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透过地理看历史:三国篇 第十六章 刘备入川

曹操南下的事暂且按下不表,先说说刘备入川的事。

在曹操向西往关中推进的时候,刘备也在往西扩张地盘。

不过在刘备入川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巴蜀的情况。

如果说关中还是个有点缺憾的四塞之地,那么巴蜀堪称完美。关中往洛阳的通道还算便捷,只要没有敌军阻挡,行路也不难。而巴蜀无论往哪个方向,都是极其艰难。西边不用说了,是青藏高原的东端,雪域高原不仅人烟稀少(当时是羌人),行路也极其困难;南面,是云贵高原,比青藏高原的情况好一点,但这里居住的主要是一些少数民族的部落,生产力落后,对农耕文明形成不了威胁;东面是三峡,巴蜀又处于上游,防守相当容易;北方是秦岭,又有汉中作为缓冲,再加上汉中与巴蜀之间还有米仓山阻隔,外人想打进来非常困难。

巴蜀不仅好防守,内部的盆地还非常适合农耕。在人类的农业时代,粮食的产量是一个国家国力的保障。有粮才会有更多的人口,人口多才能获得更多的兵源,而专事打仗的士兵又需要吃粮食。所以,在古代,粮食的产量就是一个国家或政权军事实力的反映。作为一个四塞之地,巴蜀可以安心发展农业,不会被外界的战争打扰。

诸葛亮在隆中时曾对刘备说:“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东汉时的益州,不仅包括了四川盆地,也包括汉中郡,还包括了西南云贵地区。但这里真正能称上天府之土的主要就是成都平原(或川西平原),可以说成都平原是一块天作之合的风水宝地。

如果我们看一看成都平原的水系分布,就会发现都江堰对成都平原的意义,也明白了为什么秦国当年在这里修筑了都江堰之后,巴蜀就把“天府之国”的帽子从关中手中抢了过来。都江堰的主要功能就是分流,把原来为患成都平原的岷江水一分为二,多余的水继续顺河道排走,剩下的部分经大大小小、纵横交错的或人工或天然的河渠流入平原上的农田。这些河渠之间都修有水闸,根据农作物的需要随时调节,拔苗时灌水,抽穗时放水,得心应手,进退自如,庄稼长不好都没天理。

更奇妙的是,成都平原东部有一条长达两百多公里的山脉——龙泉山脉,把顺着河水流向成都平原的肥沃的泥土都拦住了。我们常说“肥水不流外人田”,龙泉山脉恰好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如果没有龙泉山脉,成都平原的泥土,经过长时间流水的冲刷,很容易变得贫瘠。比如热带地区,雨热都不缺,但因为雨水量太大,常年冲刷土地,于是产生淋溶效应,致使土壤里的矿物质大量流失,肥力下降,并不适合农作物的生长。但龙泉山脉在这里一拦,所有的矿物盐和有机质都留在了成都平原,即使历经千百年的风雨变幻,成都平原仍是沃土一片。同时,龙泉山脉不高,并不会阻碍成都平原的交通,也不会对这一地区的气候产生影响。

岷江发源于青藏高原,源头靠近松潘湿地(红军过草地的地方),流域面积广,水量大,如果没有都江堰,一旦到了雨季,河水暴长,原来的河道不能承载那么大的流量,河水就会冲出河道,大水漫灌,成都平原就会变成一片泽国。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修筑都江堰之前,这里经常发生水灾。

成都平原上还有一条较大的河流经过,这就是沱江。相比岷江,沱江的流量就小得多了,它的源头就在附近的茂县,离成都平原不远。沱江也为成都平原上的水利工程贡献了一部分水源,它主要滋润的是川中的丘陵地带。但沱江在成都平原上的功能也不可小觑,它把龙泉山脉拦腰切开了一个口子,试想一下,如果成都平原本地下起了暴雨,原有的河网承载力有限,平原可能在一夜之间变成泽国,这个口子正好是个排水口。

