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人事制度改革 §第七章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基本要求之五:坚持“三支人才队伍”建设一起抓

“三支人才队伍”即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他们是我国人才队伍的主体,必须坚持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着重培养造就大批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三支人才队伍”建设一起抓,这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形势和我国人才队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队伍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而做出的重要决策。中高级领导干部、优秀企业家和各领域高级专家等高层次人才,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

第一节

坚持“三支队伍”一起抓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迫切需要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目前,我国的人才队伍无论在数量、素质或结构上都与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据2000年底统计,我国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才为3816万人,数量居世界第2位,但仅占25岁至64岁人口总数的5%左右,而美国为35%(近5000万人);日本为31%;韩国也达到了23%。在全球性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我们还处于明显的劣势。

一、分类指导、整体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坚持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做到“三支队伍”一起抓,着重培养造就大批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层次人才,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三支队伍”一起抓,并不是说其他人才队伍可以不抓或少抓,而是说抓住了“三支队伍”就抓住了中国人才队伍的主体。同时还要处理好三支队伍建设与其他各类人才队伍的关系。不同类型的人才,有其不同的成长规律。因此,人才队伍建设必须有针对性地实行分类指导。

二、人才队伍建设要突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一)要以中高级干部为重点,抓好党政人才队伍建设

党政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是县处级以上的领导干部。在整个人才队伍中,党政领导人才占少数,但他们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中处于重要地位,承担着各级党政机关的领导职能,起着决策、指挥、组织、协调的重要作用。建设一支高素质、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党政领导人才队伍,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对党政领导人才队伍的建设要把忠实实践“三个代表”作为首要条件,注重工作实绩和群众公认。要围绕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的能力构建党政领导人才核心能力框架。同时要对党政人才分门别类,结合工作需要加强理论和业务培训。根据选任制干部和委任制干部的不同特点,完善民主推荐、民意测验、民主评议制度,坚持考试录用、推行竞争上岗,建立和完善退出淘汰机制。按照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要求,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公务员制度,增强党政人才队伍的生机和活力,等等。

(二)以企业家为重点,抓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企业家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现代企业的灵魂。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特别是培养造就一批优秀企业家,对实现我国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宏伟目标,全面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振兴民族经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要按照人才工作会议的要求,以提高战略开拓能力和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为重点,加快培养造就一批熟悉国际国内市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优秀企业家。要以优秀企业家队伍的造就为龙头,带动整个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进而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职业化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包括善于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党务工作者队伍。

(三)以各领域高级专家等高层次人才为重点,抓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培养和吸引一批高水平的科学技术学科带头人,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我国新世纪宏伟目标的重要保证,是应对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要大力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工作规划,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和措施,努力培养一大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优秀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高级技术人才和科技管理人才。要建立并完善竞争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转换用人机制,加快分配制度改革,要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努力营造鼓励竞争、鼓励创新的环境和机制。同时,要进一步做好吸引海外优秀人才的工作,加强青年人才的培养,在全社会营造爱护青年人才、关心青年人才、支持青年人才的良好氛围。

总之,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主体,是国家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不可缺少顶梁柱,是实现科技立国关键。因此,必须坚持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着重培养造就大批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

第二节

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

党政人才的主体是在党政机关工作的人才。从岗位职务上划分,可分为党政领导干部和党政机关干部。在整个人才队伍中,党政人才在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居于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历史和现实都一再证明:一个政党,一个国家,能不能不断培养出优秀的党政领导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政党、这个国家的兴衰存亡。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能不能巩固和发展下去,中国能不能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领先机,关键就在于我们党能不能培养和造就出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党政人才。

一、党政人才: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兴衰存亡

党政领导人才,主要是指在各级党政机关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人才。据2001年底统计,全国有乡科级以上干部342.8万人,占党政干部总数的49.5%,其中县处级干部48.9万多人,地厅级干部4.1万多人,省部级干部2500多人。在整个人才队伍中,党政领导人才虽然是少数,但他们在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居于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抓好党政领导人才队伍建设意义重大。

(一)加强党政领导人才队伍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党政领导人才在各级党和国家机关中承担着领导职能,起着决策、指挥、组织、协调的作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的指示要靠他们来组织贯彻落实,地区、部门和单位的重大全局问题要由他们去组织研究解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把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素质和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作为关系全局的战略任务来抓,作为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关键环节来抓,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提高,各级领导班子的年龄、知识、专业结构更加合理,领导现代化建设的能力明显增强。但与新的形势和任务的要求相比,部分领导干部的素质与能力还有待于改进和提高。其主要表现是:有的不讲学习、不讲政治、不讲正气,理想信念不坚定,不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有的领导水平和业务素质不高,特别是缺乏科学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有的思想作风不端正,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关系,贪图享乐,以权谋私,甚至陷入腐败的泥坑。同时,一些领导班子的结构还不合理,战斗力不强。有的年龄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成合理的梯次结构,年轻干部偏少,特别是担任正职的年轻干部更少;有的知识和专业结构不合理,缺少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熟悉意识形态工作的干部,缺少懂得现代经济管理、金融、科技、外经外贸、法律知识尤其是缺乏熟悉世贸组织规则的干部。我们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按照新阶段、新任务的要求,认真解决党政领导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政领导人才队伍。(二)加强党政领导人才队伍建设,是树立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良好形象的需要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党政领导人才队伍建设。回顾我们党的历史和共和国的发展史,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正是由于我们党不断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代优秀的领导人才特别是党政领导人才,才经受住了各种艰难曲折的考验,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战斗力,从而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赢得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把一个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带上了初步繁荣和发展的道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征途上,我们要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保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保证我们的事业与时俱进,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社会安康,更要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党政领导人才。随着改革的深化、开放的扩大,社会上引发各种消极腐败现象的因素增多,容易在我们党的干部队伍中滋生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正之风。只有大力加强党政领导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改进他们的作风,规范他们的行为,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才能保持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始终得到群众的拥护和爱戴。(三)加强党政领导人才队伍建设,是抓好整个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党政领导人才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抓好其他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因为,其他各类人才,在一定程度上都要靠他们去发现、培养和使用,加强党政领导人才队伍建设是加强整个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党,一个国家,能不能不断培养出优秀的领导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政党、这个国家的兴衰存亡。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能不能巩固和发展下去,中国能不能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强盛不衰,关键就要看我们党能不能不断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领导人才。”(***:《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421页。)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领导人才在我们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二、德才兼备:真正优秀者走向干部队伍大门的通行证

德才兼备原则是选拔任用党政领导人才的主要标准和尺度,这一原则体现了我们党选拔任用党政领导人才的意志和主张。能否正确把握好这个标准,不仅关系到选准人用好人的问题,而且对整个党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一)德才兼备是选拔任用党政领导人才的重要原则和标准

***曾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几万万人的大民族中领导伟大革命斗争的党,没有多数才德兼备的领导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6页。)“共产党的干部政策,应是以能否坚决地执行党的路线,服从党的纪律,和群众有密切的联系,有独立的工作能力,积极肯干,不谋私利为标准,这就是‘任人唯贤’的路线。”(《***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7页。)2002年7月,中央颁发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提出,党政领导干部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第一,具有履行职责所需要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水平,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经得起各种风浪的考验;第二,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坚决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立志改革开放,献身现代化事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艰苦创业,做出实绩;第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认真调查研究,能够把党的方针、政策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相结合,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反对形式主义;第四,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有实践经验,有胜任领导工作的组织能力、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第五,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依法办事,清正廉洁,勤政为民,以身作则,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自觉接受党和群众的批评和监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反对官僚主义,反对任何滥用职权、谋求私利的不正之风;第六,坚持和维护党的民主集中制,有民主作风,有全局观念,善于集中正确意见,善于团结同志,包括团结同自己有不同意见的同志一道工作。以上六项基本条件,鲜明地体现了新时期党的干部工作服从和服务于党的基本路线,并为其提供组织保证的要求,也为我们按照德才兼备原则选好用好党政领导人才确立了根本依据。

