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布从加那利群岛往西航行的时候,沿北纬28°航行,正是利用了东北信风;返航的时候,沿北纬38°航行,正是利用了盛行西风。
1493年2月12日,哥伦布正往东航行的时候,遇到了暴风雨,持续了4天,风力达到了八级。在狂风暴雨中,13日晚,尼尼雅号和平塔号走散。哥伦布感到自己性命不保,便把发现“西印度”的事情写了下来,还抄写了一份副本,分别装在两个漂流桶里,其中一个扔进了大海,另一个放在船上。他想,即使他死了,后人也该知道,从大西洋往西也可以到达“印度”。
2月15日,尼尼雅号的船员们发现了亚速尔群岛就在不远处,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这意味着他们离旧大陆不远了。2月18日,尼尼雅号停靠在亚速尔群岛中的圣玛利亚岛休整。2月24日,尼尼雅号重新启航,没想到又遇上了暴风雨,这回持续了6天。无奈之下,他们只能就近驶向葡萄牙,于3月4日停靠在里斯本。
在里斯本,哥伦布先是拜见了已经功成名就的迪亚士,然后去拜见葡萄牙国王若奥二世。哥伦布对若奥二世说,他发现了“西印度”,那里黄金和香料遍地都是,言里言外又埋怨国王当初不信任他,以致丧失大好机会。若奥二世当然后悔不迭,相比于哥伦布发现“西印度”,迪亚士发现好望角的事根本不值一提。但后悔没有用,这一次显然让西班牙占了上风。不过若奥二世突然想起一件事来,根据1478年葡萄牙与卡斯蒂利亚签署的《阿尔卡索瓦斯和约》规定,加那利群岛以南归葡萄牙,以北归卡斯蒂利亚,而这次哥伦布发现的岛屿都在加那利群岛以南,理应归葡萄牙所有。
哥伦布一听傻了眼,匆匆别过。3月13日,尼尼雅号从里斯本启航,15日中午回到出发地帕洛斯。幸运的是,马丁·平松率领的平塔号经历九死一生后,也在3月15日下午回到了帕洛斯。至此,人类历史上空前的224天远航探险最终胜利结束。西班牙国王和女王正式承认了《圣塔菲协定》中许诺给哥伦布的一切权利和利益。
当然,哥伦布也把若奥二世的话带给了伊莎贝拉女王。葡萄牙认为西班牙侵犯了自己的利益,一面向西班牙提出抗议,一面向罗马教皇告状,还打算派遣海军去抢西印度。西班牙当然毫不相让,一面命海军舰队做好应战的准备,一面向教皇请求调解。当时的教皇是亚历山大六世(pope alexander vi),西班牙人,而且是靠着西班牙女王的支持才当选的。毫无疑问,这个忙教皇是要帮的。1493年5月4日,亚历山大六世发布教谕,以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处的经线划分两国的势力范围。分界线以西属西班牙,以东属葡萄牙,这就是所谓的教皇子午线。葡萄牙对这条教皇子午线很不满意,想仍按1478年的《阿尔卡索瓦斯和约》的原则划分。但形势已经对葡萄牙很不利。1493年9月25日,哥伦布带着庞大的船队第二次前往“西印度”。第二天,教皇发布教谕,撤销1478年的《阿尔卡索瓦斯和约》。若奥二世一看,心知只能在教皇子午线上讨价还价了——保住现有的成果要紧。毕竟,从非洲绕过好望角也可以去印度。
1494年6月7日,在教皇的调解下,葡萄牙和西班牙签订协议,把分界线向西移至佛得角群岛以西370里格处。分界线以西归西班牙,分界线以东归葡萄牙——这就是修改后的教皇子午线。
所谓的里格,是在经纬线出现以前绘图时常用的方法。今天的绘图作业中也经常用到的方里网就是一种里格。具体来说,就是在图纸上画出方格,每个方格的边长代表实际中的1里,这样便于地图的拼接,也能最大程度上保证地图中各要素相对位置的正确性。今天的方里网通常以公里为单位,但在15世纪,里格的单位却并不固定,有罗马里、英里、海里等。后人普遍认为教皇子午线用的应该是罗马里(约5.92公里),但教皇子午线的具体位置仍有争议,原因就在于它不精确。一般认为,初期的教皇子午线在西经38°左右,而修改后的教皇子午线在西经46°左右。对当时的西萄两国来说,教皇子午线很好地保障了他们的既得利益。当时他们还不知道有个美洲大陆,也不知道这条线穿越了南美洲大陆,否则不会这么爽快签约。
教皇子午线的划分让西葡两国避免了冲突,继续把目光投向远洋探索中。
第二次西航,哥伦布就风光多了。第一次西航时,很多人对哥伦布的说辞表示质疑,当哥伦布从西印度群岛带来黄金、当地特产,以及6个印第安人时,没有人再质疑他的话了,于是各种投资纷至沓来。这一次,哥伦布组织了17艘船、1500人——单就人数来说,是上一次的十多倍。对远洋航行来说,船队越大越安全,所谓势单力薄,在海上尤其明显。在这1500人中,除了船员,还有官员、教士、农夫、工匠,他们还携带了大量的口粮、种子、家畜,以及各种工具。很显然,和上回单纯的探寻新航路不同,这一次,西班牙人要在“西印度”殖民。
