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童心密码——为孩子选择文学 §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阶段

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大时期:自发时期(史前期)、自觉时期(萌芽期、发生期)和自足期(发展期)。史前期指晚清以前的儿童文学自发时期。自觉时期指晚清时期的儿童文学活动(萌芽期)到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运动(发生期)。自足期指从30年代初至今近80年的发展时间,又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界,分作前后两个不同性质的儿童文学时代。(如图5)

(一)史前期:中国儿童文学的自发时期

(晚清以前的儿童文学)

中国儿童文学萌芽于19世纪中后期,到了20世纪初叶,才开始以一种明显和独立的文学形式出现于五四文坛,而在此前漫长的人类文明长河里,它还处于一种自发状态,从文学史的角度看,称作史前期。

史前期儿童主要从以下三种渠道获得文学的滋养:一是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学;二是启蒙读物中的文学读物;三是儿童占为己有的成人文学作品。

民间文学是儿童文学的摇篮。民间文学不仅是民族文学的宝库,还是它的土壤,是一切文学的源头。儿童文学与民间文学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说“中国儿童文学古已有之”“凡是有儿童的地方就有儿童文学”,指的就是流传在儿童口耳之间的民间文学,诸如民间歌谣、神话、传说、童话与故事等,这些典型的民间文学就具有鲜明的现代儿童文学的文体特征,在中国文学的发展进程中被自然而稳固地纳入到儿童文学这一独立王国,成为真正的儿童的文学。

民间文学最重要的文学样式是歌谣与民间故事。歌谣包括民歌和童谣等韵文作品,民间故事包括神话、传说、童话、寓言、故事等散文作品。歌谣中的童谣与几乎所有的民间故事样式在长期口耳传承中,逐渐演进为儿童文学最基本的文体形式。

古代儿童文学的两大部类。相对民间口头文学而言,儿童的文学读物是书面的、供儿童读的文学作品。这需有两个前提:一是以文字的形式来记录或创作的文学作品;二是儿童必须识字,有初步的文学阅读能力。符合这两个基本条件、儿童最早接触的就是启蒙读物,启蒙读物中的文学性质的读物,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唐诗三百首》、《日记故事》等,就成为儿童最早接受的文学性读物。待到具备一定阅读能力时,儿童便有了搜读课外文学读物的欲望,开始在成人的书架上寻找适合自己的作品,由此形成了我国古代儿童文学的两大部类:一是古代启蒙读物中的文学读物;二是儿童占为己有的古典文学作品。

(二)发生期:中国儿童文学的自觉时代

(晚清儿童文学活动到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运动)

中国儿童文学的发生有着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萌芽于晚清的中西文化交融,发生于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运动,前后大约30年的时间,有着明显的孕育与成长的轨迹可寻。

晚清儿童文学活动——萌芽期(1875年《小孩月报》创刊至1915年《新青年》创刊,大约20年时间)

随着西学东渐与近代民主思想的开放,儿童问题日益得到社会关注,同时适应新教育制度改革的教材需要,开始出现以儿童为读者对象、以文学为主要内容的儿童刊物与儿童教育读物。儿童报刊主要有10多种,如《小孩月报》(1875年)、《蒙学报》(1897年)、《寓言报》(1901年)、《童子世界》(1903年)、《少年报》(1907年)、《蒙学画报》(1908年)、《少年丛刊》(1908年)、《儿童教育画》(1909年)、《童话》丛刊(1909年)、《少年》杂志(1911年)、《中华童子界》(1914年)、《儿童画报》(1914年)。1903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后,选用儿童喜爱的文学读物进入教材成为共识。林译小说自1893年至1924年,共170余种,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为西方经典儿童文学的译述故事。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儿童作为“小国民”“未来国民”被发现。一批人开始为培养健康国民倡导儿童文艺,形成了颇具规模和影响的晚清儿童文学活动,如:儿童诗歌方面有梁启超、黄遵宪倡导并实践的学堂乐歌;儿童小说方面有梁启超、徐念慈等人的提倡以及林琴南、包笑天等人的译述;童话方面有孙毓修的编述和周作人的研究;理论方面有梁启超、徐念慈、周作人、周树人(鲁迅)等的拓荒与大力提倡。

这一时期与儿童文学有关的重要文论有:《译印政治小说序》(梁启超,1898年)、《月界旅行·辩言》(周树人,1903年)、《人之历史》(周树人,1907年)、《余之小说观》(徐念慈,1908年)、《童话·序》(孙毓修,1909年)、《儿童之好奇心》(周树人译述,1913年)、《儿童研究导言》、《童话研究》、《童话略论》(周作人,均为1913年)、《古童话释义》、《儿歌之研究》、《成绩展览会意见书》、《搜集绍兴儿歌童话启》(周树人,均为1914年)、《儿童观念界之研究》(周树人译述,1914年)、《儿童艺术展览会旨趣书》(周树人,1915年)。

