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儿童文学大家庭里,最受儿童欢迎和最具儿童文学品质的文学样式是童话。有文学史家认为,一部世界儿童文学发展史,狭义地说就是童话史。我国研究者曾风趣地将童话诠释为“儿童的话”,表明以“童话”命名的这类作品是专以儿童为读者对象、用儿童的话来创作的。用“儿童的话”来创作的前提是要理解与尊重儿童。儿童期思维的最大特点是“泛灵性”与“以自我为中心”,这表现在他对主体与客体、幻想与现实之间的不可分性。因而,儿童最爱说“狂”话——不合于事实却合于他们的心理。比如,他把正在滴水的龙头说成是它在想妈妈时的落泪,说风是一个调皮而又不爱读书专来找他玩的小伙伴。在他们的世界里,月亮是一个人或一张脸,或是星星的保护神,乌云就是小羊群;玩具娃娃也喝水、吃饭、睡觉;牛是马的妻子,狗是猫的丈夫;他们甚至想到昆虫的语言、菌类的行为、火萤的理想和蚂蚁的战争……这就是儿童神奇的幻想力与无以满足的求知欲。童话便是从儿童的这一幻想力和求知欲中滋长起来的供儿童逍遥的精神家园。
在这里,有他们爱听的有趣故事:狡猾的狐狸想吃到车上的鲜鱼,就佯装暴死躺在路中央。商贩误以为真,将它扔到车上的鱼筐边,美美地盘算着如何以高价出售这张上等的狐皮。而此时,狐狸已开心地吃掉了至少三十条鲱鱼,临走时,又挑了几条鳗鱼串起来做成一条项链,挂在自己的脖子上,带回去给家里人享受,并礼貌地向商贩道谢:“谢谢你们送给我鳗鱼啦!”(《狐狸列那的故事》)大灰狼骗吃了小红帽和她的奶奶,猎人剖开了狼肚子,她们逃了出来。猎人又把石块填进狼的肚子里,狼被压死了。(《小红帽》)
这里有他们似曾相识的朋友:偷吃蜜糖的小熊(《小熊温尼·菩》)、一撒谎就长鼻子的皮诺曹(《木偶奇遇记》)、不爱护动物而被罚骑鹅旅行的尼尔斯(《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以及不愿长大的彼得·潘(《彼得·潘》)、能大能小的艾丽丝(《艾丽丝漫游奇境记》)。
这里还有他们心爱的宝物:一步就能跨七里的七里靴(《七里靴》)、想什么有什么的如意宝葫芦(《宝葫芦的秘密》)、会变魔术的帽子(《魔法师的帽子》)……
总之,一个个神奇的故事构建了一座五彩缤纷的幻想世界,儿童在他的世界里真是如鱼得水,流连忘返——这就是童话对于儿童的永久魅力。
二
童话是与儿童共生的。有儿童的时候就有童话,有儿童的地方就有童话。
神话与传说是人类文学的摇篮与源头。作为一种明显和独立的民间文学形式,童话可以说是“神话的最后形式,小说的最初形式”,但以幻想为本质的童话,其最初的萌芽可能还要在神话与传说产生之前。那时,幻想这一童话因子,作为一种原始思维支配的心理本能,就以自由联想和简单语符游戏的形式,存在于原始民族的生活中了。原始人在行走时偶尔抬头,看见月亮也在走,便自言自语:“月亮跟我走。”这既不表明他对月亮的崇拜,也不能说他是在创作童话,但这种联想的表达却已经具备了语符游戏的性质,确是文学艺术(尤其是童话)的最早胚芽。只是这时的人类受制于自然力的支配,不得不借用幻想来将自然力人格化,通过幻想的方式获取愉悦和战胜种种异己力量,这样便产生了神话与传说。作为文学艺术胚芽的童话因子,就积淀在这种通过幻想构成的具有实践功能的神话与传说里。
神话、传说依赖口头语言得以保存与流传,而口头语言的最大特点是具有一种天然的“不知疲乏的性质”,“就像铁的器具那样,即使打破了也不至于消失,用碎片还可以重新锻造”。语言的这一特性使它们在各个环节上都可以与新的因素遇合,生成新的故事,当语言的这一“不知疲乏”的重新锻造的功能与人类普遍的“交话的兴味”相结合时,新的故事就被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来。而野蛮时代人类的简单生活,往往有很多空暇的时间,因而“交话”的本能也特别发达。“在热带地方,天气酷热,野蛮人常群集在椰子树底下,或跪或坐或卧,以说讲故事为乐。在寒带地方,室外风雪交作,不能出外,于是他们也在屋子里生了一堆火,围在四周,互相讲述故事。这种现象,在民族心理学和人类学书中常有目击的记载。”比如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笔下就有类似的生动记录:
十一月末正是湿季来临的时候,没有多少事可做,渔季还没有热闹,航海的事乃在未来,可是已经过去的收获节所有的跳舞与宴会还使人喜气盈盈的。和睦是这时的空气,时间现在手上,没有甚么忙,天气不好,常使他们在家。我们就在傍晚微曛的时候走进一个村子,坐在火旁;熊熊的火引来的人,越黑了越多起来,谈论也更有兴味。迟早必有人要求讲故事,因为这是童话(fairy tales)时令。被请的人假定是能说善道的,不久便使人发笑,使人驳难,使人追问;他底故事于是成了表演,而不是讲述。一年的这一季,民间故事的一叫“库夸乃布”(kukwanebu)的常是在村内讲述。有一种模糊而不甚重视的信念,以为讲述这类故事可使新在园内耕植的植物收成得好一点。为使这种效果有效起见,必在故事末尾唱一段小曲,提到某种叫做“加西耶那”(kasiyena)的极能繁殖的野生植物。
由此可见,“交话”的结果必然是促使神话传说由历史性向文学性、宗教性向审美性、神圣化向世俗化的转变,待到神话土壤消失之后,神秘的魔法随之解除,原始思维中的童话因子便异常活跃起来,在人的创造本能与娱乐需求的支配下,有了一个民间童话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大约是人类史上的封建时代,尤其是中世纪前后,讲故事被当作一种娱乐手段而自觉运用,并且出现了专业的故事讲述人(如说书卖唱者)。这时往往“故事还是这一件故事,拿来说明宇宙文化之所以然,这算是神话;只当做小说听了好玩便是童话;若是相信某人某地所曾有过的事迹,那又在这两者之间,是一种传说了。神话可以说是古代初民的科学,传说是历史,童话是文艺,大有一气化三请之概”,只是童话愈到后来愈失却了它的信用,人们只拿它作故事讲与听,归入文艺里供人们欣赏了。
然而,值得指出的是,无论是童话的自发生长初期,还是中世纪童话被专业故事人所讲述,大量的童话都不是为儿童而存在的,而是儿童与大人共享的。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中,由于社会经验、劳动技能、风俗习惯、道德准则等,都得靠长辈的口述方式传给晚辈,儿童就是传承的对象。古人在意识到儿童爱听故事的天性后,就会很自然地选择故事的形式将一些条律和常识演绎为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以便于儿童吸收它。比如,在公元前275年至公元275年间成书的世界第一本童话集,印度的《五卷书》,就是一部为儿童搜集整理的民间童话集。这些故事由既定的训诫与教谕串联起来,让儿童通过故事吸取教训,明辨是非。所以,这部《五卷书》又被教育家勃劳纳认为是世界儿童文学发生的标志。不管这一论断是否准确,但童话最初的“流行区域非仅限于儿童”,只是“多为儿童所喜,因得以保存”,却是人们所公认的。中国有“童话”一词是在清末,1902年,孙毓修(1871—1922)有《〈童话〉译》发表在《教育杂志》第一卷第2期(1902年2月)。1909年,孙毓修又将他创办的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种文学类儿童丛刊定名为《童话》,其中刊发的主要作品来自民间童话,译述的外国作品也多是安徒生以前流传于西方的民间故事和童话,如《无猫园》、《大拇指》等。
上述文字归纳起来,所要讲的是下列四个方面的问题:
1.童话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说在文学产生之前,童话就有了;
2.童话与神话、传说之间的渊源及区别;
3.童话与儿童的关系,它并非因为儿童而产生,却是因为儿童被保留下来的;
4.童话的初级形态是口耳相传的民间童话。
三
童话的发展,从其来源看,经历了由初级形态的民间口头创作向高级形态的文人创作的演化进程。结合童话作品的内容与表现特征等因素,还可以更进一步分作三个发展阶段,即古典童话、口述童话与艺术童话。
一、古典童话
所谓古典童话,主要是指古代和中世纪以前被创造出来的神话、传说及一切具有幻想性质的民间故事,并且这些故事早在古代或中世纪就已经借某些文章典籍保存下来而流传至今。
