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原本和袁绍是同盟关系,但自从曹操把献帝迎到许昌之后,袁绍才发现曹操已经成了他的竞争对手。
当初,献帝刚从长安逃亡的时候,袁绍手下的谋士曾劝过他,让他把献帝接到邺城,这样就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袁绍没有采纳,结果让曹操抢了先。曹操与董卓的做法不同,董卓为所欲为,完全不把天子放在眼里,所以像袁绍这样的一方诸侯完全可以不理会。曹操虽然实际掌握大权,但在礼法上,处处把献帝摆在前面,这样各路诸侯就不得不从,否则就是与朝廷为敌。
曹操靠着手上有献帝这张王牌,占领了河南的大片领土,甚至关中的势力也纷纷来归附。这是袁绍始料未及的,后悔不迭,于是他想让曹操把首都迁到鄄城,这样离他近,比较好控制。曹操不但一口回绝,还借皇帝的口下诏书责备袁绍,说他地广兵多,不但不出兵勤王,反而只知道扩充自己的地盘。袁绍气得够呛,骂曹操忘恩负义。这时的曹操,东有徐州吕布、西有南阳张绣、南有淮南袁术,皆虎视眈眈,怕袁绍真的跟自己撕破脸,便派孔融持天子符节出使邺城,拜袁绍为大将军,兼管冀州、青州、幽州、并州四个州。袁绍这才心里好受点。
事实上,此时袁绍已经拿下了冀州、青州、并州,但幽州还在公孙瓒手里。
在曹操还没有拿下河南的情况下,袁绍已经坐拥三州,毫无疑问是天下最大的势力,曹操不怕才怪。
拿下冀州的事情我们已经了解,就是从韩馥手上得来的。青州,大体位于黄河的下游和山东的北部。青州是黄巾爆发的重灾区,朝廷的势力在这里缺席,最早看上这里的是公孙瓒,派了田楷和刘备去青州抢占地盘。袁绍当然也不肯示弱,最后派了长子袁谭。田楷在临淄,袁谭在平原(此时刘备已去了徐州),再加上朝廷任命的北海相孔融,三股势力中,田楷最强,袁谭最弱。但几年之后,形势逆转,袁谭击败田楷,又打北海,孔融出逃。袁谭彻底占据了青州。
并州原本有一支驻军,就是丁原。丁原进京被吕布杀死后,董卓吞并了丁原的部队,并州实际上成了无主之地,加上这里本来就居住着很多匈奴人(汉朝收服的南匈奴人),所以这里成了黄巾和黑山军的天堂。黑山军也是农民军的一支,发源于太行山南端的黑山,正好位于冀州、并州和司隶校尉部的交界处,处于三不管的地带,所以很快就发展壮大,逐步向中山、常山、赵郡、上党、河内等地蔓延。中山、常山都属于冀州,袁绍当然不能容忍他们的存在,所以实际上袁绍是在剿除黑山军的过程中,逐步向并州渗透,并最终占据了并州。
有了青、冀、并三州,袁绍就可以合三州之力对付幽州的公孙瓒。无论从人才、钱粮、兵力哪方面来说,公孙瓒都没有胜算的可能。而且公孙瓒也没什么政治头脑,如果这时候他赶紧结好曹操,从后方牵制袁绍,也不至于陷入孤军奋战的地步。所以到了建安三年(198年)的时候,袁绍毫无悬念地拿下了幽州,公孙瓒见大势已去,自杀身亡。
当其他诸侯还在为一州一郡争得头破血流的时候,袁绍已经拥有了四郡,而且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如果不出意外,天下恐怕就是袁氏的了。袁术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忙给这位曾经的仇人、他不认可的兄弟写了一封信。袁术在两年前称帝,结果弄得众叛亲离,又被曹操连连攻击,内外交困,走投无路。他给袁绍写信的意思,无非是想让袁绍称帝,他愿意把“帝号”让给袁绍。袁绍接到信后不敢声张,但心中窃喜,并表示愿意接收袁术。
袁绍在河北,袁术在淮南,中间还隔着徐州和青州。所以袁术要去找袁绍,就得先过徐州,再到青州,也就是袁谭的地盘,最后辗转冀州。曹操闻讯后,派刘备半路截杀。袁术就卡在徐州过不去,回淮南后没多久就吐血而死。
我们再来说刘备。自从投靠曹操后,刘备仍旧屯居小沛,但心里无时不惦记着被吕布霸占的徐州。建安三年(198年),刘备军队夺取了吕布军队的黄金,吕布派遣高顺和张辽进攻刘备,曹操虽然派了夏侯惇援救,但刘备还是输了,弃城而逃。到梁国(治睢阳,今商丘)国界的时候,碰到了曹操,于是两人合兵一处,围攻吕布。围城三个月,又决水淹城,吕布见大势已去,便下城投降。在刘备的劝说下,曹操杀死了吕布,其手下陈宫、高顺也被处死,张辽归顺。
吕布死后,曹操得到了徐州,刘备跟着到了许昌。
