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人事制度改革 §第四章 建立健全人才评价机制

《人才工作的规定》指出: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坚持走群众路线,注重通过实践检验人才。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克服人才评价中重学历、资历,轻能力、业绩的倾向。根据德才兼备的要求,从规范职位分类与职业标准入手,建立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改革各类人才评价方式,积极探索主体明确、各具特色的评价方法。完善人才评价手段,大力开发应用现代人才测评技术,努力提高人才评价的科学水平。

可见,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是《人才工作的决定》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根据科学的人才观提出的人才评价工作的总要求。我们要按照这个要求建立完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各类人才特点的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

第一节

建立健全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的必要性和总体要求

一、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是人才开发的前提和基础

人才评价是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环节,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程序对人才的品德、知识、能力、业绩和创造性劳动进行评估,从而为培养、吸引和使用人才提供依据。人才评价是人才资源开发的基础,贯穿于人才资源开发的全过程。做好人才评价工作,对于推进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提高人才的使用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正确的评价是实现人才价值的前提

人才具有特定的社会和经济价值。人才价值主要表现在利用知识和技能,通过创造性劳动,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知识和技能的高低、劳动成果的优劣以及贡献的大小,都要通过一定的评价方式来体现。因此,科学客观的评价是人才价值得以实现的前提,也是人才资源合理配置的必要条件。人才评价的不合理,就会造成人才价值与实际情况的背离,人才就难以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合理流动,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就不会真正形成,造成人才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二)人才评价是培养、吸引和使用人才的依据

培养,吸引和使用是人才资源开发的三个主要环节,但每—个环节都离不开人才标准和评价,没有人才标准,各项人才工作都无从谈起。比如,以什么样的模式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受欢迎,这就需要一个客观公正的社会评价机制;以什么条件吸引人,吸引什么样的人,吸引来的人是否作出成绩,需要一套科学的评价标准;使用什么样的人,怎样使用人,使用人才的效果如何,也需要科学公正的用人导向。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才评价是培养吸引的标准、选拔使用的依据和激励惩戒的尺度,在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中起着基础性和导向性作用。做好人才评价工作,对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当前人才评价工作的基本情况和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人才评价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我们对人才的价值、地位和作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确立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论断,提出了“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和“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指出人才问题是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和决定性的问题,强调“小康大业,人才为本”。这都是我们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形成的关于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判断。

二是逐步打破单一的人才评价模式,适合不同类别人才特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评价体系开始形成。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逐步打破了按照党政机关干部的标准统一要求各类人才的模式,废除了领导职务终身制,取消了国有企业和企业领导人员的行政级别,实行了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建立了符合各行业特点的专业技术职业资格制度,初步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标准,逐步形成了公开、公平、公正的评价机制。在各类人才的评价工作中,既保持和发扬了党管干部、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群众路线等许多优良传统,又探索和发展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评价机制和方法,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评价体系。

三是人才评价的方式日趋社会化、科学化、多样化。近年来,随着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竞聘上岗等选拔人才的政策措施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针对各类人才的不同特点,逐步形成了考核、考试、评审和考评结合等不同的评价方式;各类人才评价服务机构不断发展,人才测评事业不断壮大。

尽管人才评价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着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以国家干部的标准衡量和要求所有人才、官本位的现象仍然存在;重学历、轻能力,重职称、轻业绩的倾向比较明显;考察人才的渠道不多、视野不广、机制不活、方法简单,缺乏科学规范的考核评价体系;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考察失真、弄虚作假的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人才评价的结果与人才使用和所得到的报酬还没有真正挂起钩来,等等。

二、新世纪、新阶段人才评价工作的总体要求

《人才工作的决定》根据科学的人才观提出了人才评价的总的要求,即“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人才工作的决定》分别从评价标准、评价体系、评价方式和手段等方面对评价机制进行了阐述,提出要“坚持走群众路线,注重通过实践检验人才。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克服人才评价中重学历、资历,轻能力、业绩的倾向。根据德才兼备的要求,从规范职位分类与职业标准入手,建立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改革各类人才评价方式,积极探索主体明确、各具特色的评价方法。完善人才评价手段,大力开发应用现代人才测评技术,努力提高人才评价的科学水平。”《人才工作的决定》还根据不同类别人才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党政人才的评价重在群众认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评价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这些都是新时期新阶段我国人才评价机制的重大突破。我们可以从六个方面对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进行理解:

(一)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和群众路线

德才兼备是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选拔人才的一以贯之的原则,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德才兼备原则和坚持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干部工作的优良传统,我们必须始终牢牢把握和坚持。

(二)要把实践作为检验人才的最根本的标准

人才的品德、知识和能力,都要通过他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来体现,人才的业绩也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实践是评价各类人才的最根本的标准。

(三)要完善评价标准

人才评价不能惟学历、惟资历、惟职称、惟身份。要鼓励人人都可以成材,人人都做贡献。要克服人才评价中重学历、资历,轻能力、业绩的倾向,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主要导向的人才评价标准。(四)建立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体系党政人才主要考察评价德、能、勤、绩、廉等方面;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主要考察评价反应经营业绩的财务指标和反映综合管理能力等非财务指标;专业技术人才主要考察评价知识、能力和工作业绩。

(五)要改革各类人才的评价方式

根据评价主体和评价对象的不同,采取各具特色的评价方法。党政人才的评价主体主要是各级党委政府及其组织人事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重在群众认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受出资人委托行使经营权,对其评价必须根据市场业绩最终由出资人认可;专业技术人才的业绩成果都体现了一定的社会价值,而且往往同行专家最了解,所以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

(六)完善人才评价手段

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在不断推进,人才评价的手段必须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要根据不同行业不同类别。人才的特点,大力开发应用现代人才测评技术,努力提高人才评价的科学水平。

第二节

党政人才的评价重在群众认可

《人才工作的决定》指出,党政领导人才的评价重在群众认可,充分体现了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要求,是党的群众路线在人才管理工作中的新发展,也是干部人事工作与时俱进的新成果。

一、群众认可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

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其成果的享有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党政人才重在群众认可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人民群众是评价党政人才最重要的主体,群众认可是考核评价党政人才最重要的方式,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政人才评价的最根本的目的。对党政人才的评价要按照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认真走群众路线,坚定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在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考察、识别干部,切实把那些德才兼备、实绩突出和群众公认的人才及时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

二、注重群众公认,坚持群众路线

《人才工作的决定》指出,要“坚持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主评议制度,把群众的意见作为考核评价党政人才的重要尺度”。群众公认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在干部人事工作中的具体体现,群众的评价是最客观、最真实、最公正的评价,群众的褒奖是最高的奖励。坚持群众公认,就是要在干部人事工作中坚持走群众路线,广泛发动和组织群众荐贤举能,并充分尊重民意,把群众意见作为选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认识和把握坚持群众公认的原则。

(一)要把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考察干部的首要条件

当前,衡量党政人才的德和才,首要的也是最根本的就是要看他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的态度、行动和实际效果,只有坚持了这一条,才能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从根本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证党政人才队伍的先进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二)要把能否真正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考察干部的重要方面

各级领导干部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任何时候都必须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的最高标准,正确处理好人民群众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具体利益的关系。要考察党政人才在制定政策和处理问题时是否把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放在最紧要的位置,同时又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好各方面的具体利益;要考察党政人才是否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要考察党政人才在工作中是否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否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认真开展调查研究,老老实实地听取群众意见,老老实实地改进工作,把党的政策和人民群众的实践结合起来,集中群众智慧和力量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推进各项事业。

(三)要把群众意见作为选拔使用党政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

衡量党政人才最主要的尺度,就是群众拥护不拥护,群众赞成不赞成,群众高兴不高兴,群众答应不答应。要开阔选人用人视野,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克服在少数人中选人、靠少数人选人的局限性。对于群众拥护的特别优秀的年轻干部,要敢于破格使用,对于多数群众不拥护的干部决不能提拔重用。同时,我们还要把握好,群众公认是通过党组织的干部选拔工作实践来实现的。因而公认是一种组织行为,是群众意见的相对统一,不是一种自发行为,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全民公选”,也不是一种人人投票的社会活动。公认不是人人认同,而是获得大多数人的拥护和支持。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对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主评议的结果的真实性和合理性进行科学客观的分析,做到既尊重民意,又不能简单地以票取人,这既是对被考核的干部负责,同时更是对群众负责。

