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透过地理看历史:大航海时代 第十三章 印度

印度是个文明古国,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之所以能成为文明古国,同样离不开印度独特的地形。

从地形上讲,印度是一个完全的封闭单元,除了西北部的开伯尔山口与中亚相通外。其中北部有喜马拉雅山脉与青藏高原相隔,东部有若开山脉与中南半岛分离,西部有苏莱曼山脉与伊朗高原相望,西北部还有地形更为复杂的兴都库什山脉,只是在兴都库什山脉和苏莱曼山脉之间,有一个开伯尔山口,最窄处只有600米。这种地形,完全可以避免外部的打扰,发展出自己独特的文明。

印度次大陆的内部,可以分成三部分:西北部的印度河平原、北部的恒河平原,以及南部的德干高原。

印度河平原由印度河和从喜马拉雅山上下来的众多小河流冲积而成,本来这里应该是一大片良田,但受副高压的影响,在平原的中南部形成了一个大沙漠——印度大沙漠。以现代的眼光看,大沙漠吞没了大片的良田,但在人类文明早期还不具备铁器砍伐森林的时候,沙漠河床周围的淤泥更适合耕种。因此,古印度文明就在这里产生了。

印度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狮泉河,恒河同样发源于青藏高原。我们常说青藏高原是中国的水塔,长江和黄河都发源于青藏高原,其实对印度来说也是同样的。恒河冲积而成的平原就叫恒河平原,如果除掉印度大沙漠,恒河平原的面积远远大于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受副高压影响小,有大片可供耕种的土地,只是在人类文明早期,这里密布着大片的原始森林,开发难度大。

除了两大河流外,印度还有一条较大的河流,主要滋养着印度的东北部。这条河在中国境内叫雅鲁藏布江,进入印度境内后叫布拉马普特拉河。这条河与恒河属同一水系,在与恒河汇合后,最终流入孟加拉湾。

作为高原,德干高原的海拔刚刚及格,平均海拔只有500~600米(标准一般为500米),许多地方和中国四川盆地的海拔相当。只不过在德干高原东西两侧,有两条海拔较高的山脉——东高止山脉和西高止山脉:西高止山脉的海拔较高,平均900米;东高止山脉的平均海拔为600~700米,比德干高原仅高出100米左右。正是这两条较高的山脉,把德干高原和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带隔开来,使印度半岛的沿海地区和德干高原呈现不同的文化。

这里所说的印度是广义上的印度,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也包括斯里兰卡。斯里兰卡岛与印度次大陆处于同一大陆架上,只是因地壳运动而分离。在明代,中国把斯里兰卡译作锡兰。

北部有山,与强大的波斯、中国等古国相隔;南部完全被大海环绕,在人类早期,大海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在这样一个封闭的地理单元里,印度不创造点自己独特的文明都说不过去。

印度半岛的土著是达罗毗荼人,他们在印度河流域创造了最早的印度文明,时间大约是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达罗毗荼人的特征是长脸形、中等身材、卷发、唇薄、皮肤为浅褐色。因为印度地处热带,猛地一看会以为达罗毗荼人是黑人,其实他们的肤色比黑人浅,身材也没黑人那么高大,有些史书称他们为矮黑人。实际上,达罗毗荼人并不是纯粹的矮黑人,他们在公元前4000~公元前3000年就混入了一部分白种人,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族群。矮黑人走出非洲的时间远远早于黄白种人,他们从印度往东南亚扩散的时候,还有一部分越过喜马拉雅山脉进入青藏高原,成为那里最早的土著。

公元前1500年左右,中亚的雅利安人从开伯尔山口进入,征服了达罗毗荼人。雅利安人是白种人,但并不比达罗毗荼人先进,只不过他们是游牧民族,好勇善战,又仗着身材高大,达罗毗荼人不是对手。雅利安人在这里建国后,自然要放弃原来的游牧生活方式,但没有更好的统治手段,于是创立了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将印度人分为四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第一等是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负有宗教解释权,同时也垄断了文化。印度是个对宗教最虔诚的地方,几乎全民信教,凡是教民求神问教都要经过婆罗门。

第二等是刹帝利,主要包括行政官员和武士,拥有军事权和行政权,主要工作是行政管理和打仗,也负责保护婆罗门的安全和地位。

第三等是吠舍,普通的雅利安人,没有政治上的特权,但有纳税的义务,主要从事商业。

第四等是首陀罗,是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地位最低,从事农业、手工业和各种体力劳动,境遇好一点的可以到婆罗门和刹帝利家里做用人。