在世界古典童话中,真正可称为世界童话源头的是印度的古代童话故事集《五卷书》,它最早出现了以动物为主人公的故事,使童话最早脱出了神话的窠臼。《五卷书》版本众多,现在见到的最古的版本是保存在克什米尔的公元2世纪问世的《说教故事集》,而世界流传最广的是一部简明本的《五卷书》,由5个大故事和77个小故事连缀而成。编纂者从自己要说明的道理出发,把这些故事分别编为五卷,故曰《五卷书》。
从故事的类型看,大体可分为三类:以动物为主人公的故事,人与动物的故事,人的故事。其中以动物为主人公的故事最多。可贵的是,这些动物故事一般并不是只说道理,而是重于启人以智慧。比如第四卷中猴子与海怪的故事,好心的猴子在受了海怪的骗之后,能将计就计,再让海怪受骗,从而使自己平安脱险。还有的动物故事表现了至美的人情。如第二卷中乌鸦、老鼠、乌龟和小鹿结为生死与共的朋友。虽然这四种动物无论从生活习性上,还是生活经历、遭遇上都有很大不同,但它们在相处的时候,都注重对方的美好品质,而不注重它的财产、地位,终于结成朋友。此后,它们四个都把友情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危险时刻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救遭难的另一个,终于全部脱险。这类故事深得儿童喜爱,不但能满足好奇心,还能增长智慧与知识。在人与动物的童话中,最精彩的要算第三卷老鼠变女儿、女儿变老鼠的故事,十分童趣化。故事以一个小女孩为主人公,这本来就是孩子们所喜爱的。再加上这小女孩有着不平凡的来历,是由一只老鼠变来的,这就足以引起孩子们的好奇心。她在选择自己喜欢什么时,不是选择人,也不是选择太阳、云彩、山、风,而是选中了一只老鼠。这就更令人惊奇了。这种选择在成人看来是荒诞不经的,但幼儿还不能将自己与周围的许多动物、自然物相区分,在他们看来就变得合情合理了。由此可见,这篇童话表现的是天真无邪的孩子的幻想,非常富有儿童的情趣。这在遥远的古代,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五卷书》的问世标志着世界古典童话的诞生,这是世界童话史上的第一块丰碑。此后漫长的年代里,没有新的可与《五卷书》相媲美的同类童话产生。直到公元10世纪,即《五卷书》问世的16个世纪后,才出现了与《五卷书》一脉相承的另一本童话故事集——阿拉伯童话故事《天方夜谭》。这部起草于公元10世纪、成书于14世纪的童话集,创造了现代童话的雏形。阿拉伯人民所创造的与神话迥然不同的新的幻想意境、新的童话人物和新的表现手法,标志着世界古典童话发展的最高峰。这部民间故事总集,从故事类型上看,可分寓言、童话、故事及小说四种,其中童话部分的《阿拉丁和神灯的故事》、《辛德巴德航海记》、《渔翁的故事》《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等,都是千古传诵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
在东方民族最早向儿童贡献故事集之后,西方也出现了《伊索寓言》和《狐狸列那的故事》。《伊索寓言》相传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一获释奴隶伊索所作。公元1世纪,有位罗马诗人古斯·尤利乌斯·费得鲁斯(约公元前15年—公元50年)曾用拉丁文把123篇伊索寓言改写成诗体,出版了《寓言集》“五卷书”。伊索寓言大部分是以动物为题材的含有明显寓意的短小童话,如《狼和小羊》、《鹰和屎壳郎》、《乌龟和兔子》、《乌鸦和狐狸》、《狐狸和葡萄》、《蚂蚁和蝉》等都是世人公认的最好的教育童话。《狐狸列那的故事》是被世界儿童据为己有的成人文学读物,产生于12世纪70年代至13世纪的法国,是中世纪市民文学的重要成果。这部长诗共27组3万余行,融汇了希腊和罗马的动物寓言(包括伊索寓言)、东方诸国的动物故事以及北欧和日耳曼的动物故事。狐狸列那的故事可视为东西方动物故事的精华荟萃。其中最精彩的是《狐狸列那怎样偷鱼吃》《伊桑格兰狼钓鳗鱼》《狮王诺勃勒的裁判》等。
二、口述童话
所谓口述童话,主要是指那些从古代以来就被创造出来的带有幻想性质的故事,包括神话、传说及民间故事,但又被古典著作所遗漏,同时又包括那些后来不断新创造出的民间故事。这些故事主要反映古代、中世纪直至19世纪以前的社会生活。这些故事被后世人重新搜集、整理,才得以用文学保存下来。对口述童话的搜集、整理工作始于16世纪,到19世纪已取得显著成果,其代表作品是格林童话与阿·托尔斯泰童话。
