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曾经不止一次地谈到童年时代书籍对他的教育、启发与鼓励。他说:“每一本书就像阶梯的一小级,每攀登一级,我就愈脱离动物走向人——走到更美好的生活的理想,到达对于这种生活的渴望。”可见,阅读对人的发展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自然,对儿童的意义更大。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儿童文学”词条写道:“从开始翻阅连环画或听故事到十四五岁,其间的小孩都可以叫做儿童,‘儿童’包括‘青少年’。”由于儿童年幼无知,可塑性强,因而,正如别林斯基所指出的:阅读没有经过仔细选择的书,对孩子来说,比不阅读任何书更坏,更有害。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因此,指导儿童阅读文学十分重要,必须研究儿童读者的文学阅读心理。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的一切有意识的实践行为,都是在心理活动调节之下完成的。
儿童读者的文学阅读心理研究,一般可以从下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三个方面进行。
一 儿童读者的阅读兴趣
儿童读者的阅读兴趣有广狭义之分。广义的阅读兴趣是儿童读者喜好读书的情感倾向;狭义的阅读兴趣指促进儿童阅读的因素。这里着重研究的是狭义的阅读兴趣,它是阅读心理的主要组成部分。
阅读兴趣并非凭空产生或随意消长的念头。影响和决定这种情感倾向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众多的调查资料表明,儿童的阅读兴趣与下述几方面因素密切相关。
(一)年龄因素
对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典型阅读兴趣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幼儿园的儿童喜欢幻想故事,但故事不能完全脱离现实。低年级小学生的故事内容最好是有关日常活动,而且要现实性较强,倾向于动物故事、自然故事、生活故事和童话故事。中年级小学生则选择冒险故事、科学幻想故事和科普知识故事,有打斗情节的中国古典小说。高年级的小学生还对历史故事、名人故事有浓厚兴趣,同时开始关心和阅读科技书籍,和学校课程有关的课外读物。近几年来对儿童阅读兴趣的考察表明儿童的阅读兴趣有成熟较快的趋势。在他们的阅读书目中,中外文学名著及言情类通俗小说占有显著地位。从心理学角度讲,上述儿童读者在不同年龄段所表现出的不同阅读兴趣,是与儿童自身生理、心理的发展分不开的,这一点已成为共识,这里不再展开。
(二)性别因素
在对年龄因素看得很重的同时,人们往往忽略了对儿童性别的关注。一般来说,9岁前的男孩与女孩的阅读兴趣的差异还不明显。美国的一份对3000个10~15岁美国儿童阅读兴趣的调查说明,各年龄段的男孩比女孩更喜欢科学、发明、运动和冒险等方面的故事,女孩则喜欢家庭生活故事、浪漫文学作品、学校生活故事、童话与动物故事。若按男孩与女孩的阅读兴趣以大小顺序依次排列,可以是:
男孩:疑案,冒险,侦探,历史,发明,科学,自然和动物,童话,传记,小说,家庭和学校故事,诗歌。
女孩:神秘故事,家庭和学校故事。
这说明性别因素在阅读兴趣上产生的差别。国内的研究也得出相似结论。三年级男生对各类读物的兴趣比较均衡,而女生则明显地集中在童话类和科学幻想故事类。到五年级时,男生明显倾向于侦探、战争与有打斗情节的中国古典小说,而女生则不如男生热烈,尤其是喜欢有打斗情节的中国古典小说的人极少,倒是有少数女生开始喜欢描写爱情的小说,如《红楼梦》、《家》、《少年维特的烦恼》等。