有了上次的经验,哥伦布这次去“西印度”就很顺利了。9月25日,船队从加的斯港出发。和上回一样,还是先到加那利群岛;和上回不一样的地方是,船队先往西南再向西航行,因为这样可以更好地利用东北信风。第一次西航的时候,哥伦布实际是贴着东北信风带的边缘走的,很容易闯入副高压无风带(进入马尾藻海就是个例子)。所以这次哥伦布到达加那利群岛后,先往南航行了10°,这样不但安全性提高,而且东北信风更强劲,只用了20天就到达了西印度群岛。通过第二次航行,哥伦布发现了一条从欧洲到“西印度”的最佳航线。这条航线既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东北信风,也避免了像第一次那样误入马尾藻海的风险。而返航则和第一次相当,亚速尔群岛同纬度地带就是盛行西风带。那么唯一的问题就是如何从西印度群岛穿过无风的副热带高气压带。
从西印度群岛到北纬38°附近,需要穿越千余公里的无风带,在以风帆为动力的年代,这是很要命的。而且从西印度群岛往北,是恐怖的马尾藻海和百慕大三角,任何一支船队要想穿过这里都需要极大的勇气。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在西印度群岛有一股强劲的洋流由南往北而去,这就是北大西洋暖流。北大西洋暖流来源于北赤道暖流,当北赤道暖流进入加勒比海后,加勒比海无法安放那么多海水,于是海水沿北美大陆往北流去,形成北大西洋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很强大,不仅影响美洲和大西洋的气候,还改变了整个北欧的气候。
也许是运气好,哥伦布早在第一次西航时就发现了这股洋流,并顺流来到了百慕大群岛东北方向,然后就遇到了盛行西风。这条路线虽然没有风,但顺水,而且正好从马尾藻海和百慕大之间的空隙穿过,避免了危险。
至此,一条完美的从欧洲到西印度群岛,再从西印度群岛返航的路线被哥伦布探索出来了。
西印度群岛的叫法其实是个误会。哥伦布并不知道自己发现了新大陆,而是坚信自己到达了印度。又因为他是从欧洲往西找到这里的,所以称为“西印度”。按今天的习惯,可以把这一带统称为加勒比海地区。
加勒比海地区位于中美洲,按今天的行政区划来说,包括古巴、多米尼克、多米尼加共和国、海地、牙买加、巴巴多斯、安提瓜和巴布达、阿鲁巴、巴哈马、格林纳达、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波多黎各、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蒙特塞拉特、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法属瓜德罗普、马提尼克,荷属安的列斯岛,以及美属维尔京群岛。
如果按地理来分的话就比较简单了,主要包括三个大群岛:巴哈马群岛、大安的列斯群岛和小安的列斯群岛。
其中巴哈马群岛包括安德罗斯岛、圣萨尔瓦多岛等岛屿,是哥伦布最早发现的群岛。这里与北美大陆的佛罗里达半岛只隔着一条海峡,可惜哥伦布阴差阳错往南去了。否则的话,美洲大陆就会以哥伦布的名字命名了。
大安的列斯群岛囊括了这一带所有的大岛,包括古巴岛、牙买加岛、海地岛、波多黎各岛等,是加勒比海地区的核心所在。
小安的列斯群岛在东部,正好把加勒比海和大西洋隔开。这一带分布着众多的小岛,是后来殖民者抢夺的焦点。早期的殖民者如西班牙,把目光都放在大安的列斯群岛这些人口众多的大岛上,对小安的列斯群岛这些小岛看不上眼。后来英法两国到来的时候,只能抢占这些小岛。
大安的列斯群岛、小安的列斯群岛,再加上中美洲的尤卡坦半岛及中南美洲的大陆,共同围成了加勒比海,而古巴岛和尤卡坦半岛又把加勒比海和墨西哥湾隔开了。
哥伦布这一次沿北纬15°航行,所以最先到达的是小安的列斯群岛。在这里,哥伦布先后发现多米尼加岛、瓜德罗普岛、维尔京群岛、波多黎各岛等大小岛屿,并将当地人命名为“加勒比人”,意思是“英勇善战的人”——加勒比海的名字也是因此而来。
哥伦布在这些小岛上只是了解了一下加勒比人的情况,主要的目的地还是海地岛,那里还有39名留守的同胞。11月27日,船队抵达圣诞城所在的海湾,让他们惊讶的是,圣诞城被夷为平地,39名留守人员也无一幸存。哥伦布根据留下来的日记才知道,原来是这些留守的西班牙人到处强奸女人和搜刮黄金,引起了当地印第安人的反击。