献帝自从到了许昌后,一直不甘心做傀儡皇帝,这一年,暗下衣带诏,让董贵人的父亲董承设法诛杀曹操。刘备起初并没有参加,后来和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感觉曹操不容自己,便加入了董承的密谋。
恰好这时曹操派刘备去徐州拦截袁术,刘备趁机逃离了许昌。赶走袁术后,刘备进兵下邳,杀徐州刺史车胄,让关羽守下邳,自己屯小沛,与北方的袁绍联合,共敌曹操。
不久,衣带诏事发,董承被杀。曹操怒不可遏,决定亲征刘备。一场大战下来,关羽被擒,刘备逃往青州,先找到袁谭,又辗转投奔袁绍。袁绍听说刘备来投,出邺城二百里相迎。正是在邺城,刘备又见到了阔别多年的赵云。当年在青州和田楷一起抵抗袁绍的时候,赵云因为兄长去世回了老家,刘备遗憾不已,却没想到在这里重逢。这是刘备在潦倒落魄的流亡生涯中唯一值得高兴的事。
这时的袁绍,正准备发动一场大战,一举消灭曹操。这场大战,因为发生在官渡,所以称为官渡之战。
官渡其实是位于鸿沟岸边的一个渡口。鸿沟是战国时期魏国开挖的一条运河。鸿沟西连荥阳北部的黄河,东接浚仪(开封)附近的涡河,涡河又直达淮河,所以鸿沟是洛阳通往江淮的通道,当年刘邦和项羽曾在这里对峙,并划鸿沟为界。曹操之所以把主力屯兵这里,是因为官渡处于许昌的正北方,不到一百公里,袁绍要取许昌,必然经过官渡。
官渡之战的导火索是河内郡。当曹操攻打徐州吕布的时候,河内的张杨本想去救吕布,结果被部下杨丑给杀了。杨丑想投奔曹操,结果被眭固给杀了。眭固原本是黑山军的一个首领,在攻打东郡时被曹操打败,就投奔了张杨。眭固和曹操有仇,就想去投奔袁绍,结果半路被曹操截杀,曹操就此占领河内。袁绍见曹操把势力扩张到了黄河以北,深感不妙,集合十万大军,外加一万骑兵,准备南渡黄河,直取许昌。
曹操的兵力总共不到两万,分成几处防守:刘延一千守白马,于禁两千守延津,其他各处人马也不过一两千,绝大部分人马都部署在官渡,由曹操亲自领队。
当曹操正在部署对袁作战时,刘备反曹占领徐州,曹操领兵东征,当时田丰就建议袁绍趁机南下,袁绍因为小儿子生病不肯出兵,错失良机,致使曹操打完刘备后,从容回防官渡。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正式开始。
二月,袁绍进军黎阳,派颜良为先锋渡黄河,进攻黄河南岸的白马。如果颜良拿下白马城,就可以掩护主力从容渡河。守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势单力薄,很快被袁军围困。
曹操在各处设防的兵力都不多,能解白马之围的就只能是曹操自己了。四月,在谋士荀攸的建议下,曹操佯装从延津(黄河岸边的一个渡口)渡河袭击袁绍的后方。袁绍果然上当,分兵延津。此时曹操率轻骑,以张辽、关羽为先锋,迅速赶往白马。关羽于万军之中斩杀颜良,袁军溃败。
为了不让白马成为袁绍南下的据点,曹操把白马城中的百姓清撤一空,沿黄河向西而去。袁绍大军渡河,派文丑和刘备追击曹操。曹操当时手下只有六百来人,而袁军有五六千。情急之中,曹操让士兵解鞍放马,又沿路丢弃辎重,装出一副败逃的样子。袁军果然又上当了,只顾着哄抢财物,乱作一团。曹操令骑兵翻身上马,杀了个回马枪,袁军大败,文丑也死于乱军之中(注意,不是关羽杀的)。
袁绍连失颜良、文丑两员名将,士气大挫。
但袁绍在兵力上仍占优势,曹操不敢轻举妄动,仍老老实实地回防官渡。
到了七月,袁绍进军阳武。八月,袁军主力接近官渡,依沙堆立营,从东往西长达数十里,曹操也立营与袁军对峙。
看到这里我们不免有个疑问,既然从河北到中原都是一马平川的平原,袁绍就不能绕过去直接打许昌吗?为什么要在官渡这里和曹操纠缠?这就涉及古代战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粮道。在现代战争中,后勤补给可以靠空运、空投,在古代却没有这个条件。这样一来,在战争中保证粮道的安全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袁绍固然可以绕过官渡去打许昌,可许昌毕竟是首都,城防不会太差,如果不能一鼓而下,运输粮草的补给线很容易被曹操切断,没有粮食军队就会哗变,这仗就没法打了。在当时,对于士子们来说,到底该投靠袁绍还是曹操,都会在心里盘算一下:谁最有前途?谁能让自己施展才华?谁能帮自己实现人生的抱负?但对普通士兵来说,当兵就是为了混口饭吃,跟谁打仗都是一样,也不存在谁正义谁不正义,更没有什么民族大义的问题,如果连饭都没得吃了,那就投降敌方好了。但袁绍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把粮草囤积在离前线过近的乌巢,这让足智多谋的曹操钻了空子。
