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的人才思想
***关于人才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深刻地揭示了人才资源开发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极其重要的意义,系统地阐发了人才开发与人的全面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这是在总结我国既往人才工作实践经验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新时期对***人才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一、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同时,强调人才建设,强调人的素质的提高,把人才建设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联系起来,指出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第一要务。
***将人才提高到第一资源、战略资源的高度来认识。***曾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人才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1996年5月27日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说:“在社会的各种资源中,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1999年8月23日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他指出:“推动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关键是人才。”2001年8月7日会见部分国防科技和社会科学专家时,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著名论断。这是在深入分析新世纪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诸多因素,科学预测世界科技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概括总结出来的一个具有前瞻性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结论,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人才资源观念的革新,并且促进了社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20世纪下半叶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日新月异,而人才作为高新技术的创造者、发明者、传播者和使用者,已经成为当代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2002年5月,***在《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的讲话中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高度重视人才,把人才战略提到强国战略的重要地位。
***指出,人口和人才是不同的概念。人口多,说明人力的数量多;人才多,则是说明高素质的人力多。事实上,人口资源丰富而人才资源相对缺乏,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矛盾。如何尽快把人口多的压力变为人才多的优势,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这一讲话中,***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的长远发展和人才的总体需要,紧紧抓住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大力实施人才战略,特别要重点培养和造就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和工程技术的帅才,全面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
生产力的进步使人类承递和创造的知识逐渐摆脱自然的束缚,经济进步日益依赖于人类的智能与劳动创造,具有知识和劳动技能的人才成为人类社会和国家经济发展最主要的战略资源。伴随着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每一领域的各个方面,人才必然不断涌现。任何一种自然物质资源,没有通过人的智慧作用,就不会成为社会能够应用的现实资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才资源是更为根本性的第一资源,现代社会越文明进步,它就越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第一资源。
二、倡导全面正确的人才观
“要克服人才单位、部门所有的狭隘观念。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既重视有所成就的人才,也关注具有潜能的人才;既重视国内人才,也积极吸引海外人才;既重视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人才,也要把民营科技企业、受聘于外资企业的专门人才纳入视野。……要按照全面发展的要求,提高人才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充分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人才应具备“崇高的理想抱负、炽热的爱国热情、坚忍不拔的毅力”。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要求广大知识分子努力成为先进思想的传播者、科学技术的开拓者、“四有”公民的培育者和优秀精神产品的生产者。
***区分了人才资源与人力资源。他指出:“我国人力资源丰富,但是人才资源并不丰富,结构不尽合理,创新能力还亟待提高。”人力资源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劳动者所具有的现实和潜在体力、智力知识和技能的总和,亦即劳动力资源,其素质高低决定产品的质量优劣和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以及投入与产出的比例。人才资源通常指一定范围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知识素养、劳动技能、劳动素质等综合资源,主要以脑力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为显著标志,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关键力量。作为第一资源,在使用过程中伴随着知识的增长及创新、经验的积累及技能的提高等一系列自我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人才资源的使用效益呈递增趋势。国内外大量统计资料表明,从投入与产出的经济效益比来看,人力资本要大大高于物质资本,人才资本更是数十倍于物质资本,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呈上升趋势。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世界各国开始了激烈的人才争夺战。美国在20世纪末通过的一项法案决定:自2000年起3年内无限额发放签证;凡被美国高校、学术研究机构聘用或取得美国博士、硕士学位者,签证不受配额限制,并可自主调换工作。德国政府为满足信息和通信部门之需,结束了长达25年几乎不招外籍工人的历史,在全球范围内吸引3万名外籍高科技人才。英国则放宽了对高级人才及家属永久性居留权许可证条件。据不完全统计,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从20世纪60年代起,引进人才获得的利益累计达1000亿美元以上,流向发达国家的各类专业人才达50多万。