五四儿童文学运动——自觉期(1915年《青年杂志》创刊至1923年叶圣陶童话集《稻草人》出版,大约10年时间)

在《新青年》倡导下发动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成为儿童文学的摇篮。鲁迅、周作人、胡适、赵景深、郭沫若以及茅盾、郑振铎、叶圣陶、俞平伯、冰心等文学研究会成员发起了一场有声有色的儿童文学运动,中国儿童文学实现了由对儿童的发现到儿童的文学的历史转变。

这一时期创建的重要报刊或儿童文学园地有:《儿童世界》(1921年)、《小说月报·儿童文学》(1921年)、《小朋友》(1922年)、《儿童文学》(1923年)、《晨报副刊·儿童世界》(1923年)。重要作品有:歌舞剧《葡萄仙子》(黎锦晖,1922年)、童话《稻草人》(叶圣陶,1923年)、散文《繁星》《春水》(冰心,1923年)、儿童故事片《孤儿救祖记》(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1923年)。

这一时期重要的有关儿童文学倡导的文论及著作有:《救救孩子》(鲁迅,1918年)、《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1919年)、《人的文学》(周作人,1918年)、《儿童的文学》(周作人,1920年)、《关于儿童的书》(周作人,1923年)、《国语运动与文学》(胡适,1921年)、《儿童文学泛论》(严既澄,1920年)、《儿童文学之管见》(郭沫若,1922年)、《儿童文学读本教学法》(2册,周尚志、沈百英等,1922年)、《儿童文学概论》(魏寿镛、周侯予编辑,1923年)。

(三)发展期:中国儿童文学的自足时期

(从1923年对社会主义儿童文学方向的倡导至20世纪末儿童文学多元发展)

中国儿童文学经过漫长的自发期,在五四时期终于走向自觉,由此开始了一个自足的发展期。所谓自足发展,就是儿童文学已经发展到这样一个新阶段,有了自己的发展理论并按照儿童文学自身的规律去发展。儿童文学不仅从文学大家庭中另立门户,而且有了自己的主权疆土和治理法则,与一般文学分庭抗礼、相映成趣的文学独立王国。五四以后,20世纪至21世纪近百年的儿童文学发展,经历了循序渐进、一脉相承的五个时期: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40年代后期的社会主义方向的儿童文学、50年代初期至60年代中期的新中国儿童文学运动、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的“文革”十年的儿童文学、70年代中期至20世纪末的新时期儿童文学、21世纪的新世纪儿童文学。其中,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界,前后又分作两个不同性质的儿童文学发展时代: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儿童文学与社会主义发展时期的儿童文学。

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儿童文学——发展一期(1923年《先驱》发表《儿童共产主义组织运动决议案》至1948年《小英雄雨来》出版,大约25的时间)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一场声势浩大的中华民族解放运动,这是以《共产党宣言》为指导的、以社会主义发展为方向的新民主主义运动。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国后,中华民族向何处去?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资本主义道路,成为各种政治力量博弈的焦点,战争成为政治利益相争的极端表现,成为中国四分之一世纪的基本社会形态:1924—1927年第一次国内战争,1927—1937年第二次国内战争(十年内战),1937—1945年抗日战争,1945—1949年第三次国内战争。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期间,共产党统治区被称为苏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中国政治版图分成三个不同的区域:解放区、国统区、敌占区(沦陷区)。

这一时期的文学,为中华民族的翻身解放服务,经历了五四时期的革命文学、30年代的左翼文学、40年代的抗日文学(50年代以降的人民文学)这一明显的发展进程。儿童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内容,必然是“取同一步调”的“遵命文学”,体现出鲜明的社会主义方向性,在童话、小说、漫画等方面取得重要收获,主要童话作品有:《小坡的生日》(老舍,1929年)、《古代英雄的石像》(叶圣陶,1931年)、《大林和小林》(张天翼,1932年)、《奇怪的地方》(1936年)、《南南和胡子伯伯》(严文井,1941年);主要小说作品有:《菌儿自传》(高士其,1936年)、《鸡毛信》(华山,1945年)、《虾球传》(黄谷柳,1947年)、《小英雄雨来》(管桦,1948年);儿童故事、散文有《儿童之文学史:中国神童故事》(凌善清,1925年)、《华瞻的日记》(丰子恺,1926年);儿童漫画有《三毛流浪记》(张乐平,1947年);儿童电影有《小朋友》(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1925年)、《小天使》(原著蒋星德、导演吴永刚,1936年)、《铁扇公主》(王乾白编剧,万古蟾、万赖鸣主绘,陈正发摄影,1941年);另有《儿童文学创作选集》(中国儿童读物者协会,1949年)。

