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人事制度改革 §第三章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要求之一: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人才工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意愿,体现了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是全党全国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也是新世纪新阶段人才工作的根本指导方针。

第一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人才工作的指针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人才工作,是我们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的思想理论基础,也是推进新世纪新阶段人才工作的根本指针。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推进新世纪新阶段人才工作的根本指针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回答了党的建设问题,它的理论内涵,科学内涵,精神实质还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统领一切的灵魂和指导思想,是推进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全面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新世纪新阶段人才工作的根本指导方针。

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是坚持执政为民。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人才工作,并作为新世纪新阶段人才工作的根本指导方针,就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是我们党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任务,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根据党所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着眼于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做出的重大决策,是人才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人才工作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要把人才工作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工作目标责任制,定期进行考核。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对于做好人才工作负有重要责任,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集聚人才、服务人才,做到知人善任、唯才是举、广纳群贤。

我们党只有与时俱进,永远具有先进性,才能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才能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把培养各类人才的工作做好、做细、做实,充分开发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大力加强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的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把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中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我们要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出发,强化执政党培养造就大批人才的能力,强化执政党吸纳凝聚各类人才的能力。一方面,通过人才发挥作用来大大提高我们执政为民的水平,另一方面,也通过更多人才的加入来保证执政党的勃勃生机。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贯穿于人才工作的全过程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人才工作,就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于人才工作的全过程。要按照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要求,坚决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努力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是一个在全面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党作为执政党在国家社会中的领导地位,决定了党的执政使命从根本上说就是富民强国。党的执政使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的。在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阶段里,党的执政使命就是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小康社会的目标等不来,只有靠辛勤的劳动、顽强的拼搏换来。所以,“尊重劳动”,是我们党履行执政使命的逻辑必然。

尊重劳动就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就是说,所有直接地、间接地从事物质生产或精神生产的工作,都是劳动的范畴。对劳动者,不管他们是什么身份,不管他们从事何种工作,都要尊重。

尊重劳动和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是密不可分的、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方针,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进步和伟大成就。而这些都与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发挥人才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密不可分。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开放也是从尊重人才、解放人才开始的。20多年来,我国按照***同志提出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指导方针,坚持制度改革和队伍建设相结合,组织和实施各类人才工程,不断加大对人力资源特别是高层次人才资源的开发力度,积极为培养、吸引和使用人才创造良好的机制和环境,取得了重大成就。

创造性是人才的基本特征。人才的创造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发明创造。铜铁农具的诞生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了工业革命,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出现推动人类跨入了信息社会。二是管理创新。在当代社会,学习型组织、国际化经营催生了新经济的来临,这都是管理创新的结果。三是文化创新。通过人才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不断深化,人类的价值观念也在不断进步,推动了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协调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人才工作,就是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抓住培养、吸引、使用人才三个环节,着力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重点培养一批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要求的高层次人才,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努力创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把各类优秀人才聚集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

为切实抓好人才工作,面对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切实抓好,努力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2001年,国家“十五”计划纲要专门列出“实施人才战略,壮大人才队伍”一章,提出要加快培养和选拔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加快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有效机制。2002年7月,为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新形势,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中央制定下发了《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对新时期我国人才队伍的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2003年5月23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了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问题。2003年12月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召开。中央专门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在我们党和新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这些,都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好人才工作的努力。

第二节

人才工作要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全党和全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也是推进新世纪新阶段人才工作的根本指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是我们党全部纲领、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也是人才工作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人才工作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同发展我国的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满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结合起来,牢固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人才工作中的指导地位,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于人才工作的全部过程,贯穿于人才队伍建设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各个方面。

一、人才工作必须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发展历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生产力中,人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先进生产力的主体是高素质的劳动者。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越发展,人的因素在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中的决定性作用就越明显;生产力越先进,高素质的劳动者就越重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源具有自我增值的巨大潜力,人才资源开发是其他一切资源开发的前提和决定因素,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终基础,同时人才资源的开发程度还是衡量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积极开发人才资源,不断提高各类人才的知识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人才工作应该履行的第一要务。

