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打开学生智慧之门 §语文教学怎样体现人文关怀

【镜头回放】

有学生模仿《忆江南》词在作文中写道:“读书苦,最苦是语文,作文阅读无情趣,练习作业一大堆,能不厌语文?”

【扪心自问】

语文课的教与学之苦,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深有体会。作为语文老师,很少有人在教学过程中感到欣慰,相反倒是经常觉得教得好辛苦。

2002年9月25日召开的“上海市二期课程改革会议”上传出消息,现在有60%以上的学生对语文学科“不感兴趣。”

语文课上学生为什么提不起兴趣

语文学习本来是一个很愉快的过程,可是由于老师的教学方法不当,过于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从而使得学生失去了对文章美的感受,也失去了对说、写这种创造性活动的成功体验。

例如,本来很平常的一句话,语文老师一定要教学生划分“主语”、“谓语”、“宾语”,学生学了半天仍然是一脸茫然。

尤其是语文教学中的“课文分段”、“总结中心思想”等传统教法令人感到非常乏味。原来很生动、可读性很强的文章,经过这么支离破碎的一解剖,没有几个学生不昏昏欲睡。

就好像你面前站着一位模特儿,本来是一位大美人,可是老师却非要进行“庖丁解牛”式的解剖,用血淋淋的刀尖指着说:“同学们你们看,喏,这就是心、这就是肺、这就是盲肠、这就是膀胱……”如此这般,在学生的眼中这位美女全然没有了原来的美感。

有学生斗胆问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进行解剖呢?”老师瞪了他一眼:“不分析,你懂吗?”学生们只好闭上尊口——解剖前,这是一位人人皆知的电影明星;一解剖,看到的尽是“心、肺、肝”,谁知道这是谁的“下水”呀?

语文教学不能目中无“人”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语文教学一定要心中有“人”——老师要给学生以充盈的人文关怀,以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学生要有创造性、有主动性地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规划,在顺其自然的成长过程中,汲取人文精华、滋养精神家园——归根到底,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的人文学科,首先是一门“人学”。

语文教学不能目中无人,其具体要求是:

从老师角度看,语文课上的人文关怀,首先要求老师回归人本、尊重信任学生;继而创设环境,充分释放学生的活力。如果课堂上无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舍弃了语文的灵魂。

从学生角度看,语文课上的人文关怀,要求学生有个性、有活力。因为语文学科的主体内容是一篇篇体现个性思想、展示个性语言的课文,无论是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应该走一条个性化道路。如果老师只会照本宣科,学生就必然兴趣索然,无法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相反,老师具有鲜明的教学个性,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就必然会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从家长角度看,语文课上的人文关怀,要让每个孩子都能抬起头来走路。这就是说,要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和创造精神,给孩子们多一些人文关怀。我国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开放社会,有鲜明个性的人将来会更容易取得成功,更多一份生活精彩。

课程改革要从培养兴趣入手

文章是见仁见智的心灵感受,语文是最没有“标准答案”的。如果有人一定要按照某种真理对文章划分段落、写出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就必然会把学生教成“木头人。”

现在的学生之所以对语文学科不感兴趣,关键就在于语文老师不必要的操心太多、因势利导的放手太少。一堂语文课常常是以老师讲授为主,是名副其实的“讲堂”,而不是以学生自学为主的“学堂”。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最关键的是要改变过去“会读、会认、会写、会默”的要求,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兴趣大大增加,学语文的过程就会变得异常轻松。

据2003年7月23日《中华读书报》报导,近年来社会各界对高考“状元”的认识,还过多地、肤浅地停留在“考试英雄”的层面上,其实恰恰相反——这些高考“状元”均不是什么题海战术专家,他们的成功无一不是来源于广泛的“阅读”——对名著名篇的阅读、对各种“稀奇古怪”文本的阅读、对生活和社会的“阅读。”

语文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很难立竿见影,这是语文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语文教学要回到本位上来,就必须特别重视学生学习语言、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培养和训练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尤其需要初中和小学阶段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参加讨论,在高中阶段鼓励学生开展主题演讲、辩论活动。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