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透过地理看历史:三国篇 第十五章 马超起兵

赤壁之战让刘备彻底打了个翻身仗,从一路流亡到割据一方。五十岁了,我们今天大部分人在这个年纪都开始盘算着退休后的生活,而刘备的事业才刚刚开始,计划着如何西取巴蜀,以实现诸葛亮三分天下的谋划。孙权也没闲着,但还是以固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为主,一边征讨不时造反的山越,一边向南进军交州。

自汉末以来,交州因地处偏远而难以管制,前交州刺史朱符、张津都因为难以有效控制局势而被迫逃亡和被杀,刘表治理荆州时派赖恭担任交州刺史,吴巨担任苍梧太守,后二人相怨,吴巨将赖恭驱逐到零陵郡,赖恭于是向孙权求援,孙权随即命步骘任交州刺史,南行接管交州。

东吴和刘表有世仇,苍梧太守吴巨是刘表的人,所以步骘到任后,苍梧太守吴巨不服,步骘于是设局将他杀害,一时威声大震,交趾太守士燮及其兄弟率众前来归附。于是交州也归到了孙权名下。得到交州主要是给江东增加了一个稳定的后方,对中原的政治格局并没有太大影响。

孙权还把政治中心迁到了秣陵(今南京),第二年开始修筑石头城。之所以叫石头城,因为这里有个石头山。石头山位于长江和秦淮河的交汇处(今天的石头城遗址因附近长江西移,离秦淮河的入江口较远),是个天然的屏障,在这里筑一座小城能更好地保卫秣陵。建完石头城,孙权就把秣陵改名为建业。因为石头城对建业太重要,离得不远,几乎是一体,所以后来石头城也成了建业的别称。

再说曹操回到北方后,反思了三年。他大概也明白了这次失败的原因,抛开战术上的失误不说,单说战略上的,就有两点:第一,没有陈兵江淮牵制孙权的兵力,以至于孙权可以专心致志地在荆州和他对抗,还拉了个刘备做帮手;第二,没有平定西凉的马腾、韩遂,以至于在南下时掣肘,总担心西凉兵抄袭后路,不能全力以赴。

所以,三年后(211年),曹操第一个目标就是关中。先解决这个后顾之忧,然后再全力下江南。

关中虽名义上归附,但实际上却是山头林立,完全不听号令。

之前我们一直在讲关东的事,现在让我们把视线转移到关西,看看这里到底发生了哪些事。

所谓关东、关西,这个关本来指的是函谷关。建安元年(196年),曹操为预防关西兵乱,开始设潼关,同时废弃函谷关。所以,这个关也可以指潼关。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从潼关往东,是一狭长的崤函古道,也是从关中直接进入中原的唯一通道。当然,曹操还可以从山西渡黄河进入关中,但曹操的大本营在河北邺城,山西和河北之间隔着太行山,本身又是盆地山脉相连,要穿越山西入关中,等于是劳师远征,历来都是兵家大忌。所以,曹操要图谋关中,首选就是潼关。

和关东情况完全不同的是,关中并没有一个有政治远见的带头大哥,所以这里的情况十分混乱。

让我们先稍稍回顾一下李傕、郭汜的事。

王允联合吕布杀死董卓后,其部下西凉兵作鸟兽散,这其中就包括李傕、郭汜。李傕、郭汜在董卓手下的时候,只是个校尉,算中级军官。李傕本来也是要逃回凉州的,后来听从了贾诩的建议,就联合郭汜,纠合了十万之众,攻陷长安,吕布力战不敌逃往南阳,王允被杀,献帝被挟持。

贾诩也是个人物,当时和李傕是同军,后来看不惯李傕、郭汜的所作所为,辗转投奔到张绣帐下,两次献计打败曹操,最后又劝说张绣投降。

李傕、郭汜和董卓一样残暴不仁,占领长安后,大开杀戒,长安城里一时血流成河,民不聊生。

作为西凉兵的代表,李傕、郭汜勇猛善战,不仅吕布不是他们的对手,之前提到过的曾打败曹操和孙坚的徐荣,也在这次长安保卫战中死在二人手下,其战斗力可见一斑。

不仅如此,同是西凉兵团的马腾、韩遂也是李傕、郭汜的手下败将。

与关中诸侯不同,马腾、韩遂一开始就是个造反的。西北羌人造反,韩遂被俘,于是干脆入伙,后来成了羌人的头子,割据一方。马腾本来是去平叛的,一看叛军势大,干脆也造了反,还拉着韩遂一起,经常作乱三辅。