这一时期重要的儿童文学著作有:《儿童文学概论》(朱鼎元,1924年)、《儿童学概论》(凌冰,1924年)、《童话论集》(赵景深,1927年)、《童话概要》(赵景深,1927年)、《儿童文学研究》(张圣瑜,1928年)、《童话学abc》(赵景深,1929年)、《人类学》(顾寿白,1929年)、《世界童话研究》(芦谷重常著、黄源译,1930年)、《儿童文学讲义》(张雪门,1930年)、《儿童阅读兴趣的研究》(徐锡龄编,1931年)、《儿童文学小论》(周作人,1932年)、《儿童故事研究》(陈伯吹,1932年)、《儿童读物的研究》(王人路,1933年)、《儿童文学研究》(赵侣青、徐迥千,1933年)、《儿童文学概论》(吕伯攸,1934年)、《儿童文学研究》(陈济成、陈伯吹,1934年)、《新儿童文学》(葛承训,1934年)、《童话与儿童的研究》(松村武雄著、钟子岩译,1935年)、《儿童读物研究》(仇重、金近、贺宜等,1948年)。

新儿童文学运动——发展二期(1949年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1966年少年儿童出版社和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停止出书,大约17年的时间)

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从这一时期开始的中国儿童文学,又称新中国儿童文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儿童文学因为政治历史原因,分处两岸三地台港澳的儿童文学发展受制于不同的文学环境,虽然同属于中国儿童文学的范畴,但又有其明显的个性。

1949年,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响应发展社会主义新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号召,1949年,团中央创办了《中国少年儿童报》。1952年,团中央在上海成立了新中国第一家少年儿童出版社。1956年,团中央在北京成立了新中国第二家专业社——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54年起,中国作协开始主办儿童文学评奖。1957年,少年儿童出版社内部刊物《儿童文学研究》创刊。1963年,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创刊《儿童文学》,“文革”前以丛书的形式出版10期。1960年,儿童文学界开展了对陈伯吹“童心论”的错误批判。

这一时期的儿童文学作品以昂扬向上为基调,充满乐观品格和浪漫情愫,其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较高的艺术性得到较好统一,成为新中国儿童文学的第一个黄金发展期,各类体裁作品都有可喜收获。童话有《小燕子万里飞行记》(秦兆阳,1950年)、《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严文井,1950年)、《野葡萄》(葛翠琳,1956年)、《神笔马良》(洪汛涛,1956年)、《南南和胡子伯伯》(严文井,1958年)、《宝葫芦的秘密》(张天翼,1958年),《小溪流的歌》(严文井,1959年)、《小布头奇遇记》(孙幼军,1961年)等,小说有《奇怪的地方》(张天翼,1951年)、《罗文应的故事》(张天翼,1952年)、《五彩路》(胡奇,1957年)、《三月雪》(萧平,1958年)、《中国铁木儿》(陈伯吹,1959年)、《微山湖上》(邱勋,1961年)、《两个小八路》(李心田,1962年)、《小兵张嘎》(徐光耀,1962年)、《刘文学》(贺宜,1964年)等,儿童诗有《金色的海螺》(阮章竟,1956年)、《“小兵”的故事》(柯岩,1956年)、《帽子的秘密》(柯岩,1961年)、《给少年们的诗》(臧克家,1961年)、《回声》(金波,1963年)等,儿童散文有《会飞的种子》(郭风,1955年)、《小橘灯》(冰心,1957年)、《再寄小读者》(冰心,1959年),科学文艺有《揭穿小人国的秘密》(高士其,1951年)、《我们的土壤妈妈》(高士其,1951年)、《时间伯伯》(高士其,1957年)、《五年计划的科学故事》(高士其,1957年)、《金属的世界》(叶永烈,1963年)等,戏剧电影有《马兰花》(任德耀,1960年)、《小雁齐飞》(刘厚明,1962年)、《三毛流浪记》(阳翰笙编剧,赵明、严恭导演,1950年)、《鸡毛信》(张骏祥编剧、石挥导演,1954年)、《小蝌蚪找妈妈》(水墨动画片,1960年)、《小兵张嘎》(徐光耀编剧、崔嵬等导演,1962年),重要的儿童文学选集有《儿童文学选(1954—1955)》(中国作家协会编,1956年)、《儿童文学选(1956)》(中国作家协会编,1957年)、《儿童文学选(1957)》(作家出版社编,1958年),等等。