三、注重工作实绩,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人才工作的决定》指出,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坚持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和考核评价标准”。对于坚持注重实绩原则,我们也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

(一)工作实绩是群众认可的主要内容

群众认可什么,广大人民群众最讲实际,对党政人才的评价就是看是否作出了实实在在的工作成绩。党政人才履行职责的工作实绩,是其思想政治素质、知识水平和领导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群众认可的主要内容。干部德才素质的高低,最终要靠实绩来体现。注重干部的工作实绩,坚持靠实干出成绩,凭实绩用干部,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坚持群众公认原则和坚持注重实绩原则是党政人才评价工作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群众公认表明了党政人才评价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注重实绩表明了群众认可的主要内容。

(二)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对干部的工作实绩,要用发展的、全面的眼光看,既要看干部在任内作出的成绩,又要看前任留下的基础和起点;既要看眼前的工作实绩,又要看抓基础性长期性工作的力度;既要看工作环境和条件优劣对工作的影响,又要看干部在现有基础上的作为;既要看平时的工作能力,又要看在重要时期、重要工作、重大事件中的决断和应对能力;既要看抓经济建设的实绩,又要看抓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成效。总之,党政领导干部所做的一切工作都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群众的检验和历史的检验。

(三)要坚持凭实绩用干部

要注重考察干部的实际能力,大胆起用那些政治上靠得住、业务上有本事,肯干事、干成事的干部。要看他们是否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真心实意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成事。对于那些急功近利、不顾条件、好大喜功的人,那些热衷于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摆花架子的人,那些弄虚作假、虚报浮夸、吹捧逢迎的人,绝不能把他们的虚假“政绩”作为升迁的资本,也绝不能让勤勤恳恳、脚踏实地地干工作并取得实绩的人吃亏。

四、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和评价制度

《人才工作的决定》指出,要“制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党政人才的岗位职责规范,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和考核评价标准。完善定期考核和日常考核制度,改进考核方法。建立健全考核工作责任制”。对于这些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和评价制度的基本要求,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把握:

(一)建立完善考核体系和考核标准

在建立党政领导班子任期目标责任制和党政领导干部岗位职责规范的基础上,研究制定符合科学的发展观要求的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全面考核干部的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情况。根据职责和所担负的任务的不同,建立健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党政人才的岗位职责规范,研究制定不同的考核评价标准。《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了党的领导干部的六项基本条件,这是每个党员领导干部所必须具备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件》提出了党政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六项基本条件,是每一位党政领导干部所必须具备的。除了这些共性条件之外,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党政人才在能力和素质上应该体现一定的差异性。比如,对于中高级党政领导干部,不仅应该在思想上更加成熟和坚定,而且应该熟悉“世情”、国情和“党情”,具有较强的科学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知人善任能力等。对于基层领导干部,应该突出强调结合实际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和为群众服务的能力等等。对于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党政人才,也要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科学地确定评价标准。

(二)完善考核评价制度

建立健全党政干部定期考核制度,认真做好年终考核,普遍实行届中考核和届末考核;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的日常考核,不仅要了解干部工作方面的情况,而且要了解干部思想、生活、社交等方面的有关情况。不仅要了解工作时间以内的情况,而且要了解八小时以外的情况;建立健全考核工作责任制,实行谁考核谁负责,建立用人失察追究制度;进一步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主评议制度,把民主推荐作为确定考察人选的必经程序。在干部考核中普遍运用民主测评、民主评议的方法,探索将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主评议结果适时适度公开的做法,扩大和保障人民群众在选人用人上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把群众的意见作为考核评价党政人才的重要尺度。