我国有13亿多人口,6亿多劳动力,是人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但素质不高,文盲占15岁以上人口总数的15.88%,人才资源相对缺乏。目前还存在着严重的人才问题:一是数量不足,我国现有科技人才6000多万,仅占总人口的5%;二是质量不高,缺乏高级人才特别是高新技术类和管理类的高级人才;三是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类型多,高新技术类型少,无学历者多,有学历者少;四是布局不合理,东西部差距很大,贫困边远地区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五是利用率低,据调查我国现有人才的利用率不到30%。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当前,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振兴的新起点。本世纪的头20年,要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人才的跨国流动趋势日益加剧。这些变化给我国人才建设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即如何将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
三、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
关于培养人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领先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事实上,科教兴国已是国际共识。二战后日本的经济辉煌是最明显的例证,战后20年间日本的教育经费增加了10倍,普及了12年中学教育,大学入学率达到37%。韩国跻身亚洲“四小龙”也得益于教育先行,1945年至1960年15年中,韩国中学增加近2倍,高等学校增加了13倍。而美国为了保持其世界霸主地位,开始培训21世纪科技人才。可见,科教兴国的实质就是人才兴国。***指出:要加大对教育和科技事业的投资力度,坚持教育和科技创新,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建立结构合理、相互衔接、立体开放的现代教育体系,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政策指导和舆论引导,营造尊师重教、求知好学的社会氛围;加强职业教育,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鼓励人们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学习,拓展和更新知识,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提高人力资源总体水平,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
吸引人才,最主要的就是提供良好的环境,使人才脱颖而出健康发展,***提出:“应针对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和工作特点,努力营造一种尊重特点、鼓励创新、信任理解的良好环境。”他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始终信任、关心,和爱护人才,努力为他们提供适宜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1990年9月7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1993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9年8月6日开设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重奖在科技方面卓有成效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形成了规范化的奖励制度。国家实施“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方针,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措施,吸引和聘用海外高层次人才,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以适当方式为祖国服务。目前,国内已建成60多个留学人员创业园、近1000个博士后流动站、400多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在站研究人员达8000多,回国工作的海外留学人员近15万,并且保持着13%的增长势头。2002年11月8日在党的十六大上,***更加明确提出:“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
用好人才,***主张“探索更加灵活的工作思路”,完善用人机制,鼓励出人才和支持冒尖,鼓励和支持当领头雁,鼓励和支持一马当先;反对用“一个模子”培养人才,对在人才的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不良现象给予严肃批评,对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和做法要求坚决予以破除。他说:不准别人脱颖而出,谁一冒尖、一先进,就孤立人家,把人家挤压下去,以为这样大家都“公平”了、舒服了,殊不知这是扼杀优秀人才、否定先进事物的极其错误的行为。如果让这种现象泛滥作祟,还谈什么创新精神,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还有什么希望?他强调:“在发现人才上要强调‘不拘一格’,在使用人才上要强调‘用其所长’。这些都是古往今来在选人用人上的一些重要经验。”(《毛泽东***江泽民论人才》,党建读物出版社2003年版,第146页。)***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广大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之一。他们的劳动是光荣的,应该得到承认、尊重和保护。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对人才和知识的激励和保护,形成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分配制度,逐步建立市场工资制;完善开放灵活的人才市场配置机制,培育形成与其他要素市场相贯通的人才市场,建立人才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调整相协调的动态机制;造就大批精通科技的经营管理人才,增强企业科技创新和吸纳人才的主体地位,加强人才中介机构和科技服务组织在人才开发中的作用。
四、加速科技进步,大力发展教育,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
***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兴科技。只有坚定地推进科技进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主动。而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为此,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关注人才必须关注知识分子。***指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一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能不能充分发挥广大知识分子的才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民族的盛衰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要努力创造更加有利于知识分子施展聪明才智的良好环境,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
人才既然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就有一个优化配置和有效开发利用的问题。