诸葛亮心心念地要刘备取巴蜀,正是因为巴蜀有这块宝地。但显然,看上巴蜀的人不止一个,而且这些人在当地已经形成了气候。

早在汉灵帝时期,第一个提出改刺史改州牧的人是刘焉,正是这一项建议拉开了汉末乱世的序幕。刘焉提出这个建议表面上是为朝廷分忧,实际是为了躲避战乱,也想趁机找个地方当土皇帝。刘焉一开始本来想去交州的(交州远,好避祸),后来听说益州有帝王之气,就自请当益州牧。

刘焉到了益州后,一面派张鲁攻占汉中,一面打击巴蜀地方豪强。张鲁到了汉中,截断交通,斩杀汉史,从此益州与中央断了联系,益州处于半独立状态。

张鲁是五斗米道的传人,本来和刘焉没有什么关系,但他的母亲懂得养生,颇有姿色,和刘焉有私情,靠着母亲的关系,张鲁得到了刘焉的信任。

五斗米道是早期道教的一支,东汉顺帝(125年~144年)时,由张道陵在四川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境内)创立,主要在农民中传播。因入道者须出五斗米,故名。又因道徒尊张道陵为天师,所以又称“天师道”。传说张道陵晚年显道于青城山,并在此羽化。此后,青城山成为天师道的祖山。

张鲁正是张道陵的孙子,也是第三代天师。张鲁在汉中以五斗米道教化人民,建立了一个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

宗教的传播力量,我们从黄巾起义就可见一斑。不管是张角的太平道,还是张鲁的五斗米道,在战乱的年代,对普通民众都有很大的吸引力。我们今天看历史,看风起云涌,看沧海桑田,看英雄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看古今帝王将相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却很少去关注平民的生活,在战乱年代,更没有人关心他们的生死,没有人在意他们的声音,我们的历史也从来不记载这些。作为一名普通老百姓,不能挥刀上马、临阵杀敌,他们平日只会种田种地,想的也无非是过个安稳日子,并没有什么建功立业的野心,结果又身处乱世,朝不保夕,惶惶不可终日,也只有宗教才能倾听他们的声音(不管真的假的),才能给他们以精神上的安慰。所以我们看到,宗教最能吸引住的往往是贫苦大众,真正的富贵之人自有别的出路,而穷人却没有,只能在这里寻找寄托。

所以张鲁很容易就招到了一大批信徒跟随,盘踞在汉中,据险自守。

刘焉还在世的时候,张鲁不敢公然反叛,等刘焉一死,刘璋继位,张鲁不服,立即与刘璋翻脸。

本来刘焉有四个儿子,刘璋是最小的一个,性格又懦弱,无论如何是轮不到他继位的。刘焉刚到益州的时候,只有三儿子在身边,长子、次子和幼子刘璋都在朝中。后来有一次朝廷派刘璋出使益州,刘焉就把刘璋留下了。长子、次子都在京城当官,有一次与马腾联合进攻董卓,不料行事不秘,走漏了风声,董卓先发制人,马腾退回凉州,刘焉的两个儿子却被处死;至于三儿子,身体一直不好,最终也是因病而死——于是刘焉就只有一个选择了。也是在得知两个儿子的死讯后,刘焉受到的打击太大,背疮发作,突然就死了。于是刘璋就阴差阳错地接管了益州。

张鲁为人骄纵,不听刘璋的号令,于是刘璋杀了张鲁的母弟,两人从此结仇。刘璋也多次派人攻打汉中,但都没有成功。

建安十六年(211年),刘璋听说曹操要攻打汉中的张鲁,心中恐惧,因为一旦曹操拿下汉中,巴蜀也就难保了。在张松的劝说下,刘璋准备请刘备来帮忙。因为就在两年前,刘备和孙权联合在赤壁打败过曹操。当时手下有很多人劝阻,说这是引狼入室,刘备不是一般人,只怕来了就不会走,但刘璋没听。刘璋也有自己的如意算盘:如果曹操真打张鲁,就请刘备来一起抗曹;如果不打,就让刘备来打张鲁,据汉中以抗曹。

