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候的曹操,可以说正是一生当中最得意的时刻。袁氏被彻底清除,乌桓也平定。不但如此,在回军的途中,代郡和上郡的两位乌桓首领也前来投诚。唯一的损失就是郭嘉在这次出征途中病逝,曹操痛心不已。也是在这一年(207年),曹操还花重金把蔡文姬从匈奴人手中赎了回来。
曹操赎回蔡文姬,不是因为她长得漂亮,而是因为她是个才女。
蔡文姬是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的女儿,曹操向来喜爱文学、书法,和蔡邕经常有文学和书法上的交流。后来董卓上台,强召蔡邕为祭酒。董卓被杀的时候,蔡邕就发了点感叹,结果被王允杀了。再后来,李傕、郭汜上台,王允也被杀。当时长安一片混乱,居于河套的南匈奴也趁机南下打劫,还顺手把蔡文姬抢走了。蔡文姬在那里生活了十二年,还生了两个孩子。到平定乌桓的时候,曹操想到蔡邕没有子嗣,就花重金把蔡文姬从匈奴人那里赎回来了。
蔡文姬有两部作品流传于世:《悲愤诗》二首和《胡笳十八拍》,其他的都已失传。《悲愤诗》里一篇五言长篇叙事诗,就连曹植和杜甫的五言叙事诗都受到它的影响;《胡笳十八拍》就很有名了,能让人听得肝肠寸断。
小时候看蔡文姬的故事,以为她和苏武牧羊一样被带到了北海(贝加尔湖)那种荒无人烟的地方,觉得好惨。后来才知道,她去的是南匈奴。苏武牧羊的时候,匈奴的王庭在漠北,势力范围也主要在漠北。南匈奴原本就在漠南,臣服汉朝后,被安置在河套一带。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蔡文姬不过是从陕西到了内蒙古,跨了一个省而已。但蔡文姬是被抢去的,作为贵族的千金,同时也是一代才女,被文化水平不高的匈奴左贤王抢去做了老婆,还生了两个孩子,不仅心灵上受到创伤,在人格上也倍感屈辱,由此也创作了流传千古的文章。别忘了,在汉代,拥有先进文明的汉人是看不起这些胡人的。
曹操不仅仅是救了蔡文姬的性命,还避免了中国文学的重大损失。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在邺城开辟玄武池训练水军。六月,曹操废除三公制度,恢复丞相制度,并自任汉朝丞相。
训练水军的目的很明显,是为打江东做准备。而恢复丞相制度,意味着曹操在法统上成了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不要小看丞相制度的恢复,在中国历史上,丞相制度的兴废直接体现了皇帝如何把权力一步步集于一身的演变。在战国以前,分封制还占据着主导,不管是天子还是诸侯,没有那么多的政务可处理,也就没有必要设置丞相一职。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始走集权化道路,国君的政务日益增多,一个人忙不过来,就需要个帮手,于是丞相这一职位应运而生。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候,丞相制度已经很成熟了。汉承秦制,设三公九卿制,三公就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总理百官,掌管行政,权力极大,几乎和皇帝平起平坐;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负责掌管群臣奏章,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全国军事事务,没有实权。后来汉武帝改革,设内外朝,分丞相的权。到汉末,三公形同虚设,只有议事权。后来的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原本属于宰相的权力被大卸八块。一直到明朝,彻底废除了丞相制度,所有权力集于皇帝一身。
曹操自任丞相,而汉献帝又是个傀儡,实际就是把朝廷所有权力集于一身了。
七月,曹操率军望荆州而来。八月,刘表病死,刘琮接任荆州牧。九月,曹操大军进至新野,刘琮遣使者向曹操投降。
之前刘表安排刘备在新野,目的就是为了抵抗北方的曹操。在曹操经营北方之时,刘备过了几年安生日子。但刘备很清楚,仅凭自己的这点兵力(一万多人),难以抵抗曹操的大军。所以当刘备得知曹操亲领大军南下的时候,连忙弃守新野,退往樊城。