应该以制度建设为根本,积极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抱负、发挥才智的机制和环境。***强调要建立和完善人才的竞争、激励和选拔机制。要制定相应对策,开发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人才市场和资源,广泛吸纳人才,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五、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一个政党,一个国家,能不能不断培养出优秀的领导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政党、这个国家的兴衰存亡。***指出,高级干部要努力成为会治党治国的政治家。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能不能巩固和发展下去,中国能不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强盛不衰,关键在于我们党能不能培养高素质的领导人才。要抓紧培养一大批中青年领导干部,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必须作为党的干部工作中一项基本的、战略性的工作认真抓好,使干部队伍永远保持生机和活力。
***强调,培养提高干部,要把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和严格的党内生活有机结合起来。2000年6月9日***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强调要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充分认识培养造就一大批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会治党治国的新一代政治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要大力加强中青年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拓宽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战略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理论素养。培养中青年领导干部,一要不拘一格,二要加强磨练,三要人才辈出。2000年中央颁布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2002年中央颁布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这些举措对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推进干部工作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对于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集体,保证党的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保证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不断培养中青年领导干部,形成奋发有为的领导层,始终是我们党的一项战略任务。当前国内外形势的新情况新特点,以及我们党在新的世纪里所要完成的繁重任务和党的建设的实际状况,更要求我们抓紧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新世纪要求的中青年领导干部,形成奋发有为的领导层。***2000年6月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党在一个有十二亿六千万人口的大国中执政,要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进艰巨的现代化事业,没有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是不能完成这样的任务的。当今和未来的世界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这种人才竞争是全面的,包括领导人才在内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人才,都面临着各种竞争和斗争的检验与考验。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党、一个国家,能不能不断培养出优秀的领导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政党、这个国家的兴衰存亡。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能不能巩固和发展下去,中国能不能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强盛不衰,关键就要看我们党能不能不断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领导人才。全党同志都要从这样的政治高度来认识培养优秀中青年领导干部,形成奋发有为的领导层的重大意义。
***人才思想是对当代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国际政治经济风云变幻以及我国具体国情进行深刻分析所得出的研究成果。这些思想是以知识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的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集中体现,对当前和未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二节
***关于人才的论述
一、当代中国人才使用问题的关键是人才使用观念的变革
***提出,全社会都要树立“全面的人才观”。要克服“见物不见人”的错误倾向,切实重视人才、依靠人才、用好人才,单位、企业或部门管理者一定要在现实中把人才作为第一位的要素加以重视,既依靠物质资源,更依靠人才资源。要克服“重使用,轻培养”的倾向,树立用养并举的人才观念,既重视现有人才的使用,又重视对现有人才的进一步培养;既用好现有人才,又注意培养后继人才,抓好接班人工作。要“克服人才单位、部门所有的狭隘观念”,树立尊重人才自主性的观念,“打破人才部门、单位壁垒,鼓励人才合理流动”。要树立“广纳贤才,知人善任”(《***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59页。)的观念,灵活使用各种各样的人才资源;要树立“用人用其所长,防止用其所短”(《***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677页。)的观念。
二、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新观念
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是人才问题,人才资源开发是党和国家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要发挥好人才的作用和大量地开发人才资源,首先必须要科学认识人才资源的重要价值。***说:“做好人才工作,首先要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重要思想。”(《***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59页。)在人类社会逐渐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主要取决于对知识的生产和应用。因此,***指出,“智力是活的知识力量”(***:《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94页。),国家所掌握的能够生产和应用知识的人才越多,所拥有的知识力量越多,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也就越大。***还指出,“在社会的各种资源中,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77页。)***提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是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为了积极推动中国的人才资源开发工作。
