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透过地理看历史:三国篇 第二章 英雄也要问出身

“黄巾暴乱”对东汉政府来说是场灾难,但对有些人来说却是一个机遇,刘备就是其中之一。

刘备出生于涿县(今涿州),这个时候只是一个平头百姓,靠织席贩履为生。但刘备的出身并不简单,历史记载他是中山靖王之后。也就是说,刘备的祖上也曾经阔过。

中山靖王刘胜,是景帝刘启的儿子,与汉武帝刘彻是同父异母的兄弟。景帝死前,把庶子刘胜封在春秋时中山国(河北定州)的故地,故称“中山王”。刘胜死后的谥号为靖,所以又称“中山靖王”。

靖,是安定的意思。从这个靖字可以看出,刘胜并没有什么野心,一生过得很平静。何止是平静,可以说,刘胜身在王位,一生也没什么建树,生活极其骄奢淫逸。我们知道满城汉墓(今保定市满城区)出土了最为震惊世界的东西就是两套金缕玉衣,这两套金缕玉衣正是穿在刘胜和他妻子的身上,其生活之奢靡可见一斑。

刘胜不参与宫斗,不治理百姓,平时主要的乐趣就是喝酒和玩赏歌舞美女,寿命不长(五十三岁),却生了一百二十多个儿子,这其中有个儿子就叫刘贞。

这个时候正是汉武帝大搞推恩令的时候。从周朝开始,贵族们一直奉行嫡长子继承制,汉武帝为了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就采用了推恩令的办法。具体做法是,原来只能由嫡长子继承的封国土地,现在其他的儿子也有份了,王爵仍由嫡长子继承,其他的儿子可以封侯。这样一来,本来占有大片土地的诸侯国就被肢解为一堆小国,不但无法与中央抗衡,而且那些原本没有资格封爵的次子、幼子以及庶子们,还会对中央政府感激涕零,成为这一制度的坚定拥护者。

刘胜一百多个儿子,自然就把中山国给瓜分了。而刘贞,被封为陆城亭侯,位置就在涿县,于是刘贞一家就搬到了涿县。

亭侯,听起来很大,其实很小。我们比较熟悉的是先秦时的爵位等级,如:公、侯、伯、子、男。刘贞的这个亭侯属于列侯的一种,和先秦时的侯爵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先秦时的五等爵位都是有封地的,有自治权,而且可以世袭罔替。到了战国时,出现了封君(如战国四公子和商鞅),封君只享有封地的租税并无治理封地的行政权和军事权。后来商鞅在秦国把这种形式发扬光大,按军功行赏,设置了二十级爵位:一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这里面,只有关内侯和彻侯才能称为侯,而关内侯很多时候还只是个名义上的待遇,并没有实际的封地。因此,封侯通常指的是彻侯。

汉朝也继承了这一套爵位制度,只是在侯上面加了一个王爵,世袭罔替。

到了汉武帝时期,为了避武帝的名讳(武帝名彻),彻侯改称为通侯(通彻同意),也称列侯。

按大小来说,列侯分为三等:县侯、乡侯和亭侯。县侯可以立国,乡侯和亭侯都不能立国。

可以立国的意思是,可以在自己的封地里设置一套行政班子管理内政,其实也就是点家事。王爵立的国称之为王国,侯爵立的国称之为侯国。

先说王国,在汉武帝推恩令后,各位王爷也只有获取封地租税的权力,行政权则由中央派官员来管理了。这个官员就叫国相,和太守一个级别。我们可以看到在三国时期,北海国的国相孔融经常亮相,而北海国王毫无存在感,就是这个道理。其实这个时候的王爷们,如果在朝廷中没有担任职务的话,除了有钱,没有任何权力。这实际是把王国的权力降到了郡一级,权力在国相(太守)手上,王爷们彻底被架空,也就没有反叛的条件了。所以我们在看三国时的地图时,不要一看到有个某某国就诧异,以为那里独立为国实力很强,其实它就相当于一个郡而已。

那么侯国呢?王国通常管理几个县,地位相当于郡,而侯国通常只有一个县,地位和县也就没什么区别了。侯国也一样,由中央派国相来治理,这个国相就相当于县令。

当然,王国也好,侯国也好,都有自己的家臣,只是这些家臣的职责是处理王侯们的家里事,不能参与国家的政事。包括乡侯和亭侯,也会有自己的家臣。

如前所述,汉朝的行政区划有州、郡、县,县下面还有乡和里。秦朝的时候,十户为里,十里为乡,到了汉朝,由于人口的增长,乡和里的范围都在变大;乡和里都是村民自治机构,中央派出的官员只到县一级。我们常说的“横行乡里”,指的是在当地作威作福,来源就在于此。但这里还有个亭,今天很少提到,原因就在于亭和乡、里有点不同。李白有句诗:“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就和这个亭有关系。