性别因素固然与生理、心理的发展阶段的差异有关,但还有着更为重要的文化背景。儿童一降临人世,他或她就被寄予了不同性别角色的价值期待,并且仅仅是因为性别的原因。人类两性在分工上的差异,在家庭、社会中地位与作用的差异,一切因性别而形成的风俗惯例,自小生长其间的儿童,耳濡目染,即使对这些风俗惯例没有太多的了解,他或她也已从成年男人或女人身上,特别是从其父母身上体验到了,并对自身性别角色的扮演有了自己的态度。比如,当一个小男孩被要求穿上女孩子的衣服时,他的反应大多是直眉瞪眼,愤然作色。同样的道理,阅读兴趣上的性别差异,应该更多地从家庭、学校与社会文化上去找原因,而不应该仅仅只看到生物学的因素。
(三)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决定儿童对读物层次的选择。有人曾将几千个儿童进行智力分组研究,其结果表明,上等智力(智商约123)组中儿童的阅读兴趣,与下等智力(智商约92)组中比自己大两岁的儿童的兴趣甚为相近。各组儿童之中,阅读兴趣则基本一致,同一班级的儿童阅读兴趣相差也不是很大,只是智力较好的儿童比智力次之的儿童,在兴趣的范围与选择过程中表现出更多的成熟性。但许多调查却表明,智力较低的儿童不喜欢读幽默故事。
智力因素有先天原因,但跟后天所受的教育关系更大。换言之,受教育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智力水平的高下,因此,对儿童阅读兴趣的培养与阅读能力的提高应该建立在良好教育的基础上。
(四)环境因素
上述提到的家庭、学校文化以及教育因素都属于环境因素的一部分。但对儿童阅读兴趣有直接刺激作用的,是电台、影视等传播媒介的宣传与当时读物的出版状况。阅读兴趣的产生与实现必须以可供阅读的出版物为前提,而在阅读过程中又改变并发展了阅读兴趣。如果供不应求,儿童读者就会将阅读兴趣转向成人文学,形成错位的阅读,电台、影视等传播媒介的影响更有立竿见影之效。比如,电台播讲《岳飞传》,电视台播放《西游记》,阅读这两部书的儿童读者就会急剧增多。
环境对儿童读者阅读兴趣有直接影响,这就要求社会一方面要提供可供儿童读者充分选择的优秀儿童读物,净化儿童文化市场,严防有害读物对儿童的侵蚀;另一方面要重视并积极利用影视等各种传播媒介,对儿童读者阅读兴趣进行有益引导,使书籍真正成为儿童进步的阶梯。
二、儿童读者的阅读选择
如果说阅读兴趣还是一种潜在的形而上的心理需要,那么阅读选择正是在这一需求内驱力作用下的一种实践行为,是阅读兴趣的对象化。它一方面将阅读兴趣具体到对儿童读物的选择原则上,另一方面又为下一阶段的阅读接受提供了必备的前提。
尽管不同年龄段儿童的阅读兴趣不尽相同,但从总的倾向上,与成人相比,仍有其明确的一致性。这体现在儿童对阅读选择的原则上有两个最为重要的方面:一是快乐原则,二是游戏精神。
(一)快乐原则
儿童的天性是追求光明的、不平凡的事物。虽然儿童对于生活的认识还很肤浅幼稚,但他们总是生气勃勃,对生活、对人生充满美好的幻想与自信。因而,儿童文学的主题基调应该是乐观和积极向上的,轻快、明朗、充满阳光的,这正是儿童心灵世界的真实写照。儿童文学应当是让儿童快乐的文学,应该成为满足儿童文学需求的花园。
快乐原则,不仅顺应儿童快乐向上的天性,更是儿童健康成长的精神需求。处于人生童年阶段的儿童本身便是以单纯稚气、充满好奇的心态去观照生活的,其性格和世界观都在逐步走向成熟,铸造一种什么样的个性,培养一种什么样的处世态度,对于儿童一生成长尤为重要。而乐观便是一种可贵的心态,快乐的儿童文学正是培养这种性格的学校,尤其在当代社会中,某些成人乃至少年往往以发牢骚来掩盖精神上的空虚和无聊,在恶性循环中封闭了自己,一味怨天尤人,将过错推给客观社会,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儿童作为未来民族建设者的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自觉抵制颓废情绪,是很重要的。
(二)游戏精神
