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之际,位于蒙古高原上的匈奴崛起。匈奴人东征西讨,打败了周边的众多部族,这其中就有位于大兴安岭一带的东胡。东胡被击败后,残部沿大兴安岭向南、北两个方向逃窜,往北的称为鲜卑,往南的称为乌桓,都是以最后落脚地附近的大山为名。
汉朝时,匈奴人在汉人的一再打击下也分成南北两部分,南匈奴最终归化汉朝,进入河套一带;北匈奴西遁,不知所终。于是草原上出现权力真空。到汉末,鲜卑人逐渐进入蒙古高原,成为草原上的统治者。而作为同族的乌桓人,南迁后又有怎样的变化呢?
如果我们把视角放得更高,就会发现,大兴安岭和燕山山脉相连,正好把蒙古高原和华北平原以及东北平原隔开,似乎是道天然的屏障。可实际上,在大兴安岭和燕山山脉相连的地方,恰好有一条河从蒙古高原流下,把二者分割开来,从而打开了一条从蒙古高原到东北平原的通道。这条河正是西拉木伦河。
东胡人原先生活的地方,是一片草原——锡林郭勒草原。当然,锡林郭勒是后来蒙古人的叫法,东胡人也许给它取了别的名字,我们就不得而知了。在过去,我们常把蒙古高原称为大漠,又把它分为漠南和漠北,其实这个分法正是基于两片土地的地貌不同:漠北,以草原为主,它也是欧亚大草原的东端;漠南,以沙漠为主。漠北虽然有草,但纬度高,气候冷,冬季漫长;而漠南呢,气温比漠北好很多,冬季也没漠北那么长,但缺少水草。对游牧民族来说,漫长的冬季就意味着生死考验,不仅牛羊在严寒下会大量死亡,人也会因为缺粮而饥饿致死,所以他们常常在冬天穿过沙漠到长城以南抢粮食和人口。
锡林郭勒草原正好位于漠北的最南边。在被匈奴人打散后,鲜卑人沿着大兴安岭北上,去了水草更丰美的呼伦贝尔草原,虽然那里气候更冷。而乌桓南下之后,遇到的却是一片沙漠,不过好在穿过沙漠后不久,他们就发现了一条河,这条河正是西拉木伦河。
有水就有了生机,乌桓人沿着西拉木伦河往东,穿过大兴安岭之后,让他们意外的是,前面居然是一片肥美的大草原——这正是科尔沁草原。科尔沁草原处于大兴安岭的东麓,这里靠近松辽平原,属于季风区,水热条件远好于蒙古高原。于是乌桓人便在这里繁衍生息。需要说明的是,今天我们看到在科尔沁草原之中有一大片沙地——科尔沁沙地,是近几十年来过度开发造成的,在当时,这里都是草原。
西拉木伦河穿过科尔沁草原,在这里汇集了老哈河之后继续东流。这一段河流有另一个名字,就是西辽河。西辽河汇集东辽河后形成辽河,最终注入渤海。所以,乌桓人也沿着这条河水逐步扩散到辽东,并沿着老哈河、大凌河等河流渗透到了燕山的腹地。
乌桓人在南下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汉人的技术,也学会了耕种,最终成了一个汉化程度很高的部族。
汉武帝大破匈奴后,把匈奴人逐出漠南。漠南成了无人区,武帝担心有一天匈奴会卷土重来,而关内的汉人又不愿意去这些苦寒之地,去了也难以生存。恰好这时乌桓投靠汉朝,武帝就把他们南迁到上谷(今延庆)、渔阳(今密云)、右北平(今丰润)、辽西(今卢龙)、辽东(今辽阳)这五个郡,当然是在关塞以外游牧,目的是替汉朝防御匈奴。光武帝时期,在朝廷的许可下,乌桓人南迁至塞内,并向西发展到河套一带。
乌桓在两汉时先后两次南迁,逐渐发展壮大,但仍受汉朝护乌桓校尉管辖,分成若干部落,各自为政,一直未形成统一的部落联盟。
河套一带的乌桓人后来又融入了鲜卑,我们不提。辽东的乌桓也只是少数。人数最多的乌桓部族正是集中在燕山山脉一带,而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上谷、渔阳、右北平三郡的乌桓部落,他们有一个共同的首领,叫蹋顿。所以蹋顿领导的这支乌桓也称三郡乌桓。
在袁绍和公孙瓒争夺幽州的时候,蹋顿曾出兵帮助过袁绍,袁绍后来也给他们加封。所以,一直以来,三郡乌桓都是袁氏的铁杆,这也正是曹操要一举荡平乌桓的原因。
为了北征乌桓,曹操准备了一年。这其中就包括修水渠,为战时运兵运粮用。后来的隋朝大运河的北段,有很多河段就利用了曹操修的水渠。
好了,闲话不多说,我们来看看曹操攻击乌桓时,会选择怎样的线路!