***认为,“育人是人才资源开发的基础工作,是选拔和使用高素质人才的前提。”(《***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763页。)他提出要全面与重点相结合地培养人才。一是要全面开发人力资源,这是人才开发的基础性工作。他指出,“我国人力资源丰富,但人才资源并不丰富。”(《***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61页。)所以要“努力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63页。)二是要培养多方面、全方位的宏大人才队伍。他说,“党和人民的事业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1页。)三是加强社会主义建设中重点的人才队伍的培养。主要是在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分别建立三支队伍,加强领导干部人才队伍、青年人才队伍以及军事人才队伍的培养。
三、人才是一种宝贵的社会资源,必须考虑其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提出:“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79页。)***还指出,要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为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不断输送合格人才。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才群体的持续发展,即人才培养方面。不仅要考虑当前社会人才需要,也要为未来的人才需要打好基础。***说,不管哪一业哪一行,都有一个接班人的问题。能否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代又一代接班人,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全局。二是人才个体的持续发展,即人才的再学习方面。要求人才个体要不断发展素质以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说:“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33页。)“二十一世纪中国应该成为人人留学之邦。”(《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34页。)
四、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且向生产力迅速转化,越来越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动力量。为此,***要求全面启动科教兴国战略,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他又指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关键在人才。”(***:《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8页。)科技进步与创新问题,说到底还是人才问题;教育的发展和创新,根本上也需要大批的人才来不断推动。“我国人力资源丰富,但人才资源并不丰富。”(《***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61页。)所以,***明确提出,“要制定和实施人才战略”,培养和壮大我国的人才队伍,并要求各级领导把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
1997年10月24日,***在接见出席第三届中美工程技术研讨会华人专家及会议代表时指出:“我看了这次研讨会的简报,感到有很多新的知识。中国有句老话,叫‘活到老,学到老’。我看学到老,也学不完。因此,要加紧学习,学习、学习、再学习。这次专家们对一些领域研究的发展方向提出的建议,值得认真注意。方向偏了,失之毫厘,谬之千里。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智力是活的知识力量。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世界政治经济的格局和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国的改革和建设,需要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既具有独立创新精神,又善于向别人学习的优秀人才,这是我们各项事业发展的主要智力支撑。当然,中国也十分重视利用国外的智力资源。积极引进国外智力,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其他一切文明成果,加快自己的发展,是我国对外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外国专家局等部门要努力工作,为来华的外国专家进一步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要按照中国的法律和国际惯例,保护外国专家的知识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
五、坚持人才标准,看准用好人才
人才标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人才标准的内容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根据时代的变化,丰富了人才标准的内容。他首先坚持了“全面发展”的人才标准,要求人才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只有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保证我们国家的长治久安。”(《***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47页。)***还认为,创新是衡量现代人才的本质标准。他在党的十六大的政治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0页。)而创新根本上要依靠人才的创新素质。创新素质不仅是人才的重要素质,而且是本质素质,是人才区别于一般人的内在根本性标志。***还认为,体现“三个代表”是对社会主义人才的根本要求。“所有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都要深刻认识和牢牢把握这‘三个代表’,用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评价党员是如此,评价社会主义人才也是如此,关键要看所创造的劳动成果是否有利于“三个代表”的实现,这是社会主义人才劳动的最终归宿。
***认为,“选准用好一个人,就等于树立一面旗帜。”(《***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678页。)选拔人才关键是能否把握好科学的路线和原则。***坚持了党长期主张的“任人唯贤”路线和“德才兼备”原则,同时结合时代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辩证而发展地提出了五条人才选拔标准。第一,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第二,既要德才兼备,又不求全责备。看人要看大节、看主流、看发展。第三,既要坚持选人标准,又要不拘一格。讲台阶而不抠台阶,论资历而不唯资历。要敢于破格提拔优秀人才。第四,既要搞五湖四海,最广泛地选拔优秀人才;又要唯才是举,用人不论亲疏。第五,用人用其所长,防止用其所短。因职择人、因事择人,充分发挥人才的优势。
“看准”是讲人才的识别,“用好”是人才的合理使用。人才识别是人才选拔和使用的首要环节。***说:“识人是用人的前提。只有把人看准,才能把人选好用好。”“考察准确,任用才能得当。考察失真,用人必然失误。任用失误,则贻害无穷。”(《***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679页。)识别人才的根本问题是指导路线问题。***指出,考察人才“最根本最可靠的办法就是充分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679页。)。一方面,党和国家的性质决定了社会主义人才必须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另一方面,个人要获得社会承认而成才,也必须依靠人民群众。正确的路线指导必须有科学有效的机制来体现和执行。所以,***说:“要把人看准用好,关键是要健全和完善干部考察、评价、监督、激励的科学机制。”(《***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679页。)人才识别机制的关键是考察人才的指标体系是否科学。***提出了以实绩为核心,包括德、能、勤、绩、廉在内的指标体系,即从思想政治品德、知识才能、勤劳程度、廉政情况、工作业绩等方面全面考察人才,同时坚持以实际业绩为考察的关键要素。这既保证了识才用才的全面性,又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精神。
