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透过地理看历史:大航海时代 第十五章 印度航线

我们还是回到大航海时代。

达·伽马到达印度的时候,正是德里苏丹时期,半岛上邦国林立。从地图上可以看到,德里苏丹国占据了印度半岛从恒河到印度河上游的土地,这是半岛上最肥沃的土地。这时北部的拉达克已归属西藏地方政府管辖,有些人会说,明朝政府并没有向西藏派遣军队,所以西藏在当时并不算明朝的土地。这种说法有一定根据,但并不合理。明朝对西藏实行羁縻政策,不像对汉人腹地那样直接统治。中央王朝在每打下一块新地的时候,面对当地强大的传统势力,一开始都会采用羁縻政策,这是一种策略,是中央向地方的妥协,如果一上来就采用和中原地区一样的中央集权,势必会引起当地反抗。类比其他封建手段,比如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国王也不能在领主土地上驻兵,但我们不能说国王没有这片土地的主权。

德里苏丹国在当时的印度半岛上实力最强、影响最大。与此同时,印度半岛上还有众多的苏丹国,特别是阿拉伯海沿海地区,几乎没有穆斯林到达不了的地方。设想一下,如果没有后来的英国人进入,印度半岛可能被彻底伊斯兰化。和后来的莫卧儿一样,这些伊斯兰苏丹国上层是穆斯林,底层是印度教徒。作为半岛上唯一战斗民族的拉杰普特,此时被挤压在印度大沙漠的边缘地带。在南方,由达罗毗荼人为主的毗奢耶那伽罗王朝是印度教徒最后的坚守地。面对伊斯兰教徒的步步紧逼,印度教徒们退守到土地贫瘠的德干高原南部顽强抵抗,为传统的印度文化保留了一块避难所和栖息地。

另外,在半岛的东北角有个阿萨姆王国(也称阿洪王国,现印度阿萨姆邦),它的臣民比较特殊。他们既不是印度半岛传统深色皮肤的达罗毗荼人,也不是属于白种人的雅利安人,他们是黄种人,确切地说是傣族人。13世纪初,也就是南宋时期,生活在伊洛瓦底江、怒江一带的傣族人因人口增长、资源有限,于是向周边拓展生存空间。这时南边的缅人已经兴起,东边又有个大理国,于是他们只能向西,一路跋涉到达雅鲁藏布江的下游,也就是布拉马普特拉河谷,开始在这里繁衍生息,并逐步与当地原住民融合,最终形成阿萨姆王国,前后长达近六百年。

毗奢耶那伽罗王朝虽是印度教徒建立的国家,但并不是没有穆斯林,特别是沿海地带。穆斯林靠着经商发家,在任何港口城市都能很快建立自己的势力。卡利卡特就是这样的一个港口城市,这里税率很低,但外贸和商业都掌握在穆斯林手里。达·伽马一行上岸的时候,当地的拉甲(印度教的首领,类似伊斯兰教的苏丹)很热情地接待了他们,达·伽马也呈上了国书和礼品。但葡萄牙人的货物在印度卖得并不好,欧洲人的一些手工艺品在非洲人和印第安人眼里是稀罕物,在印度人眼里却毫无吸引力。这是因为此时的印度文明程度并不比欧洲差,欧洲人有的,印度人都有;欧洲人没有的,印度人也有,比如香料,印度人的咖喱就是由各种香料调制而成的,这在当时的欧洲人看来,简直太奢侈了。

而且,基督徒的到来很快引起了穆斯林的注意,他们把达·伽马一行给扣留了,只是一不留神又让他们给跑掉了。随后,一名突尼斯人告诉达·伽马,穆斯林计划暗杀他们,于是达·伽马计划逃离这里。

1498年8月上旬,达·伽马准备离开卡利卡特,当地拉甲让他们交税。交税?这是葡萄牙人没想到的,从欧洲到非洲,一路经历生生死死,葡萄牙人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想卖什么就卖什么,他们从来只向自己的国王交税,还没有听说要向当地政府交税的,于是拒绝。当地拉甲就扣押了一些货物和几名船员。作为报复,达·伽马也抓了十几个当地人。经过几番交涉,8月底,拉甲放了葡萄牙人,也归还了货物,但达·伽马仍扣留了5名人质上船跑了。拉甲派舰队追击,双方在海上交火。凭借着强大的火力,达·伽马最终逃离了卡利卡特,随后停靠在坎努尔。坎努尔的人对达·伽马一行比较友好,贸易进行得也还算顺利。

卡利卡特在中国古籍中称为古里。它是印度半岛南部最发达繁荣的港口,这里不仅有阿拉伯商人,也有中国商人。百年前,郑和下西洋时就到达过这里,后来六下西洋,郑和每一次都会在这里停留,把这里当成远洋的基地。说起郑和,很多中国人都会惋惜——为什么大航海时代不是中国人引领的?当然也有一些人,把郑和作为大航海的开拓者,这未免牵强。