这一时期的儿童文学理论批评,顺应新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给予理论总结和指导,开始了对苏联儿童文学理论的重点译介以及对中国儿童文学史的研究,主要译著有《儿童文学及其他》(西蒙诺夫等,1951年)、《论儿童的科学读物》(伊林,1953年)、《从儿童共产主义教育的任务看苏维埃儿童文学》(杜伯洛维娜,1954年)、《苏联师范学校文学和儿童文学教学大纲》(梁建兴译,1955年)、《苏联儿童文学》(格列奇什尼科娃,1956年)、《高尔基论儿童文学》(密德魏杰娃编,1956年),重要理论文集和著作有《儿童文学参考资料》(蒋锡金、姜郁文编,1955年)、《儿童文学参考资料》(吕漠野、任明耀、蒋风编,1957年)、《童话创作及其他》(金近,1957年)、《儿童文学简论》(陈伯吹,1957年)、《在学习苏联儿童文学的道路上》(陈伯吹,1958年)、《中国儿童文学讲话》(蒋风,1959年)、《散论儿童文学》(贺宜,1960年)、《鲁迅论儿童和儿童教育》(蒋风,1961年)、《教育儿童的文学》(鲁兵,1962年)、《谈儿童科学文艺》(王国忠,1962年)、《中国古代儿歌资料》(赵景深等编,1962年)、《儿童文学论文选(1913年—1949年)》(少年儿童出版社编,1962年)、《儿童文学研究》(刘锡兰,1963年)、《童话寓言和童话寓言教学》(唐霁等,1964年)、《儿童文学研究》(吴鼎,1965年)。

“文革”十年的儿童文学——发展三期(上海、北京两家专业少儿出版社停业至1977年《儿童文学》、《少年文艺》分别在北京、上海复刊,大约10年的时间)

“文革”十年是儿童文学的荒芜期。1966年文化大革命全面爆发,历时10年。主要收获是小说创作,有《闪闪的红星》(李心田,1972年)、《向阳院的故事》(徐瑛,1973年)、《敌后小英雄》(边子正,1974年)、《新来的小石柱》(童边,1975年),还有科学诗《生命进行曲》(高士其,1973年)。主要理论研究有《儿童文艺创作评论集》(1973年)、《努力繁荣社会主义的少年儿童文艺》(1975年)。

新时期儿童文学——发展四期(1977年一批儿童文学类刊物纷纷复刊至20世纪末)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百废待兴。儿童文学进入复苏期,又称重建期。1978年,中宣部、文化部等国家八部委在江西庐山开会,部署儿童读物的创作与出版,拉开儿童文学复苏的序幕。1979年,中国作协设立儿童文学委员会。同年,浙江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开始招收儿童文学研究生(2001年,北京师范大学开始招收儿童文学博士生)。1980年,除少年儿童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恢复外,又成立了3家少儿出版社,至今已有专业少儿出版社近40家。同年,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在文化部少年儿童艺术委员会成立,理论界为“童心论”平反。1984年,文化部召开全国儿童文学理论座谈会,同年,中国作协成立儿童文学组。1986年,中国正式加入国际儿童读物联盟,并承办了2006年第30届年会。1988年,全国儿童文学发展趋势研讨会召开。1996年,***总书记发出抓好少儿文学、长篇小说、影视文学的指示。自90年代开始评选的国家图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图书奖(现改为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三项国家级图书大奖,都设有儿童文学(儿童读物)组,原创儿童文学受到重视和扶持。此外,还有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文学奖等专业奖的设置和举办,儿童文学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

一批带有伤痕、反思、现代、探索特征的儿童文学作品涌现,回归现实主义成为创作主潮,出现了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期,各类儿童文学体裁获得均衡发展,特别是小说、童话、童诗出现一批精品力作,科学文艺、大自然文学、儿童电影等综合性儿童文学类别形成整体影响力。

主要小说作品有:《班主任》(刘心武,1978年)、《双筒猎枪》(任大星,1978年)、《童年时代的朋友》(任大霖,1979年)、《云海探奇》(刘先平,1979年)、《呦呦鹿鸣》(刘先平,1981年)、《荒漠奇踪》(严阵,1981年)、《来自异国的孩子》(程玮,1984年)、《寻找回来的世界》(柯岩,1984年)、《第七条猎狗》(沈石溪,1985年)、《千鸟谷追踪》(刘先平,1985年)、《古堡》(曹文轩,1986年)、《大熊猫传奇》(刘先平,1987年)、《16岁少女》(秦文君,1988年)、《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董宏猷,1989年)、《今年你7岁》(刘健屏,1989年)、《狼王梦》(沈石溪,1990年)、《第三军团》(张之路,1991年)、《男生贾里》(秦文君,1993年)、《谁是未来的中队长》(王安忆,1994年)、《青春口哨》(金曾豪,1994年)、《女生贾梅》(秦文君,1995年)、《我要做好孩子》(黄培佳,1996年)、《草房子》(曹文轩,1997年)、《今天我是升旗手》(黄培佳,1999年)、《女生日记》(杨红樱,2000年)。

