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地区是指市场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工业化的任务基本完成,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地区。欠发达地区是相对于发达地区而言,一般是指人均国民收入、人均财政收入、不同产业间的产值比值等其他指标体系均劣于发达地区的地区。现实说明,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最为薄弱的环节。但是,县域经济的发展问题,不单单是个经济问题。我国国情决定了县域经济在我国现实体制中是社会稳定、人心稳定的基础。因此,大力发展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直接关系到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进程。目前,由于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严重滞后,致使这些县份财政拮据、就业困难、资源与人才流失严重、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迟缓。欠发达地区的县要摆脱这种状况,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实现富县富民,发展以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加、财政增长为目标的县域经济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充分认识制约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是一个基础性十分强的区域经济单元,它的发展涵盖了人均总产值及国民收入的增加、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结构和制度改善等多个方面。因而制约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自然的客观原因,又有社会的、经济体制的、人的因素等主观原因。
第一,自然地理条件较差。欠发达地区的县份大多数集中在深山区、石山区、高原地区、荒漠区域里,多数交通不便、流通不畅、信息渠道堵塞、接受大中城市及大中企业的辐射和带动的能力弱小、商品流通的运输成本居高不下、劳动力价格优势得不到很好发挥。
第二,传统低水准的生产经营方式。地域的偏僻,必然致使社会的封闭。这些县份往往停留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生产方式和落后的生产水平上,农业产业化不能形成规模,工业发展水准低下,市场竞争观念淡薄,经济运行过程中忽视市场的功能。
第三,基础设施落后。这些县份大都自筹资金能力差,国家投入也相对较少,交通、通信、电力、水利、城镇建设等基础设施十分落后,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发展的瓶颈。
第四,人才、资金、技术严重匮乏。这些县份的国民文化教育素质较低,人才缺乏且浪费、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实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的程度不高,创新能力更为缺乏,而人们的观念陈旧,又限制了人的素质的提高。资金来源少,一是靠自身积累难以成气候,二是外部流入少。没有一定的资金,确实很难谈得上发展。
二、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应注意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21世纪,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首先,世界范围内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特别是信息革命和生物工程革命为欠发达地区的县份提供了跳跃式发展的条件;其次,我国即将加入wto,经济的全球化,为这些县份扩大开放、引进外资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再次,随着沿海发达地区工业品市场的饱和以及劳动力、水、电、土地等要素价格的攀升,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重视欠发达地区的市场空间。最后,国家在西部大开发中将加大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对制约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如交通、通信、水利、环保、科学、教育、卫生等将给予重点支持。因此,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选择战略时,要充分利用上述有利条件,从本地的实际出发,明确发展思路,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第一,确立新的追赶战略目标。欠发达地区县份新的追赶战略目标应该由三大战略构成:一是知识发展战略,即利用知识促进发展,这里包括了强化对人的教育、健康和各类知识的投资,努力提高公民获取、吸收、交流各种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二是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即扩大就业机会,在目前条件下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减少贫困人口;三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改善生态环境为根本,重视生态区域的建设。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是有什么资源就开发什么资源,而是必须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二,坚持“有所为与有所不为”“有进有退、以退为主”的原则,主攻工业。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多数是弱项,但是这不等于欠发达地区不要发展工业。除了国家兴办的大型工业企业、县一级的重点工业,应以市场为导向,依托本地优势或与大工业相衔接的项目,积极开展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优势创新和产品创新,大力推进国企改制、资产重组和产业升级,以产品结构调整为重点,改造传统原材料工业,巩固提高资源型优势产业,培育资源优势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第三,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突出生态建设与县域特色。应注意综合治理,促进生态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应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高附加价值的、以经济作物和林、牧、渔业及其相关的新兴产业,发展名、优、特出口型农业,坚定不移地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道路,进一步加强和拓宽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然后在综合开发农业的基础上发展工业,为工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原材料,积极推行工业农业连锁发展,以农兴工、以工促农。
第四,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把个体私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的新增长点来抓,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采取鼓励政策,创造宽松环境,强化服务,促其上规模、上水平、上效益。尤其要注重鼓励民营经济加大投入,促使其扩大规模、走集团化发展道路。对现有的乡镇企业进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改造,促进其从单一投资向多元化投资格局转变、从“大而全、小而全”向“专、精、特”的方向转变、从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式增长转变、从分散布局向适当集中布局转变、从注重国内市场向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转变。
第五,重视加快城镇化的进程。尽力扩大县城规模,逐渐达到70%以上的财税收入靠县城经济提供。逐渐使县城人口、乡镇人口、村组人口各占1/3。搞好中心圩镇建设,实施以城带乡、城乡整体联动战略,把小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与发展第三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服务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增长点。
第六,整治和优化发展环境。除集中财力、争取支持、大力改善基础设施以外,要特别重视软环境建设。一是创造良好的思想政治环境,在干群中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靠自身的发展来解决各种矛盾,正确认识和解决好决策行为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和政治风险的最小化的关系。二是优化法制环境,着重解决“执法不公、有法不依、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的问题。三是优化管理环境,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职能部门的“寻租”行为,提高办事效率,增加办事透明度,加大整治力度。四是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要充分发挥当地传统文化的优势,以诚招商、以诚经商,以诚求发展。
第七,建立一个稳固、平衡、较强的县级财政。搞好财源建设,加强税收征管,完善收入体制,努力使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0%左右;改革支出管理体制,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从严治财,大力整顿财政秩序;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第八,依法行政、加强管理。要保证上级的政策措施和国家的法律法规真正得以贯彻落实,当务之急是依法行政、强化管理。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企业的科学管理,严格财政管理,整顿市场秩序,形成和健全各方面的科学管理制度和机制,从而依法规范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老区建设》200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