六、重视领导人才的培养
***重视领导人才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重要作用和战略地位,要求大力建设领导干部队伍。他指出:“大力提高广大干部的素质,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非常突出的战略任务,摆在我们全党面前。”(《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141页。)“必须抓紧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领导干部和各方面人才。”(《***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662页。)他提出了加快建设一支综合的、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的思想。“我们建设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就是由具有社会主义政治家素质的领导骨干带领的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这应当是一支包括党政干部、企业经营管理干部、科学技术干部和其他战线干部组成的宏大队伍。”(《***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20页。)这明确表明党和国家要在党政系统、企业经营管理系统、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系统以及其他各条战线中培育大批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这样才能使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在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的管理下良好地运转起来。
领导干部是否具有正确的人才使用观念,关系到人才工作的整体发展。***明确要求领导干部“识才、用才、爱才、聚才”。他说:“领导干部要有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爱才的感情、聚才的方法,知人善任,广纳群贤。”(***:《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74页。)识才、用才、爱才、聚才是统一的整体。首先,爱才就是珍惜人才、爱护人才,对人才要有感情,为人才做好服务。爱才之心是搞好人才工作的前提。其次,识才是使用人才的前提。必须先对人才的类型、层次及优缺点作全面深入的考察,才能用才于最适合的工作岗位。第三,聚才才能不断壮大人才队伍,增强人才队伍的凝聚力。第四,用才是爱才、识才、聚才的目标和归宿。领导干部要讲究用才艺术,善于使用不同的人才。
七、造就一支宏大的科技队伍
***认为,推动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关键是人才。要充分发挥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大批青年人才的迅速成长,是科技进步、技术创新的希望所在。青年时代,是最富有创新精神的黄金时代。世界科技发展的一些重大突破,往往是由年轻人搞出来的。要努力为青年人才脱颖而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让他们充分施展才华,勇于创新,大展宏图。培养人才的基础在教育。要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针,按照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特点,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任务。科研机构也要成为人才培养的基地,纳入国家高级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科研机构和大学要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合作的科技人员管理制度,营造生动、活跃、民主的学术氛围,鼓励探索和创新。要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和发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创新的良好风尚。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吸引留学人员特别是留居海外的科技人才回来创办科技产业。要造就一大批精通科技的经营管理人才。积极鼓励群众性的技术发明与革新、技术推广活动。崇高的理想抱负、炽热的爱国热情、坚忍不拔的毅力,是创新成功的必备条件。在广大科技人员特别是青年科技人员中,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求实创新、拼搏奉献精神,使大批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科技人才茁壮成长。
八、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同样重要
当今世界自然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引发了自然科学胜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错觉。***明确指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在社会中的应有地位。他说:“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75页。)培养和使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和自然科学人才并使他们充分发挥作用是同样重要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和自然科学工作者要相互学习,优势互补,密切合作,共同进步。他要求党和政府要始终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在治党治国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巨大作用,加紧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培养一批思想家和理论家、一批学科带头人以及一批青年理论骨干;各级党委和政府、机关、院校、部门要切实为培养和使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创造良好环境。