这四个种姓,前两种是贵族,第三种是普通人,第四种是底层人。除了这四大种姓外,还有一种人称为“不可接触者”,又称“贱民”或“达利特”。贱民在印度历史上地位低下,所以没列入四大种姓之列。他们多从事最低贱的职业,如淘粪工。在印度,贱民是不能拜神信教的,见了其他种姓的人也要远远地绕开。

按照婆罗门教的规定,人的种姓从一出生就定下来了,而且世代承袭,不能更改。这是一种阶层固化的手段,也是为了保障作为征服者的雅利安人的特权。

种姓制度彻底改变了印度的文化,也改变了印度的历史。按种姓制度的规定,只有刹帝利可以打仗,所以,当外敌入侵时,印度人不会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在占大多数的达罗毗荼人眼中,打仗御敌是刹帝利的事,他们只要种好自己的地,或者伺候好自己的主人就行了。至于贱民更不用说了,亡国灭种都不关他们的事。所以在此后的几千年中,波斯人、马其顿人、希腊人、塞种人、大月氏人、白匈奴人、突厥人、蒙古人都侵占过印度,原因无他,人数太少的刹帝利根本不是这些人的对手。

另一方面,受种姓制度的影响,印度各个阶层的人都安于现状,因为在这种制度下,想跨越阶层简直比登天还难。

当然,印度人一开始并不都是安于现状的。当雅利安人在北部建立一些小邦国的时候,一些不堪统治的达罗毗荼人开始南迁,进入德干高原。此时印度地区分布着大大小小的邦国,北部是以雅利安人为首的白人统治区,南部是以达罗毗荼人为主的土著民族。这就是印度历史上的列国时期。列国时期的印度人思想十分活跃,佛教因此应运而生。

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越过开伯尔山口,侵占了印度河流域。

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打败波斯,紧跟着也侵入印度。亚历山大从印度撤走的时候,在旁遮普(今属巴基斯坦)设立了一名总督,并留下了一支军队交其镇守。旁遮普的首府是拉合尔,是印度最富庶的地方。旁遮普的意思是五条河流域,因为这里有五条大河从喜马拉雅山上流下,最后汇入印度河,形成一大片肥沃的土地。这里是印度文明的发祥地,最早的古印度文明就诞生于此。吸引雅利安人、波斯人和马其顿人入侵的正是旁遮普的财富。

亚历山大走后,位于恒河流域的摩揭陀王国趁机杀入旁遮普,统一北印度。这位摩揭陀国王以前是一名养孔雀的刹帝利,因此统一后的王朝就叫孔雀帝国,或者孔雀王朝。

孔雀王朝在第三代统治者阿育王(ashoka)的手上达到鼎盛,除印度半岛最南端外,整个印度次大陆都在王朝控制之下。阿育王在位时,大力推广佛教,佛教因此兴盛起来。与婆罗门教一样的是,佛教也是修来生,强调今生受苦是为了来世享福。人总是趋利避害的,没有人愿意天生受苦,用享福来诱导人们甘于受苦,实际是一种麻醉手段。与婆罗门教不一样的是,佛教讲求众生平等,这对广大的底层民众很有吸引力,于是佛教迅速传播开来,并逐步传播到国外。阿育王在位时期是印度佛教的鼎盛时期,孔雀王朝覆灭后,佛教也衰落下去。玄奘到印度取经的时候(7世纪),正是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兴起,印度的佛教只剩下最后的荣光时刻。12世纪末,在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挤压下,印度佛教最终灭亡。今天印度的佛教是后来从中国反传回去的。

在孔雀王朝时期,婆罗门教吸收了佛教和其他一些宗教的思想,最终发展成印度教。

公元前188年,孔雀王朝灭亡,印度半岛上形成群雄割据的局面,给外敌入侵创造了机会。从公元前2世纪初开始,大夏人和安息人先后侵入印度。但最有影响的还是来自中亚的大月氏人,他们侵入印度后,统一了中亚到印度半岛的北部,建立了强大的贵霜帝国。