所谓三辅,又称“三秦”,本指武帝至汉末期间,治理长安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京兆尹、左冯翊[yì]、右扶风。这三位官员是辅助皇帝管理京畿地区的,后来三辅也常指这三位官员管理的地区。实际上,三辅就相当于关中。曹操后来把三辅都改为了郡:京兆郡、冯翊郡、扶风郡。

董卓在西凉的时候,马腾、韩遂没少和他打仗。但说实话,马腾、韩遂的战斗力也实在有限,在董卓身上没讨到什么便宜。直到董卓进京,西凉空虚,两人才趁势坐大。

董卓从洛阳退守长安的时候,面对关东诸侯咄咄逼人的气势,担心腹背受敌,于是又开始拉拢马腾、韩遂,约定互为应援。但董卓军队的名声实在太臭,到哪里都是淫人妻女、夺人财物,所以马腾、韩遂也没把董卓的话放在心上。在臭名昭著的西凉兵团中,马腾和韩遂简直就是一股清流。

不过终归机会难得,两人趁机领兵进入关中。只是等他们慢腾腾地抵达长安时,董卓已经死了,长安的主人换成了李傕、郭汜。

李傕、郭汜面临和董卓一样的问题,于是拜韩遂为镇西将军,遣还凉州金城郡(治所允吾县,今甘肃永靖县盐锅峡镇),马腾为征西将军,屯于郿县(今眉县东)。后来,马腾因为私事和李傕、郭汜打起来了,韩遂从金城赶来帮忙,结果还是大败,退回凉州。但不久之后,李傕、郭汜又主动与马腾、韩遂讲和,改任马腾为安狄将军,韩遂为安降将军。于是马腾、韩遂又可以堂而皇之地进驻关中了。

李傕、郭汜为乱长安,天长日久,两人开始反目成仇,天天混战不止。幸亏贾诩出面调停,两人讲和,献帝趁机逃出长安。李、郭二人贼心不死,追到洛阳,结果被曹操的精锐迎头痛击,大伤元气,逃往深山,落草为寇。

不久,郭汜被部将所杀。再然后,曹操假天子下诏,号召关中诸将讨伐李傕,夷三族,首级送往许都,这两个心狠手辣、作恶多端的人总算玩完。那还是建安三年(198年)的事。那个时候,官渡之战还没开打。

等曹操在赤壁之战大败,原先那些归顺曹操的势力开始蠢蠢欲动,尤其是关中的各路势力,自从李傕、郭汜死后,这里更是山头林立,各自为政。关中大大小小的将领,一会儿互相攻伐,一会儿又把酒言欢,关中的百姓自是苦不堪言。

曹操入关中的理由是要打汉中,从中原打汉中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借道关中。马超一看,这是典型的假途灭虢之计,于是拉着关中大大小小的将领造反了。

马超是马腾的儿子。其实曹操在打关中之前早有计划:一是挑拨马腾和韩遂的关系,让二人不和,经常互相攻伐,借此削弱二人的势力,这两人是关中最大的两股势力,只要他们弱了,其他的人不在话下;二是把马腾骗到朝中当官,实际是做了人质,兵权交给了儿子马超,以此压制关中的反叛之心。

马超,字孟起。从名字我们就可以看出,马超是马腾的长子,但是是庶出的。这个不奇怪,马超的生母是羌人,羌人善战,马超的英勇善战正是来自这一半的羌人血统。也正是因为这个关系,马超在西凉的羌人心目中是神威天将。

马超起兵后,迅速占领潼关,以拒曹操。

我们知道,关中之所以称为关中,是因为进出关中必经四关:东潼关、西散关、北萧关、南武关。这四关都是易守难攻,曹操要想从潼关进入关中,没那么容易。但关中有个最薄弱的环节,就是东面黄河一带,这里就像一个大口子,防守起来并不容易,因为相比高山和险关,渡河要容易得多。所以,曹操打算从黄河一带突破。