九、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认为,“人才的成长靠教育”(***:《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15页。),这既表明了教育人才队伍在人才开发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强调了培养教育人才队伍的重要性。***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我国,人民教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一个基础条件。”(《毛泽东***江泽民论教育》,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82页。)但是,相对于当前国际形势的快速发展和国内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教育人才队伍发展明显不足,严重影响了培养人才的效果,不能满足社会对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因此,***指出:“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优化队伍结构和提高队伍素质。”他提出了三项措施:第一,“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毛泽东***江泽民论教育》,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82页。),不断丰富知识内容,调整知识结构,提高教书育人水平;第二,按照严格标准选择教育人才;第三,加强教育人才与教育机构、组织之间的交流合作。
十、“人才是兴军之本”
在世界军事急剧变革的背景下,中国必须建设能够应对现代战争的坚强军队。***积极应对新军事变革,提出了“人才是兴军之本”的军队人才队伍建设指导思想。***指出,“迎接新的军事发展的挑战关键在人才。”(《***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458页。)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武器,人在战争中的作用始终是第一位的,是先进科技和武器的创造者和运用者。“人才是兴军之本,必须把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人才作为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大计来抓。”(《***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460页。)***又指出,“当前我军人才素质的差距是带根本性的差距”(***:《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20页。),因此,加强军事人才素质培养既是长期任务,更是当务之急。他指出,提高军队人才素质,一靠强化训练,“特别注意通过科技练兵培养和造就大批新型军事人才”(《***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465页。);二靠军事院校培养,“要进一步抓好军队院校建设,发挥院校人才培养的‘基地’作用。”(***:《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28页。)他还指出,当前要采取超常措施,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复合型指挥人才、智囊型参谋人才和专家型科技人才。
十一、大力培养创造性人才
***高度重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他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15页。)并同时指出:“创新的关键靠人才。”(《毛泽东***江泽民论教育》,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69页。)无论是理论创新、制度创新还是科技创新,归根结底要依靠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要求大力培养创造性人才,反复强调“要努力建设一支宏大的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55页。)。***指出,培养创造性人才,首先要依靠教育,“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毛泽东***江泽民论教育》,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74页。),要进一步发展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使教育具有培养和保护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功能。其次,“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有利于创新人才的不断涌现”(《***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60页。),激励他们充分发挥创造才能。第三,要造就青年创新人才。“任何一个时代中,青年都是社会上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性、最富有开拓精神的群体。”(《***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61页。)“综观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史,许多科学家的重要发现和发明,都是产生于风华正茂、思维最敏捷的青年时期。这是一条普遍性的规律。”(***:《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56页。)在大力推动创新、发展知识经济的今天,“一大批青年人才的迅速成长,是科技进步、技术创新的希望所在,”(***:《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55—156页。)***号召:“要努力为青年人才脱颖而出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让他们充分施展才华,勇于创新,大展宏图。”(《***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61页。)还提倡“把青年科技人才推向第一线,支持他们大胆工作、开拓创新。”(***:《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9页。)
发达国家正在全球范围内争夺人才。***认为,培养不好人才,使用不好人才,留不住人才,吸引不了人才,我们的事业就很难向前发展。我们一方面要进一步发展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另一方面要建立一套能够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两种优势的创新机制,形成一个拴心留人的环境,培育一个争相创新的氛围,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发挥才干。在这个问题上,大家一定要有紧迫感。各级领导干部要拿出政治家的眼光和气魄,积极支持科技及相关体制的改革,扫除一切阻碍创新的因素,努力开创一个人才辈出并能充分发挥各种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新局面。
十二、注重培养实用型人才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培养理论型人才,还需要培养各种各类不同层次的实用型人才。***指出,从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求来看,既需要能站在世界科技前沿的学术带头人和尖子人才,需要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还需要大量善于进行现代经营管理的各类专家以及各类中初级专业技术能手、经营人才和管理人才。“一方面要为国家培养大批高级专门人才,另一方面又要面向广大农村和基层企事业单位,培养大量急需的各种中级初级技术人才、经营人才和管理人才。”(《人民日报》1996年3月29日第1版。)“我们不但要大力培养各类科学技术人才,还要注重培养善于进行现代经营管理的各类专家。要十分重视从工人、农民和其他劳动者中选拔培养科技人才及各类专业技术能手。”(***:《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9—60页。)***强调要调整教育结构来适应社会需要。他指出,我国的高等、中等、初等教育以及其他教育应该保持一个比较合理的结构,以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要。