乌桓首领蹋顿盘踞在燕山东部的柳城(今朝阳西南)。如果单看地图,我们就很容易判断,曹操应该走辽西走廊,到达辽东后,再沿大凌河而上,这是最便捷的通道。但实际上这样行不通,因为当时的辽西走廊并没有完全打通,路不好走,一下雨就沼泽遍地,车马很容易陷在泥坑里。而曹操攻打乌桓的时候,又正好赶上雨季,只好寻求别的道路。
在后来的辽国彻底打通辽西走廊之前,从华北平原到东北平原主要有三条道路:平冈道、卢龙道、无终道。
平冈道:从古北口北上滦平,然后沿滦河河谷到承德,再到平泉;从平泉这里到老哈河,老哈河与大凌河有山谷相连,沿山谷到大凌河后,就可以沿着大凌河直达柳城。
卢龙道:从喜峰口北上,沿滦河的支流瀑河而上,快到源头的时候,接上老哈河,后面的路同上。
无终道:从冷口北上,沿滦河支流青龙河而上,对接大凌河后,就可以沿河直达柳城。
除柳城外,以上所说的地名都是今天的地名。其中古北口、喜峰口、冷口都是明代长城的重要关口,包括辽西走廊入口的山海关。
其实不只是明朝,这些关口也是历朝历代防范边患的要塞。战国时期,燕国的长城曾经把整个燕山都包了进去,后来的中原王朝逐渐发现,要越过燕山去保卫长城太难,所以到后来,即使中原王朝的势力范围已经涵盖了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也仍不忘在这里修筑关塞,因为这里才是农耕文明的最后一道防线——它不仅能防止东北的势力进入华北,也能防范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南下。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燕山的地形就会发现,燕山山脉西高东低,东部的海拔并不高,有的地方甚至还没有蒙古高原的海拔高。在燕山山脉的正中部,还存在一片洼地,这就是承德,这里曾是清王朝的行宫,也叫避暑山庄。因为身处山林之中,这里夏天自然凉快。但承德曾经还有个名字叫热河,原因是这里有很多温泉,温泉的水流到河里,使这里的河水即使冬天也不会结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候,咸丰皇帝跑到这里,说是避祸,其实还有另外一个目的,那就是万不得已的话可以退回东北老家,就像之前蒙古人退回大漠一样。按中国人一贯的思维,他以为英法联军也是来入主中原的,结果他没想到,这次的外敌入侵和以往不同,英法联军并不想要江山,只想要利益。所以,清政府在这里设置行宫,除了环境因素外,更重要的是,这里是连接华北和东北的纽带,是他们的后路。
因为燕山并不高,如果再加上几条河,那么游牧民族完全可以借着河谷穿越山林,抵达华北。
第一条河就是滦河。蒙古高原与燕山相接的这部分也称坝上,滦河的源头叫闪电河,正是位于坝上。闪电河在坝上几乎画了一个圆圈,然后切燕山而下,直达华北平原,流入渤海。如果游牧民族从坝上南下,第一选择正是沿滦河河谷,所以中原王朝在这里修筑了一个关口,三国时称卢龙塞,明朝时叫喜峰口。
完全沿着滦河河谷走毕竟太远。在滦河进入燕山山脉后不久,其实还有一条河离得不远,这就是潮河。如果从这里翻越山岭,进入潮河河谷,就可以很快进入密云附近的平地了;或者再往前走一点,从滦平附近的山谷进入潮河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为了防范这两个方向的入侵,中原王朝在这里修筑了另一个关口——古北口。
冷口主要的作用是防范从东北过来的少数民族,大凌河与青龙河的源头相距只有十里,如果从辽东进入华北,这里是最近的道路。
至于山海关,最早是隋朝在这里修筑了关口,称榆关,明朝时改称山海关。它所对应的辽西走廊,以前叫傍海道,只能季节性地通行。
古北口、喜峰口、冷口所对应的三条古道(平冈道、卢龙道、无终道)自古就有,而且也是在辽西走廊打通前的主要通道。只是,这三条路都是山路,行军困难,特别是自从匈奴人远走他乡之后,北方边患已不存在,这三条路年久失修,更是举步维艰。
建安十二年(207年)五月,曹操亲率大军到达无终(今蓟州)。在试图走辽西走廊遇阻后,曹操听从了无终人田畴的建议,出卢龙塞(喜峰口),走卢龙道。
八月,曹军到达白狼山,离柳城不到一百公里。乌桓人也以为曹操会走辽西走廊,这时才发现敌情,匆忙应战。曹军虽然打了个出其不意,但到底走的是山路,汉军以步兵为主,辎重盔甲都在后面跟不上。曹操有些担心,张辽却一马当先,冲入敌阵斩了蹋顿。乌桓军一时乱作一团,曹军乘机掩杀,大获全胜。
这一仗,曹操获得了二十万胡汉俘虏,袁氏兄弟逃往辽东投奔公孙康(公孙度之子)。
在投降的乌桓人当中,曹操挑选精壮者入伍,后来随着曹操南征北战,也就是从那时候起,三郡乌桓号为天下名骑。这部分乌桓人,最终被汉人同化。至于辽东的那部人乌桓人,也在后来的历史中逐渐汉化。而守河套的乌桓人,后来随着鲜卑的强大又融入鲜卑(他们本来就是一家子),只不过,鲜卑南下后,同样也被汉人同化。所以,乌桓人后来逐渐从历史中消失,他们最终都融入汉人当中了。
曹操平定乌桓后,已是冬季,辽西走廊可行,曹操就从这里返回,到达碣石山时,有感而发,写下了一首《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后来在《浪淘沙·北戴河》里说:“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指的正是这件事。北戴河位于碣石山的正东,不到三十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