格林兄弟雅各布·格林(jacob grimm,1785—1863)、威廉·格林(wilhelm grimm, 1786—1859)同为语言文化学者、童话集大成者。他们怀着保存民间富有诗意鲜活的口头语言的愿望,从1806年开始搜集民间童话故事,终于于1812—1815年先后分两卷出版了《儿童和家庭童话集》,包括200多篇民间故事。格林童话流传最广的是《灰姑娘》《白雪公主》《青蛙王子》。
《灰姑娘》是格林童话集中最引人注目的名篇。故事描写灰姑娘受尽后母和后母两个女儿的百般欺凌,但最后终于获得王子的爱情,而后母的两个女儿最后被鸽子啄瞎一只眼睛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人生哲理,指出只有扬善弃恶,才会否极泰来。作品采用三段法结构与对比、映衬的手法来塑造人物,故事一波三折,形象鲜明,非常吸引人。《灰姑娘》被创造出来后,立刻得到广泛流传,波及全世界。人们后来将继母虐待前妻儿女的故事就称作灰姑娘型故事。
与《灰姑娘》同样有名的是《白雪公主》。像白雪一样美丽、纯洁的小公主,因为自己的美丽而受到继母的嫉妒和迫害,在许多善良人的帮助与爱护下,白雪公主终于战胜了邪恶势力,过上了幸福生活。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故事出现了新的童话形象——七个小矮人。七个小矮人外表虽然丑陋,但心地纯洁、善良,敢于维护正义,他们和白雪公主一样都是真善美的化身。七个小矮人的出现还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情趣盎然的童话气氛和诗一样美妙的童话意境,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
《青蛙王子》通过一只难看的青蛙竟会变成一个漂亮王子的故事,告诉人们一种做人的道理:“谁在困难中帮助过你,你以后就不应该轻视他。”“你答应了什么,就应该照办。”这个饶有情趣的故事与所包含的思想主题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不仅是世界口述童话的典范之作,还标示出世界童话发展的正确方向。
格林童话的内容十分丰富,它无疑是童话发展史上的又一丰碑。到了19世纪后半叶,口述童话出现了新的特色,以俄国阿·托尔斯泰汇集的口述童话为代表,打破了以往口述童话只重搜集奇事珍闻的惯例,而将大量的为低幼儿童所作的流传于民间的童话搜集起来。阿·托尔斯泰(1883—1945)曾编有两卷本《俄罗斯民间故事》,共汇集了50多篇童话。这些童话的出现,正预示着不远的将来一定会有专为儿童所作的童话诞生。
三、艺术童话
所谓艺术童话,主要是指作家独特的文学创作。他们或以以往的民间故事为基础,或直接依据现实生活进行创作。艺术童话的创作以19世纪初德国豪夫童话为开端,以安徒生童话为其走向成熟的标志。在此之前还经历了一个从口述童话向艺术童话过渡的贝洛时期,在此之后,尤其是20世纪以来的艺术童话又开拓了全新的领域与独特的艺术风貌,使得童话这一文体的内涵有了新的意义,被称之为幻想作品。
早在格林童话之前的18世纪末19世纪初,贝洛(1628—1703)就曾对口述童话进行过精心的艺术加工,于1697年以小儿子皮埃尔·达尔芒古的名义发表了《鹅妈妈故事或寓有道德教训的往昔故事》,包含8篇童话故事和3篇童话诗,其中较著名的有《小拇指》、《小红帽》、《穿靴子的猫》、《灰姑娘》、《蓝胡子》等。这些故事大多采自欧洲,也有来自印度、埃及等东方国家的。他把民间童话和文学创作结合起来,在欧洲树起了第一面童话旗帜,是欧洲儿童文学史上第一个以民间童话为题材进行童话创作而获得巨大成功的作家。由于贝洛把童话成功地引入了文学,遂使童话开始成为文学的一个种类,并逐步形成了口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分野。
