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打开学生智慧之门 §考试答案标准化的悲哀

【镜头回放】

一位小学生学习成绩非常优秀,可是期末考试语文成绩只有70多分,令父母感到非常震惊。

父母拿过试卷一看,只见下列两个非常鲜活、充满灵气的造句,因为不符合“标准答案”都没有得分:

自信——小路自信地伸向大路。

开朗——冰雪消融,小溪变得更加开朗了。

【扪心自问】

考试答案标准化的悲哀就是,用成年人的眼光来束缚孩子的灵气。为了得分,孩子们不得不求同存异成为考试机器。

无可奈何的考试机器

爱因斯坦在《教育论》中指出:“一个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意愿的、规矩的、统一的个人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社会。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

然而,我们的考试却全然不理会这些,通常都是用试题标准化、答案标准化来束缚思维标准化。学生只能在预先确定好的思维框框内思考,决不允许有个人见解——老师,怎样容易得分就怎样教;学生,怎样容易得分就怎样学;怎么考就怎么教、怎么教就怎么学,全然没有自己的思想。

怎么也考不到高分

考试答案标准化,除了束缚学生思想以外,还有一项重要“功能”——不让学生得高分,以此激励学生“学无止境”。

有位天资聪颖的初一学生,怎么努力也考不到90分以上,家长不得其解,后来动用“间谍手段”才得知事情原委。

原来,该校同一年级的每个班级,学生的考卷都是由老师互相批阅的。校长明确要求“改卷要严、控制优分”。在这样的“最高指示”下,老师给学生批分“宁低不高”。

有一次,也许是考卷容易了一些,一半同学考分在80分以上,结果遭到领导批评:“太不负责任了,马上返工。”结果老师只好对照标准答案“从严处理”,结果真的拉下了4分平均分。例如有这样一道题:“举例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来的新词汇”,标准答案是“炒鱿鱼”,许多学生回答的是“新新人类、打的、上网”,结果通通算错!

有的题目根本没有标准答案

答案标准化的一个可笑之处是,有的题目根本就没有标准答案,不是似是而非,就是有多种答案,叫人琢磨不透。

李树喜先生在“难倒文豪”一文中,就讽刺了这种毛病。

文章说,有一次某中学语文能力测试时,语文教研室主任出了这样一道题:“在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作者从哪五个方面描写了百草园的环境?”结果,学生没有一个能全部答对。

有位性急的学生不管死活,去找鲁迅的老朋友李何林。没想到李何林也答不出来,就去问鲁迅。李何林和鲁迅一起商议,也只有答出两个方面。

无奈之下,后来该学生去找教研室主任要标准答案。主任想了半天,埋怨道:“你为什么这么晚才来找我,出题时我还有谱,现在我也说不出一二三四啦。”

笑话归笑话,可是由于没有标准答案从而造成阅卷时该题不计分或全部得分的情形并不少见。

考试不应当一味追求标准答案

国外的考试特别不强调标准答案,以免束缚学生的个人见解。在中小学校,采用论文形式的考试很普遍。这种考试不需要记忆,也没有标准答案,同样可以达到考察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及其说服能力的考试目的。

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向日本投掷了两颗原子弹。出现在中国的历史试卷中通常是:“美国在何年何月何日,往日本的哪里和哪里,投掷了几颗原子弹?”考试目的就是看学生的记忆力如何,因为答案书上都有,就看你是否记得住。

可是这个题目出现在美国中学生试卷上通常是这样的:“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向日本投掷了两颗原子弹,你觉得应不应该?为什么?”这样的题目没有标准答案,也不需要标准答案,只要学生能够自圆其说就能得高分。

我国考试正在逐步走出标准答案的误区

考试答案标准化的悲哀,正在得到一步步纠正。许多中小学校尤其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学校,考试题目越来越贴近于生活实际、考试答案也不再要求标准化。

例如2002年11月,江苏省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示范初中无锡市江南中学,初二物理试卷就分为基本知识、研究性学习、创造能力三部分,能力发展与知识考查各占一半分值。

其中一道题目是:“动画片《星球大战》中,只听太空船轰地一声炸毁,宇航员得意地笑了。你觉得这段描写符合科学原理吗?”

老师认为,这种考试避免了对公式定律的机械考查,通过设计熟悉或感兴趣的情境,能够让学生思考具体问题。

再如该校初二语文试卷,老师先给出阅读文章《八月的阳光》:一对农村兄弟同时考上了大学,但筹不到两份学费,父亲说用抓阄决定谁上大学。大哥悄悄地撕碎了通知书,把机会留给了弟弟……然后请学生对文章自问自答。

出卷老师说,这种题目就是开放式的,没有标准答案,只要问答得合情合理,都会酌情给分。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