但曹操不是一般人,如果他把大军驻扎在河东,做出强行渡河的架势,关中兵马就会分兵把守河西各个渡口,这样的话曹操想渡河就难了。

建安十六年(211年)八月,曹操亲率大军,过洛阳,经函谷,溯黄河西进,到达潼关。

潼关并不像其他关口那样建在狭谷之中,而是建在一片黄土原上。黄土地貌分三种: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其中黄土塬(或原)是指大而平整的台地,这种地形并不利于防守。反观战国时期的函谷关,是在两原之间的缝隙之中,守关将士只需面对一个方向的敌人,真正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优势。而潼关不是,潼关东西两面虽然有深沟作为辅助防御系统,但它毕竟是在平地上,所以守潼关不是守一个点,而是沿潼关、从黄河到秦岭的一条战线,需要大量的兵力,否则敌人很容易绕到潼关的背后。

顺便说一下,汉武帝在位时,为了扩大关中的领地,把函谷关东移了三百里,也就是在新安县新建了一个关口,命名为函谷关,原函谷关设弘农郡(治所弘农县)接管其职能。之前我们提到过,董卓为防止孙坚进兵关中,在函谷关设兵阻击,指的就是新函谷关。但新函谷关的形胜远不如故关,在它的南面还有一条路可以直通洛阳,因此战略意义大大降低,也就不再是兵家必争之地。而故关形胜虽在,但因为天长日久,黄河河床下切,水位下降,这一带的黄河南岸最终露出了一片河滩地,敌人完全可以从河滩上绕过故关,于是故关也不再是连通关洛的唯一通道。曹操后来干脆命人在故关以北约十里处的河滩上筑了一关,史称魏函谷关。正是这三个函谷关都各有各的问题,潼关才最终取代了函谷关的战略地位。

但潼关也有它自己的问题,就是防守起来需要大量的兵力。曹操正是了解潼关的这个特点,故意把大军聚集在潼关以东的黄河南岸,做出非从这里打入关中不可的架势,吸引关中诸将不断地往潼关增兵。

当关中的兵力几乎全都被吸引到潼关防线的时候,曹操派徐晃、朱灵带着四千精锐,在潼关以北、黄河以东的蒲坂津待命。

曹操眼看时机一到,就从潼关撤兵,从风陵渡北渡黄河,自己亲自断后,吸引马超来追。与此同时,按事先的约定,徐晃、朱灵从蒲坂津夜渡黄河,抢占渡口,在河西安营扎寨。

马超一看曹操北渡黄河,料到曹操想从蒲坂津过河,于是一边派梁兴领着五千人马去河西抢占渡口,自己则亲自从潼关下来追击曹操。马超没有想到的是徐晃已经占了蒲坂津的西岸,以逸待劳,梁兴一到就被徐晃击败。曹操有惊无险地渡过了黄河,北上到达蒲坂津,然后在徐晃的掩护下,全部安全渡河,进入河西。

马超得到梁兴战败的消息后,知道为时已晚,只好全军退守渭河南岸。曹操一面派人设疑兵,吸引马超的注意力,一面偷偷把船只从黄河驶入渭河,用船只在渭河上搭起浮桥,渡过渭河,在南岸建立营寨。

这样一来,到九月份,曹操的大军已全部渡过渭河,和关中联军之间就没有任何山川险阻了,曹操可以随时向关中诸军发起总攻。

关中联军本来就是一盘散沙,再加上各个军阀连年征战,关中民生凋敝,这次为了抵抗曹操,又大老远地跑来守潼关,最终粮食也不够吃了,于是向曹操求和。曹操假装答应,趁机使计离间马超和韩遂的关系,等到二人势同水火的时候,曹操觉得时机已到,于是大举进攻。

联军一败涂地,韩遂、马超败走凉州,杨秋逃往安定。曹操兵围安定,杨秋投降。至此,关中平定。

恰好这时河间又出事了,曹操只好兵回邺城,留下夏侯渊镇守长安,并继续追击马超、韩遂。曹操到邺城后,就杀了马腾全家,当然还有韩遂在邺城的子孙。

马超到陇右后,围攻凉州治所冀城(也是汉阳郡的治所,凉州治所原来在武威郡的姑藏,后迁到这里),夏侯渊援军未到,凉州刺史韦康投降。但马超占据冀城后,杀了韦康。后来韦康的旧部密谋起兵,把马超骗出去后关闭城门,马超攻城又不能,失去了根据地,走投无路,只好投奔汉中的张鲁。