秦朝时,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汉朝也基本保持这个规矩,十里设一亭。这个亭不是我们常说的亭子,而是地方政府的派出机构,主管治安、抓捕盗贼等职能,同时也兼管旅客住宿的功能。刘邦就曾做过秦朝的泗水亭长。亭长不算官,只能算吏,所以他不是由中央任命,而是由地方政府雇佣。

从这里可以看出,亭和乡、里并没有隶属关系,只是地方政府的一个派出机构,协助地方政府维持地方的治安。魏晋以后,亭的军事和行政功能消退,但旅客住宿话别的功能还在,所以很多送别诗总会提到长亭和短亭。当然,这些地方自然少不了我们今天常说的亭子。

所以,在列侯的三个等级中,亭侯的级别是最低的。比如曹操给关羽请封的“汉寿亭侯”,只是个亭侯,而吕布的爵位是温侯,温县是县级,所以温侯是个县侯,级别比关羽高。

理论上讲,亭侯可以享有一个亭的租税,按十里一亭来算,就是方圆十里内村民的租税都归你一个所有,虽然级别低,相对普通百姓而言,那也是豪门。之所以说理论,是因为在三国乱世的时候,这种封侯更重要的是一种荣誉,受封者未必真能享受到这些租税。比如关羽的汉寿亭侯,汉寿在荆州,当时还在刘表的势力之下,根本不在曹操的控制范围之内,关羽自然是领不到那里的租税的。

汉高祖刘邦曾在“白马之盟”中说:“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非皇族成员不得封王,没有军功不得封侯)。所以,对于外姓人来说,封侯就是一生能达到的顶点;即使是亭侯,普通人也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李广就是个例子,打了一辈子仗,但因为没有军功,一直没有封侯。所以王勃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靠着血统,刘贞作为刘胜一百二十多个孩子当中的一个,能封个亭侯也是不错的,所以高高兴兴地就到封地(涿县陆城亭楼桑村)去过自己的小日子。可问题是,武帝对这些王侯们还是不放心。

在《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中,都有一段关于刘备祖上的相同描述:刘备为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刘胜其中一个儿子刘贞,被封为涿县陆城亭侯,汉武帝时“坐酎[zhòu]金失侯”,因此这一代开始沦为白身,居住在涿县。

坐:因为;酎:反复多次酿造的醇酒;失侯:丢失了侯爵。这句话的意思是,刘贞因为酎金的事把侯爵弄丢了。

酎金夺爵是汉武帝继推恩令之后打击王侯们的又一利器。

那还是汉文帝时期,在平定吕后之乱之后,文帝一登基就规定,每年八月在首都长安祭奠高祖,在祖庙里祭祀的时候,需要献上酎酒作为祭品,完事之后,参加祭祀的人还要一起吃饭喝酒,喝的也是酎酒。这些酒都不是白来的,那么在每年祭祀的时候,就要求各位王侯按照自己封国的人口数量进献黄金助祭(实际就是买酒钱或者花钱雇人酿酒),标准是每千人四两,不足千人的四舍五入,送到长安由少府验收,这就是所谓的“酎金”。

因为祭祀汉高帝刘邦是当朝最重要的祭祀,所以汉文帝还有规定:如果诸王和列侯上交的“酎金”成色不足或者分量不够,则“王削县,侯免国”(诸侯王削减领地,列侯废除爵位)。

不过,文景时期很少真正严格执行这条规定,但汉武帝却很好地利用了这个大做文章。元鼎五年(前112年),汉武帝准备攻打南越,而诸侯几乎无人响应,这让汉武帝觉得诸侯们同他已经离心离德了,于是汉武帝便利用汉文帝定下的规矩,说他们进献的“酎金”要么成色不足,要么分量不足,以此为理由一口气废除了一百零六名列侯的爵位。不幸的是,刘贞就名列其中。

所以从刘贞开始,涿县刘家这一支就成了普通百姓,到刘备时,已过了将近二百八十年。

二百八十年了,刘备还时时拿中山靖王说事,你要说他没有野心,鬼都不信。按刘备的性格,平时话不多,但待人很宽厚。这样的人,城府深,志向也非旁人可知。刘备总在强调他是汉室宗亲的身份,很可能是受刘秀的启发。刘秀也是布衣出身,往上可以追溯到长沙定王,祖上也是因为推恩令丢了爵位,如果不是汉室宗亲的身份,刘秀也不可能成为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让汉朝又延续了二百年,刘备后来的目标也是要光复汉室。

