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正是看准了曹操南下江淮,襄、樊一带兵力空虚,于是率兵北上。
关羽北伐,实际上是一次冲动的冒险。从战略上讲,刘备刚刚在汉中打败曹操,损耗巨大,急需修整,无法策应关羽的行动,关羽不该在这个时候孤军深入。另一个,荆州已经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任何一方的举动,必然会引起连锁反应。关羽早就对东吴有防备之心,可最终还是大意了。
当然,从地理的角度上说,关羽果真打下了襄阳,就可以和上庸、南郡连成一片,孙权也会坐卧不安。
关羽出兵的动机,在于心里不服,从刘备入川开始,他就一直待在荆州。刘备夺取西川,张飞、赵云、马超都立了大功,特别是汉中之战的时候,黄忠阵斩夏侯渊,也立了奇功。而关羽在这段时间里,一直没有什么战功,这让自恃清高的他很不舒服,黄忠年纪那么大,而且是新加入的“新人”,都立了大功,让他这个元老怎么能坐得住呢?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关羽留南郡太守糜芳守卫江陵,将军傅士仁驻守公安,自己则率领大军攻打襄阳的吕常和樊城的曹仁。襄阳和樊城夹汉江而建,一个在江北,一个在江南,互为犄角,一方有难,另一方施援,非常难打。但关羽的战斗力不一般,吕常和曹仁都躲在城里不出来。曹操紧急调令于禁领七军(三万人)救援樊城。这个时候樊城还没有被关羽包围,曹仁命令于禁和庞德驻扎在樊城北部的一片洼地,作为策应。到了八月,连绵大雨,汉水暴涨,关羽借此水淹七军,然后乘船追杀,逼降于禁,生擒庞德。庞德曾在交战中射中过关羽的额头,关羽念他有本事,想用他,庞德不肯听令,关羽就杀了他。至此,曹操的援军全军覆没,关羽趁机包围了樊城。
当时的樊城守军只有几千人,城墙崩塌,处处进水,有人劝曹仁弃城而逃,汝南太守满宠说,山洪来得快,去得也快,应该坚守。于是曹仁决心坚守。关羽一面猛攻樊城,一面派人包围襄阳。
同年十月,陆浑(今河南嵩县东北)的农民孙狼等人苦于徭役,攻占了县城,南附关羽。同时,从许昌往南的诸多山贼也纷纷遥受关羽的印号,听从关羽的指令。甚至连曹魏的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也投靠了关羽。关羽的声势一时“威震华夏”。这里的华夏指的是中原,因为中原是先秦的华夏地区。
关羽的势力已接近许都,曹操打算迁都避其锋芒,被司马懿劝住了。司马懿说孙权肯定不愿意看到关羽得志,可以联络孙权从背后袭击关羽。曹操就打消了迁都的念头,一面派徐晃救援樊城。
徐晃觉得自己的兵力太少,不足以与关羽抗衡。曹操又给徐晃增派了十二营兵马,徐晃这才出击,打破了关羽的包围圈。于是关羽放弃了对樊城的包围,但仍据守汉水,围攻襄阳。
孙权果然是个墙头草,见关羽被耗在襄阳一时不能脱身,就不打合肥了,矛头转向关羽。他给曹操写信,说想为朝廷效力,从背后打关羽,还让曹操不要把话传出去。曹操满口答应,一面却偷偷把话放出去,想引起关羽的警惕而退兵。关羽得到消息后,也只是犹豫了一下,他怀疑这是曹操的调虎离山之计,也就没有撤兵。
得到曹老板的首肯后,孙权命吕蒙为先锋,亲率大军为后援,奔赴荆州。我们知道有个成语叫“刮目相看”,说的就是这个吕蒙。吕蒙武将出身,是个粗人,不爱读书,后来在孙权的规劝下才读书,过了很久,有一次鲁肃见到他,感觉他谈吐不凡,就说他“非复吴下阿蒙”,吕蒙说:“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吕蒙一直惦记着荆州,得到孙权的命令后,带着精锐,假扮成商人,从柴桑出发,日夜兼程,将关羽设置在江边守望的据点逐个拔除,一直到江陵,然后给江陵和公安的守将写信劝降。所以关羽对后方的事毫不知情,而江陵守将麋芳(刘备的小舅子)、公安守将傅士仁竟然不战而降。
孙权得了江陵,立即派陆逊抢占夷陵和秭归,关羽的退路被彻底切断。
关羽得到南郡失守的消息后,立即南撤。与此同时,吕蒙在江陵大肆收买人心,厚待关羽及手下军士的家属。这些军士得到这个消息后,都想着早点回家跟家人团聚,已无心再战,于是纷纷逃散。关羽自知南下无益,便往西退守麦城。
这个时候孙权已进驻江陵,派人来劝降,关羽假装投降,趁机逃出麦城,手下只有十几名骑兵,其余的都跑了。
此时的关羽,唯一的生路就是去益州,可北边襄阳是曹操,南边江陵是孙权,南北两条路都堵死了,剩下勉强算得上路的就是上庸方向。从麦城到上庸,最便捷的路就是沿沮水而上,先去房陵。
沮水的源头属于益州,只要一进入益州,关羽就安全了,可在沮水的岸边,还有一座属于荆州的城池,那就是临沮。
