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研究状态下工作 努力完善市领导县体制

众所皆知,行政区划是经济、政治和社会的综合产物。我国地区的设立主要是因为省域过大、省直接管县有困难,按宪法规定,地区不是一级行政区划建制,而是省(自治区)的派出机构。但实际上,地区基本上在行使一级政权建制职能,并且在管理地方经济、社会事务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为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以城带乡,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并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更好地带动周边地域的经济发展,加快二、三产业发展,全国加快了撤地建市或地市合并的步伐,逐步实行了市领导县的体制。

市领导县的体制从总体上看积极作用占主导地位。一是有利于实现城乡经济统一规划布局,可以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二是有利于促进中等城市建设,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吸引作用,进一步促进城乡经济联合发展,形成比翼齐飞的良好局面;三是有利于疏通渠道,活跃城乡市场,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四是有利于推动农村第二步改革深化,进一步吸收、消化农村大批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五是有利于加快贫困县乡的经济开发,带动其经济的发展;六是有利于改革行政区划体制的长远战略。从实践来看,效果也是好的。江苏、辽宁、广东三省是全国最早全面推行市领导县体制的省份,这三个省的经济发展都居全国前列。另外,从一些地方在地改市前后5年到10年的经济发展建设比较看,地改市、实行市领导县体制后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地区体制时期的速度。

但市领导县的体制毕竟是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的产物,确实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条块分割未能彻底解决,倘若“度”把握不好,将会束缚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第二,客观上增强了一级政权管理层次,如果“越位”或“不到位”,将不利于政府机构高效运转;第三,工作任务繁重,市级领导精力易分散,不利于集中力量抓好城市本身的建设和发展,也容易产生厚城薄乡、重工轻农的现象;第四,由于基本沿袭原地区“区划”,容易造成“小马拉大车”“大马拉小车”“好马不拉车”的现象。总之,地改市、实行市领导县体制利大于弊,关键在于如何趋利避害。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一级如何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在发展和繁荣区域经济中的作用,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重大课题。笔者以为,应当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要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注重建设市场体制的微观基础,主要是大力发展非国有企业和确立市场体制的产权制度基础;建设全面的市场体系,完善竞争结构;建立规范的财税体制和良好的信誉机制;建设市场体制需要的民主政治过程和文化体系。当前,尤其要注意弥补市场缺陷,如:维护市场竞争的公平秩序,保护生态环境,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直接经营好一些非竞争性产业,控制人口增长,扶持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教育体系,通过转移支付和特殊政策来缓解市辖范围内的经济差距,等等。

二是要积极探索出一套能够充分发挥县级政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管理方式和办法。一方面,市政府要对全市经济进行宏观管理,使整个社会的资源在全市范围内得到最优配置,在全市范围内进行制度创新,努力废除各种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制度规则,尽快建立和执行各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制度规则。另一方面,要特别注意给予县一级相当的柔性空间,充分调动和发挥县一级的积极性和重要作用。要建立科学的用人、管人机制,积极鼓励支持县级领导从事改革活动;建立对县一级规范的财税制度,不能采取杀鸡取卵的做法而置县域经济的未来于不顾;按市场化的方向,将所有应该由县里才能用好的权力交给县里,要自律管好自己和自己的部属不能伸手向县里的各种单位要钱、要物。

三是要重视全市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完善,搞好产业布局,促进经济发展。作为市一级,应该从三个层次来观察经济形势:第一层是全省形势;第二层是全国形势;第三层是全球形势。但主要是应看清全国和全省的经济形势。因而在制定和完善经济发展战略过程中,要坚持充分发挥本市优势和国民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坚持非均衡发展和均衡发展相结合原则,坚持开放的原则,坚持改革和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本市经济现状与远景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兼顾的原则。现阶段经济发展战略核心应当是:首先,进一步巩固、扩大优势产业部门,充分利用“规模经济”,降低产品成本,增强价格竞争能力,同时重视非价格竞争,不断开拓市场,扩大本市优势产业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其次,围绕优势产业发展的前向、后向、侧向的关联产业,形成结构效益良好的产业系列;再次,及时分析和掌握发达地区要素价格和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对其效益递减或即将“外溢”扩散的产业,抢先建立或移入,引进技术加以改进创新,培植市内新的产业,以增加本市经济发展新的推动力和市内“部门储备”,提高全市经济的结构弹性,避免支柱产业过分单一;最后,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要大力发展新兴的第三产业,尽快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四是要注重增强城市的中心作用,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最核心的要素是中心增长极(城市)的集聚功能与激化扩散机制。与此同时,扩大城镇规模,可促进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可推动经济增长,开辟发展空间,可打破“二元结构”。第一,要采取措施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强化中心功能,提高城市的规模和水平,加强其作为经济网络中心的组织领导作用。通过增长极的发展,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全面地发展。第二,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将市区内的工业企业迁至郊区和县里,市区集中精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三,要加快人口集聚,现阶段市区人口每年吸纳、增加3万—5万人为宜。这不是说要把城市搞得很臃肿庞大,但没有一定的城市人口,就不可能有带动经济发展的市场。第四,县驻地城镇要结合发展县域经济建设,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和人口集聚,完善城市功能。与此同时,要采取撤乡建镇、撤并小乡小镇扩大重点镇规模的措施,各县应选择1—3个中心镇加以重点扶持,促进其更快发展。

(《江西政报》2000年第14期)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