主要童话作品有:《小白杨要接班》(金近,1977年)、《春风吹来的童话》(金近,1978年)、《黑猫警长》(诸志祥,1982年)、《魔方大厦》(郑渊洁,1983年)、《神奇的房子》(孙幼军,1984年)、《红菇们的旅行》(郭风,1986年)、《小巴掌童话百篇》(张秋生,1987年)、《怪老头儿》(孙幼军,1991年)、《小树叶童话》(金波,1992年)、《哼哈二将》(周锐,1993年)、《阿笨猫的故事》(冰波,1996年)、《绿人》(班马,1997年)、《笨狼的故事》(汤素兰,1998年)、《郑渊洁十二生肖童话》(郑渊洁,1999年)。

主要童诗作品有:《伐夏爷爷的故事》(樊发稼,1976年)、《花花旅行记》(樊发稼,1978年)、《春娃娃》(圣野,1979年)、《林中的鸟声》(金波,1979年)、《给巨人的书》(任溶溶,1980年)、《大象法官》(高洪波,1982年)、《苗苗的故事》(樊发稼,1983年)、《绿色的太阳》(金波,1983年)、《月亮不会搞错》(柯岩,1984年)、《鹅鹅鹅》(高洪波,1985年)、《喊泉的秘密》(高洪波,1987年)、《春雨的悄悄话》(樊发稼,1988年)、《校园朗诵诗》(尹世霖,1989年)、《林中月夜》(金波,1992年)、《森林童话》(滕毓旭,1993年)、《我们去看海》(金波,1998年)、《笛王的故事》(王宜振,1999年)。

主要散文作品有:《山野寻趣》(刘先平,1978年)、《三寄小读者》(冰心,1981年)、《我的母亲叫祖国》(苏叔阳,1989年)、《悄悄话》(高洪波,1993年)、《与十六岁对话》(徐鲁,1996年)、《野菊花 红田野》(秦文君,1998年)。

主要纪实文学作品有:《少年巨人》(孙云晓,1986年)、《中国神童》(刘保法,1989年)、《16岁的思索》(孙云晓,1990年)、《还你一片蓝天》(李凤杰,1997年)、《中国孩子在海外》(田珍颖、孟晓云,1998年)、《中国孩子的梦》(谷应,1999年)。

主要科学文艺作品有:《小灵通漫游未来》(叶永烈,1978年)、《珊瑚岛上的死光》(童恩正,1979年)、《飞向人马座》(郑文光,1979年)、《神秘衣》(叶永烈,1980年)、《神翼》(郑文光,1981年)、《蛇宝石》(刘兴诗,1983年)、《死亡星球的复活》(刘兴诗,1990年)、《蝙蝠少年》(杨鹏,1996年)、《网络游戏联军》(星河,1996年)、《保卫地球》(杨鹏,1999年)。

主要儿童电影作品有:《两个小八路》(李心田编剧、朱文顺导演,1978年)、《报童》(钱江改编、赵元导演,1979年)、《绿色钱包》(刘厚明、肖尹宪编剧,孙羽、王启民导演,1981年)、《红衣少女》(铁凝原著、陆小雅编剧并导演,1984年)、《霹雳贝贝》(张之路编剧、宋崇等导演,1988年)、《三毛从军记》(张建亚编剧并导演,1992年)、《带锁的日子》(梁晓声编剧、李廷铮等导演,1995年)、《男生贾里》(秦文君编剧、张郁强导演,1996年)、《花季·雨季》(丛容编剧、戚建导演,1997年)、《一个都不能少》(施祥生编剧、张艺谋导演,1998年)。

政治形势的稳定和学术环境的宽松,使得儿童文学理论研究也进入全面拨乱反正的建设时期。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和压抑,儿童文学家从自身实践出发,有话要说,重视理论积累,重视研究创新,整体呈现生机勃勃、百花齐放的动人景观。

重要的儿童文学基础理论著作有:《儿童文学概论》(蒋风,1982年)、《儿童文学概论》(五院校合编,1982年)、《儿童文学论》(陈子君,1985年)、《儿童文艺心理学》(姚全兴,1990年)、《儿童文学的思想与技巧》(傅林统,1990年)、《儿童文学教程》(浦漫汀主编,1991年)、《幼儿文学原理》(黄云生,1995年)、《儿童文学三大母题》(刘绪源,1995年)、《幼儿文学概论》(张美妮、巢扬,1996年)、《儿童文学原理》(蒋风主编,1998年)、《儿童文学新论》(周庆华,1998年)、《幼儿文学教程》(蒋风主编,1999年)、《民族儿童文学新论》(张锦贻,2000年)。