(二)党政领导干部必须认真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贯彻、体现到党的建设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落实到各项工作之中,关键是党的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自觉实践“三个代表”。把忠实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作为党政领导干部的首要条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充分体现了党的性质和新的事业对党政领导干部的本质要求。当前,衡量党政领导人才的德和才,首要的也是最根本的就是要看他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的态度、行动和实际效果。只有坚持按照这一条件和要求去培养造就干部,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党政领导人才队伍的先进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三)注重驾驭全局、科学决策、开拓创新三种能力的培养,构建党政领导人才核心能力框架贯彻落实“三个代表”要求,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全面提高党政领导干部的能力素质尤其是核心能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物质资源作基础,更需要人的知识和能力作支撑。对于引领我国改革和建设事业发展的党政领导干部,不仅应在思想政治素质上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要在能力素质上提出更高的要求。近些年来,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纷纷通过构建高级公务员核心能力框架来推进公务员队伍的能力建设,提高政府的管理能力和水平。加强我国党政领导干部的能力建设,既要抓基本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更要注重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核心能力。党政领导干部应具备的能力是多方面的,而科学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是最核心的要求,是最重要的领导能力。我国改革和建设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既没有现成的模式,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会遇到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还有可能出现各种风浪和风险。这就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特别是中高级领导干部努力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四)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坚持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主评议制度。把群众的意见作为考核评价党政人才的重要尺度,制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党政人才的岗位职责规范,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和考核评价标准。完善定期考核和日常考核制度,改进考核方法。建立健全考核工作责任制。一般来说,干部履行职责的政绩,是其思想政治素质、知识水平和领导能力的综合表现。干部德才素质的高低,最终要靠政绩来反映。对干部的工作政绩,要用发展的、全面的眼光看,既要看干部在任内做出的成绩,又要看前任留下的基础和起点;既要看眼前的工作政绩,又要看抓基础性长期性工作的力度;既要看工作环境和条件优劣对工作的影响,又要看干部在现有基础上的作为;既要看平时的工作能力,又要看在重要时期、重要工作、重大事件中的决断和应对能力;既要看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实绩,又要看抓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效。只有注重干部的工作实绩,坚持靠实干出政绩,凭政绩用干部,才能形成良好的用人导向。群众公认,是我们党选拔任用干部的一条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在干部工作中的具体体现。群众的评价是最客观、最真实、最公正的评价,群众的褒奖是最高的奖励。坚持群众公认原则,就是要在干部工作中坚持走群众路线,广泛发动和组织群众荐贤举能,并充分尊重民意,凡是多数群众不拥护的干部决不能提拔重用。坚持群众公认原则,不仅是选准用好干部的需要,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五)既要掌握好对领导干部的共性要求,又要注意研究制定不同层次党政领导干部的具体标准***指出:“要特别注意选拔任用政治清醒、信念坚定,善于学习、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图虚名,坚持原则、弘扬正气的人。”“选拔任用干部,必须十分注意他们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的情况,特别要注意他们在重大政治问题上的态度和表现。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在政治风浪中经受不住考验的干部,不能提拔使用。”(***:《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2年1月26日。)这是对领导干部共性的要求,是我们当前如何把握好领导干部“德”的重要内容,应该贯彻落实到选拔任用不同层次、不同岗位领导干部的工作中去。同时,还应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岗位领导干部的职责和任务的不同,研究提出具体标准。对工作在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党政领导干部的具体要求是有差异的,尤其在能力素质标准的确定上,更应充分体现不同层次的差异。比如,中高级党政领导干部,不仅应该在思想上政治上更加成熟和坚定,而且应该熟悉“世情”、国情、“党情”和民情,具有较强的科学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知人善任能力等。对于基层领导干部,应该突出强调结合实际贯彻执行上级决策部署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群众工作和为群众服务的能力等。

三、教育培养:干部成才的基本前提

育人是选人用人的基础和前提,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高质量培养教育的结果。全面提升党政领导人才的素质,一方面要靠领导干部自身的努力,另一方面还要靠党组织加强对他们的培养教育。

(一)领导干部要努力成为坚持学习、善于学习的典范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化浪潮的风起云涌,对加强全党的学习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全党同志必须自觉地坚持学习、加强学习、改善学习,加大培训力度。

第一,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加强领导干部的学习,首先是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这是提高干部队伍思想政治素质的核心。要把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结合起来,深刻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理论体系和时代特征,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政治品质,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科学体系、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加强党性修养,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要紧密联系国际局势的新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进展以及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各项工作全局,注重研究那些带有全局性、规律性和前瞻性的重大问题,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第二,学习和掌握搞好社会上义市场经济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法律、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在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史无前例的事情,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造。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许多新观念、新知识、新办法,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还知之不多。必须下大力气组织和引导党政领导干部努力学习、研究和掌握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要加强对法律和现代管理知识的学习培训,不断提高党政领导干部的管理水平和依法办事的能力。

第三,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现代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迅速崛起,对各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领域正在产生并将继续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和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为此,党政领导干部必须加强现代科技知识的学习。通过学习培训,一方面使党政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科技发展与科技创新;另一方面使他们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改进和完善各项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与水平。

第四,改进培训方式,拓宽培训渠道,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培训资源。既要抓好党校、行政学院的脱产培训,选派干部到高等院校脱产进修,又要通过多种形式,推动干部在职学习;既要加强国内培训,又要加大国(境)外培训的力度,选派部分领导干部到国(境)外学习研修。要建立健全一整套干部学习培训制度,如干部脱产进修制度、中心组学习制度、干部在职学习制度、干部学习培训考核制度等等,使党政领导干部培训工作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

(二)进一步加大对各级领导干部实践锻炼的力度

在和平建设时期,干部成长的环境和条件与革命战争时期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在实践中考验、锻炼和教育干部,仍然是最关键的。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对各级领导干部实践锻炼的力度,组织和推动他们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磨炼意志、品质,提高领导素质,增长领导才干。

要根据干部的特点和工作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实践锻炼。对那些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干部,要安排到基层去任职或挂职,丰富实践经验;对那些长期在地方和基层工作的同志,要有计划地选派到上级机关锻炼,使他们了解全局,学会从宏观上分析和思考问题;对那些长期在一个部门或岗位工作的同志,要通过岗位轮换、交流等措施,使他们熟悉多方面的工作,成为复合型的领导人才。

实践锻炼不能走过场,要着眼于锻炼的成效。投身实践,就不能有“镀金”的思想,要做到既安身又安心,尽心竭力地做好各项工作。一些领导干部虽然也下到了基层,但是心不在基层,把实践锻炼当成升迁的跳板,这种现象必须加以克服。在实践中锻炼,就是要真正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情况,总结经验,解决问题,而不能浮在上面,泡在会议里和文件中。下基层调查研究、指导工作,要轻车简从,而不能前呼后拥;要扎扎实实,而不能蜻蜓点水;要找到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而不能敷衍塞责。各级党委要加强对干部的跟踪考察,及时了解干部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把干部在实践锻炼中的表现作为干部使用的重要依据。对表现突出的,要大胆提拔;对那些拒不服从组织安排、不愿意到艰苦环境中工作,或者下去后表现不好、在当地造成不良影响的,要严肃处理。

(三)对干部加强经常性的教育和引导

***指出:“干部队伍建设的基础是教育。只有通过全面的经常的教育,真正打牢思想政治基础、筑严思想政治防线,干部队伍的建设才能越搞越好。”(***:《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2年1月16日。)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加强干部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同时也为我们进一步抓好对干部的教育指明了方向。加强经常性的教育,就是要寓培养教育于干部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贯穿于干部成长的全过程。要经常与干部淡心交心,注意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分析和处理问题,对干部思想和工作上的进步要给予表扬鼓励;对干部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批评,并帮助他们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指明努力的方向,防止由小错铸成大错。针对当前干部队伍中存在的各种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要突出抓好各级领导干部权力观的教育。我们要把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作为加强对干部经常性思想教育的重点内容,帮助和教育他们正确认识权力的性质、来源,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教育干部经常想一想,参加革命是为什么、现在当官应该做什么、将来身后应该留点什么等人生重大问题,选准正确的人生航向,永葆人民公仆的政治本色。

