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城市承载着gdp的90%、全球人口的60%,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对外开放的窗口、商品国际交换的平台。它决定着整个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力。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的经济工作、城市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作为政府最大的一笔国有资产,越来越受到城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纷纷把“经营城市”作为建设现代城市的支点,并且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所谓“经营城市”,就是把市场经济中的经营意识、经营机制和经营方式等运用到城市建设和管理上,对城市资产进行集聚、重组和营运,实现城市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经营城市是对城市传统的投资、建设和管理体制进行市场化改革和运作,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建设的一种新理念和新模式。经营城市的主体是政府,是政府从城市的公众利益出发,为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发展所进行的一种经济活动。经营城市的客体是城市资产,包括城市的土地、市政设施等有形资产和依附于其上的名称、形象等,以及科学、现代城市规划和管理所形成的无形资产。经营城市的过程,就是使各种城市资产进入市场,实现其潜在价值并促进其增值的全过程。经营城市要素主要包括:土地资本、城市环境、产业资本、无形资本。实践表明,通过“经营城市”,使各类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增加了政府的财力,实现了市政、公用事业经营管理的市场化,使城市的水、电、路、桥、绿化、美化、亮化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改善了城市的生活、生产环境,为招商引资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但需要明确的是,经营城市并不是城市经济工作的主战场。从城市经济工作的角度出发,城市经济工作的关键要看能不能创造更多的有效供给,从而获取更多的货币收入。所以,从这个角度看,经营城市理念支持下的城市建设,毕竟还只是城市经济工作的外围战,并不是主战场。培育有效供给的创造能力,才是城市经济工作的根本之所在。而有效供给的创造能力的诸因素中,最重要的是人力资本,如何激发和形成有利于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活动的社会环境才是重中之重。而培育创新力量,最重要的就是鼓励人的创新精神,鼓励人们创业,形成崇尚创业的社会人文环境。因此,在经营城市的同时,必须把创造适销对路的商品与服务、实现地区收益的稳定增长作为城市经济工作的立足点。千万不可只把“经营城市”作为从事城市经济工作的主要手段。
作为城市的管理者,需要时刻把注意力放在提高城市的竞争力上。而城市竞争力,主要是指一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与城市相比较所具有吸引、争夺、拥有和转化资源,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城市竞争力是一个复杂的混沌系统,其众多的要素和环境子系统以不同的方式存在,共同集合构成城市综合竞争力,创造城市价值。概括地表示:城市竞争力=f(硬实力、软实力)。其中,硬实力=劳动力+资本力+科技力+结构力+设施力+区位力+环境力+聚集力;软实力=秩序力+文化力+制度力+管理力+开放力。要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就必须跳出城市看城市,立足大局看城市,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制定本城市的发展策略;要保护性利用不可再生要素,积极培育可再生要素,不断提升自身的比较优势和创造竞争优势;要不断地改善基础设施、区位、环境等非流动要素状况,以增强自身对流动要素的吸引力;要重视改善软要素环境,使城市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和企业等硬要素;要注意和利用区域分工,依据自身优势和产业基础,施行鼓励对同一产业进行持续的资金、技术投入的政策,培育和发展自身的优势产业,为产业群集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务,积极营造有利于产业专业化发展的投资环境,推动优势产业的进一步群集。在从事城市经济工作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处理好城市竞争力与经营城市之间的关系。经营城市的目标要从单纯增加政府的财力延续扩展到提高城市的竞争力;经营城市的维度要从单一的基础设施的投融资扩展到影响城市竞争力的所有项目;经营城市的范围要从城市的内部资源配置转向更大区域范围内的资源配置;经营城市的主体要从城市政府转向政府与民众的综合体,许多领域应当让位给企业和市民去经营,而政府可采取一些引导性的规划和政策,来调动各个经营主体的积极性。也只有处理好了这些关系,才能真正搞好城市经营。
(《企业经济》200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