这个大月氏不是别人,正是从河西走廊迁出的那个大月氏,也是张骞辛辛苦苦寻找的大月氏。贵霜帝国对汉朝一直自称大月氏。

贵霜帝国始于55年,亡于425年,国祚将近400年。贵霜帝国灭亡后,笈多王朝取代了其在印度北部的势力,这是印度人继孔雀王朝之后自己建立的第二个统一王朝,也是最后一个。与孔雀王朝不同的是,笈多王朝管理的范围仅限于印度北部,也就是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这里土地肥沃,白种人占多数。达罗毗荼人被压缩到条件相对恶劣的南部高原,仍处于分裂状态。

笈多王朝存在了两百多年(约320年~约540年),中国首位到达印度的高僧法显赴印正是在笈多王朝时期。笈多王朝时期,印度人发明了一种数字,这种数字简单好记,特别是便于数学运算,后来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欧洲人以为是阿拉伯人发明的,称它们为阿拉伯数字。

笈多王朝灭亡后,印度半岛又回到四分五裂的状态。唐僧(玄奘)正是在这个时候来的印度,只不过此时印度半岛出现了一个能号召群雄的盟主戒日王,还不至于乱成一锅粥。等戒日王一死,群龙无首,半岛上各个王国又开始混战。

这种状态持续了差不多500年,给了中亚穆斯林一个绝好的渗透机会。

从7世纪开始,印度北部兴起一种新的力量,那就是拉杰普特人。拉杰普特人是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既是外来人,也是印度曾经的征服者的后代,也就是从公元前2世纪到6世纪期间,从中亚源源不断进来的塞种人、贵霜人、匈奴人,以及安息人和希腊人,并融合了当地的土著,形成的一个新族群。这里面不算雅利安人,因为雅利安人来得太早,已经算是本土人。

拉杰普特的意思是“王族后裔”,他们有土地,在印度教中属于刹帝利,属于武士阶层。于是我们看到,在印度几千年的历史中出现了这样一个少有的战斗民族。拉杰普特人主要生活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成为后来印度抵抗外族入侵的中流砥柱。当然,在没有外敌入侵时,他们也是各自为政,相互攻伐。

印度历史上最大的外敌是伊斯兰教徒,7世纪阿拉伯人强大后就不停地入侵印度。穆斯林侵占印度分两条线,一条是陆路,从开伯尔山口进入;另一条是水路,从阿拉伯海侵占印度半岛的各个沿岸港口。但穆斯林真正征服印度是在11世纪,这次是来自中亚(今阿富汗一带)的突厥人,他们迅速侵占了印度的北部。突厥的苏丹随后被刺身亡,留在印度的总督自称苏丹,以德里(今新德里北)为首都,继续统治印度北部的穆斯林。此后印度北部的穆斯林苏丹国历经5个王朝的更迭,因为都是定都在德里,因此统称为德里苏丹国。

直到1526年,来自中亚的巴布尔再次从开伯尔山口侵入,打败德里苏丹国,建立了莫卧儿帝国。莫卧儿是蒙古的意思,如果意译,莫卧儿帝国就是蒙古帝国。巴布尔是帖木儿的后代,而帖木儿又是成吉思汗的后代。只不过,这支蒙古人早已突厥化了,也伊斯兰化了,他们顺利地统治了印度北部,随后大军南下,各个击破,最终建立了一个除印度次大陆最南端以外的统一帝国。

莫卧儿帝国后来亡于英国的殖民统治,真正让印度半岛统一为一个整体的是英国。只不过,英国人离开印度的时候,并不愿意看到一个统一的印度,这么大片土地统一成一个国家,对任何人都是一个威胁,于是英国人把印度一分为二:信仰伊斯兰教的为巴基斯坦,分两块——一块在印度河流域,一块在孟加拉湾;信仰印度教的为印度,占领恒河流域及德干高原大片领土。后来孟加拉湾这部分从巴基斯坦里分离出来,独立成孟加拉国。至此,印度半岛形成三国分治的局面。

英国人的印巴分治策略给两国留下无穷的后患,两国至今仍处于战争状态,时而擦枪走火。同时,由于当时中国积贫积弱,对边疆事务无能为力,以致殖民者肆意侵占中国领土,给中印边境留下了不少麻烦。

在中印边境上,我国有两处领土至今麻烦不断,一个是藏南地区,一个是阿克赛钦。而这两个地方,都与青藏高原有关。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