(三)不断改进完善考核方法

坚持定期考核与日常考核相结合、上级考核与下级考核相结合、群众考核与领导考核相结合、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要把对党政领导干部个人的考核与单位的业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对本人的评价与对工作服务对象的评议结合起来,总结推广一些地方开展人民群众评议政府各部门的做法,建立服务对象评议公务员的制度。要采取群众测评、个别谈话、实地考察、综合比较等方式,多渠道、多侧面地广泛听取意见,提高考核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全面性,防止和克服考核失真、失实现象。要根据考核结果,拉开部门间优秀等次的比例和干部年终奖金的差距。

第三节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评价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

准确评价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是做好经营者选拔任用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深化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人才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评价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这是我们党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发展规律的一个新的认识和总结。一、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长期以来,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才一直被纳入国家干部的管理体系,对其考核评价办法与党政干部类同,评价体系不科学,考核方法简单化。对体制外的非公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评价更是无从谈起。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制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表明,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各种性质的所有制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性质的企业都是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遵循市场规律,把所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都应纳入视野,建立健全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机制。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是由企业和市场的特点决定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营目标是在遵守国家法律的前提下追求效益的最大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作为企业的领导人员,受出资人委托担负企业的经营管理权,维护所有者的权益,也承担着急剧变化的市场风险。一方面,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经营业绩主要通过市场竞争的实践来检验。一个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是否合格,必须也只有通过市场评价才能判断,最终由市场来进行优胜劣汰。只有把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推向市场,才能有效保证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质量,才能有效降低企业的用人风险,提高企业经营资产回报率,才能有效维护出资人的利益。另一方面,经营管理人才对企业的出资人负责,经营行为必须代表的是出资人的意志和利益,出资人对其考核评价和选拔任用具有决定权。明确出资人的评价主体地位,有利于明确经营管理人才的权利和义务,有利于建立健全企业的监督激励机制,也有利于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用人制度。可以说,市场认可和出资人认可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管理人才评价的两个最主要的要素,市场认可是出资人认可的前提和基础,出资人认可是市场认可的具体体现。二者相互依托,密不可分。无论市场认可,还是出资人认可,最终还是都要通过市场来评价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把出资人和市场认可作为评价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主要标准,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二、积极探索符合市场要求的社会化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机制《人才工作的决定》提出,要“发展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机构,探索社会化的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这就要求加快培育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发挥市场在评价配置人才资源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完善社会化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机制。我们可以分别从发展评价机构和探索资质评价制度两个方面来加以理解:

一是发展和规范社会化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机构。充分发挥资质评价中心、资产评估中心、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把先进的评价手段和科学的评价方法引入到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评价工作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的准确性和公信度。通过法律和行政等手段,加强对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管力度,规范运作行为,提高职业道德和工作水平,逐步建立起一套业务独立、运作规范、手段先进、方法科学的专业社会中介评价体系。

二是积极探索社会化的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逐步实行职业经理人职业资格制度,统一和规范任职能力和道德信用的评价标准,严把“入口”关。凡是进入职业经理人队伍的,必须获得国家认可的有关资质评价部门颁发的资格证书。已经进入职业经理人队伍的,也要建立相应的业绩和信用档案,作为市场和出资人评价的重要依据。最终实现靠经理人市场对经营管理人才进行评价,由市场评价其业绩,决定其待遇,决定其去留。

三、积极改革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方式

《人才工作的决定》指出,要“完善反映经营业绩的财务指标和反映综合管理能力等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体系,积极开发适应不同类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考核测评技术”。对这一要求,我们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

(一)完善评价指标体系

要求在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时,既要重视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资产保值增值率、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不良资产比率、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资本积累率、销售(营业)增长率等能够反映企业财务效益、资产运营、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状况的财务指标,又要重视企业经营发展战略、产品与服务质量、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企业创新能力、品牌效益、环保效益等非财务指标,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综合反映经营管理人才的经营业绩、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实现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科学、准确的评价。

(二)开发适用不同企业的考核测评技术

如针对生产型、流通型、金融型等不同类型企业的特点,研究制定不同的测评技术。注意把教育测量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管理学、计算机技术等科学知识和现代化手段运用到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考核评价工作中来,提高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四、改进国有资产出资人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考核评价