十三、高校要成为人才培养的基地
青年是未来的希望,青年大学生则是青年中最有知识的群体,也是产生各类人才的主要来源。青年大学生的培养成才,主要依靠各级各类高校。因此,***要求大力加强高校建设,使高校真正成为人才培养的基地。他说:“我们的大学应该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毛泽东***江泽民论教育》,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64页。)他还明确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要求。“要继续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加快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努力在全国建设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一流大学应该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不断为祖国为人民培养出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毛泽东***江泽民论教育》,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94页。)只有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带动高校整体质量的提高,才能真正发挥高校的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
十四、知识分子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
党对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的定位,一直以来都是人才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结合新时期的新情况指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一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能不能充分发挥广大知识分子的才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民族的兴衰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64页。)这不仅肯定了***所确立的“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政策,而且突显了知识分子以其所具有的较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在先进生产力的开拓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在知识经济初现端倪的新时期,他们是社会主义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指出,全党、全社会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知识分子政策,充分肯定知识分子的劳动,为知识分子的成长和施展才华创造良好的环境,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十五、人才的成长要依靠教育、实践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关于人才的成长,***着重指出了三个方面的综合影响因素。第一是教育。***指出:“人才的成长靠教育。”(***:《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15页。)“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毛泽东***江泽民论教育》,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74页。)因此,***多次强调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发展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促进人才成长。第二是社会实践。***指出:“人才的成长最终要在社会的伟大实践和自身的不断努力中来实现。”(《毛泽东***江泽民论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31页。)因此,他号召广大青年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锻炼成才。第三,人才成长还要依靠良好的社会环境。***认为,“要营造符合人才成长特点的环境”(《***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60页。),使人才健康成长。
十六、“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的生产、转化和传播基础上的经济。随着知识经济的逐渐来临,知识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大,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也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最大推动力量,成为国际竞争的“关键点”。而发展科学技术、获得知识经济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人才,只有充分调动人才队伍的积极性,尤其是充分发挥人才的创造力,才能使他们创造出更高更新的科学技术并应用于现实社会生产,取得综合国力的巨大进步。为此,在***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基本方针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661页。)尊重人才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尊重劳动,就是尊重人才价值实现的惟一途径;尊重知识,就是尊重人才的脑力劳动,知识将通过劳动转化为巨大的现实生产力;尊重创造,是因为创造是知识更新、人才进步的动力。“四个尊重”的核心是尊重人才,因为人才既是知识的载体,又是创造性劳动的实践者。“四个尊重”的理念,内在地把人才和劳动、知识、创造联结成了统一的整体。
十七、培养青年人才必须坚持“四个统一”
大力培养青年人才,是当代中国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任务、如何指导青年成才,***提出了“四个统一”的要求,即要求青年做到“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毛泽东***江泽民论教育》,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64—265页。)“四个统一”所包含的内容,既是社会在开发青年人才资源时要注意的,也是青年在成才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要解决好的重大问题。广大青年只有坚持“四个统一”,才能够把自己培养成为合格人才。
十八、对人才培养提出“五点希望”
