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打开学生智慧之门 §考试意味着什么

【镜头回放】

美国学者贝弗里奇说:“普通的考试并不足以说明学生研究能力的强弱,因为考试往往只有利于积累知识的人,而不利于思想家。出色的考生并不一定擅长于研究工作,而另一方面,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则往往在考试上表现得不好。”

【扪心自问】

许多著名科学家不擅长于考试,已是尽人皆知。这不是科学家的错,相反,却一定是考试的错。这表明,考试没有担负起选拔人才的应有作用。

考试意味着什么?或许这个问题有太多人没有想清楚。

通常认为,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检验教学质量所达到的标准,所谓“考试是手段、不是目的”即是如此。其实,这种说法太笼统。考试分为两种:一种是检验性考试,另一种是选拔性考试。检验性考试的目的当然是考察教学质量,可是选拔性考试的目的却是为了淘汰——不管考生的水平有多高,总要从中淘汰一部分或大部分——关键是不要劣胜优汰!

探讨一下考试意味着什么,对弄清楚为什么要考试、目前我们的考试中存在哪些问题很有帮助。

考试是保证底线公平的手段

不管是检验性考试还是选拔性考试,目的都是为了公平——哪怕不合理,也要追求公平,至少是相对公平。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崇尚人情的国度,如果没有一定的检验标准或选拔标准,后果不堪设想。

在我国封建社会,贵族阶层依仗于特殊身份,自然而然地垄断了大部分权力和利益。隋唐以后实行科举考试制度的目的,就是要打破这种不公平,给社会底层阶层进入上流社会提供一条选拔途径。可以说,直到1905年废除科举考试制度前,考试一直是封建社会公平分配权力的唯一途径。

学生为什么要考试

今天的考试尤其是高考,仍然具有普通百姓子女进入社会精英阶层的选拔功能。但中小学阶段的考试,主要担负的却是一种评价手段——给学生划等第、排名次。

专门研究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臧铁军教授认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种考试,目的主要有三个:

一是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以便更有兴趣提高以后的学业成绩;

二是让老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和诊断教学中的问题,以利于修正教学过程和个别辅导,提供最适合个体发展的教育;

三是让家长更清楚地掌握孩子的能力情况,以便帮助孩子进步。

应该说,这才是考试的本质意义,体现了观念进步。

考试为什么会给人带来“痛苦”

符合考试本意的考试,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不会感到有什么痛苦。现在的问题在于,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大大小小的考试已经变了味——家长和老师过分关注升学率,以及所谓的及格率、优秀率,老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已经积重难返,给师生带来的只有无限痛苦。

以至于上课铃响了,一些老师在从办公室走向教室的路上也不无调侃说,“又要去摧残祖国的花朵了!”

应试教育久经锤炼,老师对于抓考点、猜考题的那一套已经驾轻就熟。如果他们把倾注在考试上的心血泼洒到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上,素质教育早就轻而易举地实现了。

当然,板子不能全部打在老师屁股上。果真抛弃了目前的应试教育,恐怕没人会编教材、没人会出试卷、没人会批考卷。因为这对老师和教育专家们都提出了新要求,恰恰相反,他们也是应试教育的产物,而且是其中的佼佼者。

应试教育应当进行彻底改造

应试教育并非与素质教育相对立,它是素质教育之前必须经过的一个发展阶段。

应试教育的本质在于脱离社会实际,而不是“应试”本身。因为无论是谁,只要在社会中生存,都必须经历各种各样的“应试”。在校期间就培养他们的这种能力,不仅没错而且必须。现在的问题是,培养人的生存能力,目标不是放在适应社会上,而是放在如何应付考试上,以为只要适应考试了就会适应社会,这是大错特错的。因为无论怎样的“考试”都不能代表社会本身。

应试教育在过去确实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那为什么在今天不再“受宠”了呢?原因之一在于社会发展太快。社会发展过快,必然要求教育体制和教育方法进行相应变革。

事实上,现在的教育体制和教育内容都应当进行彻底改造,而不仅是改良。改造的方向是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和潜能发展,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仅仅鞭打应试教育是不够的。

2002年教育部在高考改革10个方面的任务中着重提出,要探索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招生办法,克服以分数为唯一录取标准的片面性,建立起以分数为主的综合评价办法。

或许,随着高考指挥棒的改变,中小学生的评价依据也会随之得到迅速改变?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