改进国有资产出资人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考核评价,是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也是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坚持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对授权监管的国有资本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建立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人才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改进国有资产出资人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考核评价工作,围绕任期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突出对经营业绩和综合素质的考核”。我们要按照这些要求,围绕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改进国有资产出资人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考核评价工作,主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有资产出资人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考核评价和监督。要围绕任期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对企业经营者实行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

二是以经济效益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主要指标确定考核标准,重点考核经营业绩、工作实绩和综合素质。

三是改进考核方法,研究制定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业绩考核体系,并在国有企业中逐步推广。要把组织考核同通过市场选聘经营管理者结合起来,发挥各类社会人才评价推荐机构在评价经营管理者中的作用。要建立国有企业经营者的业绩档案。

四是要把考核结果与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结合起来,鼓励其把主要精力放在企业经营和企业发展上。

第四节

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

长期以来,我国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专业技术职务能上能下的机制尚未健全,仍然存在着实际上的终身制。科学规范的人才评价体系不完善,论资排辈、迁就照顾的问题仍然存在,学历、资历和所有制的限制需要进一步打破。《人才工作的决定》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根据专业技术人才的特点,鲜明地提出,“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为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社会和业内认可是由专业技术人才的特点决定的

(一)专业技术人才的业绩主要体现为一定的社会价值

专业技术人才的特点与党政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不同。党政人才的业绩主要体现在群众认可的政绩;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业绩主要体现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的经济社会效益;专业技术人才的业绩则主要表现为一定知识和技术含量的专业技术成果,通常体现一定的社会价值,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因而评价工作要以社会认可作为重要尺度,以引导专业技术人才投身经济社会发展,引导科技成果尽早转化为生产力。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专业技术评价工作已经从原来主要在单位内部、系统内部进行,逐步走向社会化评价。

(二)专业技术人才的能力水平和业绩成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

对专业技术人才进行评价,业内同行最了解本专业的特点和发展状况,最有资格作出评价。其他人由于对专业技术人才的专业领域不了解不掌握,很难作出科学的公正的评判。因此,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要充分发挥业内专家的作用,通过严格的论证,形成业内公认的评价标准,提出科学合理的量化指标,保证评价的科学、客观、公正。

二、以打破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为重点,深化职称制度改革

我国的专业技术职务制度是从1986年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实行的。专业技术职务与行政职务是相并行的两个职务序列。受聘担任某个级别岗位的专业技术职务,表明其已具有相应层次的专业技术能力水平和业绩成果。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专业技术岗位,有明确的岗位职责、任职条件和任期,所聘职务与工资待遇挂钩,不同于一次获得而终身拥有的学位、学衔等各种学术、技术称号。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以来,我国的职称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对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改善队伍结构、促进队伍整体建设,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职称工作已经成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一项基础性、导向性工作。但在实施过程中,个别部门和单位没有严格按照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要求进行,致使在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中实行的职务聘任制度的原则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产生了虽有岗位、职责和聘期等要求,但职务却能上不能下的实际终身制,并存在专业技术职务与学术、技术称号相混淆的现象。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职称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根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体制,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因此,《人才工作的决定》提出,要“以打破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为重点,研究制定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局,抓紧研究提出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按照分类原则,修改完善符合各系列特点的评价标准,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构建由政府、用人单位、评价组织相结合的科学、客观、公正的人才评价体系。要打破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继续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真正做到职务能上能下、工资收入能高能低。打破学历、资历和所有制限制,畅通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渠道,实行资格考试、考核和同行评议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严肃考风考纪、严格评审程序,广泛推行公示制度。要全面推行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逐步扩大实施范围,研究开展执业资格的国际互认工作。针对目前实际存在的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问题,应随着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化,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是科学设岗。根据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完善岗位设置的办法,并根据不同类型单位的具体情况和各专业技术职务系列特点,规范不同类型单位的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及最高职务设置标准。