儿童文学史论著作有:《我和儿童文学》(叶圣陶等,1980年)、《晚清儿童文学钩沉》(胡从经,1982年)、《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蒋风主编,1986年)、《现代儿童报纸史料》(少年儿童出版社,1986年)、《现代儿童文学的先驱》(王泉根,1987年)、《中国儿童文学十年(1976—1986)》(洪汛涛主编,1988年)、《中国儿童文学史(现代部分)》(张香还,1988年)、《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史》(蒋风主编,1991年)、《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史》(陈子君主编,1991年)、《中国童话史》(金燕玉,1992年)、《中国童话史》(吴其南,1992年)、《中国儿童文学现象研究》(王泉根,1992年)、《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稿》(张之伟,1993年)、《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史》(方卫平,1993年)、《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导论》(孙建江,1995年)、《东北儿童文学史》(马力,1995年)、《转型期少儿文学思潮史》(吴其南,1997年)、《中国儿童文学史》(蒋风、韩进,1998年)、《中国儿童文学源流》(韩进,1999年)。

儿童文学体裁研究著作有:《儿歌浅说》(蒋风,1979年)、《论科学文艺》(叶永烈,1980年)、《童话欣赏》(陈子君等,1983年)、《儿童诗散论》(汪习麟,1984年)、《童话学》(洪汛涛,1986年)、《儿童小说创作论》(任大霖,1987年)、《寓言辞典》(鲍延毅主编,1988年)、《童话辞典》(张美妮主编,1989年)、《世界著名童话鉴赏辞典》(蒋风主编,1990年)、《寓言学概论》(薛贤荣,1991年)、《童话学通论》(马力,1998年)

重要儿童文学作家研究著作有:《郭老与儿童文学》(邓牛顿、匡寿祥编,1980年)、《茅盾与儿童文学》(金燕玉,1983年)、《郑振铎和儿童文学》(郑尔康等编,1983年)、《冰心研究资料》(范伯群编,1984年)、《周作人与儿童文学》(王泉根,1985年)、《陶行知和儿童文学》(李楚材编,1986年)、《陈伯吹传》(苏叔迁,1987年)、《张天翼论》(吴福辉、张大明编,1987年)、《冰心与儿童文学》(卓如编,1990年)、《叶圣陶和儿童文学》(韦商编,1990年)、《巴金和儿童文学》(张耀辉编,1990年)、《郭沫若和儿童文学》(朱守芬等编,1990年)、《黎锦晖和儿童文学》(黎泽荣编,1996年)、《中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评传丛书》(希望出版社,1998年陆续出版)、《人与自然的颂歌——刘先平大自然探险文学评论集》(束沛德主编,1999年)、《韦苇与儿童文学》(韦苇,2000年)。

儿童文学研究重要资料文献及工具书有:《儿童文学教育研究资料》(1—4集,北师大中文系儿童文学研究室编,1979年)、《儿童文学论文选(1949—1979)》(锡金、郭大森、崔乙主编,1981年)、《中国儿童文学大系》(希望出版社,1988年)、《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文论选(1902—1949)》(王泉根评选,1989年)、《儿童文学辞典》(四川少儿版,1991年)、《中国幼儿文学集成,理论编1919—1989》(鲁兵主编,1991年)、《中国儿童文学论文选(1949—1989)》(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编,1991年)、《世界儿童文学事典》(蒋风主编,1992年)、《中国新时期幼儿文学大系》(张美妮、巢扬,1996年)、《中国当代儿童文学文论选(1949—1994)》(王泉根评选,1996年)。

世界儿童文学研究著作及译著有:《俄苏作家论儿童文学》(周忠和编译,1983年)、《儿童文学引论》(日本上笙一朗著,郎樱、徐效民译,1983年)、《安徒生简论》(浦漫汀,1984年)、《世界儿童文学史概述》(韦苇,1986年)、《世界儿童文学概论》(日本儿童文学学会编,郎樱、方克译,1989年)、《世界童话史》(马力,1990年)、《外国童话史》(韦苇,1991年)、《苏联儿童文学简史》(周忠和,1991年)、《书·儿童·成人》(保罗·亚哲尔著,傅林统译,1992年)、《俄罗斯儿童文学论谭》(韦苇,1994年)、《西方儿童文学史》(韦苇,1994年)、《日本儿童文学面面观》(张锡昌、朱自强合著,1994年)、《德国儿童文学纵横》(吴其南,1996年)、《幼儿文学在文学中成长》(w sawyer和diana e. comer合著,墨高君译,1996年)、《我的图画书论》(日本松居直著,季颖译,1997年)、《西方现代幻想文学论》(彭懿,1997年)、《英国儿童文学概论》(张美妮,1999年)、《意大利儿童文学概论》(孙建江,1999年)、《法国儿童文学导论》(方卫平,1999年)、《北欧儿童文学述论》(汤锐,1999年)、《欢欣岁月:李利安·h·史密斯的儿童文学观》(李利安·h·史密斯著,傅林统译,1999年)。