当时的中国人有没有实力开创大航海?答案是当然有。郑和首次下西洋,240艘船,20000名将士;哥伦布首航是3条小船,人数90;达·伽马这次,4艘船,人数170。先不说船的大小,单是数量就完全不在一个等级,而且郑和还早了近百年,所以说论实力中国人的航海能力远在欧洲人之上,就连阿拉伯人也比欧洲人强。但关键的是,我们说大航海开辟了一个新时代,是因为欧洲人的航海探险,走的全是荒无人烟的蛮荒地带,让那些孤立原始的陆地从此进入世界的视野。主观上,欧洲人是为了抢夺资源,给当地人带来了灾难;客观上,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这些地方的发展,让它们从此跟上世界文明的脚步。而郑和呢,他的目的不是去探险,也不是去开荒,而是出海宣扬国威,让当地土著国王俯首称臣,给朝廷进贡,再领些赏赐回来。这里面虽然也有贸易活动,但只是中国传统的朝贡贸易,那些穷得掉渣的小国经常拿一些土特产来朝贡,换回一些真金白银的赏赐,实在是一本万利的生意。对中原王朝来说,为了面子,实际在干赔本的买卖。正因为这个,郑和所经之地都是商业发达、文明开化之地,如果去那些蛮荒之地,碰到一群光屁股的土著,大明皇帝的圣旨该宣给谁听?所以,郑和下西洋的壮举的确伟大,不仅向沿途传播了中华文明,在中国的航海史上也是前无古人,但他的行为和大航海时代不沾边,并没有引领一个时代。

郑和第二次来的时候,带来了永乐皇帝的诏书,册封卡利卡特首领为古里王,国王也多次派遣使者到北京朝贡。郑和在卡利卡特留下了一个石碑,上面刻着:“此去中国,十万余程。民物咸若,熙皞同情。永示万世,地平天成。”1433年,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时在卡利卡特去世。巧合的是,达·伽马最后也是死在卡利卡特。不过,和达·伽马不同的是,郑和背后不仅有强大的明帝国作支撑,更重要的是郑和也是回民,跟当地穆斯林不但没有矛盾,还相处得很好。

面对印度半岛上穆斯林的强大势力,按基督徒一贯的做法,达·伽马只能用武力解决,只不过以他现在的情况,还不是这些穆斯林的对手,所以他需要回去搬救兵。

但这回达·伽马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没有等到东北季风就出发了。9月份的印度洋上刮的还是西南季风,东北季风最快也要等到10月以后。一行人在海上漂了三个多月后才到达东非沿岸的摩加迪沙。这是一次“死亡之旅”,百多天的航程,仅船员就死了一半。

摩加迪沙也是穆斯林控制的港口,达·伽马没敢停留,朝港口放了几炮就走了。1499年1月9日,船队回到了友好的马林迪。在这里休整几日后,达·伽马一行继续南下,绕过了蒙巴萨之后,因为船员减少,再加上物资消耗严重,为了减轻负担,达·伽马舍弃了一条船。按习惯,为了弃船不被敌人利用,葡萄牙人一把火把船烧了。

接着,船队绕过莫桑比克,3月20日绕过好望角。船队不敢靠港,一路风餐露宿,只是偶尔在野地里登陆歇脚。

4月下旬,因遭遇暴风雨,一只船走散,船队只剩下两只船。好在此时船队已进入大西洋,彻底绕开了穆斯林的势力范围。但又有一个不好的消息是,达·伽马的哥哥也生病了。情况很不妙,因为船上有很多人就是病死的。为了快速回到里斯本,达·伽马改变航向,不再沿海岸航行,直接朝亚速尔群岛驶去。这样一是可以让船走直线,比沿海岸航行减少行程;二是可以绕开西班牙的加那利群岛,避免麻烦。

船在亚速尔群岛的特塞拉岛靠岸,第二天达·伽马的哥哥就死了。达·伽马让另一艘船先行回国,自己留下料理后事。

1499年7月10日,与船队走散的那艘船率先返回里斯本。8月底,另一艘船驶进里斯本港。9月9日,达·伽马乘快艇也抵达里斯本。至此,人类有史以来最远的一次航行胜利结束,去的时候170人,回来的时候只剩55人。达·伽马回到里斯本后,受到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和国人的热烈欢迎。9月18日,达·伽马在城里举行凯旋仪式,曼努埃尔一世下令各重要城市举行圣像游行和庆祝活动,并为此铸造发行纪念金币,还在塔古斯河口兴建大教堂以示纪念。曼努埃尔一世一改以往的保密政策,大肆宣传这次远航,并授予达·伽马“唐”的贵族头衔、“印度洋元帅”的封号、一千克鲁塞多金币的年金和大片地产。

而此时的哥伦布还在寻找印度大陆,他不知道达·伽马已经到达了真正的印度。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