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透过地理看历史:大航海时代 第八章 哥伦布

当葡萄牙人在非洲的探险活动硕果累累的时候,有一个外邦人也想参与其中,这个人就是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

哥伦布的全名是克里斯托弗·哥伦布,1452年出生于***共和国(今意大利西北部)。哥伦布在葡萄牙待过很长时间,他的天文、地理、水文、气象知识,都是在葡萄牙学的。当时葡萄牙的首都里斯本是欧洲的航海中心。不仅是里斯本,哥伦布还在马德拉定居过一段时间,后来又航海到过很多地方,积累了丰富的航海经验。

1483年,哥伦布向葡萄牙国王若奥二世提出,可以向西横渡大西洋,开辟一条新的去往东方的航路,即他的“西印度事业”。哥伦布所说的“印度”,实际包含了印度、中南半岛、中国和日本等国家,泛指整个东方。

哥伦布不是第一个提出这种想法的人,第一个提出这个想法的是佛罗伦萨共和国的托斯卡内里(paolo dal pozzo toscanelli)。佛罗伦萨和***同在意大利半岛上,二者相邻,因此哥伦布和托斯卡内里算半个老乡。只不过,托斯卡内里是个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并没有打算自己去冒险,他把这个建议传递给葡萄牙当时的国王阿方索五世后,就不了了之。哥伦布本身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在得到托斯卡内里的启发后,就有了西行冒险的计划。

自从文艺复兴之后,地球是圆的这一观点基本是主流地理学家的共识。按照这个说法,印度和中国虽然远在东方,向西航行一样可以到达,而且更近(这是因为哥伦布算错了,实际并不近)。

关于地球的周长,古希腊的科学家早就有过正确的推算,后来的科学家反而越算越离谱,这其中包括阿拉伯人。到托斯卡内里时,他把亚洲的东西跨度算大了两倍,而哥伦布又把地球算小了四分之一。这样算下来,从葡萄牙往西到中国的东海岸只有12000公里,而日本离中国又有2000公里,于是哥伦布得出结论,葡萄牙到日本只有10000公里。在这10000公里的海路上,亚速尔群岛或加那利群岛,还有传说中的安的列斯岛、圣布雷顿岛都可以充当远航途中的中转站。

哥伦布算出的距离比实际少了一半。应该说,正是这一错误,造成了一次伟大的发现。否则,别说西班牙王室,就是哥伦布本人,也决不敢冒这个险。

葡萄牙国王若奥二世对哥伦布的计划兴趣不大,此时葡萄牙在非洲的探险已经推进到刚果,怎么可能冒这么大的风险去往西方?为此,葡萄牙政府在研究讨论后,于第二年(1484年)拒绝了哥伦布的建议。

事后,葡萄牙也派船队往西寻找传说中的安的列斯群岛,结果一去不返。而此时非洲的探险队也迟迟没有到达非洲的最南端。于是葡萄牙人又想找哥伦布谈谈,结果这时迪亚士发现了好望角并胜利返航,葡萄牙人最终放弃了与哥伦布的谈判。

无奈之下,哥伦布辗转来到西班牙。此时的西班牙刚刚完成内部的统一,开始腾出精力关注海洋上的事情。

和北方以日耳曼人为主体不同,伊比利亚半岛上的种族结构比较复杂。最早生活在这里的是一些土著,后来凯尔特人进入,占据主体。罗马帝国强大时,伊比利亚半岛罗马化,或者说拉丁化。罗马帝国崩溃时,部分日耳曼人融入,形成伊比利亚人。到8世纪初,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入侵,占据了半岛四分之三的土地,伊比利亚人被压制在半岛西北一角,从此以后,伊比利亚人开始了长达7个世纪的“收复失地运动”。随着伊比利亚人向南推进,11世纪初,卡斯蒂利亚王国和阿拉贡王国形成;12世纪中叶葡萄牙王国形成。14、15世纪,大大小小的王国逐步合并,半岛上的主要国家只剩下四个:葡萄牙王国、卡斯蒂利亚王国、阿拉贡王国,以及摩尔人建立的格拉纳达苏丹国。还有一个位于比利牛斯山脉以西靠海的纳瓦拉王国,这个国家比较特殊,被山脉一分为二,山脉以南的土地后来并入西班牙,山脉以北的土地后来并入法国。