重要的儿童文学批评文集有:《儿童文学丛谈》(蒋风,1979年)、《小百花园丁杂说》(贺宜,1979年)、《教育儿童的文学》(鲁兵,1982年)、《儿童文学的春天》(樊发稼,1986年)、《鹅背驮着的童话》(高洪波,1987年)、《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与构想》(班马,1990年)、《比较儿童文学初探》(汤锐,1990年)、《束沛德文学评论集》(束沛德,1991年)、《中国儿童文学现象研究》(王泉根,1992年)、《我的儿童文学观》(任大霖,1995年)、《新时期儿童文学》(朱彦,1995年)、《浦漫汀儿童文学评论集》(浦漫汀,1996年)、《樊发稼儿童文学评论选》(樊发稼,1996年)、《中国儿童文学的本质》(朱自强,1997年)、《当代儿童文学面面观》(周晓波,1999年)、《追求儿童文学的永恒》(樊发稼,2000年)、《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化进程》(朱自强,2000年)、《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王泉根,2000年)。

新世纪儿童文学——发展五期(2001年—)

进入新世纪,儿童文学多元发展趋势明显,艺术的儿童文学与大众的儿童文学日益成为两大潮流并相互交融,传统形态的儿童文学创作与新媒体数字阅读多业态的新儿童文学阅读相互促进。儿童文学作家的创作个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张扬,儿童文学心理学派、教育学派、社会学派、幻想学派、自然学派、未来学派、娱乐学派、数字学派等艺术形式都可以得到自由展现。

进入新世纪,科技的日新月异带给社会的迅速发展,数字技术让网络进入千家万户,文学创作、出版、营销、阅读的方式也随之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网络儿童文学、数字儿童文学成为异军突起的新生力量,深刻影响着儿童文学的形态。随着“引进来”、“走出去”的国际交流日益深入,中国儿童文学与世界儿童文学已经深度融合,图画书(绘本)成为新世纪儿童文学最重要的艺术形式,并走上中国儿童文学的大舞台,金波、张之路、秦文君、曹文轩、孙幼军、刘先平、杨红樱等一批代表性作家的作品进入国际儿童文学市场。进入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小说、童话、诗歌、散文都呈现出新探索、新风格、新追求。

这一时期主要小说作品有:《天堂街3号》(秦文君,2001年)、《非法智慧》(张之路,2001年)、《e班e女孩》(张弘,2002年)、《陈土的六根头发》(常新港,2003年)、《细米》(曹文轩,2003年)、《鸟奴》(沈石溪,2003年)、《漂亮老师和坏小子》(杨红樱,2003年)、《逃逃》(秦文君,2004年)、《青铜葵花》(曹文轩,2005年)、《舞蹈课》(三三,2005年)、《回望沙原》(常星儿,2005年)、《喜欢不是罪》(谢倩霓,2006年)、《蔚蓝色的夏天》(李学斌,2006年)、《我飞了》(黄培佳,2006年),《蓝天下的课桌》(伍美珍、刘君早,2007年)、《敲门的女孩》(张洁,2007年)、《小香菇新传》(秦文君,2008年)、《你是我的宝贝》(黄蓓佳,2008年)、《腰门》(彭学军,2008年)。

主要童话作品有:《鼹鼠的月亮河》(王一梅,2002年)、《阿笨猫全传》(冰波,2002年)、《阁楼精灵》(汤素兰,2002年)、《乌丢丢的奇遇》(金波,2003年)、《吃黑夜的大象》(白冰,2004年)、《面包狼》(皮朝晖,2006年)、《猪笨笨的幸福时光》(李东华,2008年)、《奇迹花园》(汤素兰,2009年)、《蓝雪花》(金波,2009年)、《狐狸鸟》(白冰,2009年)。

主要童诗作品有:《樊发稼幼儿诗歌选》(樊发稼,2001年)、《骑扁马的扁人》(王立春,2002年)、《21世纪校园朗诵诗》(王宜振,2002年)、《节日朗诵诗》(高洪波、白冰,2003年)、《无声的阳光》(金波,2005年)、《狂欢节,女王一岁了》(萧萍,2009年)、《飞翔的中国》(商泽军,2009年)。

主要散文作品有:《轰然作响的记忆》(刘东,2003年)、《纸风铃,紫风铃》(彭学军,2006年)、《走进帕米尔高原》(刘先平,2008年)、《踩新路》(吴然,2009年)、《美丽的西沙群岛》(刘先平,2012年)。

儿童文学理论视野也更加开阔,批评更加活跃,品格更加独立,与创作联系更加紧密,向着构建中国特色儿童文学理论的方向前进,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