第三节

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大批优秀企业家与高素质的管理者,是新时期我国人才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据有关调研表明,目前仅上海一地就需要上万名高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而对上海商业领域1000多名集团经营者的调查表明,不懂外语的超过90%,不能使用计算机的占75%,难以适应现代商战的要求。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关键在于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所以,加快培养高素质、职业化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任务已经日益紧迫地摆在我们面前。建设好这支队伍,对于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全面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建设目标:高素质、职业化

高素质、职业化是对新形势下我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高素质、职业化都包含了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能力及道德水准的要求。二者之间的区别是,职业化除了包含职业能力与道德水准的要求之外,还要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必须是在市场竞争中产生,在市场竞争中流动,并通过市场竞争检验其实绩,评判其优劣。职业化不等于高素质。但在促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成长中,职业化有助于高素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形成。

(一)培养高素质的国有企业产权代表

国有企业产权代表,是指由各级政府或政府授权的国有大型企业、企业集团和国有投资控股公司作为国有资产出资者,以及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向其投资的企业派驻的依法行使出资者权力、维护出资者利益的董事、监事、财务总监等人员。培养高素质的国有企业产权代表,是我国国有企业产权管理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对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国家实施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和国有经济的结构性调整之后,国有资产重组、企业改制的频率不断增大,多元投资主体不断形成,国有企业产权代表队伍建设显得更加紧迫。

1.对国有企业产权代表的素质要求。

(1)相应的政治素养是对国有企业产权代表的基本要求。作为国有资产的权益维护者和代言人,国有企业产权代表应该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清醒的政治头脑和敏锐的政治辨别力,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分析、思考和处理问题,明辨是非,把握企业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

(2)国有企业产权代表是国家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者和维护者。在我国国有资产委托代理链中,只有国有企业产权代表才能真正起到人格化的国有资产产权主体的作用。因此,国有企业产权代表必须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利益观,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和各种诱惑,掌握好手中的权力,忠实代表和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作为董事和经营者的国有企业产权代表,应自觉维护企业出资者的合法权益,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对于企业重要人事、财务、资产变动、投资项目、资本收益及其他重大决策事项,要在该事项形成决议之前及时向出资者报告,经出资者批准后,在其派驻企业中进行表决;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主动团结被派驻企业的其他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自觉依靠广大职工群众,积极支持和推动企业的发展,在发展中求得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作为监事的国有企业产权代表,应自觉履行其对董事会和企业经营班子的监督职能,及时了解公司经营管理状况和财务状况,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国有资产出资者报告企业的重大事项,并就有关问题提出建议。作为总会计师或财务总监的国有企业产权代表,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在促进企业建立健全内部约束机制,维护国有资产安全,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严肃财经纪律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要随时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检查监督,积极防范可能发生的不利于出资者利益的财务事件,不断改善企业的财务管理状况。

(3)国有企业产权代表要具有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能力。国有资产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物质基础,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源泉,是推进现代化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重要保证。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保护国有资产及其权益不受损害,合理配置和有效经营国有资产,对于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重大意义。国有资产不仅要保值,更重要的是要增值。国有企业产权代表应该从讲政治的高度来认识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除了要按照出资者的意图在企业中行使有关权力、维护国家利益之外,还要有能力履行一般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所履行的岗位职责,根据自己在企业中担任的不同职务,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承担应尽的义务。

2.加强对国有企业产权代表的管理。一般来说,国有企业产权代表管理制度包括以下内容:选拔与委派制度、请示与报告制度、激励与约束制度、考核与监督制度和培训与交流制度等。

(1)选拔与委派制度。这是国有企业产权代表管理制度的核心。包括实行国有企业产权代表制度的范围和国有企业产权代表的任职资格、职责、任免形式、选拔程序和委派程序等内容。建立健全国有企业产权代表选拔与委派制度,必须明确规定国有企业产权代表的选拔程序和委派程序怎样与公司法相结合,怎样坚持和体现党管干部的原则。

(2)请示与报告制度。这是出资者履行职能,加强对国有企业产权代表管理的重要手段。包括请示与报告的内容、形式、程序与时间要求、责任归属等内容。严格执行国有企业产权代表的请示与报告制度,是国有企业产权代表履行职责的首要义务。

(3)激励与约束制度。这是国有企业产权代表的动力机制,目的是用各种手段,增强国有企业产权代表的责任感,激发工作热情,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履行其神圣职责。主要内容包括激励与约束的形式和要求,明确规定国有企业产权代表哪些行为值得鼓励和奖赏,哪些行为应该受到惩罚。

(4)考核与监督制度。这是出资者从本身的投资目标出发,按照一定目的,通过一定组织形式,运用一套制度性的规范、程序和方法,对国有企业产权代表的工作行为和结果进行定期的、以事实为依据的评价与监督。其主要内容包括:国有企业产权代表的考核主体、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奖惩措施,以及国有企业产权代表的监督方式等。还要明确规定国有企业产权代表的回避内容,确保国有企业产权代表公正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在奖惩方面,应该有具体的可操作的规定,对认真履行职责、工作成效突出的国有企业产权代表进行表扬与奖励,对不认真履行职责或工作不称职的,应坚决予以调整,并作出相应处罚。

(5)培训与交流制度。这是促进国有企业产权代表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其主要内容包括:学习培训制度、交流锻炼制度、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等。要明确规定国有企业产权代表培训与交流的具体办法,并严格执行,确保国有企业产权代表素质的不断提高。

(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队伍

职业经理人,是指那些以企业经营管理为职业,深谙经营管理之道,担任一个企业(或企业中某个部门)领导职务的受薪人员。职业经理人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很强的经营管理企业的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队伍,对于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1.实行职业经理人职业资格制度。职业经理人职业资格制度,是指对职业经理人这一职业从培训内容到技能水平和道德信用的评价等都建立起一整套规范化的、有权威性的运作体系,用统一的内容对职业经理人进行培训,用统一的任职标准来评价职业经理人的任职能力和道德信用。职业经理人首先必须到权威的资质评价部门获取职业资格评价证书,然后由职业经理人市场决定其是否能够从事企业经营管理工作。职业经理人职业资格制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靠经理人才市场来进行检验与评判,由市场决定其能否上岗,由市场评价其业绩,由市场决定其待遇,并由市场决定其去留。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支职业经理人队伍。绝大多数职业经理人都表现出了一种良好的职业素质倾向,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职业经理人的职业素质表现不尽如人意。加强对职业经理人资质认证和市场准入的管理,实行职业经理人职业资格制度已经势在必行。实行职业经理人职业资格制度,可以使职业经理人的行为受到有力的约束,促使其主动地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从而较好地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保证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队伍快速形成。实行职业经理人职业资格制度,当务之急是要建立起规范化的经理人才市场,强化市场约束机制。要制定职业经理人网络化管理系统。一方面,建立职业经理人才库,要根据企业资产规模、经营管理难度、经营风险、经济效益等指标将企业分类分级,广泛收集各类人才的信息资料及需求状况,逐步实现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信息共享;另一方面,实行职业经理人评估制度,建立健全资质评价机构,制定科学合理的标准,规范评价程序,由权威人士和组织机构定期对职业经理人的工作业绩进行评估,并作为资料进入人才库。

2.加强职业经理人的教育培训。与其他社会职业一样,职业经理人也有其独特的职业活动领域、职业职责、职业环境和职业功能,有其相应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要求。职业经理人的职业能力主要表现为经营管理企业的能力,它是职业经理人区别于其他职业群体的本质所在。职业经理人的职业道德主要表现为具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守法意识和自强不息的使命感,它是职业经理人发展的必要前提。当前,要不断改革教育培训方法,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采取多种形式,尽快提高职业经理人的职业化素质。一是继续开展工商管理培训,有计划地组织一批有一定实践经验的职业经理人到国内外大学深造,不断丰富职业经理人的职业知识;二是建立企业家导师制,充分发挥现有企业家对职业经理人的传帮带作用,不断提高职业经理人的实际工作能力。

