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研究状态下工作 发展县域经济要有新思路

县是我国经济、社会和行政管理的基本单元和基本地域。县域的稳定和发展,对国家的长治久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县域经济持续发展是大区域以至全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国家“十五”计划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发展机遇。要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必须贯之以新的精神和态度。

一、牢牢把握制定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原则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对县域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全局性、长远性和关键性问题谋划,也是实施县域经济宏观调节的战略纲领。县域经济的发展能否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确定的经济发展战略是否正确。为了保证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使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起到应有的作用,在制定县域经济发展战略中,有一些原则需要坚持。

1.可持续发展原则。也就是说在县域范围内,以人为中心的主系统和自然、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子系统之间存在着协调的发展关系,既要在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前提下,建立最大限度地满足当代人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同时也不危害和削弱其他区域满足其需求的能力。要切实把经济发展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基础上,注重发展教育事业及建立县域内的科技推广和服务体系,增强发展后劲;要考虑县域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和恢复能力,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持续能力相协调;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要把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看作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发展过程,在一定的时空尺度中,使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承受能力相适应。

2.量力而行原则。也就是说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必须依据县域内外的客观实际情况,必须考虑县域内人、财、物、体制等方面的承受能力。要把社会生产各种资源及其利用程度和社会需要的发展程度结合起来,把社会生产的总量及其构成和社会需要的总量和构成结合起来,进行科学的测算和综合平衡。

3.比较优势原则。在制定县域经济发展战略中一定要分析自身的比较优势在哪里。县域产业、产品结构的安排,一个县不必要搞行行俱全,而应着重发展能充分发挥本地区充裕生产要素作用的那些产业,尽可能避开那些大量需要本地区短缺生产要素的产业。

4.开放性原则。在制定发展战略中,要具有开放性的理念,学会跳出县域看县域,把县域看作一个开放的系统,把县域经济的发展摆进全球经济、大区域经济的走势中。

5.动态性原则。在制定发展战略中,要对未来的发展环境以及县域内部本身的一些变革有科学的预期性。一个周密而严谨的发展战略,其作用期应在五年以上,要避免变动频繁,就要考虑到动态性的问题。

二、真正树立“经营县域经济”的理念

所谓“经营县域经济”,就是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对构成县域空间和区域功能载体的自然生成资本、人力作用资本及其相关的延伸资本和其他经济资源要素等进行集聚、重组和营运,即将县域内可以用来经营的各种资源资产化、实现资源配置在容量、结构和秩序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以提升区域价值,实现区域的有形和无形资产的保值增值。而经营县域经济的过程一般有三个阶段:一是寻求新资源;二是把沉淀资源激活;三是通过竞争实现资源收益的最大化。

树立“经营县域经济”理念,就要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确立以市场为中心的发展观,建立经济发展的新机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日益明显地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所以,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树立以市场为中心的发展观,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和生产布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则,通过对经济结构、所有制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的调整,建立一套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机制。

2.提高县域经济的外向度。要善于跳出县域看县域,充分利用国内、国际市场发展自己。

3.注重整合县域各种资源。认清自身优势塑造县域核心竞争力,并通过各种渠道、方式和手段宣传和促销自己,不断增强县域对国内外各种资源的吸引力。

三、切实找准发展县域经济的抓手

目前县域经济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小、经济运行质量不高、基础设施滞后、人才和技术短缺。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适应形势,找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1.努力增加经济总量,改善财政状况。物质生产须五大有效投入,即土地、能源、劳动、资源、货币。除盘活自身存量和发挥自身的区位、资源、技术、资本优势外,要把注意力放在招商引资上,扩大开放,借助外力发展自己,要采取“走出本县、敲门招商、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给投资者最大实惠”的办法进行招商引资。注重发展可税产业,在工业、加工型企业和特色农业、订单农业、个私经济上做文章,以产生新的税源、培育新的增长点、增加税收。发展县域经济过程中,要本着“日子要过得去,而且力争过得好一点;面貌要有变化,而且力争变化大一点”的要求安排工作,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通信、能源等方面的建设,切忌浮躁。财政工作既要重视开源,也要重视节流,逐步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优化支出结构,改革支出管理体制,切实防范财政风险,保持县域内各项工作的有序运转。

2.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在保证农业生产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提高农业的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尤其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形成多样性的所有制结构。发展民营经济,需要在保护私有产权、改善投资环境、改进企业治理、改善社会信用、减少资金流动的阻力、扩大经营范围、改善融资等方面下功夫。

3.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注意解决政府职能上“越位”“缺位”和“错位”问题。不该管的坚决不管,该管的就要管好。要放松行政管制,减少行政性审批,打破行政垄断,把市场能够解决的问题交给市场去解决。要按市场的法则做政府该做的事情,现在应着重做好科学导向、政策调控、创造环境、协调服务等工作。经济的竞争,实际上是环境的竞争。只有拥有良好的发展环境,才能真正实现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企业经济》2001年第12期)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