到了樊城,刘备才知道刘琮已投降了曹操,樊城比新野强不了多少,如果失去襄阳的庇护,樊城扛不了几天。况且,刘琮既然已经投降曹操,刘备如果继续待在樊城,只有腹背受敌的份。刘备寻思江陵钱粮多,城防又坚固,不如退往江陵防守,于是南渡汉水,准备逃往江陵,同时派关羽走水路在江陵会合。路过襄阳的时候,诸葛亮建议趁机夺襄阳,刘备不忍心,在城下喊话,想斥责刘琮为什么要投降曹操,刘琮却不敢出来。
刘备为什么要训斥刘琮?是为刘琮的不战而降感到痛心。襄阳是荆州的门户,曹操无论是想打荆州还是江东,襄阳都是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儿。从后来的历史中我们知道,就连强悍的蒙古人要打南宋,也在襄阳这个地方耗费了六年的时间。刘备无从知道后来宋蒙之战的历史,但身边已经有诸葛亮在,大概也知道当年楚国的事情,刘琮一投降,等于整个荆州门户大开,江东也有唇亡齿寒之危。假如刘琮不投降,请他刘备来帮忙守襄阳,凭着荆州的人口和钱粮,曹操想进荆州还真不容易。当然,刘备还是不忍心从刘琮手中夺取襄阳,否则也懒得跟他废话了。
另外一个,襄阳城的独特性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比如护城河,像明朝时北京这种首都级别的城市,其护城河也不过五十米宽,而襄阳城的护城河宽达二百米。更重要的是,襄阳城的北面,直接以汉水为护城河,而汉水的宽度在五百米以上。这么宽的护城河,敌人想要进攻,普通的攻城战术行不通,必须调动水军。
汉水的水面不像人工护城河那么平静,有风浪。这么宽的护城河,再加上风浪,北方的骑兵南下,到达汉水的时候,就得下马渡船,而北方的士兵又不习水战,过河就没那么容易。这个时候襄阳的守军就可以一边从城头向敌人放箭,一边派水兵围剿,其结果可想而知。
这还不算完,襄阳城的北面,隔汉水相望的是樊城,樊城和襄阳互为犄角。也就是说,当北方骑兵南渡汉水攻打襄阳的时候,樊城就可以出兵截断敌人的后路;同样的道理,当敌人出兵围攻樊城的时候,襄阳可以派兵攻击敌人的后方。总之,因为中间隔着汉水,敌人想要一下子把两座城池都包围起来是非常困难的。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实襄阳城的北边和东边都被汉水包围,南面有岘山阻隔,是个天然的屏障。而西边呢,我们今天看到这里好像是一片平地,其实在汉朝时这里有条檀溪(跃马檀溪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檀溪原本连接着汉水和襄水,襄水从西边的山上流下,沿着山脚从襄阳城南流过,最后注入汉水。襄水也叫南渠,襄阳正是因为处于襄水之北而得名。
所以从整体上看,襄阳有三道防线,一道是汉水、岘山、檀溪组成的天然屏障,一道是襄阳的护城河,最后一道是襄阳的城墙,所以才有“铁打的襄阳”一说。以当年孙坚的勇猛,连董卓都怕他三分,结果却折戟襄阳,可见襄阳城防的天然优势,而刘琮就这么轻易放弃了,确实让人痛心。
刘琮不敢露面,但刘琮的部下还有很多荆州士人却纷纷出城投奔了刘备。到当阳时,一路跟来的官员加上百姓竟有十万多人,光辎重车就有数千辆。只是这样一来,行军速度很慢,日行不过十余里。刘备不忍心丢下这些百姓,结果很快就被曹操的骑兵追上了。曹操也知道江陵是荆州的心脏,担心刘备抢占江陵,就派曹纯带了五千骑兵没日没夜地追赶,最后在当阳县的长坂坡追上了,大破刘备,随后南下,江陵不战而降。
平时我们看演义,只知道“张飞喝断长坂桥”“赵子龙单骑救主”,好不精彩!却不知这背后,曹纯不但抓获了刘备的两个女儿,而且还获得了大量的百姓以及辎重,收编了刘备被击溃的部队,同时抓获了徐庶的母亲,徐庶不得已,只得放弃和刘备逃亡,转投曹操。
江陵去不了,刘备就想去江夏找刘琦,跑到汉水边上的汉津渡口(今沙洋县),正好碰上关羽。关羽原计划走水路到江陵与刘备会合,按道理走水路快,但曹操进驻襄阳后,收服了刘表的部将文聘,知道关羽走水路,便派文聘率水军沿汉江追击,关羽一路上边战边退,耽误了时间。不过也许是天意,关羽在这里正好接上了刘备,于是一同前往江夏。这一次,刘备损失惨重,但好在凭着赵云和张飞以及关羽的努力,核心成员都还在。
刘琦镇守江夏,本来在江北抗拒东吴,听说曹操大军南下后,就避走江南,也就是夏口(今武汉)这里。
和刘备一同到夏口的,还有鲁肃。