3.加强职业经理人的国际化开发。职业经理人的国际化开发是人才全球化的必然要求。国际化开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拓展视野,不受地区、国家的限制,而是放眼全球,只要是合适的优秀人才,都可以为我所用;二是要加大国际化进程,推进本地人才的国际化,只要是先进的东西,都要及时跟踪和掌握。在挑选一些关键岗位而国内又急需的职业经理人时,企业可以通过国际人才市场,考虑合适的海外人才,尤其对于大型企业和跨国经营的企业,其驻外分支机构、外贸部门等,可以由当地的海外人才担任管理工作。与此同时,也要加大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工作的力度,鼓励他们到国内企业工作,在高起点上培养一批优秀的职业经理人队伍。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要积极为企业提供相应的服务,可以建立国际经理人才库,为企业聘用海外人才提供中介服务。在职业经理人知识与能力开发的内容上,要突出国际通行的各类贸易规则和金融知识、知识产权保护的法规、先进的管理方法等。在开发方式上,要积极进行国际间的交流,可以请国外的专家来授课,也可以派遣职业经理人到国外学习或锻炼,让他们了解国外经济,熟悉国际市场,掌握国际惯例和运行规则,开阔他们的眼界,提升他们的思维层次,不断推进职业经理人的国际化水平。

(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复合型管理人员队伍

1.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复合型管理人员。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变得越来越复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管理实质上只是一个生产过程控制,信息流也比较单一,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生产管理。我国的国有企业过去基本上都是这种状况,现有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有些就是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在生产管理上游刃有余,而在与市场经济密切相关的经营管理和决策管理方面则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除了产品生产之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还必须完成战略管理、资本经营、市场营销等许多新的任务。在管理的信息流方面,除了生产信息之外,还要处理资金、成本、质量、市场、客户、创新,甚至健康、安全、环保等大量复杂的管理信息流,管理范围、管理深度都超过生产管理的范畴,仅靠单一的知识技能是远远不够的。第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足以互联网技术和通讯技术为主导的信息技术革命,使得现代经济活动的方式,以及现代企业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等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得企业内部管理活动的关联性越来越高,进而导致管理方法、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也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任何一个管理方案,都必须从战略、技术、效率、经济、成本等多方面进行考虑,单一的管理方案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例如,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人员除了要熟练掌握人力资源的理论和技能之外,还必须熟知整个企业的业务流程、经营管理状况以及有关法律规定,否则他们制定出来的管理方案必然缺乏针对性与可行性。同样的道理,企业中的财务人员也要了解业务,企业中的营销人员也要懂得产品技术,等等。总而言之,市场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一专多能型的经营管理人员,再像过去那样只懂自己的一小块,搞技术的不懂经营、搞经营的不懂技术,已经很难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以及下一步参与国际竞争的要求。

2.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需要复合型管理人员。主要源于两个方面的需要:一方面,加入wto以后,国内企业与国际企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这就决定了国内企业的管理必须与国际惯例接轨,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办事。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除了掌握本职工作所必需的知识技能之外,还必须掌握国际惯例,尤其要精通国际经济和法律。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也是我们与国际同行直接对话的基础,另一方面,参与国际竞争,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传统的人海战术越来越不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的要求。尤其是对于我国国有企业来说,历史所形成的冗员包袱成为制约国有企业竞争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正逐步按照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原则调整内部人员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但与国际上的配置效率相比较,还有很大差距。同时,在对企业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不少企业的管理层开始感到人手紧张,结果形成了一边企业减员,一边管理层膨胀的奇怪现象。究其根源,除了业务模式和业务流程没有及时作出调整之外,还在于大量的单一技能型管理人员难以适应减员之后的形势需要。由此可见,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必须培养大批具有复合技能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

3.加强培训与锻炼,尽快提高复合型管理人员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办事的能力。要充分利用好国外培训资源。wto经过多年的发展,在贸易政策审计、争端解决、服务贸易自由化、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规则体系,不少规则涉及大量复杂的法律问题,专业性很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参与国际化合作与竞争,必须深入了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吃透用活世贸组织规则,否则就会陷于被动。近年来在全球经济滞缓的影响下,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日益加剧,许多国家都运用技术标准、保障措施、反倾销等手段实施合理保护,国际贸易摩擦日趋激烈。因此,我国的企业也要善于运用反倾销、反垄断、反补贴、知识产权保护等措施,维护我们的相关利益,这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是一个重大挑战。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相对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模式及相应的法律都与国际上有很大的差异。在这种环境下,不仅企业较少懂得国际经济和法律,理论界也缺乏这方面的研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虽然有了一些研究,也还是停留在宏观体系层面和基本概念普及层面,很少深入到具体的企业层面,与实际操作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因此,目前国内的教育培训资源难以满足几十万家工商企业学习、了解、熟悉、掌握世贸组织规则及其相关法律、法规、措施的需求,必须借助国外的教育培训资源,才能培养一大批精通国际经济和法律的复合型管理人员队伍。要选送优秀的复合型管理人员到国外大公司学习、锻炼。复合型管理人才最根本的素质要求是现实管理能力的复合,而不仅仅是知识结构的复合。知识如果不能内化到现实能力层面,那只是纸上谈兵,毫无意义。而不经过真实环境的摔打,不经过真枪实弹的磨练,就不可能增长见识,积累经验,不可能把握国际惯例和国际通行规则的实质,自然也就无法提高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办事的能力。因此,在加强复合型管理人员知识培训的同时,还必须加强他们的实践锻炼。显然,国内企业现在不可能给他们提供一个成熟的舞台,选送他们到国外大公司学习与锻炼是更为有效的途径,只有很好地融入国外大公司之中,才能学会如何运用法律手段和商务手段去应对各种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学会如何利用合法手段避免遭到利益的侵害,学会如何运用世贸组织规则来保护自己。只有与国外大公司真正接触,才能了解他们真实的思想与做法,了解他们的长处与不足,找出我们与他们的差距究竟在哪里,从而找到提高自身的办法。

(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党务工作者队伍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有企业党务工作者队伍在党的正确领导下,通过积极开展企业党建工作和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在保证国有企业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增强企业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以及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国有企业党务工作已经成为我国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要在未来的改革和发展中稳步前进,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党务工作者队伍保驾护航。在新的历史时期,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企业组织结构、企业生产管理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也明显增强。所有这些都对企业党务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是:

1.坚持企业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维护国家、企业和职工权益。国有企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重要的物质基础,是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柱,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中坚,是培育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对于保证我国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巩固和加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战略意义。因此,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具有更为深邃的政治内涵,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这就要求国有企业党务工作者必须具有高度的党性修养,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进一步改进和加强企业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确保党对国有企业的政治领导。

2.善于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现代社会的经济基础。生产经营活动是企业的基本活动,企业的其他活动都要以此为中心,建国以来的实践表明,不管情况如何变化,只要能够围绕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企业就一定能够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当前,在新的形势下,企业党务工作者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密切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把生产经营中的难点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凝聚力和感染力。

3.坚持从企业的经营实际和广大职工群众的思想实际出发,既要有先进性的要求,又要照顾到群众的广泛性要求,进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抓紧建立健全企业有关规章制度,把应该大力倡导的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融于有效的企业管理之中,使自律与他律、内在道德约束与外在制度约束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营造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良好环境。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讲道理,又办实事,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情绪,关心群众疾苦。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政策,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真正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职工群众心坎上。与此同时,企业党务工作者还应当身先士卒,动员并带领广大党员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创新的精神推动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使企业党组织永远充满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建设重点:培养和造就大批优秀企业家

(一)培养造就优秀企业家是建设高素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必然要求

企业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法国经济学家萨伊认为,企业家是把“经济资源从生产率较低、产量较少的领域,转移到生产率较高、产量较大的领域的人。”哈耶克认为,企业家就是能够根据不完全的信息,以自己独特的才能,发现新的供给或需求机会,推动财富生产得以增长的人。在经济学家对企业家的界定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哈佛大学著名教授约瑟夫·熊彼特关于企业家的界定。他把企业家看作是创新、生产要素重新组合以及经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与推动者。他认为,企业家是“在所处环境中大胆废弃不起作用的要素,果断选择对成功起作用的要素”的领导者。为了追求不断增长的利润,企业家必须要打破经济循环的惯性轨道,从而使自己的企业摆脱旧的生产要素组合方式,重新组织生产要素并实现更有利的生产方式。显然,在经济学家眼中,企业家是指那些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具有对市场变化的灵敏触觉和对经济生活的高度敏感性,具有水不满足的经济冲动的人,是先进生产方式的主要开拓者和创造者,是经济发展舞台的主角,是站在市场竞争最前沿的先锋。

