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研究状态下工作 推动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党的十五大把实施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标志着我国在经济发展问题上的又一次觉醒。毫无疑问,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实现县域经济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县域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县域经济获得持续的高速增长,已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点和“增长源”。与此同时,我们更应清醒地看到,县域经济的发展也付出了巨大的生态环境代价。主要表现在:

首先,由于粗放式、高耗能、低水平工业发展在县域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环境污染不断加重,加上工业“三废”得不到有效处理,还有农药、化肥、农膜的残留,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水体恶化。其次,由于长期采取掠夺式开发、粗放型经营,使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土地沙漠化、盐碱化速度不断加快,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再次,由于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给经济发展、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人地矛盾日趋突出。尤其是县域高素质人力资源的短缺,使不少地方只能凭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天然优势维持短暂的繁荣,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十分有限。最后,由于县域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变缓慢,存在报喜不报忧的政府评价观,致使一些地方政府对原生环境问题(各种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存和社会生产的破坏性影响)和次生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对空气、水、土、食物的污染,以及噪音和辐射线对人体的伤害)重视不够,调控不力,不愿多投入,结果不可避免地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上述情况表明,强化污染治理,改善生态环境,合理控制人口,摆脱目前困境,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实施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已到了非抓不可的地步了。

二、县域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核心是“发展”

县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强调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和谐发展。经济发展除数量增长还包括质量、效益的提高,经济发展不能以损害环境为代价,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基本同步,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性与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并要求较好地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自身利益和公众利益有机统一起来。很显然,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种发展模式,强调的是发展,“满足当代人需求”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只是和传统的“发展观”相比,它追求的是一种更科学、更合理的持续发展。尽管近些年来县域经济有较大的发展,但整体水平仍然不高。从各个县的自身需要来看,只有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才能更好地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才能解决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只有当经济增长率达到和保持一定的水平,才有可能不断消除贫困,人民的生活水平才会逐渐提高,并为发展提供必要的能力和条件,支持可持续发展。

总之,发展是硬道理,县域经济的蓬勃发展是县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必须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并逐步改变发展的质量。这就要求我们要正确处理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把保持生态和发展经济统一起来,要想办法在加快发展和保护生态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既不能走传统的“经济唯一”“增长优先”而不顾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路子,也不可一味强调,“环境至上”“发展服从生态”,否则也不可能真正实现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要以发展经济促进生态保护,以生态建设保障经济发展,努力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县域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应采取的基本对策

在发展县域经济过程中,如何把经济快速增长、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这三项任务统一起来,使县域经济逐步成为与自然和谐发展,并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县域经济发展统一体,是摆在县域经济决策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第一,切实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实现小康,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主体目标。因此,可持续发展必须与脱贫致富联系起来。要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广开生产经营门路,提高非农产业的规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只有消除贫困,使县域内广大群众富裕起来,才能构筑起保护和建设环境的能力。而在当今形势下,县域经济的发展至少应该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重点:一是充分认识资源比较优势,走资源资本化开发之路,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二是努力优化县域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增强经济活力,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三是加快小城镇建设,积极培育块状经济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四是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不断地创办企业,通过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

第二,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人作为生产者,最有效的生产能力及创造能力并不取决于人口或劳动力数量,而是取决于人口或劳动力的质量。所以高素质的人才才是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和宝贵财富。一是实行优生优育,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体素质和大脑结构性能,从而促进智力优秀和体格健壮的个体繁衍,为人口素质的改善和质量的提高创造良好的数量前提。二是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把发展教育始终放在县域经济的首要地位。要建立有效的教育投入机制,加强基础教育,发展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完善农村教育体系,扩大教育覆盖面。只有这样,才能造就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训练有素的劳动力以及高层次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否则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将后劲不足。

第三,加强环境整治和保护。环境保护是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要树立“环境也是宝贵资源”的观念,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环境。一是做好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增强环保意识,使公众自觉地参与环境管理和建设。二是组织和协调各方面力量参与环境保护。一方面要防止新污染产生,尽量舍弃“先污染、后治理,先规模、后效益”的生产企业模式;另一方面要对现有的工业污染进行限期治理。三是增加造林面积和治理水土流失的投资比重,大力植树种草。四是推行清洁生产,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持续发展。清洁生产的核心内容为“节能、降耗、减亏、增效”。它包括:清洁的能源、原料,少废或无废的清洁生产过程,清洁的产品。最终将实现合理利用资源,减缓资源的耗竭,减少废料与污染物的生成和排放,促进企业产品生产、消费与环境相容。五是发展环保产业,以高科技为先导,确定龙头企业实现环保产业规模化。

第四,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依靠科技进步转变增长方式。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生态环境的基础。保护和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实现资源永续利用,对造福人类、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县域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是逐步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资源作为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市场经济赋予了其巨大的经济价值。只有进入市场,才能实现优化配置,又可达到节约使用能源的目的。二是要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要在兼顾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前提下,通过组织农业生态、工业生态和环境保护工程,努力实现生态产业化,从而实现县域内各种资源和生态要素的优化组合。三是依靠科技进步,转变增长方式。通过走资源节约型、质量效益型、科技先导型的发展路子,使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从根本上解决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问题,以达到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

(《老区建设》2000年第8期)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