另外一个原因,袁绍要的不仅仅是许昌,更主要的是想消灭曹操的有生力量,在连年混战的中原地区,只要曹操还保留着一支军队,他迟早都会东山再起。作为多年的同僚,以及这么多年的盟友,袁绍对曹操的能力还是很清楚的。
双方在官渡相持了三个月,偶有交兵,互有损伤。曹操缺兵少粮,快坚持不下去了,就写信给荀彧,想退守许昌。荀彧说曹操以一当十,坚守了半年,已经是个奇迹,再坚持下去,奇迹还会发生。
也正是在这期间,汝南刘辟叛曹归袁。袁绍一听,这是天大的好事,汝南郡位于许昌以南,有了汝南,就可以令曹操腹背受敌。袁绍担心刘辟能力有限,就派刘备到汝南去帮他,从南方袭击许昌。关羽听说这件事后,便向曹操辞行,往汝南投奔刘备去了。
在《三国演义》里,这一段非常精彩,“关公约三事”“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把关羽的高大形象一下子树立起来了。这些事在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发生过,其实我们看看地图就明白了。土城约三事大概是有的,要不曹操也不会放关羽走。千里走单骑也可信,只不过从许昌到汝南直线距离四百里,绕远一点大概五百里,说一千里,夸张点,问题也不大。
至于过五关斩六将,我们先看看过的是哪五关斩的是哪六将:过东岭关时杀孔秀,过洛阳城时杀韩福、孟坦,过汜水关时杀卞喜,过荥阳时杀太守王植,过滑州黄河渡口时杀秦琪。
东岭关在许昌的西北,即今白沙水库所在位置。按照这个路线,关羽出了许昌之后往西走,过东岭关,然后沿着当年孙坚攻打洛阳的路线去了洛阳,到洛阳转了一圈后又从虎牢关(汜水关)回到中原,这时才想起来袁绍是在河北,然后也不急着渡河,一直沿黄河往东走,快到白马了,才从滑州(今滑县)这里北渡黄河。
这里面有几个问题,我们可以探讨一下。
第一,假设关羽并不知道刘备去了汝南,而去袁绍处寻找,那么他既然是光明正大地走平原,完全可以从许昌直接北上,没必要绕到洛阳;就算他要绕开官渡前线,也没必要翻山越岭去洛阳,完全可以走东边大片的平原。
第二,我们假设关羽到洛阳可能有别的事,那么到了洛阳之后,完全可以从孟津渡黄河,完全没必要跑到荥阳去杀几个人再渡河。
所以,“过五关斩六将”毫无疑问是罗贯中虚构的,只是在虚构中用了真实的地名,才让人真假难辨。事实上,关羽杀了颜良之后,不会自投罗网去找袁绍,而是等刘备离开袁绍去了汝南,才去找刘备。从许昌到汝南一马平川,根本不存在什么难以逾越的关口,可以很顺利地到达目的地。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实在不利于突出关公的人物形象,所以罗贯中让他去洛阳转了一大圈。不过以罗贯中对地理知识的了解,他可能根本没想那么多,他只是想在关公的路上制造点麻烦,至于走哪条路,根本就无所谓。按照罗贯中的设计,关羽从许昌到洛阳,再到河北,最后到汝南,其路程早已超过千里。
刘备到汝南后,被曹仁打败,又回到袁绍处。不过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接触,刘备也看出袁绍的脾气秉性,想离开袁绍,就以联合刘表为由,带着兵又去汝南了。这次曹操派蔡阳攻打刘备,结果被关羽杀了。
当曹操和袁绍正在官渡相持不下的时候,袁绍手下的谋士许攸突然来投奔曹操。大概曹操也没想到,这个时候还有哪个不开眼的来投奔自己,光着脚就跑出帐外迎接。许攸向曹操献出一计:偷袭乌巢,烧其粮草。
袁绍的粮草辎重都囤积在乌巢,派淳于琼带了上万人把守。曹操亲自带兵偷袭,抄小路过去,围攻放火。袁绍知道后,一面派人救援,一面派张郃、高览去攻曹操在官渡的大本营。两人久攻不下,听说曹操在乌巢已经得手,知道大势已去,就投降了。两人一投降,袁绍的军队立即崩溃,仓皇退回河北。曹操趁势掩杀,大获全胜。
这一仗,袁绍损失了七八万人,从此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