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打开学生智慧之门 不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代序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似乎成了目前最流行的一条父母守则。本书认为恰恰相反,应该把“不让”改成“不怕”。这并非为了标新立异,也不是偏要与众人作对。

因为大凡家长尤其是教师,无不懂得“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然而,在一味追求考试分数的功利性应试教育摧残下,本该千姿百态的“梅”,必须一律经过工业化流水线的整形手术,以求整齐划一。这是对教育和成才的极大误解,也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据2003年11月12日媒体报道,成都市北某偏僻村庄的河边沙滩旁,发现有1男4女五名初中生在安营扎寨,焚书煮饭。帐蓬里锅碗瓢盆、油米酱醋、床垫被褥一应俱全,他们准备在这个世外桃源长期隐居下去。离家出走的原因,在于“大人管得太烦,作业又太多。”

春夏之交,吾儿小学毕业,经过筛选,取得一所著名民办初中的入学选拔考试资格。于是我腰揣数万元,冒雨前往排队换取一张准考证。队列外有位家长(以貌取人不像大款)道:“我出10万元,谁愿意转让?”队列中一时议论纷纷,说:“现在的孩子怎么啦?!才读初中就让家长这般操心,要是上大学那还得了!”但说归说,人人无动于衷,不为利诱。要知道,在他们的心中,手中的这张薄纸就是孩子光明前途的通行证哪!

濛濛细雨中,在我耳旁隐约飘来郑智化的歌声:“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

这就是我们的家长,从古至今在孩子身上不断堆积太多的梦,其中不乏一枕黄粱;这就是我们的教育,似乎只有进好学校,有高分数,才能成龙、成凤;这就是我们根深蒂固的集体无意识,考试、分数、排名,像三座大山一样压在孩子稚嫩的肩膀上,令他们挺不起腰杆来。

事实上,问题的关键不是现在的孩子怎么啦,而是现在的家长、学校、社会怎么啦——孩子们活得太累,根子在家长、教师身上,在不合理的教育体制,在扭曲变形了的社会评价机制,以至于上述初中生小小年纪就看破红尘。

总说,一张白纸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可是字不漂亮、图画不美,能怪字画本身吗!人才本无标准,可令人辛酸的是,家庭、学校、社会三管齐下,正在把孩子引入歧途——把数学考分看作智商高低,把“英语+电脑”等同于人才标准,这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奇谈怪论!

本书通过大量实例,深入剖析了在错误的成才标准及其指导思想下,家长、教师以及学生自己各种错误的成才观念和做法。警示大家,智力超常的人只有千分之三,并非所有人望子成龙都能如愿以偿。

成才标准没有数学模型。如果一定要说有,就必须同时承认,这种标准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家庭和学校都应当顺应时代潮流,以发展的、辩证的、唯物主义的眼光看待这种“标准”,正确引导子女成才。

总体来说,成才的“通用标准”分为三个阶段:①做官从政;②发财致富;③心想事成。民谚“高官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兴”,就通俗地表达了其中的层次关系。

在我国,从古至今直到20世纪末,基本上处于这成才标准的第①阶段。这也是以往唯一的一条成才之路。没有文凭,就不能转户口、不能获得“干部”身份、不能评职称,自然也难以进入上层主流社会,不能算“成才”。世俗观点普遍认为,只有做了官才算进步了、成才了、成功了、成“龙”了;官越大,这种“进步”就越大。

到了21世纪初,也就是这几年,成才标准开始走向第②阶段,谁能赚大钱谁就成才了。人们越来越关心财富排行榜,越来越关心某某买彩票中了五百万,创业理财类图书越来越畅销,由此可见一斑。这是特定历史阶段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这种现象三四十年前在韩国、我国台湾及香港地区都出现过,不过现在已经成为一般过去时。

根据国外经验推断,成才标准的第③阶段在我国出现的时间表,大概会在二三十年以后。到那时候,一个人是否成才,关键是看他是否充分实现了个人愿望,能否心想事成。家长对子女的要求,也不再非要他们考大学,而是“只要你过得比我好”。毫无疑问,这种成才标准是千姿百态的,家长、社会对孩子的成长会抱着一颗平常心。

所以,有远见的家长和教师,在培养人才上应该打观念提前量。尤其是家长,自己读书不多、没有成龙成凤,就不要把自己的梦变本加厉地转移支付到孩子身上。否则,这种空头支票往往难以兑现。

毕竟时代不同了,现在的孩子与父辈所处的历史阶段完全不同。如果家长仍然停留在过去农业经济时代那种认为只有读书能光宗耀祖的思想境界,显然已经不合时宜。

试想,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结婚,结婚不愿意要孩子,结婚前要财产公证,明确表示不愿意和长辈住在一起。对于他们,家族能否兴旺发达根本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他们更多的追求是自身的独立自主和个性发展,以及未来的发展空间和兴趣所在。

所以说,在人生的长途跋涉中,每个人的发展方向都不会一样,也不应该一样。即使朝着同一方向发展,古今中外也不乏太多的后来居上者。关键是要从小打好基础、强化素质,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着重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反,如果只把目光盯在孩子每次考试的分数高低、排名上,甚至总是在“历史问题”上纠缠不休,未免太近视了。起步慢了半拍,或者中途摔了一跤,对于他们,难道不应该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喝彩,高喊一声“加油”吗!输得起跑线上,并不表明从此一蹶不振,否则比赛规则就要改了——甭看谁先到达终点,只看谁先离开起点!再说了,人生长跑中,又有几个不是重在参与的角色呢?

综上所述,家庭和学校如果真是为了孩子好,就应该有这样的胸襟和素质: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无心插柳;少一些揠苗助长,多一些因势利导;少一些强人所难,多一些将心比心……果真如此,大家都会活得更开心、更成功。

严行方

2003年11月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