主要儿童文学史论著作有:《儿童文学史论》(蒋风,2002年)、《中国儿童戏剧史》(李涵主编,2003年)、《中国儿童电影史论》(张之路,2005年)、《中国动画电影史》(颜慧、索亚斌,2005年)、《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史》(张永健,2006年)、《中国发生期儿童文学本土化进程研究》(李莉芳,2007年)、《重庆儿童文学史》(彭斯远,2009年)、《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论》(杜传坤,2009年)、《中国少年儿童报刊简史》(简平,2010年)、《清末民国儿童文学教育发展史论》(张心科,2011年)、《中国儿童电影编年纪事(1922—2011)》(林阿绵,2012年)、《外国童话史》(韦苇,2012年)。

研究当下儿童文学发展的著作有:《中国儿童文学五人谈》(梅子涵等,2001年)、《中国新时期儿童文学研究》(王泉根,2004年)、《当代儿童文学与素质教育研究》(周晓波主编,2004年)、《发展中的内蒙古儿童文学》(张锦贻,2004年)、《中国动画电影史》(颜慧、索亚斌,2005年)、《新时期儿童文学研究资料》(胡健玲主编,2006年)、《重绘中国儿童文学地图》(谭旭东,2006年)、《中国幻想小说论》(朱自强、何卫青,2006年)、《中国儿童阅读六人谈》(梅子涵等,2008年)、《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儿童文学》(高洪波主编,2008年)、《中国新文学大系(1976—2000)》(儿童文学卷,秦文君主编,2009年)、《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新观察》(王泉根,2009年)、《童年再现与儿童文学重构》(谭旭东,2009年)、《多维视角下的儿童文学》(侯颖,2009年)、《儿童电影:儿童世界的影像表达》(郑欢欢,2009年)、《玩具论》(蒋风主编,2010年)、《中国儿童文学60年(1949—2009)》(王泉根主编,2010年)、《现代中国科幻文学主潮》(王泉根主编,2011年)、《中国儿童电影三重奏:文化·艺术·商品》(马力主编,2011年)、《中国儿童文学大系》(新版29卷本,蒋风、方卫平等主编,2012年)、《大众传媒视域下中国当代儿童文学转型研究》(胡丽娜,2012)、《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文化阐述》(吴其南,2012年)、《论儿童文学的教育性》(侯颖,2012年)、《大众传媒视阈下中国当代儿童文学转型研究》(胡丽娜,2012年)。

重要作家研究资料及著作有:《高士其研究资料》(浦漫汀,2004年)、《安徒生童话的中国阐释》(李红叶,2005年)、《高洪波文集》(高洪波,2009年)、《儿童文学作家论稿》(高洪波,2010年)、《蒋风评传》(陈兰村,2010年)、《郑振铎论》(陈福康,2010年)、《孙毓修评传》(柳和城,2011年)、《寻梦之旅》(蒋风,2012年)、《往事悠悠》(浦漫汀,2012年)、《周作人论儿童文学》(刘绪源辑笺,2012年)、《鲁迅论儿童文学》(徐妍辑笺,2013年)、《杨红樱的文学世界》(乔世华,2013年)。

重要的儿童文学学科教材有《儿童文学概论》(黄云生主编,2004年)、《儿童文学教程》(王泉根主编,2009年)、《儿童文学概论》(朱自强,2009年)、《儿童文学》(吴其南主编,2011年)、《外国儿童文学教程》(蒋风主编,2012年)、《儿童文学》(韩进,2013年)。

重要的批评家文论作品集有:《浦漫汀儿童文学论稿》(浦漫汀,2002年)、《蒋风儿童文学论文选》(蒋风,2005年)、《幼儿的启蒙文学》(金波,2005年)、《儿童文学论》(朱自强,2005年)、《为了儿童的文学》(金波,2006年)、《给孩子一个美好世界》(樊发稼,2007年)、《王泉根论儿童文学》(王泉根,2008年)、《为儿童文学鼓与呼》(束沛德,2009年)、《樊发稼三十年儿童文学评论选》(樊发稼,2010年)、《鼓吹与评说》(樊发稼,2010年)、《束沛德谈儿童文学》(束沛德,2011年)、《童年书》(梅子涵,2011年)、《亲近图画书》(朱自强,2011年)、《幼者本位:儿童文学论集》(韩进,2011年)、《儿童文学与游戏精神》(李学斌,2011年)、《西方儿童文学的视野》(谭旭东,2012年)、《享受图画书》(方卫平,2012年)、《儿童文学思辨录》(刘绪源,2012年)、《中国儿童文学史略(1916—1977)》(刘绪源,2013年)、《童心密码:为孩子推荐文学》(韩进,2013年)。

重要的儿童文学理论丛书有“风信子儿童文学理论译丛”(4种,方卫平主编,2008年)、“第六代儿童文学批评家论丛”(6种,方卫平主编,2010年)、“当代西方儿童文学新论译丛”(5种,王泉根主编,2010年)、“西方科幻文论经典译丛”(5种,吴岩主编,2011年)。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