在管理学家眼中,企业家是推动企业发展和企业运转的根本动力,是赋予企业以生命力的最关键要素。企业家是以企业获得生存和发展为己任、担负企业整体经营的领导任务,并对企业经营成果负最终责任,具有专门知识技能,为企业创造出巨大业绩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企业家是社会经济活动中具有特殊素质和能力的人,他们运用自己的才智和领导艺术,把资源配置到最佳,把资源变成财富。企业家的素质以及他们的工作质量,直接决定着一个企业的兴衰与成败。

可见,无论是从发展经济的角度,还是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效能方面,企业家都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核心,而优秀企业家则是高素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先进代表,是广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榜样和典范。加快建发一支高素质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必须以培养造就优秀企业家为重点,充分发挥优秀企业家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二)培养造就优秀企业家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中,企业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的背后,必定站有一批优秀的企业家。在他们的运转下,一个个小企业、小公司开始得到了蓬勃发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惊人奇迹。他们所缔造的经济王国在推动本国经济增长、乃至整个世界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中,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就是缺少优秀的企业家,他们的短缺造成了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在国际市场上缺少竞争力,使得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只有量的增长而无质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经济持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在这一巨大经济建设成就中,企业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企业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涌现出不少优秀企业家。但从总体上讲,我国企业家的数量和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还存在较大差距。要缩小与经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我们必须拥有更多的勇于创新的优秀企业家。

解决我国沉重的就业压力需要一大批具有远见卓识的优秀企业家。充分就业是世界各国政府力图实现的四大宏观经济运行目标之一。随着我国劳动力总量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就业问题趋于严重。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数千万国有企业富余职工也在寻找就业机会,使就业问题成为一个空前严峻的社会问题。解决就业问题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中,需要充分发挥企业家的作用。据统计,在过去20年里,仅《财富》500强企业所提供的就业机会就约占整个世界经济提供的全部就业机会的1/6。有专家认为,每当社会培养造就一个企业家,大约可创造出1000个就业岗位;每当企业增加100万元利润,可以为社会间接创造出50~100个就业岗位。这一点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也已得到证实,据2000年底的统计数字,仅私营企业这一块就提供了近8000万个就业机会。人口密集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区不仅解决了本地区人口的就业问题,还帮助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安徽、贵州等省解决了几百万人的就业问题,这与两个三角洲地区发达的企业经济紧密相关。因此,要解决我国沉重的就业压力,必须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紧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远见卓识的优秀企业家,不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开辟新的就业场所。

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需要一大批开拓进取的企业家。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到,站在国际经济竞争最前沿的,是企业而不是国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较量,很大程度上是各国企业之间的较量。而企业能否在国际市场中赢得竞争优势,关键在于企业家。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可以凭借他们对于市场的高度敏感,准确而不失时机地把握企业发展的机会,可以凭借他们高度的经营智慧,使企业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经济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优秀企业家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竞争中一种重要的战略性资源。为了应对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所面临的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必须尽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并通过大型企业的辐射功能带动整个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通过调整大型企业的结构提高全社会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

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大型企业集团,关键在企业家。很多事例表明,在大体相同的外部条件下,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成功与否,与企业厂长、经理的素质高低、能力大小有着极大的关系。改革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最终要靠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因此,要选配政治强、会管理、懂经营的优秀人才担任企业领导工作,保证他们能够自觉地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带领广大职工,积极推进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三)新时期优秀企业家的素质要求

我们党在正确分析当代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全面总结各国企业家成长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作出了“加快培养造就一批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优秀企业家”这一基本判断,这是对我国新时期优秀企业家本质内涵的高度概括。在新的形势下,我国企业家除了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认真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之外,还应该具备职业化素质、现代化意识和国际化眼光。

1.培养具有职业化素质的企业家。职业化的企业家,一般是指企业家有其特殊的职业特征,企业家应该把创办和发展企业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要以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毕生的奋斗目标。企业家的职业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现代经济社会活动的实践证明,职业化是企业家产生的土壤,职业化企业家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富有创造力的内核,是推动企业改革、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市场经济的脊梁。企业家的职业化素质主要体现在职业化意识、职业化能力和职业化道德方面,特别是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经营管理水平和职业道德意识。

企业家应该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能够以对市场变化的灵敏触觉和对经济生活的高度敏感,及时捕捉国内外市场的细小变化,思考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洞察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开发新的市场,拓展新的事业,而不是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企业家与一般经营者的真正区别就在于创新。这种创新的范围极其广泛,如观念创新、技术创新、资源配置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制度创新、战略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市场创新,等等。

企业家应该具有很强的创业能力。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神圣的使命感,要有永不满足的经济冲动。企业家要发扬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持续创业精神,不断地否定自我和超越自我,努力开创企业工作的新局面。企业家执着的创业追求,促成了产品、技术、工艺与制度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使潜在的社会需求不断显化,新的价值发现层出不穷,刷新着人类生活的面貌。

企业家应该具有很高的经营管理水平。经营管理水平是企业家实现创新、创业的基础。企业家作为先进生产方式的主要开拓者和创造者,作为社会化大生产的具体组织者,作为企业这部机器的设计者和操作者,必须要具备相应的统帅能力、战略决策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应变能力等综合经营管理能力,其中以战略决策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最为重要。经营战略是现代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要作出正确的战略抉择,企业家必须要有高赡远瞩、统筹全局的战略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在纷纭复杂的市场环境中捕捉到能为企业带来长远发展的良好机遇和关键要素,善于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并及时决断,勇于承担风险。合理组织企业生产力,实现生产力诸要素的优化组合,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则是企业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组织保证。企业能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高效地运转,企业家的经营管理能力至关重要。

企业家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要以诚信为本,努力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要带头遵守和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树立诚实守信的良好经营风范,依法经营,抵制各种不正当的竞争行为。要坚决贯彻中央关于“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方针,切实加强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大力塑造企业威信精神,增强企业社会责任,坚决抵制假冒伪劣产品,坚决反对欺诈行为,用良好的信誉树立中国产品的全新形象,提高中国产品和中国企业的国际知名度。要积极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加强职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增强团队意识,把企业的整体素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2.培养具有现代化意识的企业家。现代化意识的企业家,是指企业家要能够跟上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成为具有大局观念、机遇意识和预见能力的企业领导者。

企业家应该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与实践者。能够及时掌握现代企业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经营行为,及时掌握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动态,并结合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创造出新的具体的经营方式,不断提升企业的生产力水平。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进步方面最根本、最直接的作用,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步伐,不断增强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能力。要牢牢抓住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以人为本,大力培养人才,开发人才,努力形成人才辈出的大好局面,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把经济增长方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企业家应该是资本经营方面的专家。要牢固树立资本经营的理念,具备从事资本经营的知识和能力,能够及时、有效地捕捉到进行资本经营的机遇。要通过资本经营,不断实现企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重组,不断扩张经营资本,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迅速壮大起来。

企业家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企业的长期生存有赖于其对社会的责任,而社会的安宁幸福又有赖于企业的赢利和责任心,因此,要树立企业与社会“共同繁荣”的新理念,促进企业与社会共同发展。要坚持“双维护”原则,既维护企业利益,也维护职工利益,切实把劳动法、企业法、工会法规定的各项职工权益落到实处,促进企业建立起良好的劳动关系。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3.培养具有国际化眼光的企业家。国际化眼光的企业家,主要是指企业家在经营管理中应当具有国际化的理念、国际化的思维和国际化的行为能力。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意味着我国企业将面对一个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联系更加紧密的环境,资源配置的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国内竞争规则将与国际规则主要是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相一致。这就要求我国企业家必须以世界为舞台,把企业经营活动建立在国际市场、资本、技术、资源甚至文化等条件之上。要充分发挥和创造企业的比较优势,在国际上创立知名品牌,树立企业形象,努力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要实现国际化经营的目标,企业家必须努力增强全球化意识,了解世界经济和国际市场的变化趋势和特征,了解世界市场的区域特征和比较优势,密切关注世界跨国公司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尽快掌握国际贸易规则和国际惯例。要学会运用法律手段和商务手段来应对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反倾销、反垄断、反补贴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学会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学会运用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来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企业家的职业化、现代化和国际化三者之间具有逻辑上的递进关系。发达国家的企业家队伍建设基本上是沿着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这一脉络发展的。职业化是企业家的基础,现代化和国际化是对企业家的内在要求。不可能产生没有职业化基础的现代化、国际化的企业家,只有职业化基础而缺乏现代化意识和国际化眼光的企业家,也不是真正优秀的企业家。就当前我国企业家队伍建设来看,情况要复杂得多。在我们还没有完成职业化基础的时候,历史就已经把我们推向了现代化、国际化的前沿,激烈竞争的形势已经不允许我们再按照这一逻辑脉络按部就班地进行企业家队伍建设,而必须同时并进,达到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共同发展。