鲁肃本来是到荆州给刘表吊丧的。当然,吊丧只是个借口,鲁肃也是个战略家,他的目的是来打探荆州的情况:如果刘表的两个儿子和刘备和睦的话,东吴就和他们联手共敌曹操,如果不和的话再想别的办法。他知道刘备是个人物,只是苦于时运不济,而刘表的两个儿子又不和,这样很容易被曹操钻了空子,一旦荆州被曹操得手,东吴也就危险了。
鲁肃刚到夏口的时候,就听说曹操进兵荆州。凭直觉,鲁肃觉得刘备会去江陵,于是仍沿长江水路西行。到了江陵,鲁肃知道刘琮已经投降了曹操,刘备正在南逃,于是当机立断,从江陵北上去找刘备。在当阳长坂,鲁肃碰到了正在逃亡的刘备,这时刘备刚刚被曹操打败,正是人生当中最灰暗的时刻,于是鲁肃问刘备下一步有什么打算,刘备说:“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很多人认为,这是刘备的借口,是在试探鲁肃的口气,想看看东吴是不是真心想和他结盟。但我觉得,试探只是一方面,刘备心里还有另一层想法,实在不行,也只有这一条路了,毕竟他不是荆州之主,又刚刚打了败仗,孙权未必会看上他这个盟友,这只不过是鲁肃的个人意愿而已。
借口可以有很多,刘备为什么会想到吴巨?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苍梧在哪里,吴巨又是谁,如果孙权不肯结盟,刘备是不是只有这条路可走了?
苍梧郡在五岭以南,治所是广信,也就是今天的梧州。我们说,秦始皇征服百越,最关键的一环是开凿了灵渠,打通了湘江和漓江,而漓江与珠江(西江段)的交汇点正是在广信。今天的广东、广西在三国时属于交州,后来之所以有广东、广西这个名称正是因为这个广信:广信以东的称为广东,广信以西的称为广西。在近代以前,两广都属于落后不开化的地区,因为隔着南岭,本身又是绵延无尽的山区,中央王朝对这里的统治也一直很薄弱,这样一来,广信的地位就非常重要,它不仅扼守着两广,还可以通过水路直达荆楚,可以说,广信是中原王朝控制岭南地区的核心所在。
刘备说他和吴巨有交情,应该是在新野的时候的事。吴巨(一说吴巨是吴臣的误记)原是刘表的部下,后被刘表任命为苍梧太守。刘备在新野待了五六年,主要的事就是结交荆州名士,认识一些荆州官员并不奇怪。
话说如果孙权不愿意和刘备结盟,或者孙权直接投降了曹操,刘备同样无处容身,那么他还能逃亡哪里呢?北方已经被曹操一统不可能,西边巴蜀是个不错的选择,也在诸葛亮的计划之内,但这个时候刘璋还没有主动请刘备过去帮忙,如果强入,以刘备现有兵力,三峡肯定是打不过去的。各种退路都堵死之后,刘备只能再往南逃,那么苍梧将会是唯一的选择。刘备到了苍梧,可以先凭借吴巨的力量站稳脚跟,而以吴巨的野心和势力,又不足以吞并刘备,曹操一时也不会越过南岭,那么天长日久,刘备以自己的能力和手下的谋臣武将,完全可以在岭南打下一片江山。说不定,到那时候又会出现一个南越国(按刘备的意思应该是南汉),继续和曹操抗衡。
鲁肃听了刘备这句话后,说吴巨是个庸人,劝刘备不要去,于是把江东的情况给刘备讲述了一番,劝刘备和孙权联盟,共敌曹操。其实这也是之前在隆中时诸葛亮对刘备说过的话:“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在战略方面,鲁肃的观点和诸葛亮不谋而合。另外,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正效力于东吴,和鲁肃是好朋友,这样一来,两人的关系更近了一层。
曹操占据江陵后,准备顺江东下,诸葛亮就说:“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于是同鲁肃一同到柴桑来见孙权。
孙权移兵柴桑,一方面是在观望荆州的动向,另一方面也是防守,万一曹操在荆州得手,必顺江而下图谋江东,这里是从荆州进入江东的必经之地。
但到底要不要和曹操抗争,孙权心里其实是犹豫的。
孙权从没想过和曹操正面冲突,在曹操平定北方的时候,孙权打的是江夏,而对江东北岸的江淮地区毫无染指。现在曹操大军南下,不费吹灰之力就得了荆州,还给他写了一封信:
“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这意思很明显了,曹操的下一个目标是东吴。孙权靠着父兄两代人打下的基业,当然不肯轻易让人,但要打,又担心打不过。这也正是鲁肃和诸葛亮所担心的,他们的目的就是要让孙权下定决心,双方联合起来和曹操打一仗。
诸葛亮到了柴桑后,用的是激将法,意思是:你要是能打就赶紧打,要是不能打,那就赶紧投降。
孙权反问:刘备为什么不投降?