汉中也是个盆地,四面环山,但汉中的盆地比巴蜀小得多。曹操要进攻巴蜀,必然经过汉中。可以说,汉中是巴蜀北部的第一道防线,曹操从关中打汉中要过秦岭,难度比较大,但要从汉中攻击巴蜀就容易多了。

我们常说的汉中指的是现在的汉中市一带,在汉朝,汉中郡的面积很大,主要包括汉中盆地、安康盆地、上庸盆地三个小的地理单元。这三个盆地中,汉中盆地最大,所以当时的郡治也是设在南郑(今汉中)。汉中和安康两个盆地都是夹在秦岭和大巴山脉(含米仓山、大巴山、神农架)之间,因汉水冲积而形成的高山盆地,上庸盆地比较特殊,也是处于秦岭和大巴山脉的交界地带,但汉水却从这里绕开了,这里有另外一条河流——堵河。堵河一直延伸到大巴山的腹地,与大宁河接上之后,可以到达三峡,在早期,这里的山民——巴人和庸人,正是沿着这两条河谷产生了交集。安康盆地和上庸盆地也设了两座城——西城和上庸,这两座城池的主要作用是防止敌人从荆州方向渗透。

由此可见,汉中郡,特别是西部的南郑,才是刘璋最关心的,如果南郑被敌人拿走,米仓山的西部并不高,巴蜀就很被动,一旦米仓山被突破,整个四川盆地都无险可守。

刘备正在江陵琢磨着怎么入川,刘璋就派法正来联络他,真是困极了有人送枕头,刘备当然满口答应。而且刘璋派来的法正也劝刘备干脆趁机夺取西川。

毕竟同是皇室宗亲,吃相不能太难看,刘备还是要打着帮助刘璋对付张鲁的旗子入川的。

刘备与刘璋约定在涪城(涪县,今绵阳)相会。从江陵到涪县,先走长江水道,进入巴蜀之后,从江州(今重庆)进入嘉陵江,到达垫江(今合川,钓鱼城所在地,宋朝时蒙古大汗蒙哥死在这里)后,再沿涪江横贯整个四川盆地,就可以到达涪城。

刘备留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守荆州,自己和庞统带着万余人就进入巴蜀了。达了涪城,刘璋带着三万多人前来会合。这期间,张松、法正、庞统都劝刘备袭杀刘璋,刘备觉得自己刚到蜀地,人心未附,不宜轻举妄动。

双方在涪城宴饮了一百多天,刘璋给了刘备很多兵马和钱粮,然后让刘备进攻汉中的张鲁。

只能说刘璋太天真了,刘备这样的人怎么可能给他做马前卒?刘备到达葭萌关后,就不走了,施展他的拿手好戏,广施恩德,收买人心。

建安十七年(212年),庞统劝刘备趁早行动,并且献计上中下三策。

上策:组织精锐,选捷径,偷袭成都,刘璋不懂军事,又无防备,益州唾手可得;

中策:刘璋让刘备督白水军,白水军的主将杨怀、高沛都是名将,依靠兵强马壮据守白水关,曾多次劝刘璋让刘备回荆州,刘备可以假称班师,趁他们来送行时抓了两人,收服其部众,然后攻取成都;

下策:回白帝城,依托荆州,慢慢向益州推进。

刘备考虑再三,决定采用中策。恰好这时曹操南下攻打孙权,孙权向刘备求救。刘备便以此为借口,向刘璋要一万士兵,以及与之相匹配的粮草辎重,好让他回去帮孙权。刘璋当然很不高兴,但还是给了四千兵和一半的粮草辎重。于是刘备借机煽动士兵说,我们在这里为益州打击敌人,大家都很辛苦,可刘璋这么抠门,让将士们还怎么为他卖命呢!