继贝洛之后,19世纪初,又在德国出现了霍夫曼、沙米索和豪夫三位童话家。霍夫曼(1776—1822)是德国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他为孩子们创作了《胡桃小人和老鼠国王》等童话,写一个叫玛丽的小姑娘收到圣诞礼物——胡桃小人玩具,而在夜间梦见老鼠国王与胡桃小人之间的一场战争,作品充分肯定了孩子放纵的想象,肯定了幻想是儿童的天赋才能。
沙米索是“最特殊、最卓越的一位诗人,与其说他属于旧德国不如说他属于新德国”(***语)。他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便是童话《出卖影子的人》(又译《彼得·施莱米尔奇遇记》),以影子象征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品格。这部童话末尾还写到了七里靴。幻想的大胆、夸张的奇特及幽默的情味使得成人与儿童都深受吸引。
比他们写得多、影响更大的是豪夫,他的童话在欧洲流行之广、版本之多,仅次于安徒生,被誉为世界艺术童话的奠基人。威廉·豪夫(1802—1827)分别于1823、1826、1827年出版了3卷童话。德国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理论家奥拉夫·门茨贝格博曾这样评价说:“威廉·豪夫写了许多艺术童话,但它们都是接近民间的。正因为如此,豪夫的童话至今为学龄儿童们所喜爱。威廉·豪夫虽然只活了25年,但他的童话如《矮子“鼻儿”》、《冷酷的心》、《年轻的英国人》、《小穆克》等的生命力都非常强,将在未来的年轻读者中广为流传。”
安徒生(1805—1875)是世界上第一个声称给孩子写童话的人。1835年元旦,他在歌剧与长篇小说等成人文学领域都取得一定成绩并开始引人注目的时候,却突然宣布:“我现在要开始写给孩子们看的童话了,我要争取未来的一代。这才是不朽的工作哩!”从此,他不顾社会的冷淡、文学同行的白眼和批评家的恶毒指责,在被人预言“没有做童话的天才”、“从此不要再做这一类东西”的情况下,仍全身心地投入创作。也就在这一年的圣诞节,他出版了第一本童话集《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此后自1836至1875年间,他几乎每年都向孩子们献出一本童话作为圣诞节的儿童礼物,一共有了211篇。很快,安徒生征服了丹麦,征服了北欧乃至整个欧洲,他的名字也很快飞向全世界,被公认为世界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童话大师。文学史家则视他的童话为世界艺术童话成熟的标志,“人生的百科全书”。他的童话在孩子们中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主要有:《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豌豆上的公主》、《丑小鸭》、《野天鹅》、《拇指姑娘》、《小意达的花儿》、《海的女儿》、《夜莺》等。在这些童话里,“非常迷人的故事情节是与高尚的道德题旨相统一的,天真烂漫是与深邃的生活智慧相交织的,真切的现实性是与充满灵感的诗的构思相渗透的,宽柔的幽默是与含蓄的揶揄、尖刻的嘲讽相融合的。游乐与严肃、逗趣与幽怨、平凡与奇异的惊人谐和的揉搓,构成了安徒生其妙难于尽言的风格特征”。安徒生“以他的童心与诗才开辟了一个童话的天地,给文学以一个新的式样与新的珠宝”,由他树起的这座童话的山峰,可以说至今还没有人超越过。
安徒生童话的空前成功,不仅吸引了许多文学新人试着在这块新天地里耕耘,而且吸引了为数众多的第一流作家的关注,使得从19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整个儿童读物天地几乎成了童话的世界。走进这个奇幻的童话世界,真是美不胜收。英国有罗斯金(1819—1900)的《金河王》(1851)、金斯莱(1819—1875)的《水孩子》(1863)、卡洛尔(1832—1898)的《艾丽丝漫游奇境记》(1865)和《艾丽丝镜中游记》(1871)、王尔德(1854—1900)的《小王子》(1888)和《石榴之家》(1891)、乔考柏斯(1854—1916)的《三只小猪》(1898),法国有女作家乔治·桑(1804—1876)的《格里布尔奇遇记》(1850)、阿·都德(1840—1889)的《塞根先生的山羊》(1866);意大利有科洛迪(1820—1890)的《木偶奇遇记》(1881),美国有霍桑(1804—1864)的《点金术》和《潘多拉》(1852);俄罗斯有加尔申(1855—1888)的《青蛙旅行家》(1887)、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的《三只熊》。