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研究状态下工作 着力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在经济全球化、新科技革命、世界范围内的结构调整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在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和竞争格局出现新变化的情况下,县域经济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交织的局面。无论是从应对新的机遇和挑战的需要来看,还是从增强县域综合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实现富民强县的需要来看,都必须加快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前提是思想观念、认识境界的提升。要下决心破除将发展路子固定化的观念,坚持在创新中求发展,以顺应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律。要跳出县域看县域,开阔视野,寻求良策。要认真落实协调发展的方针,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实现人和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就必须尽快走上市场经济轨道。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过程,实质上就是走向市场、占领市场的过程。因此,尽快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迅速上轨、接轨、转轨、并轨是县域经济面临的新课题,也是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必由之路。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步伐,改变“什么工作都可以干,什么工作都可以不干”的局面,明确职责,致力于市场运行的硬件建设,大幅度地降低市场交易及发展的成本;打破部门分割与地区分割,推动经济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流动;建立市场法律体系与监督体系,保证市场主体、中介组织能够按照市场规则运行,实现按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大力培育生产要素市场,着重发展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劳动力和人才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产权市场,适时地建立和扶持一批多种类的要素中介组织,努力完善要素市场的功能和手段,加强对要素市场的管理,充分发挥要素市场的作用。有力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特别要加速建立职工养老社会保险、失业社会保险和职工医疗社会保险三大制度。

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就必须确立以市场为中心的发展观,建立经济发展的新机制。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引进和发展新兴产业,使县域产业发展从过去一般水平的数量扩张转向提高竞争力的整体升级。适应多层次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形成多样性的所有制结构。目前,应当注重扩充工业总量,加速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扩大对外开放,加速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转变;壮大个私规模,加速公有经济向民营经济转变;推进产业化经营,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高城镇化水平,加速农村经济向城镇经济转变。

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就必须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特色经济是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在市场分工和竞争中具有比较优势,具有某种不可替代性和较高经济效益,能够可持续发展的专业化经济。立足县域的现实优势,扬长补短,全力培育和发展特色经济,是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途径。只有发展特色经济,才能避免低水平重复和过度竞争,不再重蹈“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覆辙;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发展特色经济,需要立足现实的产业和资源优势,并不断推进优势延伸;需要高起点引进新产业,形成新的特色经济。双管齐下,实现优势再造。工业化的一般规律和县域经济发展所处阶段及市场发展空间,决定了相当一部分县市应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并注意用高新技术和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嫁接,以开发经营较高技术含量、具有地方特色的、符合市场发展方向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要明确自身的矿产资源优势、地表资源优势、劳动力成本优势,搞好综合开发和利用,壮大优势产业,推进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产业高级化,实现集约型增长。

(《中国乡镇企业报》2001年12月27日)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