达克被锡克帝国吞并,而后又转移到英国人手里。英国人走的时候,对克什米尔的划分并未明确,于是印巴两国在这里不停开火,其中最核心的区域克什米尔谷地、查谟,以及拉达克都被印度实际控制。
正是拉达克的丢失,让阿克赛钦的战略地位一下子突显出来。
阿克赛钦是维吾尔语,这个词源于古突厥语aksai chin,意为“中国的白石滩”,aksai指“白石滩”,突厥语称中国为chin(秦)。
阿克赛钦位于中国新疆与西藏交会地带,也可以说是新疆通往西藏的唯一通道。阿克赛钦的西边是喀喇昆仑山脉,东边是藏北高原,北部是昆仑山脉,也就是说东、西、北三面全是高原雪原,只有南面相对平坦,直通西藏。在新疆与西藏之间,横亘着一条绵延2500公里、海拔高达6000米的昆仑山脉,要翻越这样高大的山脉几乎就是人类的极限,但好在昆仑山脉的西端,有一个山口相对低缓,于是新藏公路(219国道)就从这里穿过。新藏公路是连接新疆和西藏唯一的动脉。这条公路在越过昆仑山之后,穿过阿克赛钦地区,经阿里,然后沿着雅鲁藏布江河谷,最终到达拉萨,它的走向基本和边境线平行。要知道,在西藏地区漫长的边界线上,大多数地方都是终年积雪的无人区,交通不便、物资缺乏,再加上海拔太高,普通人不宜长期待在山上,所以防守这里的边界线是个大问题。而新疆的海拔低,不存在这些问题,所以219国道也是西藏边境线的输血管道,既运送物资,也运送人员,还可以把在边境值勤太久的士兵运回新疆休养。在青藏高原漫长的边界线中,绝大部分都是划在喜马拉雅山的分水岭上,这对双方来说都是最安全的。但在克什米尔这一段,由于印度的实际控制区已经到了喀喇昆仑山脉以东,这对中国来说很不利。这样一来,阿克赛钦就显得尤为重要,保住了阿克赛钦,就保住了这一段边境线,也保住了新藏公路,更保住了藏区漫长的边境线。至于藏南,由于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南坡,虽然暂时被印度强占,但对中国的安全威胁小一点,如果中国收复了藏南,对印度的威胁则要大很多;但在阿克赛钦,情况恰好反过来了。唯一让我们稍感安慰的是喀喇昆仑山脉平均海拔超过5500米,是世界上冰川最集中的地方之一,印度人长年生活在热带地区,对这里的气温极不适应;而且这里气候严寒,不适合大规模用兵。
顺便说一句,现在很多人使用地图时喜欢从网上下载,这些地图中不少都是外国人制作的,它们无一例外地都把阿克赛钦和藏南划到了印度,依据就是当年英国人单方划分的“国界线”,中国当然是不承认的,这些地图就是“问题地图”。和“麦克马洪线”一样,当年英国人一厢情愿地把阿克赛钦划归为印度,使阿克赛钦成为克什米尔的一部分,即所谓的“约翰逊线”,意图很明显,是想从这里继续侵入新疆。约翰逊线属于英国人自娱自乐、自欺欺人,当时的清政府根本不知情,后来的历届政府也从未承认。不只是阿克赛钦,就连拉达克地区,中国历届政府也未曾承认过放弃主权。1962年的对印自卫反击战的起因就是阿克赛钦,当时中国刚刚修建了新藏公路,印度即以“约翰逊线”为由,声称对这里拥有主权,集结军队侵入阿克赛钦。中国军队迅速反应,击退了印军。在藏南,因为后勤补给问题在内的各种原因,中国军队最终退守喜马拉雅山脉以北,但在阿克赛钦,中国军队寸步不让,原因就在这里。
中国和巴基斯坦基本以喀喇昆仑山脉的分水岭为界,对双方都是最好的选择,而且两国结成了盟友,在边界问题上各让一步,也比较好达成协议。不但如此,两国还修建了一条中巴公路,从新疆直通伊斯兰堡,这条公路成为克什米尔地区最大的经济动脉。虽然印度始终对中国领土贼心不死,实际上他们要翻越喀喇昆仑山脉并不容易,最好的路线就是沿河流从拉达克进入。这里又分两条线路,一条是沿印度河往阿里方向,不过这条线的出口是两山夹一谷,对中国来说有两个制高点,控制一条河谷轻而易举;所以实际上只剩下一个选择,那就是沿着喀喇昆仑山脉南麓的河谷往东。喀喇昆仑山脉并不长,在山脉的尽头有众多的河谷通往中国,包括班公错方向。而这些山谷和班公错都在阿克赛钦,这就是阿克赛钦的价值所在。
在阿克赛钦以北,也就是帕米尔高原,那里还有一个战略要地,叫瓦罕走廊。从地图上看,就是阿富汗伸往中国的一条狭长地带,再加上中国伸往阿富汗的一小段,这就是瓦罕走廊。也就是从喷赤河到叶尔羌河上游这一段,它实际是帕米尔高原和兴都库什山脉之间的山谷,不过这个山谷很高,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瓦罕走廊曾经也是中国的领土,19世纪英国和沙俄争夺中亚的时候,为了双方不至于短兵相接,就把瓦罕走廊划给了阿富汗,作为他们之间的缓冲区。瓦罕走廊也是古丝绸之路的一条支线,东晋高僧法显曾经过这里前往印度研究佛法。
瓦罕走廊既是连接中国和中亚的通道,也是连接克什米尔和中亚的通道,中国古人占据这里显然也是看中它的战略价值。不过我们也不要高估瓦罕走廊的通过性。比如网上有人传说,美军在兴都库什山脉围剿本·拉登的时候,由于山区地形复杂,美军的物资都送不进去,最后求救于中国,中国从瓦罕走廊直接把物资送到了美军的手上。这当然是个讹传,瓦罕走廊地处高寒区域,每年除了6、7、8月可以通行外,其余时间都是大雪封山。而且在从中国到中亚的通道中,瓦罕走廊只是一个不得已的选择。最好的选择是第一章里介绍丝绸之路时说过的北疆路线。当然,在历史上北疆地处游牧民族的草原地带,有时路线和治安不稳定,从南疆行走更安全。但从南疆行走的第一选择也不是瓦罕走廊,而是费尔干纳盆地,比如张骞寻找大月氏的时候,走的就是费尔干纳。相比瓦罕走廊,从南疆的喀什沿克孜勒苏河而上,到达天山山脉与帕米尔高原之间的谷地,再从谷地翻过天山山脉,就到了富饶繁华的费尔干纳盆地,经这里再往西,就到达了中亚的枢纽城市——撒马尔罕。这条路线的长度是瓦罕走廊的三分之一,而且所经之地海拔比帕米尔高原低很多,风险自然小得多。