人才工作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中央全面分析我国面临的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推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才工作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承担着重要任务。人才强国战略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内涵:一是通过加强人才培养,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人才队伍,将我国由人口大国发展成为人才强国;二是通过改进人才管理,挖掘人才潜力,激发人才活力,依靠人才促进科技创新与生产力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具有全局性、系统性、长期性的国家发展战略,是由人才培养、人才管理的各个环节和人才领域各项相关政策措施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强化人才培养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前提和基础,改进人才管理则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条件和保证。从总体上看,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施人力资本投资优先战略

人力资本是国民通过学习和培训所形成的有用知识和技能的价值表现。它不仅具有一般生产要素所具有的生产功能,还具有其他物质生产要素所没有的效率功能,人力资本投资不仅能带来直接的物质产出,还能提高其他物质要素的使用效率。当代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要实现国家经济的起飞和跨越式发展,必须投资于教育,投资于知识,投资于人民。中国是世界上国内投资率最高的国家,投资率达到gdp的42%,大大高于美国18%的水平,但其中大部分属于物力资本(厂房与设备)投资,而人力资本(如r&d、教育、公共卫生等)投资却明显偏低,不足美国的一半。在新的形势下,继续扩大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研究与开发、全民健康和社会保障的投资,尽快实现全民免费的义务教育,形成遍及城乡的职业技能教育网络,逐步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在“有用知识”方面的差距,是我们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实现中国经济持续繁荣和社会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

(二)实施人才价值实现战略

人才价值是指人才提供服务、付出劳动和进行创造性活动所应得到的承认和补偿,包括经济报酬和精神奖励等。人才价值的实现过程,实际上是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过程,是人才作用得以发挥的过程。目前,我国存在着人才价格与人才价值严重偏离的状况,导致了人才流失和人才安全等诸多问题的出现,如不改变,对于我们参与国际竞争极为不利。人才价值的充分实现,需要建立社会化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特别是要按照党的十六大的要求,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机制,以达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为现代化建设多作贡献的目的。

(三)实施人才结构调整战略

经济结构决定人才结构。为适应世界经济大局的变化,我国的人才结构的调整是必然的。人才结构调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存量结构,二是增量结构。就当前我国专门人才资源总体状况而言,主要问题是总量相对不足,结构不够合理,创新能力亟待提高。深一步看是十多十少:高级人才少,中初级人才多;高学历人才少,低学历人才多;创新型人才少,继承型人才多;高新技术人才少,传统专业人才多;复合型人才少,单功能人才多;企业人才少,事业单位人才多;西部地区人才少,东部地区人才多;外向型人才少,内向型人才多;一、三产业人才少,第二产业人才多;熟悉市场经济的人才少,熟悉计划经济的人才多。这种状况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化,调整人才结构的任务十分紧迫。与以往不同的是,在宏观调整方式上,应该更多地重视市场机制的作用,同时辅之以法律的、行政的手段,要突出强调部门间的协调配合。要通过人才结构的调整,使整个人才队伍具有更强的功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实施人才成长环境优化战略

人才成长,离不开一定的环境。环境分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环境,一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主要指经济环境、法制环境和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心态环境。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人才创业的社会环境,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要努力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在新的形势下,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大的要求,像重视自然环境保护一样,把人才环境建设好,形成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的新局面。

人才工作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加快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无论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曾经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调整和改革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调整和改革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通过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为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开辟广阔的空间。

制度带有根本性、长期性和全局性。我国的人事制度和其他各项社会制度均属于我国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的实质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各项制度。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的人事制度改革与其他改革相配套,不断加快改革步伐,基本建立起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事制度,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人才资源的合理开发以及与其他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应清醒地看到,人事制度改革是一个具有渐进性、长期性、复杂性的社会系统工程,虽然已经取得了巨大成效,但计划经济体制下统分统配的传统人事制度尚未完全得到改变,由此造成的人才短缺与人才浪费并存的现象依然存在,制约着市场经济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坚持和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坚决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进一步加快人才录用制度、考核评价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积极营造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紧紧抓住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着力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人才使用机制和人才汇集机制,把我国相对有限的人才资源配置到最有生产力的领域,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蓬勃发展。