凡此种种,19世纪可以说是世界童话史上的辉煌时代,尤其像《艾丽丝漫游奇境记》与《木偶奇遇记》这样长篇童话的成功,标志着世界艺术童话的发展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四
艺术童话发展到20世纪发生了划时代的转变。
艺术童话从本世纪开始已明显地从传统童话形象类型化模式中解放出来,它不再被恶魔、宝物、王子、公主、巨人、巫婆等束缚在传统的想象力的桎梏之中,而是让童话从虚无缥缈的仙境回到人间。其实这一新变化早在19世纪中后期出现的《水孩子》、《艾丽丝漫游奇境记》、《木偶奇遇记》中已露出端倪,其中最具革命意义的是《艾丽丝漫游奇境记》,它那狂放的、几乎是不着边际的幻想,展示了一个迷人的奇幻世界。在崇尚礼仪和道德训诫的维多利亚女王时代,这部童话实际上是久被压抑的心灵的自我宣泄,是备受束缚的精神的自我解放,但所展现的却是孩子们追求娱乐和游戏的天性。这使其在艺术形态及其内在的文化意蕴上已大大有别于传统童话,因此在欧美世界,普遍将这类现代童话名之曰“幻想作品”(modern fantasy)。
“20世纪是儿童的世纪”,这是19世纪末瑞典女思想家艾琳·凯的预言,历史发展证明了她的远见卓识。20世纪的童话也以对儿童的崇拜与对童心的礼赞为最重要的特征。早在本世纪之初,詹姆斯·马·巴里(1860—1937)的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彼得·潘就诞生了,开始不断地把世界各地的孩子们带上永无岛。永无岛上发生的一切都是儿童渴望的冒险和游戏,作者讴歌儿童时代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愿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彼得·潘》,1904)。紧接着在泰晤士河边出现了肯·格雷厄姆(1859—1932)的著名的小鼹鼠、河鼠、癞蛤蟆和獾先生(《柳林风声》,1908);不久,罗夫汀(1886—1947)的兽医多立特先生便带着他的动物朋友开始了周游世界的旅行(《多立特医生的故事》,1920);然后便是米尔恩(1882—1952)的小熊温尼·菩(《小熊温尼·菩》,1926)、特拉弗斯(1906—)的玛丽·波平丝阿姨(《随风而来的玛丽·波平丝阿姨》,1934)纷至沓来,呈现一派空前热闹的景象。这一时期,在北美的中西部大草原上还出现了一些快活的小姑娘,其中最早的一个就是鲍姆(1856—1919)的《奥芝国》(1900)中的多萝茜;在北欧的瑞典则出现了小男孩尼尔斯【赛尔玛·拉格勒芙(1858—1940)的《尼尔斯骑鹅旅行记》,1907】,他们很快走遍了全世界,成为20世纪的童话明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生活的影响深刻而深远,人们观念的一系列嬗变也反映到童话世界里。五六十年代,童话在世界范围内,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都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在这繁荣的背后是对尔虞我诈的现实不满与对绝假纯真的童心世界的向往。因而这一时期的童话以狂放的幻想与高涨游戏娱乐的儿童精神为表现特征,却蕴含着深邃的社会内涵和象征意义,涌现出了一大批经典作家与不朽之作,主要有:德国克斯特纳(1899—1974)的《5月35日》(1931)、普雷斯列(1923—?)