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县级行政建制,历史悠久。自秦实行郡县制以来,它始终既是我国的基层行政区,又是基本的经济区域,是一级相对独立、完整的行政经济区域。县这个层次,处于宏观与微观、上层与基层的衔接点,是城市与乡村的结合部,它既是以中央为主体的宏观调控体系中的基础性层次,又是最为接近微观经济组织的前沿指挥部,起到承上启下、连接城乡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不少县级经济已成为功能完备的经济系统,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层次。因此,与之相关的行政区划问题越来越突出。
众所皆知,行政区划是一个国家为了便于行政管理,便于行使国家各种职能而划分的多级行政区域。长期以来,行政区划往往只是参考地理条件、历史传统、民族分布和经济联系等状况来进行操作。这就导致县级行政规模参差不一,面积过大或过小,人口过多或过少的问题较为普遍存在。而在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期,以及计划经济年代,国家实行统收统支,县级规模是否适当,矛盾并不是十分突出,所以对县级行政区域划分研究得不够,也未能进行较大幅度的带有根本性的改革和调整。县制不但建制稳定,而且数量也相当稳定。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县不仅仍然是重要的行政领导层次,更是重要的经济单元。县域经济的发展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县级本身的稳定和繁荣,并且严重影响全省、全国经济总量的增加、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所谓“县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就是指县的规模,主要应包含三个要素:人口、面积、经济总量。而一切经济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充分而合理地配置现有的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很显然,采取措施,使县级行政规模达到一定的量,是对资源的隶属关系和产权的重新组合,使原来只在小范围配置、使用的资源和生产要素,有可能在较大范围内重组,不均衡的生产要素,在新的空间范围内以最低的交易成本得以更新配置,从而形成合理、高效的组合,创造出更大的规模效益,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新的利益机制,从制度上长久地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以江西省为例,84个县市中,山区县市41个,丘陵县市25个,平原县市18个;就人口而言,大县超过百万,小县则不足10万;面积悬殊就更大,有的县域面积仅609平方公里,有的达4503平方公里。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一些区划过小的县,多半是看其优点,认为幅员紧凑,便于管理,情况一般不太复杂,出不了什么大问题,等等。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县过小的种种弊端日益显现出来。一是规模过小,经济总量严重不足,经济结构单一,且难以优化,使之很难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发展工业、第三产业及小城镇建设缺乏应有的人流、物流,更缺乏自筹资金的能力。搞农业产业化缺乏规模,难成气候,往往处于简单重复、勉强维持的状况,导致其各类经济形不成规模。而没有规模效益,就根本谈不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之与具有一定规模的县份的发展水平差距越拉越大。二是腹地太小,在遇到一些自然灾害时没有回旋的余地,缺乏起码的抵御和自我调节能力。三是构不成群体财源,税源很小,财力难集中,想办一些事情往往力不从心。尤其是交通、水利、电力、城建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受到资金不足的制约,很难有所改观,致使其发展缺乏后劲。四是机构多、干部人数多,政府管理的成本费用高,工资难以及时发放,工作运转难。一个县,县委、人大、政府、政协等几套班子人员及部、委、办、局样样都得有,不论县大县小,人员编制基本相同,有的小县财政负担不堪重负,全县总人口与“吃皇粮”的比例高达24∶1。这样,一方面整个财政收入尚不够维持干部工资发放、行政经费支出;另一方面不少干部无用武之地,浪费人力,有的单位为了“生存”,乱收费、乱罚款现象时有发生,经济的发展环境难以优化,企业及农民的负担不断加重。
那么,到底县级行政规模应该多大?由于边疆与内地、山区与平原情况相差悬殊,县的规模不可能一个模式。边疆一些县面积很大,但人口稀少;而内地平原人口较多的县,面积不一定很大。可见,面积与人口,在县的设置中,有的要考虑两者,有的只能侧重一点。但一般来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及其内在运行规律,一个县的总面积应在1500平方公里左右,人口50万左右为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应采取果断措施,及时调整县级行政规模。一是合二为一,即撤销一县并入另一县,特别是那些历史上就是一个经济区域,在经济文化习惯相同的邻近县,有的还曾是一个县,可采取合并的做法。二是发展小城市兼并县,把那些小而穷,自身活力不强的县,撤销建制,划归附近经济实力较强的县级市(或县)。三是根据优势互补的原则,合数县为一县,或把一县分若干份,分别并入几个县之中。我们应当看到,这种调整绝不是简单的“1+1”,其产生的效益将是长远的,是不花一分钱便可产生出“1+1>2”效应的大好事,理当予以高度重视。当然,各地的情况千差万别,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积极慎重,科学论证,稳步推进。
(《走进新时代》200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