二、人才工作必须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历史过程中,赋予物质和精神产品全部总和以及人的行为方式以人化形式的特殊活动,它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体现着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文化是组成综合国力的重要部分,也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实力和民族精神的竞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应当有繁荣的经济,也应当有繁荣的文化。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又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巨大动力,它顺应历史潮流,反映时代精神,代表社会发展方向,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一)人才工作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加强公务员道德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公务员承担着社会管理的职责,公务员的道德水准对社会公德和社会风气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纵观古今中外,无不重视官吏和公务人员的道德建设。孔子说:“政者,正也。”在中国古代,官吏的道德建设被作为治理天下的重要方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古代官吏的千年古训,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官德规范体系。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十分注重公务员道德建设,美国有《政府道德法》,英国有《文官守则》,加拿大有《利益冲突章程》等,用以约束和规范公务员的行为。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党员干部、公务员的道德建设,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了许多优良传统和作风。但现阶段仍有一些公务员忽视道德修养,行为作风不端,对社会造成了严重影响。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必须进一步加强公务员道德建设。要广泛开展公务员行为规范教育,把公务员道德建设与公民道德建设结合起来,与争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活动结合起来,让广大公务员学有榜样,见贤思齐,使公务员成为整个国家道德建设的表率。

(二)人才工作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推动人才理论创新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需要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重要理论武器。在人类发展中,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共同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人才理论是哲学社会科学的组成部分,也是人才工作的重要基础。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实现人才工作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工作要有新举措,要求我们必须努力推动人才理论的不断发展。

(三)人才理论的发展关键在于创新

***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贯彻落实***的指示,加快推进人才理论创新,充分发挥理论的先导作用,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理论工作的重要任务。推动人才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各项任务为中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尽快把思想从不符合时代要求的理论观点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精神桎梏中解放出来,坚持优良的学风,营造良好的环境,掌握科学的方法,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理论队伍,使人才理论研究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为全面开创人才工作的新局面提供理论支持和思想保证。

三、人才工作必须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每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关系表现出来的。物质需要和物质利益是人们历史活动的直接动因和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的解放,社会的进步,都是代表新生产力的阶级、集团和人民大众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推动的。马克思主义不仅一般地承认和注重利益对人们历史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而且特别强调利益的阶级性和人民性。《共产党宣言》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是工人阶级阶级性和先进性的集中体现,也是为实现工人阶级运动的最终目标即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奋斗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工人阶级政党,其崇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这是党的最高纲领。同时,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党还确定了每个阶段的基本纲领,无论远大理想还是共同理想,其方向和目的都是一致的,都统一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实践之中。我们党在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始终把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坚持了推动社会发展与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一致性,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这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

(一)人才工作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弘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人才工作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与广大人民群众包括广大人才的利益密切相关。人才工作除了广大人民群众和广大人才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工作利益和部门利益。因此要在人才工作中,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人才工作具有一定的公共权力,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是坚持执政为民的关键。人民群众是公共权力的所有者,人才工作者只是公共权力的行使者。这种代表与被代表的关系,要求人才工作者必须自觉坚持以权为民谋利,不得与民争利,更不能以权牟取私利。要加强人才工作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素质能力建设,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进一步转变行政职能,改进服务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实行依法行政,逐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人才管理体制,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和广大人才服务。

(二)人才工作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保证政策决策的科学性

政策是利益的反映。作为一项公共政策,人才政策的制定,需要在充分考虑每一利益主体对利益追求的合理性的基础上,把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结合起来,解决好人们之间的利益矛盾,使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承担对社会的义务和责任,从而使人们对利益的追求真正成为社会进步的动力。具体地说,就是通过制定人才政策去保护、实现、满足和发展大多数人的利益需求。检验人才政策正确与否的标准就是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人才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科学的决策是制定正确政策的基本前提。要改革和完善人才政策的决策机制,在履行决策程序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使人才政策决策符合实际和群众的要求,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闪耀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光辉。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发展先进文化和满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创造物质条件;只有发展先进文化,才能为发展生产力提供精神支持;而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仅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根本目的,而且必将为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永不衰竭的动力。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于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于坚持执政为民。人才工作者必须牢牢把握这个根本要求,不断增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工作中努力把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机制建立起来,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