于是,哥伦布决定在海地岛的北岸中部另建一座城。为了纪念慧眼识珠的伊莎贝拉女王,他把这座城命名为伊莎贝拉城。这次哥伦布带来的人虽然多,但这些人大多抱着淘金的目的而来,对于体力劳动十分抗拒,又因为食品短缺,再加上当地黄热病、疟疾流行,于是纷纷要求回国。哥伦布最终决定留下5艘船和500人,其他的人和船回国。1494年2月2日,1000人在托雷斯的率领下分乘12艘船从海地出发,返回西班牙。
余下的500人也并没有安心待在岛上。此前,西班牙人在海地岛的产金之地设置了一个圣托马斯要塞。当那1000人走的时候,圣托马斯要塞的指挥官也待不下去了,拉着几个人抢了条船偷偷回国。结果留下来的水手和士兵因为无人管束,到处抢劫强奸,激起了印第安人的反抗。印第安人打死了几十名西班牙人,包围了圣托马斯要塞。由此开始,西班牙人征服海地的战争爆发了。面对西班牙人的火枪火炮,手无寸铁的印第安人毫无还手之力,无数的人在战争中死去,或沦为西班牙人的奴隶。西班牙人刚到时,海地岛上有土著居民25万以上,到1508年只剩下6万人,到1548年仅存500人,到16世纪中叶基本灭绝。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海地人都是黑人,那是西班牙人后来从非洲贩卖过去的黑人的后裔。
在海地,哥伦布发现当地的小孩喜欢玩一种球,这种球很有弹性。他还发现,印第安人把一种白色浓稠的液体涂在布上后,布就有了防水效果。后来他得知,这两种稀罕事物来源于同一个东西——橡胶。橡胶对后世工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殖民时代,它也是很多种植园广泛种植的经济作物。客观来说,哥伦布给美洲的印第安人带来了灾难,另一个角度,他从美洲带来的很多东西彻底改变了旧大陆人的生活。
和葡萄牙不同的是,西班牙喜欢把一个人的才能发挥到极致,而葡萄牙却总是临阵换将,一旦成名,从此闲置。所以我们看到葡萄牙在前往非洲探险的时候,总是临阵换将,而西班牙仅哥伦布一个人的成就就远远超过他们的总和。当然,这里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哥伦布是外籍人,相当于客卿,在西班牙没有根基,不存在功高盖主的情况;而葡萄牙的那些将领,本身就是葡萄牙的传统贵族,王室对他们有戒心也是正常的。
4月24日,哥伦布率3艘帆船离开伊莎贝拉城去考察古巴。他们考察了整个古巴岛的西南海岸,先后发现牙买加岛和派恩斯岛(今古巴青年岛)。
5月份的时候,哥伦布的兄弟巴托罗缪(bartholomew columbus)率3艘补给船抵达新大陆,顺便就留在了海地。9月底,哥伦布感到身体不适,回到伊莎贝拉城养病。
11月,托雷斯送来4艘船的补给。回去的时候,正赶上西班牙人刚抓了1500名印第安人,托雷斯只挑了500人运回国内当奴隶拍卖。剩下的人,一部分给西班牙人当奴隶,其余的大部分被释放。
印第安人的身体远不如非洲黑人强壮,艰苦的劳动加上恶劣的环境让很多印第安人不堪折磨而死。此外,印第安人处于石器时期,在他们的概念里并没有奴隶这个词,所以会反抗。非洲人不同,非洲的奴隶制已经存在了几个世纪,在黑人眼里,只要被定义为奴隶,被迫劳动是天经地义的,没有反抗的必要。
第二次西航,西班牙人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获得大量的黄金,就连抓获的奴隶也不堪大用,所以西班牙女王对哥伦布的这次远航并不满意,于是允许其他西班牙人自行到“西印度”移民、采金、考察,只要把收入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库就行。这等于是把以前许诺给哥伦布的垄断权给废了。而且很快,女王诏令哥伦布回国,因为钱花得太多了,入不敷出,这场投资看来打了水漂。
1496年3月,哥伦布动身回国。行前,哥伦布让弟弟巴托罗缪代理他统治“西印度”。这一年,巴托罗缪在海地岛南岸修建了圣多明戈城,圣多明戈很快成为西班牙在海地的殖民统治中心,现为多米尼加的首都。
1496年6月中旬,哥伦布回到西班牙的加的斯港。
早在一年多前(1494年冬),法兰西国出兵意大利半岛,与西班牙争夺那不勒斯城,于是持续65年的意大利战争爆发。西班牙军队中有不少人曾跟随哥伦布去过美洲,其中有一些人在那里染上了一种怪病,他们把这个怪病传给了那不勒斯风月场中的女子。第二年,法兰西军队攻陷那不勒斯,这些风尘女子又把这个怪病传给了法军。到了秋天,法兰西军队因多数士兵染病,无法医治,只好撤退。
此后三年,这个怪病迅速传遍欧洲,并开始向亚洲和非洲蔓延。后来人们知道,这个怪病就是梅毒。之所以说是怪病,是因为所有的感染者,几乎全是通过同一种方式传染的,那就是性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