印度抢占克什米尔,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往北连接瓦罕走廊,打通中亚。若让印度打通中亚线路,将威胁中国的西部安全,好在巴基斯坦控制了克什米尔的北部,印度的北进计划暂时没有希望。
总有人会问,说全世界那么多被欧洲人殖民的地方,这些殖民地中的部分国民甚至有感谢侵略论,因为欧洲人为他们带来了文明,为什么偏偏中国人对殖民者一直抱着痛恨的心态?是不是因为中国之前一直是世界老大,突然被人欺负了,心理上难以接受?这个其实只要看看结果就知道,那些念殖民者好的,都是得到好处了,加拿大、澳大利亚之类就不说了,他们本身就是殖民者鸠占鹊巢,没有理由不感激母国的殖民,否则也没有他们的今天。就拿印度来说,对于部分印度人,他们感谢英国,因为没有英国人的殖民,印度还是一盘散沙,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地区大国。而中国呢,且不说那些被侵占的土地,只要看看边境线上殖民者留下的一个又一个疮疤,便没有理由不怀恨。
今天的印度作为一个地区大国,其影响力遍及印度洋的各个角落。作为中国人,我们一提起印度,总会不自觉地拿它和中国比较——同样是文明古国,同样是人口大国……
实际上,印度和中国有很多的不同:
第一,印度文明的影响力的确很大,但这和古印度文明不是一回事,达罗毗荼人创造的古印度文明早在雅利安人入侵时就中断了,而中国的文明自古至今一脉相承。
第二,很重要的一点,印度的地形和中国完全不同。要了解这个差异,我们需要用到另一种地形图,即用分层设色的方法反映地貌的地形图。这种地形图相较于晕渲图,虽然失去了一些山形的细节,但却能很好地反映一个大区的地理走势,也就是地势。
从地势图上可以看到,中国的地势明显分为3个阶梯:东部绿色为主的部分为第一级,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东南丘陵等,这一级的大部分区域海拔在500米以下,又处于季风区,是最适合耕种的地区,也是人口最稠密的地区;第二级为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新疆,这其中除了关中和四川两个盆地外,大多数地方海拔在1000米以上,降水少,属于可以耕种但产量不高的地方,人口也较为稀少;第三级为青藏高原,属高寒区,是最不适合耕种的地方。
再看印度,它的地势很简单,绝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000米以下,都属于适宜耕种的地区。所以我们会得出一组奇怪的数据:中国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为143万平方公里;印度领土面积为329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160万平方公里。也就是说,印度的国土面积大约是中国的三分之一,耕地面积却比中国多了10%。而且印度大部分国土处于热带地区,水稻一年两熟到三熟。中国地处温带,北方一年一熟,南方一年也才两熟。另外在热带地区种粮食,基本不用考虑季节,随时播种,长到一定的时候就可以收割,不像温带地区,必须春天播种秋天收割,如果错过了季节,粮食就会歉收。抛开技术因素,单是先天条件,理论上印度出产的粮食至少应该是中国的两倍。
但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中国地形复杂多样也有好处,一是物产丰富不单一,二是造就了中国特有的统一文明。在全世界,像中国这样几千年以统一为主调的国家是独一无二的。中国有关中、山西、荆楚、巴蜀这样相对独立又互相连通的地理单元,任何一个单元都可以关起门来发展成一个强权,然后冲出大门统一全国。相反,中国的模式在印度这样地形平坦的地方却行不通。人类在早期发展的时候,政权都相对弱小,没有足够的能力统治广大的土地,所以在印度这种相对平坦的地方,任何一方政权都处于四战之地,难以壮大,最后只能势均力敌,邦国林立,这时就需要一股强大的外来力量,才能把各个邦国统一起来。即使偶尔统一,假以时日,地区之间又会形成均势,于是再度分裂。欧洲的情形也类似:欧洲的地形过于平坦,形成一众小国,只有在早期即阿尔卑斯山脉北部还没有发展起来的时候,靠着地中海的便捷交通,罗马帝国才能成形。当欧洲北部平原发展起来之后,罗马的荣光也就只能留存在回忆中了。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中国和印度最大的不同就是,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时候是统一的,偶尔分裂;而印度历史上绝大多数时候是分裂的,偶尔统一。所以我们一说到中国,指的是一个国家,也可以代表中华文明;而说到印度,绝大多数时候指的是地理上的印度,并不单指今天印度这个国家,今天的印度国内连印度河都没有,不能完全代表印度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