刘备的祖父还举过孝兼,算是官员。父亲也在官府里任过职,但没有出身,只能算个吏。官和吏不同,官属于体制内的人,吏是给官打工的,所以也就勉强糊口而已。可不幸的是,刘备又早年丧父,孤儿寡母没了生活来源,只能靠卖草席草鞋为生,已经沦落到了社会的最底层。刘备又不喜好读书,只喜欢结交朋友,这其中就包括关羽和张飞,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刘备大概这辈子也没什么出息了。但黄巾军给了刘备一次机会,黄巾一来,幽州政府开始招募义兵,刘备就带着关羽和张飞参军了。

刘备不是以个人身份去参军当个大头兵的,而是以义兵的首领带着一帮人众参军的。招募义兵是需要钱的,而刘备这时候又是个穷光蛋,那么他人生的第一桶金从哪里来?史书记载恰好中山国有两个大商人张世平和苏双到北边来贩马,因战乱在涿县避风头,听说刘备要组织义军剿黄巾,就给了刘备一大笔钱和无数马匹,这样刘备才有资本组建了一支自己的队伍。只能说,刘备遇到了贵人。

《三国演义》里说,“幽州太守刘焉”发榜到涿县,于是引出刘关张桃园三结义,而后从军的事。这句话有几个问题:其一,幽州的长官不叫太守,叫刺史或州牧,太守是郡一级的长官;其二,刘焉是刘璋的父亲,并不曾在幽州任过职,倒是当过冀州刺史,后来又当了益州牧,把位子传给了儿子。当然,《三国演义》是小说,主要目的是刻画人物形象和描写故事情节,并不用苛求史实,所以把刘焉安排在幽州也并无不妥,虚构桃园三结义的情节也没有错,但常识性的错误不应该犯,比如把州的长官称太守,还有后面会提到的安喜县,说是“定州中山府安喜县”,实际上当时并没有“定州”,更没有“府”这一级行政机构,安喜县属于冀州中山国下辖的一个县。地理上的错误在《三国演义》里很多,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一部杰出的小说。很多人喜欢拿《三国志》里的史实来纠正《三国演义》里的错误,这实在是缘木求鱼,两者的受众不同,目的也不同。从个人角度来讲,我更喜欢《三国演义》一些,里面对军事、谋略、人物的描写,是《三国志》难以企及的。《三国志》的缺点是太简单,有些事情,我们不能因为它没有记载就认定没有发生。关于《三国演义》里的一些常识性错误,我们了解一下就行了,不必苛求,毕竟作者是明朝人,要如实写出汉朝的事,就强人所难了。至少在目前看来,还没有一本历史小说能像《三国演义》这么成功。

顺便再说一句,桃园结义的事在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发生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从后来发生的事来看,三人情同手足却是真的。他们也可能是在酒桌上、在闲聊中,经常称兄道弟,也不足为怪。

好了,闲话少说。刘备投军后,跟着邹靖就去打黄巾了。以刘备当时的身份,是见不到幽州刺史的,所以只能见到邹靖这样校尉一级的军官。

三人跟着邹靖,将黄巾赶出了幽州境内,立了功,邹靖就向朝廷上表,给刘备请功,朝廷见刘备只是布衣出身,只给了个安喜县尉的职务。

尉,是管军事的长官。如朝廷的太尉,那是中央的最高级军事长官,与掌管行政的丞相平级。校尉也不错,像邹靖,就是州牧直属的军事长官。而县尉呢,当然是管县里的军事。一个小县其实没什么军事,大多时候也就是管管治安和抓捕盗贼,所以县尉也就相当于一个公安局长。但无论如何,刘备终于从一介布衣跻身于士族了,虽然是在最底层。

刘备并没有嫌弃这个官职(也没资格嫌弃),就辞别邹靖,带着关、张二人去安喜县上任了。原来的那些部众,当然就遣散了,小小的县尉也没钱养活那么多人,再说官府也不会允许他有那么多私人武装。

安喜县其实是黄巾暴乱的重灾区。黄巾从巨鹿起事,巨鹿郡就在中山国的南面,这里地处华北平原,四周一马平川,无险可守,所以黄巾军很快就席卷整个冀州,也波及了幽州边境。刘备能有这个差事,也是因为这里的很多官员被黄巾军给杀了,出现了职位空缺。朝廷把刘备安排在这里,其实并不是什么好差事。

后面的事,大家都知道,刘备到安喜县没几个月,就出了“鞭打督邮”的事。

督邮是汉代各郡代表太守(这里应该是中山国相派下来的)督查下面县乡工作的官吏,包括传达一些政令。这一次,督邮传达的政令是朝廷要淘汰一些因军功而取得官职的人,这里面就包括刘备。朝廷的这一做法,无疑是卸磨杀驴。

至于鞭打督邮的事,《三国演义》里说是张飞打的,而《三国志》里说是刘备打的。从人物性格上来说,张飞打的更合乎情理。不管是谁打的,这一打,刘备这个县尉无论如何是当不成了,他还得另找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