的《小魔女》(1951)和《大盗贼》(1964),法国埃梅(1902—1967)的《小王子》(1943),俄罗斯盖达尔(1904—1941)的《一块烫石头》(1940)、卡达耶夫(1897—1986)的《七色花》(1940)、马尔夏克(1887—1964)的《十二个月》(1943);意大利罗大里(1920—1980)的《洋葱头历险记》(1951)、《假话国历险记》(1958),美国怀特(1899—1985)的《夏洛的网》(1952)和《哑天鹅的故事》(1970)、塞尔登(1929—1989)的《蟋蟀在时报广场》(1960)、奥布赖恩(1918—1973)的《费里斯比夫人和尼姆的老鼠》(1971),英国达尔(1916—1990)的《巧克力工厂》(1964),保加利亚彼林(1877—1949)的《扬·比比扬历险记》(1983),北欧有瑞典林格伦(1907—2001)的《长袜子皮皮三部曲》(1945—1948)和《小飞人三部曲》(1955—1968)、挪威埃格纳(1912—?)的《豆蔻镇的居民和强盗》(1956)和普廖申(1914—1970)的《小茶匙老太太》(1957)、丹麦西斯高尔德(1910—?)的《世界上只有小巴列一个人》(1957)等。
20世纪的童话发展与整个文学的发展一样,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后一时期比前一时期的幻想更为狂放以至荒诞,更为接近童心。20世纪艺术童话的另一特征是知识童话的兴起与发展。拉格勒芙(1858—1940)的《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开知识童话之先河。这部童话是作家根据瑞典教育部的要求,作为一部学校地理教育读物而写出来的,作家还因这部作品的成功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此后又有意大利万巴(1858—1920)的《露着衬衫角的蚂蚁》问世。它通过一个不爱学习的小男孩变成蚂蚁的奇遇,介绍了许多关于蚂蚁及蜜蜂的知识,用科学道理纠正了人们的许多偏见。还有德国柏吉尔(1804—1882)的《乌拉波拉故事集》,在故事中介绍了水变汽、汽遇冷又变水等等物理知识。到了20世纪中后期,知识童话活跃起来,如美国苏士博士为了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发表了童话《老雷斯的故事》,通过老雷斯的遭遇,告诉人们爱护森林、维护生态平衡的极端重要性。在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知识童话以比安基(1894—1959)为代表,达到了相当的艺术成就,他的《森林报》(1928)被誉为“森林百科知识全书”。
五
世界童话发展就其艺术形态而言大致经历了古典重话、口述童话与艺术童话三个阶段,而以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为界,又可将此前的童话称作传统童话(fairytale或folktales),此后称作现代童话(modern fantasdy)。这些划分显然是很学术化与理性化的。也有人根据童话作品自身的艺术生命力及其受儿童欢迎的程度,以时间为序,将整个世界童话的发展分为九个时期,即:
(一)以《五卷书》为代表的史前时期;
(二)贝洛时期;
(三)格林时期;
(四)安徒生时期;
(五)艾丽丝时期;
(六)皮诺曹时期;
(七)彼得·潘时期;
(八)温尼·菩时期;
(九)林格伦时期。
从这些用来命名的童话作家与童话人物看,几乎全是西方童话。事实上,最早向孩子们奉献了《五卷书》、《天方夜谭》等童话故事集的东方,由于各种复杂原因,艺术童话的兴起还是20世纪的事情,而且也只在日本、中国、印度等这样几个主要国家才获得了有限的发展。
日本童话萌芽于明治时期由岩谷小波(1870—1933)创作的《小狗阿黄》(1891)为标志,当时被称为“御伽嘶”(意为讲给孩子听的童话),到大正时期(1912—1926)才上了一个台阶,即由“御伽嘶”发展到了童话(当时“童话”一词被用来泛指所有儿童文学创作)。早在明治末出版了第一本童话集《红船——御伽嘶集》(1910)的小川未明(1882—1961)又创作了一系列与岩谷小波的“御伽嘶”有着本质不同的新作品。只可惜这一良好的发展势头被继之而来的战争中断了。直到昭和后期——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以后,才慢慢恢复并走向繁荣。