张松这个时候在成都,以为刘备真要回荆州,就给刘备写信劝阻,结果被他哥哥张肃发现了。张肃是广汉太守,怕连累自己,就把弟弟给告发了。刘璋这才明白刘备不是来帮他的,于是捕杀了张松,下令封锁各处关隘。

刘备见状,就彻底和刘璋翻脸了,把杨怀、高沛骗来杀掉后,吞并了白水军,开始南下攻打刘璋。

这场战争持续了将近三年,分三步:第一步,涪城;第二步,雒城;第三步,成都。

刘备先派黄忠、卓膺南下攻占涪城(涪县)。刘璋得到消息后,立即派刘璝、泠苞、张任、邓贤、吴懿等在涪水阻击刘备,结果都被刘备打败,吴懿投降。刘备渡过涪水,刘璋又派李严、费观统率绵竹诸军阻击刘备,结果李严率众投降。刘备一时军威大震,很快攻下绵竹,又兵围雒城。没想到雒城久攻不下,庞统也在攻城时被流矢所中,不幸身亡,刘备忙向荆州的诸葛亮求救。

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自己和张飞、赵云率兵逆长江而上。

诸葛亮这次入川,不像刘备上回那样是去做客的,由于刘璋已下了命令,沿途关隘都是敌人,所以速度也快不了。诸葛亮进入三峡后,先占领了巴东郡。刘璋治理益州的时候,原来的巴郡面积太大,占了整个四川盆地的一半,于是从中分出巴东、巴西两郡。巴东郡的治所在永安(今奉节东),也叫白帝城;巴西郡的治所在阆中,实际在巴郡的北部。

诸葛亮占领巴东,实际就是控制了巴蜀的三峡通道,也保证了和荆州的联系。下一步,自然是巴蜀东部最大的城市江州(今重庆)。

江州也是巴郡的治所。在江州,张飞生擒巴郡太守严颜。到这个时候,诸葛亮实际已经控制了巴蜀的东部。然后,诸葛亮兵分三路:赵云往南,走长江,攻占江阳(今泸州),然后沿岷江而上,占领成都南部的犍为郡(治所武阳,今眉山北);张飞沿嘉陵江北上,攻占巴西郡,控制巴蜀的北部;自领大军攻克德阳(今遂宁东南,不是今天的德阳),沿涪江西进与刘备会合。

刘备将雒城围了将近一年,诸葛亮赶到的时候,雒城已经攻克,于是合兵一处,围攻成都。这个时候的成都实际上成了座孤城,巴蜀各地都已归了刘备。

成都作为蜀中最大的城市,城防比雒城还要坚固,钱粮也充足,如果没有意外,恐怕又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攻城战。《孙子兵法》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但好在,刘备这时又收获了一员猛将,这人就是马超。

马超在张鲁那里一直混得不如意,张鲁手下的人又嫉妒马超的能力,想要加害他,马超只好又跑到氐人部落里去混日子了。恰好这个时候刘备入川,马超就给刘备写信,表示愿意归附。刘备见信后,说:“益州可以拿下了!”忙派人去迎接马超。刘备见马超几乎就是个光杆司令,没什么部属,就偷偷把自己的一支军队送给了他,让马超率兵合围成都。马超率领兵马径往成都,屯兵于城北,城中所有人都因为马超的威名而惊恐万分,以为西凉兵到了,不到十天的时间,成都军民人心崩溃,刘璋开城投降。

后来,刘备把刘璋安排在公安,并把财物归还给他,再佩振威将军印信。再后来,荆州被东吴夺走,刘璋又归了东吴,被孙权任命为益州牧,移居秭归,不过是给个空衔,让他在那里终老,最后葬于公安。纵观刘璋的一生,只能用“无能”两个字来形容:先是治理益州时,处事不周,人心不服,以致后来属下纷纷倒戈;二是集全州之力,居然打不下一个汉中,最终引狼入室,请刘备入川;三是毫无军事才能,在川东没有布设防线,让诸葛亮的援军轻松赶到。不过以刘璋的性格,平平淡淡地做个富家翁也许是最好的归宿,不管如何,最后也算善终。

刘备占领巴蜀,三分天下的局面已经形成,也实现了诸葛亮的“跨有荆、益”的计划。下一步,为了保证巴蜀的安全,刘备应当尽快占领汉中。只是,曹操不会让刘备这么容易得逞,何况还有孙权这个三心二意的盟友,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拖了后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