第四节

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数量和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的发展水平。因此,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不仅是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而且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来说也具有重要意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首先要抓住高层次人才这个关键,下大力气把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好。

一、建设目标:高素质、社会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初步建立了一支规模较大、门类较为齐全、整体实力稳步提升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截止到2000年底,我国专业技术人才已达4100万人。但我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也还存在一些需要急切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人才总量不足、质量不高,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高新技术、农业、信息、金融、外贸、法律、现代管理等行业人才严重不足;竞争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各类人才的潜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建设高素质、社会化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

(一)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是应对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挑战,在保证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数量规模的基础上,对人才质量提出的新要求。

1.加强培训与知识更新。按照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报告中的定义,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中所指的知识,包括人类迄今为止创造的所有知识,其中科学技术、管理和行为科学的知识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知识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以及对高科技的需求和依赖程度加剧。英国技术预测专家詹姆斯·马丁曾测算,人类知识倍增周期在19世纪约为50年,到了20世纪70年代缩短为5年,80年代以来,几乎达到每3年翻一番。与此同时,人类知识老化速度也日益加快。人的知识半衰期19世纪约为30年,进入20世纪80年代已经缩短为5年左右。知识的这种特性使政府、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乃至全社会都面临着知识更新的挑战。加大培训力度、强化知识更新已经成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基础性工作,坚持终身学习是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根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的知识更新较慢,原因之一是严重缺乏持续性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知识更新速度太慢,将极大地影响我国未来科技竞争力,这一问题必须认真加以解决。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素质,关键是要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大力提倡终身教育。为此,除了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外,还要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强化对经济建设急需人才以及各行各业人才的再培养、再提高工作,建立国家、单位、个人三方负担的继续教育投入机制。要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建立健全继续教育的评估和奖励制度。要发展远程教育网络,利用广播电视及互联网系统形成继续教育体系,鼓励部门、单位建立电化教育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活动。要通过制定相应政策鼓励专业技术人才主动接受继续教育,促进专业技术人才更新知识、提升创新能力。

2.加强合作与交流。21世纪科技创新的综合性大大增强,交叉学科越来越多。学科间的界限日益模糊,不同学科通过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而走向新的高层次学科综合,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研究更加普遍。同时,由于科研资源日趋多元化,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占有全部科技资源和科技优势,只有通过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所需的科研设备、科技信息和造就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而科技发展及知识更新速度的大大加快,也决定了只有不断地进行合作与交流,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科技成果,了解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与前沿信息,才能少走弯路,避免重复工作,进而赶超别人。科技的发展表明,合作与交流将成为新时期科技创新的有效方式之一,同时也是提高科技人才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与经济发展实行全方位、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相适应,我国已与95个国家和地区缔结了科技合作协定,同世界上16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广泛的科技合作关系。要继续开展以“平等互利、成果共享、尊重知识产权”为原则的科技合作,实现人才资源与智力成果的交流和共享;要努力创造条件让专业技术人才走出去,同时把海外科研力量吸引进来,还要积极探索建立一些国际性研发机构,吸引世界各国的科技精英加盟,通过最大范围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提升我国科研水平;要在国内营造合作与交流的氛围,国内科研机构之间、科研机构与大学之间、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应首先实现积极、广泛、深入的合作与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尽量减少、避免因重复工作造成的资源浪费。

3.着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党的十一届三十全会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科技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开始形成,专业技术人才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得到改善。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还有一定的差距,人才外流的现象还比较严重。这些问题的存在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是十分不利的。

造成人才使用效率低下和优秀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是机制陈旧和待遇偏低。要按照“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和适当待遇留人”的要求,通过深化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切实破除官本位、论资排辈和吃“大锅饭”的体制和机制障碍,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观念,不断提高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的待遇,为他们提供制度环境和物质待遇的保证,充分体现知识的价值,使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能够安心愉快地工作,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和工作积极性,从根本上扭转人才外流现象,并进而吸引国际优秀人才为我所用。

(二)抓紧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

展望当前的国内外形势,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各类专业人才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显著。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能源及新材料技术、金融、法律以及精通wto规则的专业人才严重不足。为此,必须抓紧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

1.重点培养急需人才。重点培养一批急需的金融、财会、外贸、法律以及信息、生物等高新技术方面的专门人才,特别是要抓紧培养精通wto规则的专业人才。

金融人才是今后我国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的重点之一。金融人才对于我国金融行业应对金融全球化和加入wto的挑战,增强竞争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当前,我国基础性的金融人才需求以复合型人才为主,即适应当代经济、科技、金融发展需要,懂政策,通技术,善经营,会管理。在这个前提下,要重点抓好管理人才、特殊专长人才和业务操作人才的培养工作。金融管理人才应当掌握现代管理知识和技能,擅长实际经营管理,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金融工作的目标。特殊专长人才必须和金融工作本身相协调,成为金融在特殊领域的延伸,如外语人才应精通金融外语,法律人才应精通现代金融法律法规,实现金融与其他专长的有机结合。同时,现代业务操作人员也很紧缺,需要他们精通金融业务,熟练操作微机,掌握所需要的语言等。

我国信息领域人才严重不足,水平相对较低,而且外流严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集成电路设计人才约4000人,仅为美国的1%;软件人才约十六七万人,为美国的二十几分之一,且这方面人才的质量和美国也有很大差距。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微电子和软件产业发展的瓶颈。加强信息领域人才队伍建设,要把培养和引进有机结合起来,重视从国外引进人才,特别是华人微电子人才。但从长远来看,我国必须迅速培养大量微电子和软件人才,才能从根本上缓解人才紧缺的问题。一些高等学校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比如东北大学在大连开发区建立软件学院,从海外聘请教师,使用英语授课,目的是培养懂得国际规范的软件人才。此外,上海交通大学成立了有一定规模的信息安全学院,复旦大学也成立了微电子学院。今后还需要更多的大学和企业加入进来,共同加强信息领域人才的培养。

我们已经加入wto,必须遵守国际通行规则,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办事。目前,我国熟悉wto规则、精通国际经济和法律、适应国际化经营的各类专业人才和综合管理人才的数量严重缺乏。我国拥有外贸专业人才约180万人,人才的缺口在100万以上。根据这一现状,必须加快精通世贸组织规则的专业人才培养的步伐,除了高校要扩大招生规模,提供更多的合格毕业生从事外贸工作外,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也要组织开展相关培训工作,为社会输送大批适应世贸工作需要的专业人才。同时,要加大力度吸引相关人才,特别是吸引具有国际跨国公司工作经验和熟悉国际规则的高层次人才,提高我国国际贸易谈判水平,维护我国的应有权益。比如,随着我国国内市场逐步向国外商品和服务开放,反倾销、反补贴等法律和制度措施将成为维护公平贸易、保护国内产业安全的重要手段,但就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而言,相关研究刚刚起步,对相关法律了解不多,专业人才十分缺乏。必须尽快建立起一支适应未来工作需要的、高素质的反倾销、反补贴工作队伍。要引导科研机构、高等学校、骨干企业、中介组织等机构和部门,加紧培养一批精通相关业务的律师、会计师、企业家和贸易专家。