诸葛亮:田横听说过吧,不过是齐国的一个旧贵族,因不肯降汉而自杀,刘豫州是皇族后裔,不成功只是天意,怎么能屈居人下!
孙权:刘备那么点人都不肯投降,我东吴这么大片地方,兵甲上十万,更不能投降!
但是,孙权又问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刘备刚刚被打败了,还能打吗?意思是还有能打的本钱吗?
诸葛亮能列出来的,也就是关羽手下还幸存的一万兵马,再加上刘琦手下的一万来人,总共也才两万来人。这——孙权听了,心里直打鼓。
在东吴的阵营里,也分化出了两派:主战派以鲁肃、周瑜为代表,主和派以张昭为代表。
张昭分析得很明白:东吴原本是靠着长江天险才能和曹操对峙,但现在曹操夺了荆州,天险不存在,反而占据了上游的优势;另外,曹操不但得了荆州的地,还得了原来刘表手下的几万水军和数以千计的船只,如果顺着长江水陆俱下,东吴难以抵挡。
其实最关键的,还是实力,曹操打了那么多胜仗,占了那么多地方,就算没有八十万大军,实际数量也不会少,和他比起来,孙权和刘备的这点兵力简直是微不足道。
最关键的还是鲁肃的话,鲁肃对孙权说,我们谁都可以投降,只有你不能投降,我们投降了,还可以干原来的差事,该干吗干吗,没准还能升官,但是主公你呢?你猜曹操会怎么安置你?
孙权猛然醒悟:这些人分明是在坑我啊!
最后是周瑜给孙权分析了一下曹操的兵力,说曹操从中原带下来的兵力不过十五六万,收复原刘表的兵力不过七八万,加起来也就二十多万人吧。中原来的兵,不习水战,原刘表手下的兵,还心怀犹疑,所以人数虽多也不足为患,他用五万精兵就可以破曹。
孙权的心结这才解开,二十万和八十万,这差别太大了,曹操也太能吹了,差点把人给吓死!于是下定决心和曹操决一死战。
孙权一下子给不了周瑜五万精兵,只给了三万,说后续给他补上。周瑜就带着这三万兵马沿长江西进,中途与刘备汇合,然后继续逆长江而上,迎击曹军。
曹操自领大军从江陵出发沿江东下,最后与孙刘联军在赤壁相遇,双方交战,曹操首战不利,于是屯兵江北乌林一带,孙刘屯兵于南岸,两军对峙。
这就是赤壁之战的开始。
赤壁之战的过程其实大家都耳熟能详了,那就是黄盖以诈降之计,借着东南风放了一把大火,把曹操的几十万大军烧得丢盔卸甲。
要说曹操在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其实诸葛亮和周瑜在事前都分析过了:一是曹操连年用兵,又劳师远征,中原的士兵到了南方水土不服,多生疾病;二是荆州新近归附的将士还存在观望心态,人心不齐,虽然号称百万之众,实际战斗力并没有那么强。
但最关键的,还是那一场东南风帮了大忙,所以杜牧也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我们看火烧赤壁的过程,无论是演义的还是史书记载的,二者并没有本质的差别,但无论我们看了多少个版本,心中始终有个疑惑:
这东风到底是从哪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