马超虽武力过人,在羌、氐等西北少数民族心目中威望很高,随时能拉起一票人马跟自己干,但马超缺少智谋,过于崇尚武力,而且在以孝治国的大环境下,不顾父亲马腾的生死,率众造反,总给人一种不靠谱的感觉,这也是后来刘备不敢重用他的原因。

至于韩遂,后来一直被夏侯渊追杀,最后病死军中,其部下割了他的人头送给曹操,凉州也就平定了。

看到这里,我们不免有个疑问,既然曹操这么轻松地就平定了雍凉(雍州和凉州,雍州是曹操后来从司隶校尉部和凉州中划分出来的,即关中和陇右),那为什么不早点平定西北再南下荆州?如果是那样的话,赤壁之战的时候没了后顾之忧,说不定就不会失败了?

第一,曹操平定雍凉的确很顺利,但并不轻松。曹操在掩护大军从风陵渡北渡黄河的时候,差点死在马超手下,这一段故事被小说演绎成了“割须弃袍”,确实很惊险。

第二,曹操也不是不想先平定雍凉,只是忌惮西凉骑兵的威力,更重要的是关中易守难攻的地形,否则也不会休整三年后才麾兵西进。如果说荆州的地形是个大口袋的话,这个口袋还有两个窟窿:东边吴头楚尾的柴桑和北部重镇襄阳。这两个地方都不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狭地,特别是这两个地方面对的都是强敌:东面的江东和北面的中原。江东的水军自古以来就独树一帜,所以孙策抢先占据了柴桑这个咽喉;北面的中原历来都是天下的中心,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更是势不可挡。而关中是一个完整的四塞之地,防守比荆州容易多了,马超、韩遂屯兵于关中,身后的凉州是他们起家的地方,不用担心有人攻击后方,况且还有萧关和陇山阻隔;南面是秦岭,汉中的张鲁根本不会动这个心思;重点在于东边的黄河沿线。只是西凉兵战斗力虽强,却缺少一个有政治远见的人统领群雄,勉强出了一个贾诩,也没人拿他当回事,最后还是投奔在曹操帐下。假如占据关中的是刘备或孙权,曹操还真不敢轻举妄动。

第三,荆州的刘表刚死,内部又开始争权,这个机会真是千载难逢,曹操深深懂得“趁火打劫”这个道理,最终也没禁住诱惑。

其实除了潼关之外,曹操还有一条线路进入关中,那就是武关道。之所以没从这里进兵,是因为武关道太难走。之前我们提到过,吕布和张济从长安出逃的时候,都选择了武关道,也是因为武关道的特点。

如果从长安出发,沿灞水而上,左边是骊山(烽火戏诸侯的地方),右边是白鹿原(汉时称灞上,也就是刘邦入关中时屯驻的地方),翻过一座不太高的山岭,就能到达丹江(丹水)的源头。顺丹江而下,到了上洛(今商洛)的时候,你会发现河谷变宽,有良田无数,这就是六百里商於之地,当年秦楚两国为此打得头破血流。过了商县(今丹凤)之后,河道变窄,山势陡峭,虽是沿着河谷,但道路极其难走,“一山未了一山迎,百里都无半里平”。在通过了这一段长达百里的艰险之路后,武关迎面而来,其险要可见一斑。过了武关,先折向东北而后往东,地势稍显平坦,可沿山路到达淅县,或仍沿丹江而下到达南乡,这才算进入了南阳盆地。我们看贾平凹有关商州(即商洛)的小说,会发现里面的人物大多质朴而彪悍、粗粝而坚韧,正是这里的地理环境造成的,风轻水柔的江南不会造就这样的人物性格。

吕布从长安逃走的时候,只带了百十来人,后有追兵,如果去潼关,要经过漫长的平原地带,很容易被包围,但如果从长安往南,只要一头扎入秦岭狭窄的山路,凭吕布的武力,一个人就可以断后,再多追兵也无济于事。至于张济,是因为长安缺粮,而南阳离长安近,又是个产粮区;如果去洛阳,照样没吃的,洛阳被董卓祸害之后,也是一片萧条。

曹操没走武关道,是因为太绕远,而且山路不好走,运粮也不方便。相反的,潼关挨着黄河,有水路,运输粮草辎重最为方便。当然,如果曹操在潼关久战不利,也会分兵取道武关,抄马超的后路。

平定了雍凉,整个秦岭—淮河以北就都是曹操的了。没有了后顾之忧,曹操的下一步,就是再度南下,找孙权算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