关羽想到了,孙权自然也想到了。从麦城往西就是沮水河谷,这条河谷两边是高山,关羽只能沿着河谷走,必然经过临沮。孙权已事先命令朱然、潘璋去临沮,切断了关羽的去路。最后关羽果然中了埋伏,在临沮被杀,一同被杀的还有儿子关平。
看到这里,我们不由感叹孙权也是神机妙算啊,只是这里面少不了他手下谋士的功劳。孙权可气的地方就在于,打敌人不行,在盟友背后捅刀子得心应手。如果他趁关羽打襄阳的时候猛攻合肥,曹操面临两线作战,真的会焦头烂额,说不定他一辈子都没打下的合肥就在那个时候打下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孙权的第一志向肯定不是中原,而是先保有江东。
事后,孙权把关羽的首级献给曹操,意思是:大家看啊,这是曹操让我干的。还遣使入贡,向曹操称臣。曹操当然知道这种小伎俩,以诸侯之礼厚葬关羽首级于洛阳。孙权一看,便将关羽的尸体也以诸侯之礼厚葬于当阳。刘备得到消息后,在成都为关羽建了衣冠冢。所以民间说关羽“头枕洛阳,身卧当阳,魂归故里”。
曹操评价关羽说:“事君不忘其本,天下义士也。”义是关羽最优秀的品质。但陈寿也说:“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也就是演义里常说的凌上而不欺下,结果正是关羽平时不怎么待见的官员,在节骨眼上叛变,致使关羽走投无路。
有一种说法,说关羽北伐是为了配合刘备攻击汉中,攻打襄阳可以牵制曹操的兵力,以缓解刘备在关中的压力。曹操从汉中撤兵后的确没有走远,就停留在关中,迎击孙权在濡须口的进攻也是派手下人去干的,自己并没有亲身前往。曹操驻兵关中,说明他还没有完全放弃汉中,从这一点上来说,关羽北伐的确吸引了曹操的注意,不得不调兵奔赴樊城,他还曾一度想亲自去解樊城之围。可我们看看时间,刘备攻打汉中,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份的时候,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而关羽出兵在七月,那个时候汉中的战役已经打完,如果这个时候要吸引曹操兵力的话,只能把曹操的兵力全部吸引过来,于汉中无益,于关羽却是压力巨大。更何况,刘备在攻打汉中之前,为了平息荆州的动荡,不得已和孙权签订了和约,当他在全力夺取汉中的时候,肯定不希望荆州再出什么差错。事实上,关羽攻打襄阳的时候,刘备已经自立为汉中王,并封他为前将军,之后关羽才率兵北上的。而关羽北上后,刘备并没有派兵策应,从这一点可知,刘备对关羽的北伐事先并不知情,关羽是自行其是。
如果按照诸葛亮《隆中对》里的说法:“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这里有几个条件:第一,跨有荆益,这个刚刚完成;第二,西和诸戎,还没开始;第三,南抚夷越,也没开始;第四,结好孙权,虽有但不稳固,尤其是关羽,经常不把孙权放在眼里,遭到孙权的忌恨;第五,内修政理,就是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也就是要有打仗的本钱,益州刚拿下,这些也才刚刚开始。只有这五个条件都达到了,才能从益州和荆州同时出兵,夹击曹魏。很显然,要达到这五个目标,还需要时间,以目前的局面,刘备绝不可能让关羽单独行动,贸然北上。
关羽还犯了一个错误,当他从襄阳撤兵回救江陵的时候,不停地派使者和吕蒙通消息。吕蒙正是利用了这些使者,带着他们到处游山玩水,好吃好喝招待,还带着他们去探望关羽军士的家属,给这些家属捎信。我们无从得知关羽的目的是什么,大概他也关心将士的家属有没有遭到虐待。可吕蒙很狡猾,这些家属不但没有被虐待,反而过得比在关羽手下时还要好,于是将士们都不想打仗了,以至于到麦城时,所剩的军士不多,难以抵抗,只好逃亡。我们说,两军交战之时,军心动摇是大忌,可关羽完全没有察觉到事情的严重性。
关羽在围攻樊城的时候,兵力不够,曾让上庸的刘封、孟达援助。刘封、孟达拒不发兵,后来关羽败走麦城的时候,也没有派兵施救。刘封后来因为这件事被刘备杀了,孟达畏罪投曹。这里先不讨论两人的问题,只说关羽,如果再等一年,等曹操死了,刘备也从汉中之战中缓过气来,那时刘备可以从汉中发兵到上庸,然后顺堵河而下,渡汉水,与关羽北上的荆州兵配合,情形就会完全不一样。
关羽一死,荆州南部六郡全都归了孙权,刘备就只剩下益州。三分天下刚刚成型,刘备就成了势力范围最小的一方,更重要的,原先刘备和诸葛亮商讨的隆中对策也全都泡了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