20世纪日本童话的主要作品有新美南吉(1913—1943)的《小狐狸买手套》(1941)、石井桃子(1907—2008)的《阿信坐在云彩上》(1947)、乾富子(1924)的《长长的长长的企鹅的故事》(1957)、中川李枝子(1935—)的《不不园》(1962)、松谷美代子(1926—)的《龙子太郎》(1960)和《两个意达》(1969)、安房直子(1943—)的《月夜的风琴》(1962)、《北风遗忘的手绢》(1972)、《遥远的野蔷薇村》(1982)、《山的童话·风溜旱冰》(1985)等。
中国有“童话”一词,据周作人考证是本世纪之初从日本借用过来的。“18世纪中叶,日本小说家山东京传在《骨董集》里才用‘童话’这两个字。曲亭马琴在《燕石杂志》及《玄同放言》中又发表许多童话的考证,于是这名称才得以完全确定。”然而,“中国虽无童话之名,然实固有成文之童话,见晋唐小说,特多归诸志怪之中,莫为辨别耳”;“越中人家皆以是娱小儿,乡村之间尤多存者”,只可惜“中国向来不曾有人搜集童话编纂成书,或加以考证”。
中国艺术童话萌芽于孙毓修(1871—1922)、茅盾(1896—1981)、郑振铎(1898—1958)等在编辑《童话》丛刊时的改写与部分创作,到1923年叶圣陶第一本童话集《稻草人》的出版,才具有了独立的艺术品格。之后,在张天翼、沈从文、老舍、陈伯吹、贺宜、严文井、钟望阳、秦兆阳、金近、包蕾、叶君健、洪汛涛、葛翠琳、孙幼军、郑渊洁等的努力下,才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20世纪有世界影响的中国童话主要有《稻草人》(1923)、《大林和小林》(1932)、《南南和胡子伯伯》(1941)、《小燕子万里飞行记》(1950)、《宝葫芦的秘密》(1957)、《小溪流的歌》(1959)、《小布头奇遇记》(1961)、《狐狸打猎人》(1963)、《红沙发音乐城》(1987)等。
印度是诞生童话的最古老的国家,在优秀的童话传统影响下,也产生了一些童话新秀。如著名作家钱达尔(1912—1977)的中篇童话《倒长的树》,写于20年代中期,是一部寓意深刻的童话小说,它以主人公拉姆爬上倒长的树,游历地下世界为线索,将古老的民间故事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巧妙地融为一体,对童话创作路子的拓展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故事紧张而精彩,是作家“献给孩子们一个跟他们想象异常接近的童话”。
六
这本《世界童话故事大观》,精选了世界童话史上不同时期重要童话作家的作品近70篇。考虑到我国当代少年儿童的阅读能力、阅读兴趣与阅读时间等实际情况,对入选童话又作了适当的改编,尤其是对长篇童话进行了压缩,使之在语言上更精炼,表达更浅显,情节更紧凑,故事更完整,形象更迷人。我们相信,没有不喜欢故事与童话的孩子。孩子们不喜欢的,是那些平庸无味或超出他们阅读能力的童话。
本书所选的童话,不仅是在童话史上被确立了地位的名篇佳作,还是经世界范围内儿童的阅读实践所证明了的真正属于孩子自己的童话。幻想是一种最可宝贵的品质,没有幻想就没有发现,也就没有发展。给儿童阅读童话,正是养成他们健全心灵的好办法。我国儿童文学的奠基者周作人早在本世纪初就说过“童话在儿童生活上之必要,因为这是他们精神上的最自然的食粮”,在“儿童相信猫狗能说话的时候,我们便同他们讲猫狗说话的故事……这过程是跳不过的,——然而又自然会推移过去的”,“我们姑且不论任何不可能的奇妙的空想,原只是集合实在的事物的经验的分子错综而成,但就儿童本身上说,在他想象力发展的时代确有这种空想作品的需要,我们大人无论凭了什么神呀皇帝呀国家呀的神圣之名,都没有剥夺他们的这需要的权利,人间所同具的智与情应该平均发达才是,否则便是精神的畸形……我相信对于精神的中毒,空想——体会与同情之母——的文学正是一服对症的解药”。这就从正反两面告诉人们童话与儿童的天然联系,童话是真正属于儿童自己的文学。这也正是今天人们对待童话所应有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