1469年,当葡萄牙人在非洲发现了黄金海岸的时候,卡斯蒂利亚王国的公主伊莎贝拉一世(isabella i of castile)和阿拉贡王国的王子费迪南二世(ferdinand ii of aragon)联姻。正是这次联姻,决定了两国的命运。到了1474年,伊莎贝拉一世继位为卡斯蒂利亚的国王(或说是女王);过了5年,即1479年,费迪南二世继位为阿拉贡的国王,于是两国开始合并,近代意义上的西班牙开始形成。不过这个时期的西班牙还相当于联邦,名义上是一国,实际上两口子各管一个国家,有相当的自主权。这时的伊莎贝拉一世既是国王,也是王后。一直到他们的外孙查理五世(carlos i)执政时期,西班牙的两大部分才完全融合。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欧洲的封建制和中国的分封制不同,女人通常也有继承权。中国有明确的宗法制,核心即嫡长子继承制,女儿是绝对没有继承权的。欧洲受宗教影响,是一夫一妻制,所以无所谓嫡庶,但通常也是长子有优先继承权;如果没有儿子,情况就变得复杂了,女儿是要出嫁的,继承的土地(爵位是和土地关联的)也会像嫁妆一样成为别人国家的,为此常常引发两国的战争,比如英法的百年战争,源头就在这里。女儿有继承权就相当于外戚有了继承权,所以我们常常看到欧洲的某某的外甥或者外孙继承了某某爵位。

另外还有一点区别,通常情况下,中国的贵族是先有爵位,然后才受封一块土地,欧洲的贵族则先有自己的土地(自己打下来的或从祖宗那里继承下来的),然后向某某国王或领主效忠,才获得爵位——这同样会引发两国的战争,比如某个大领主和国王不和了,翻脸了(毁约),去效忠另一个国王,他拥有的土地自然也变成另一个国家的了。中国先秦时期不会发生这种事,如果某个卿大夫叛逃出国,他的爵位和土地自然收归国有,如果国君仁慈,可能会让他的儿孙继承他原来的爵位和土地,而他自己的爵位自然失效,只能到另一国再混个爵位,受封一些土地。说到底,欧洲的土地更像是贵族的私产,中国的土地始终都是国家的。

1486年,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一世召见了哥伦布,在听取哥伦布的建议后,女王指定一个委员会专门来审议西航的可行性。

在漫长的等待当中,哥伦布感觉希望渺茫,于是在1488年又与葡萄牙国王若奥二世联系商谈(最终因迪亚士载誉归来而无果),1489年哥伦布又派他的兄弟先后去英国游说英格兰国王亨利七世(henry vii of england),去法国游说法兰西国王查理八世(charles viii of france),但都没有结果。

经过4年的商讨,西班牙委员会最终于1490年否决了哥伦布的西航计划,主要理由是路途过于遥远,安然归来的可能性极小;即使能够回来,往返也需要3年。应该说,委员会的意见是有道理的,当时谁也不知道中间还有个美洲,否则哥伦布真的回不来。

1491年12月,哥伦布再次求见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一世。此时的西班牙正在攻打摩尔人的大本营格拉纳达,伊莎贝拉一世正坐镇前线,于是女王在格拉纳达附近的圣塔菲军营里召见了哥伦布。委员会依然否决,但理由不再是太远,而是哥伦布的要价太高。于是哥伦布打算前往法国。这时,王室的财政顾问桑塔赫尔(luis de santangel)力劝女王,说哥伦布的要价再高,那也是探险成功之后才有的,远航本身的费用并没有那么多,他个人愿意出资。女王被说动,派人追回哥伦布,重新谈判。

正是在这次谈判过程中,前线传来一个好消息:1492年1月2日,西班牙军队攻克了格拉纳达城,并将摩尔人建立的格拉纳达苏丹国并入了西班牙王国的版图。从此,绵亘781年的“收复失地运动”以西班牙人的完胜而告终。这样一来,陆地上的危险解除,西班牙可以集中精力经营海上事业了。

经过3个月的谈判,西班牙王国与哥伦布最终达成了“伟大事业”的详细协议,史称《圣塔菲协定》。

协议共有7个主要文件,分别是:协议要项、委任授衔状、致外国君主的国书、护照和3份关于准备探险船队的命令。

协议规定,在探航成功以后:

一、授予哥伦布“唐”的贵族头衔,任命他为发现和取得的一切岛屿和大陆的海洋元帅,世袭罔替。

二、任命哥伦布为那些地区的副王和总督,而且对下属官员有推荐提名权。

三、哥伦布拥有在那些领地内获得的各种财富的1/10,而且免税。

四、哥伦布在他的新领地内拥有商务裁判权。

五、哥伦布有权对开往新领地去的一切船只投资、控股,以及分红1/8。

拉丁文本的护照很简单,如下:

兹派贵族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为了一定的原因和目的,率三艘配备齐全的卡拉维尔帆船远渡重洋前来印度地区。

国书的内容比较有意思,全文如下:

致最尊贵的君主,我们亲爱的朋友:___________

卡斯蒂利亚、阿拉贡、莱昂、西西里、格拉纳达等王国之国王费迪南及伊莎贝拉,向您致以诚挚的问候。

我们高兴地得知,您给予我们和我们民族高度评价,并非常希望了解我们各方面的信息。为此,我们决定委派我们优秀的船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带着国书前来拜访,您可以从他那里了解到我们的兴旺和繁荣。我们已授权他向您讲述有关我国的事物,您尽可以相信。如蒙贵国关照,将不胜感激。回复为盼。

1492年4月30日于格拉纳达

国王 王后

文书科洛马

此件签发三份

3份国书中,其中一份给中国的蒙古大汗,另外两份空白,准备到时候按需要填写。那时欧洲人受《马可·波罗游记》影响,以为统治中国的还是蒙古人,不知道明朝已经取代了元朝。

这份国书从表面上看,是典型的没话找话说。欧洲人游牧民族出身,一向崇拜强者,对弱者没有怜悯之心,这一点从后来的殖民活动中可以看出。西班牙人单独签署一份国书给中国,正是出于对中国的敬畏,特别是蒙古人入侵欧洲的时候,给他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对非洲和美洲的那些部落,他们可没这么客气。

与葡萄牙一开始是想寻找约翰王国不同,西班牙一开始就把去往东方作为明确的目标。

用协议的形式把国家和冒险者的责、权、利明确下来,这在中国人看来不可思议。郑和下西洋只需要一道圣旨,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某种程度上说,这反而是一种荣耀。但欧洲人的理念与中国素来不同,欧洲的君主并没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不能像东方君主那样为所欲为,在欧洲,臣属可以向君主讨价还价,争取自己的利益。但即便如此,像《圣塔菲协定》这样详细、具体,并授予探险者、冒险家这么大的荣誉、职权和利益的协议,在欧洲历史上也是空前的。这极大地激发了冒险家的积极性,也正是这种尊重个人权利的传统,让欧洲在科技发展的道路上一骑绝尘。晚清洋务运动时中国精英常说的一句话:“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欧洲这个时候已经做到了。也就是从这时起,在东西方争强的赛跑中,欧洲注定会占上风,大航海只是开端。

哥伦布首次远航共耗资约200万马拉维迪,约合二战前的1.4万美元。其中国库拨给一部分,哥伦布东拼西凑一部分,帕洛斯的大船主兼航海家平松兄弟(pinzón brothers),还有之前提到过的财政顾问桑塔赫尔各借出了很大一部分,伊莎贝拉女王也变卖首饰投入一部分。

探险队共筹备了三条船:旗舰为圣玛丽亚号,该船后来失事,所以有关该船的情况都是后人的回忆、推测和研究的结果。该船载重约120吨,一说是三桅挂四角帆的帆船,单甲板、有船楼;另两艘为平塔号和尼尼雅号,载重均约60吨。

船帆上都有巨大的十字,昭示着传播基督教和十字军远征,主桅上都挂着伊莎贝拉女王的御旗。旗面四等分,由两种图案组成,绿底金色城堡代表卡斯蒂利亚,意即城堡,也是女王主治的自治邦;白底紫红色雄狮代表莱昂,意即狮子,指的是另一个自治邦莱昂(该王国原位于伊比利亚半岛的西北部,后被卡斯蒂利亚吞并,但保持一定的自治权)。

船上除了配备有各种火炮、长枪、弹药、箭矢等武器外,还备足了食品、淡水、酒、药品、灯具、燃料、帆缆索具等航行用具和物资。探险队还带上许多玻璃珠、小镜子、花帽子、铜铃、衬衫、饰针、针线、花布、小刀、眼镜、石球、铅球等百货用于交换。这些东西在欧洲不稀奇也不值钱,但在一些偏僻不开化的地方却能换来大价钱,至少在紧急关头能换来食物和淡水。总的来说,船队以商贸为主,配备武器只是自卫。

哥伦布为舰队司令,兼探险队总指挥,坐镇圣玛丽亚号。旗舰船长为胡安·德·拉·科萨(juan de la cosa),马丁·平松(martín alonso pinzón)为平塔号船长,其弟维森特·平松(vnte yáñez pinzón)为尼尼雅号船长。

探险队里有翻译、医生、地图绘制员等专业技术人员,其中包括懂希伯来语、阿拉伯语的德·托雷斯(luis de torres)。船队共有九十余人,除哥伦布外还有4个非西班牙籍人。另有3个从监狱里提出来的囚犯也被带在船上,以便派去干最危险的事。

就这样,哥伦布的首次西航开始了。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