人才培养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指引。改革开放以来,***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个面向”、“三个勇于”、“四有新人”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了这一目标,同时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对人才培养目标赋予了新的内涵,提出了“五点希望”,即希望大学生“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成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成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成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毛泽东***江泽民论教育》,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64—265页。)“五点希望”内在地坚持了“三个面向”、“三个勇于”、“四有新人”目标的基本原则和内涵,更加体现了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科技影响不断深化、知识经济逐渐发展的时代背景对人才素质的更高要求,突显了新时期人才必须具备创新性、开拓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素质。
十九、创造宽松和谐的人才环境
人才是社会环境的产物,人才的成长与发展,与整个社会的人才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多次讲到,“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有利于创新人才的涌现”(《***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60页。),“形成一个拴心留人的环境,培育一个争先创新的氛围,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发挥才干。”(***:《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68页。)***强调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四个尊重”是人才环境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和核心内容。他特别关注专业技术人才的环境建设,提出“应针对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和工作特点,努力营造一种尊重特点、鼓励创新、信任理解的良好环境。”(《***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60页。)并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积极支持人才环境建设,“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55页。)“各级领导干部要拿出政治家的眼光和气魄,积极支持科技和相关体制的改革,扫除一切阻碍创新的因素,努力开创一个人才辈出并能充分发挥各种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新局面。”(***:《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68页。)
二十、加强人才机制建设
建设良好的人才机制,促进人才的脱颖而出和才能展现,这是人才使用的重点,也是人才环境建设的难点。***多次强调过要建立一系列良好的人才机制。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第一,建设以教育为核心——其中以基础教育为基础、以高等教育为重点的多层次、多途径、多角度、广泛的人才培养机制;第二,建设以综合能力和实际业绩为核心的人才选拔和考核机制;第三,建设以市场为基础和主导的人才流动和使用机制;第四,建立以劳动与非劳动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激励机制;第五,建立以党管干部和走群众路线相结合的党政干部管理机制。这些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将为人才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十一、大力推进人才流动管理体制的改革
人才能否正常流动是一个社会人才机制完善与否的重要标志。中国因为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而进一步融入到全球化的时代浪潮中,因此人才的国内流动和国际流动性都大大加强。***指出,应当大力推进人才流动管理体制的改革。他提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是“落实用人单位的自主权”(《***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59页。);第二是改善中介机构建设,加强人才中介机构在人才开发中的作用;第三是加强人才市场配置机制建设,“要完善开放、灵活的人才市场配置机制,打破人才部门、单位壁垒,鼓励人才合理流动,培育形成与其他要素相贯通的人才市场,建立人才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调整相协调的动态机制”;(《***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59页。)第四是“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加强党和政府的宏观调控”(《***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60页。),以克服人才市场流动的副作用。***还特别强调国际人才交流。他说:“国际人才交流工作非常重要。”(《人民日报》1997年10月25日第1版。)要实行“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方针,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在海外的人才为祖国服务。
二十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探索更加灵活的工作思路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建设科学人才管理体制的核心工作,将直接带动其他人才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总方针,即“逐步创造一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建立一套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管理机制,形成一套法制完备、纪律严明的监督体系。”(《***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673页。)他指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关键在于以建立健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为重点,以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为目标,健全公务员制度,他针对当前实际,要求主要在扩大民主、完善考核、推进交流、加强监督四个方面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提出,要适应当今人才竞争具有国际化趋势的特点,借鉴国外人才资源开发的有益经验,拓宽工作渠道和手段,扩大工作覆盖面,形成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体制。落实用人单位的自主权,增强企业科技创新和吸纳人才的主体地位。发挥高校、科研机构在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加强人才中介机构和科技服务组织在人才开发中的作用。要完善开放、灵活的人才市场配置机制,打破人才部门、单位壁垒,鼓励人才合理流动,培育形成与其他要素市场相贯通的人才市场,建立人才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调整相协调的动态机制。在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加强党和政府的宏观调控。要创新工作方式,改变小生产、作坊式的管理方法,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加速人才工作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