2.加大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力度。能否培养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是关系到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我国的制造业中,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工和高级技师严重缺乏。高级技工不仅所占比例很小,而且年龄普遍偏大。制造业的主力是青年工人,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技术水平达不到现有技术等级规定的标准,技术工人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高级技工的缺口不仅集中在机械、建筑、印刷等传统行业,更大量集中在电子信息、环保工程、工艺美术等高技术行业,仅软件业高级技工的缺口就高达42万人。技术工人的素质已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我国许多工厂的生产线虽然比国际著名公司先进,但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却难以参与竞争,我国企业的产品平均合格率不高,不合格产品给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失。我国加入wto以后,可以引进外资,可以引进先进技术,甚至可以移植先进的管理模式,但不可能引进大量的技术工人。

改变技术工人短缺的现状,已成为增强我国企业产品竞争力的重要环节。为此,首先,要营造良好的社会大环境,增强技术工人的职业荣誉感、自豪感和责任感。企业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从分配方式上向技术型人才倾斜,使高级技工、高级工艺师与设计师、工程师享有同等待遇。其次,企业要建立相应的培训机制,为技术工人的成长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对在职工人的技能培训、岗位培养等途径,提高现有工人的科技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鼓励企业职工广泛开展技能比赛、技术革新等创新活动;全面推行质量管理,严格工艺流程和成本管理,全面提高工艺水平。第三,继续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大批具有熟练技能和特长的技术工人。要调整教育结构.大力发展中高级职业技术教育,通过几年的努力,使现有技术工人的素质和技能得到明显提高,培养和储备大批后备技工人才,为提高我国企业生产能力、增强产品竞争力提供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技术工人队伍。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要保证农业在提高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基础上持续稳定发展,较快提高农民收入,就必须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阶段性变化,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一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由1996年的9%下降到2000年的2.1%;二是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增多(包括耕地减少、水资源缺乏、生态环境恶化、基础设施薄弱等);三是农业科技应用总体水平不高,创新能力较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四是随着农业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贸易的竞争压力将会加大。针对上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把农业发展尽快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大力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培养符合农业产业化需要的农业科技人员,充分发挥现有农业科技人员的作用,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有效解决人才与技术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制约。

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一是要合理利用现有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体系。各农业大学(农科院所)可承担农业科技人员的基础理论教育,国家重点农业高等院校和农业科研机构以培养高级农业科技人才为主,主要负责硕士、博士的培养,博士后的交流等,同时承担部分本科生教育。充分利用农业科研单位的资源,提高农业科研体系培养人才的效率和能力。二是要加大对农产品产前、产后的技术研究力度及人才的培养。调整农业大学及科研单位的学科设置,用符合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结构调整的学科替代重复设置而又无发展前途的老学科,特别是加快农业生产产前、产后所涉及的学科及相关领域的比重,培养一大批这方面的科技人才和经营人才。二是要加强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工作,培养面向农村、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科技发展要求的人才。利用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高、中等农业院校、成人院校、农业职业学校、农干校以及农技推广培训中心等各级各类农业教育培训资源,根据各地农业经济发展的不同需求,增强针对性,加速培养能够组织和带动农民进入市场发家致富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头人和农业科技带头人。

3.重视培养科技管理专家。科技管理专家是推进我国科技创新与产业化工作的重要组织者和实施者,在科技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大科技管理工作者在促进科技进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方面,承担了十分繁重的任务,发挥了十分重要的组织领导作用。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变化,科技管理工作者的任务、职责和工作方式等与过去相比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对科技管理专家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加强科技管理专家队伍建设,一是要重视选拔既有科技专业特长、又有经营管理才能的复合型人才进入领导岗位,优化科技管理干部队伍的结构;二是要加大在实践中培养科技管理干部的力度,通过实践提高他们的管理和领导能力,使他们成长为懂专业、会管理、善经营的通才;三是要加强对科技管理干部的培训。从我国科研管理队伍的现状来看,大部分是搞科研业务出身,在业务上是专家,但管理方面的知识还不够,因此必须加强管理知识的培训工作。

(三)大力培养青年科技人才

在任何一个时代中,青年都是社会上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性、最富有开拓精神的群体。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代表着民族的希望。从总体上看,我国科研队伍的代际衔接已取得实质性进展。但是,我国青年科技人才的数量与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还不适应,整体水平还不够高。大力培养青年科技人才,造就一批国际知名的杰出人才和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仍是今后人才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1.克服各种旧观念的束缚,完善人才培养方式。进一步破除项目课题管理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中的论资排辈现象;要建设好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要以青年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为主,构建完整的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基金体系,努力形成优秀青年科学家群体和技术专家群体。对少数有持续创新能力的高水平青年科学家,在严格遴选的基础上,可采取评人不评项目的方式,予以稳定支持。在特定时期内,要保证较充足的科研经费,使他们能够在宽松的环境下,根据科学发展趋势自主地开展创新研究。加大对顶尖人才的引进力度,对在国际科学前沿做出重要研究成果的顶尖人才,应提供比目前更好的条件,建立高水平的实验室,给予充足的研究经费,支持他们开展国际一流水平的研究。目前着重要解决的是建立对特殊人才的经费支持渠道,并切实解决好从海外回来的优秀人才的生活问题。

2.继续发挥好老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传帮带作用。各位老专家、科学家不仅要继续在科研领域拼搏,而且要承担起培养年轻科技人才的历史重任。老一辈科技专家要把积累的宝贵经验和知识传给年轻人,把创新精神和敢为天下先的雄心壮志传给年轻人,把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科学态度传给年轻人,把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传给年轻人;要以培养年轻人才为己任,把培养出优秀人才、培养出能够超过自己的人才作为最大光荣。

3.培养和发扬团队精神,促进优秀青年科学家脱颖而出。研究团队是指以优秀科学家为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科学家为骨干的研究群体。今后几年,围绕人才队伍建设,在继续实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计划、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计划”等的基础上,组织实施“研究团队计划”。在2000年度的试点工作中,已有15个研究群体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十五”计划期间要资助100个创新研究群体。“研究团队计划”将为优秀科学家及其研究小组的前瞻性研究提供持续稳定的支持,促进在我国具有一定优势的前沿性、有重要应用前景、能够发挥我国特色的科学研究方向上取得重大创新成果,达到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形成我国科学发展的局部优势。同时通过培养和发扬团队内的良好学风、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相互促进,相互激励,促使一批优秀青年科学家脱颖而出,达到既出成果又出人才的目的。“研究团队计划”将重点支持高水平的优秀科学家研究小组,根据当代世界科学的发展趋势,确定方向,自由选题,重点突破。在遴选过程中,坚持少而精的原则,择优扶持,重点支持具有较好研究基础和人员结构合理、发展潜力大的优秀研究小组,鼓励学科交叉和实施创新。

(四)加强宏观指导,推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充分发挥党政各有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党委组织部门是党管干部的重要职能部门,在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中,起着牵头抓总、组织协调的重要作用。一定要坚持“三支队伍”一起抓,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自觉增强做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特别是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高度重视对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管理规律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进一步推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体制创新、政策创新和观念创新,加强对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宏观指导。加强宏观指导,一要搞好调查研究工作,可以是一个部门或几个部门的联合,找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和加强的意见和建议。二要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三要积极制定和参与制定有关政策,使各部门出台涉及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相互协调。四要加强督促检查,认真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工作。五要及时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鼓励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和政府人事部门还要直接联系一批优秀科技专家,通过抓骨干人才推动整个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优秀科技专家在学术和技术上起带头作用,是在广大科技人员中有较大影响的骨干人才。为此,组织部门的知识分子工作机构要切实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并努力使联系范围、方法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做到对本地各行业的优秀科技人才了如指掌、如数家珍。要加大对优秀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使他们政治上坚定、业务上拔尖,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在科技人员当中有较强的影响力、凝聚力,从而带动一大批人的成长。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要求他们不仅做好本职工作,还要能在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科学决策方面施展才能。要注意积极推荐德才兼备的优秀科技人才作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发挥他们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对具有组织领导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可推荐他们担任领导职务。此外,还要注意他们的物质待遇,关心他们工作和生活条件,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二、建设重点:培养大批优秀学科带头人