二是公开竞争。各类用人单位在专业技术岗位设置、人才评价和职务聘任的各个工作环节中,要进一步落实科学、客观、公正的原则,重点是形成公开竞争的局面,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进一步推动能上能下、竞争激励机制的形成。

三是要重点结合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落实单位用人自主权,推动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和人员聘用相统一的用人机制形成。可以通过聘用合同的约定规范职务聘任的基本要求,把聘期、职责和考核等内容和聘用合同的规定一致起来。完善专业技术人员考核制度,把考核结果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续聘、解聘的依据。

三、开展以岗位为基础、社会化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工作

《人才工作的决定》提出,要“积极探索资格考试、考核和同行评议相结合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方法。发展和规范人才评价中介组织,在政府宏观指导下,开展以岗位要求为基础、社会化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工作”。我们理解,开展社会化的评价工作,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以考察能力和业绩为主导的科学、客观的人才评价标准

要梳理现行29个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研究完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标准。各地区、各部门可根据国家规定和本地区、本行业的实际情况,配套制订真正体现专业技术人员能力水平的评价标准,打破惟资历、学历和论资排辈的陈旧观念,有效发挥人才评价工作的正确导向。

(二)创新人才评价手段,实行多种评价方式

针对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不同特点和规律,结合专业和岗位要求,可采取资格考试、考评结合、考核认定、同行评议、直接聘任等多种评价手段。在评审工作中可推行笔试、面试、述职、答辩等多种评价方式,提高评价结果的客观准确性。

(三)改革评审委员会管理,加快评审方式社会化进程

根据不同系列专业技术人才的不同特点,探索改革评审委员会的组建方式。政府人事部门在制定本地评审委员会设置总体方案的基础上,按照科学化、专业化原则组建评审委员会和专业评议组,建立同行专家评审专家库,规范评审委员会工作规则和工作程序,强化评审专家责任制,保证评审工作的客观公正。要发展和规范各类人才评价中介组织,在政府宏观指导下,开展以岗位要求为基础、社会化的人才评价工作。

(四)加强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工作

根据市场发展需要和各类专业人才职业特点,有序扩展考试适用范围,加大考试标准科学性的研究力度,发展壮大考试服务体系,严肃考风考纪,完善考试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不断推进考试手段现代化建设,实现考试工作法制化。四、全面推行专业技术职业资格制度,积极推进专业技术人才执业资格国际互认《人才工作的决定》提出,要“全面推行专业技术职业资格制度,加快执业资格制度建设”,“积极推进专业技术人才执业资格国际互认”。对此,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理解:

(一)充分认识实行职业资格的重要意义

职业资格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我国的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根据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精神开始建立实施的,包括执业资格制度和从业资格制度。执业资格是政府对某些责任较大,社会通用性强,关系公共利益的专业技术工作实行的准入控制,是专业技术人员依法独立开业或独立从事某种专业技术工作在学识、技术和能力上的必备标准。从业资格是政府规定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某种专业技术性工作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起点标准。1994年以来,人事部会同12个行业主管部门已陆续建立了33项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近十年的实践证明,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规范专业技术人员从业行为、实现人员资质的依法管理、促进行业管理体制改革、保证产品质量、促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强化竞争激励机制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全社会和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肯定。因此,建立完善的科学分类的、基本覆盖一些重要行业领域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二)积极推行执业资格和从业资格制度

要抓紧制定《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管理条例》,按照“统筹规划、科学论证、逐步推开”的原则,对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及国家公共利益的专业技术岗位,积极建立并实行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制度。加快工程、经济、质量和安全等领域执业资格制度建设,并逐步扩大实施范围,形成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准入体系。要扩大专业技术人员从业资格制度实施范围,规范行业从业人员管理,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在国家统一规范和指导下,建立符合不同地区行业特点的从业资格制度。

(三)积极推进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国际互认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我国与国外在职业资格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逐步增多。因此,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求,加强与国际相关职业资格认证组织联系,对部分适合的项目开展国际间执业资格互认和交流制度,开展执业资格国际互认试点工作,促进对外交往,努力推动专业技术人才的国际化。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