优秀学科带头人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核心,在整个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通过统筹规划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工作、实施各类人才培养计划、营造有利于学科带头人成长的良好环境和建立相关制度等,加速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优秀学科带头人。(一)培养和造就优秀学科带头人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优秀学科带头人在科技创新中起着主导和骨干作用,在促进生产力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而,他们也就成为当今世界各国人才争夺的焦点。世界各国都把搞好人力资源开发、培养和吸引优秀学科带头人,作为提高综合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发达国家利用其自身的优势,从世界范围争夺优秀人才,对发展中国家形成严峻的挑战。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将更深入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更广泛地参与国际竞争。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想在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从事关国家兴衰存亡的战略高度进一步重视人才工作,下大力气培养和吸引一大批优秀学科带头人,为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提供人才保证。(二)培养和造就优秀学科带头人是确保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举措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迅猛发展,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认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经合组织主要成员国生产总值的50%以上,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加快高新技术发展并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确保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我国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并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人才队伍。要在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有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优秀学科带头人。多年以来,我国产业发展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存在着主体技术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这不仅制约着我国产业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长此以往也必将威胁到经济和国家安全。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对于我国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在亚微米深亚微米集成电路的设计和制造、高性能计算机、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生物工程、药物、生物芯片、农业生物工程等领域实现产业化,对于在基因科学、信息科学、纳米科学、生态科学和地球科学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在一些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高技术领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对于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巨大作用。(三)培养和造就优秀学科带头人是提高我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整体水平的关键环节我国拥有13亿人口,虽然人口众多,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人才资源特别是能跻身世界科学前沿的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将广大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优势和竞争优势,关键在于提高人才的层次和素质。一个国家优秀学科带头人的水平和数量,决定着整个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素质和水平,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

三、体制创新: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推进剂

通过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建立科学、规范和充满活力的科技人才管理体制,是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我们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初步建立起一套符合企事业单位特点的科技人才分类管理体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鼓励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正在形成。但是目前在人才管理制度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社会化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还未形成,职务聘任中论资排辈现象仍然存在,企业作为吸纳人才的主体地位尚未确立等。为此,要继续推进科技人才教育与管理体制改革。

(一)健全教育与科技人力资源开发法律法规保障体系

完善的法律法规是制度建设的基础。根据加入wto后国际科技人才竞争的新形势,应调整和修改现有法律中不利于科技人才长远发展的条文与规定,增加重视全民教育、终身教育、鼓励人才公平竞争、保护人才合法流动、保障国家人才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条款,明确政府、企业和个人在我国教育与科技人力资源开发中的职责与行为准则,规范政府对人才市场的监管行为,形成一个有利于我国科技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良好法律环境。

(二)构建有利于科技人才培育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一是要鼓励教育发展多元化。教育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和个人,发展教育都不应以盈利为直接目的。政府应该鼓励有条件的组织和个人办学校,开辟新的成才途径。从事教育的机构和单位应归入“非盈利机构”进行管理。

二是改革应试教育体系,培养创新人才。应试教育存在的根源在于社会成才的路径太狭窄和观念太陈旧。改变这一状况的根本途径是逐步普及高中、大学,以及在全社会提倡和树立新的人才观念。

三是重视能力培养,加强人力资源社会培训。在知识经济时代,政府和企业都应重视人力资源优化和知识更新问题,应该加强对人力资源培训制度的建设和投入。社会人力资源培训制度的建设主要在三个方面:政府公务员的培训制度、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和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制度、社会就业培训制度。

(三)建立健全有利于科技人才引进的移民与留学制度

移民与留学制度在发达国家科技人才竞争战略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我国应该吸取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建立自己的吸引国外高智力年轻人才的技术移民与留学制度。一方面,我们要加大科技与教育投入,提高人均研究经费,加强高校科研力量,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和创业环境,吸引海外留学生回国研究和创业;另一方面,要推出和完善我国的技术移民政策与允许外籍人才在华长期居留制度,吸引全世界有杰出创造力的科学家和我国急需工种的技术人员到我国工作。从人才利用全球化的长远考虑,建立一个开放的高等教育体系,吸引外国学生到中国学习,加速实现科技人才资源的国际双向流动,使我国不仅成为世界的制造业基地,而且成为国际科技人才资源流动、知识流动的枢纽和中心。(四)建立和完善统一的有利于国内人才自由流动和公平竞争的监管与服务体系要实现科技人才利用全球化的目标,必须有一个开放的有利于科技人才自由流动和公平竞争的环境。我国的人才市场近几年高速发展,但由于体制与历史原因而形成两个分割的市场: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这种分割将影响人才资源配置的效率。目前需要立法机构与政府有关部门协调,形成并维护一个统一、开放、公平和有效率的人才市场。在人才市场中,政府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和游戏竞争的裁判,应该对所有竞争者一视同仁。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在人才竞争中始终难以占据优势地位,大量骨干人才流向外企、合资企业和私人经济实体。这不是市场的问题,而是国有企业自身的体制问题。企业之间的人才竞争,实质上是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竞争。政府应该关注的是如何保证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如何处罚违规者,如何使人才合法流动而不影响到国家安全。

(五)建立和完善高级科技人才国家储备与开发利用制度

科技人才是国家竞争的最重要的战略资源,高级人才的流失会危及国家安全,因此,一个国家的人才储备比石油储备更急迫、更重要。现在科技体制改革应该“立字当头”,建立和完善国立科研机构体系,建设国家产业关键技术攻关研发的公共平台。政府应加强对国立科研机构的研究开发投入,通过“岗位固定、人才流动和竞争上岗”来稳定提高我国高级科技人才队伍的竞争力。我国科技人才的储备与开发利用,与我国科研体系的重新整合紧密联系在一起。

(六)建立和完善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统计与监测体系

科技人力资源国内国际流动的统计监测和分析研究是一项急需加强的基础性工作。我国应加强对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统计、监测与研究,改变以往科技人才研究只注重定性分析而缺乏定量和结构分析以及预测跟踪分析的状况,以加强对政府重大决策的支持。为此,需要加强政府各相关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与支持,重新构建科技人力资源的指标体系及统计监测实施的制度框架;需要增加对科技统计分析研究的基础投入,建立和完善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统计基础数据库和政策分析数据库;需要培养一支监测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变化和国际国内流动的专职研究分析队伍,为政府机构提供长期决策咨询。

(七)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和吸纳人才的主体

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许多国家增强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的重点内容和主要措施。世界发达国家的科研体系中,主要的科研工作和科研力量都集中在企业,研发的经费也主要是来源于企业。1996年ibm公司投入网络软件开发项目的资金就达43亿美元,比当年我国研究开发经费总量还多,正是这种比较合理的结构布局和投入结构,保证了企业不断创新和持续发展。而在我国,据1997年对2.4万家大中型工业企业的调查,有7732家企业建有技术开发机构,机构数量比1987年有较大增长,但有经常性开发任务、有稳定经费来源和有一定科研条件的企业技术开发机构的比重自1987年以来一直下降,目前进行研究开发活动的仅占46.7%,企业研发机构呈萎缩态势。在全国研究开发经费中,企业所占比重为42.9%,明显低于发达国家60%~75%的水平,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达到20世纪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20%,其余多为六七十年代水平。在每年开发的6万件新产品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和国际水平的仅占2.6%。国有大中型企业中经过比较全面技术改造的只有20%左右,大部分国有企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产品老化、品种单一,急需进行产品的更新换代和产业升级。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已成为解决我国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促进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关键。

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就要把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机制作为建立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把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作为国有企业走出困境、发展壮大的关键措施。要加强岗位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鼓励职工广泛开展技术发明和技术革新活动。积极创造条件,以多种方式吸引更多的优秀科技人才到企业工作。根据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建立双边、多边技术协作机制。通过相互兼职、培训等形式,加强不同单位科技人员的交流。促使企业主动增加科技投入,高新技术企业每年用于研究开发的经费要达到年销售额的5%以上,国家利用经济杠杆支持和鼓励大型企业集团提取一定数量的资金,集中用于共性、关键性和前沿性重大科技项目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投入。通过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使之逐步发展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把鼓励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制定和开展技术创新和吸纳人才计划结合起来,增强企业吸纳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能力,促进企业真正变成技术创新与吸纳人才的主体。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