儿童正是从游戏走向文学的。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它“像梦一样含有愿望满足的性质”(皮亚杰语),成为儿童独有的生命状态与生活方式——生活于幻想之中,通过游戏认识自身与世界,在游戏中得到娱乐和消遣,这种生活方式也必然影响到他们对文学的选择。在角色体验的“身体性”向“精神性”过渡的过程中,游戏心态总是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存在于小读者对文学选择的心理期待中。儿童文学作品若不能给儿童读者提供舒展这种心态的契机,那么读者就不会欣然去接受。
在上述两个基本原则下,供给儿童的文学作品应该在下列几方面给予特别重视:
1.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处在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中,具有能够引起小读者一口气读完的力量;
2.人道主义的温情,能够让小读者在阅读作品时感觉到自己是在被一种发自内心的爱所爱着,有着一种慈母般的温暖与情愫;
3.寓教于乐,既要避免太教育的偏于教训,又要避免太艺术的偏于玄美,让儿童于情感共鸣中不知不觉地得到启发与教育;
4.寓有儿童情趣,以儿童的思维、情感、目光与理解所写成的作品,有幽默感、喜剧色彩与哲理意味。
然而,由于儿童在家庭、学校、社会中大都处于一种被教化的位置,其阅读选择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是一种被动接受自身环境的文化指令来完成的。同时,基于“儿童文学的最终读者——儿童既不是儿童文学的创造者,也不是儿童文学的主要消费者”这样一个事实,即儿童读物总要经过成人之手才能到达儿童那里,所以,成人在为儿童选择儿童读物时,就必须以上述两个方面的原则为依据,坚持下列几方面的标准:
1.尊重儿童。不将儿童看作小大人与不完整人,而是尊重儿童独立的人格与阅读需求的特殊性,供给他们以合宜的作品。
2.可读性。即前文所讲到的情节性、温情性、娱乐性与情趣性等。
3.可信性。“人物要像他邻居那样真实”。用鲁迅的话来说,“小孩子多不愿‘诈’作,听故事也不喜欢是谣言”。
4.悦目、悦耳。不仅要看起来好看,开本适中,封面鲜艳,美观大方,给人以视觉的美,还要听起来节奏感强,音节响亮,给人以听觉的美。
5.内容健康有益。凡是对培养儿童信任感、自主感、勤奋感、幽默感和正直、诚实、勇敢和进取精神的读物,都是健康有益的,应予以推荐与宣传。对那些不健康的,要绝对禁止。
三 儿童读者的阅读接受
阅读兴趣引起阅读选择,选择的目的是阅读接受。没有阅读接受,作品还只是一堆文学符号而已,不但它作为文学生产的商品属性得不到肯定和认可,而且它的文学价值也最终不能实现。
儿童读者受其审美能力、智力与知识的制约,在其阅读接受过程中有着与成人的文学阅读接受不同的特点,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感受性阅读方式——跟着感觉走
从儿童读者阅读接受的宏观特征来考察,与成人大多习惯性采取的分析亦即逻辑的理性的阅读方式相比,因其理性能力的限制,一般体现出“感受性阅读方式”。其表现为:
1.一见钟情。式样、装饰、色彩、插图以及作品开读后的第一印象,对儿童阅读的继续有直接的吸引力。
2.重故事情节。用孩子自己的话来说:“我们希望出事,而且要快!”阅读过程是兴趣内驱力与作品故事性外引力的互动的结果。
3.自由组合。儿童有沙里淘金的本能,能跳过自己不喜爱的地方,并以自我感受,将整体图像组合修补并重构。
(二)“玩”文学的态度——游戏精神的张扬
儿童阅读作品,往往将作品与玩具同构,来满足其爱玩的天性,追求一种身心娱乐的快感。这种娱乐是一种置身其中达到忘我状态的游戏性快感体验,是儿童主体欲望得到满足后产生的满意喜悦的身心解放,这就奠定了儿童文学娱乐儿童的游戏精神。
以“玩”的态度来对待文学,是儿童对文学的一种独特的把握方式。孩子有权做孩子。譬如,他们有权淘气、疯闹、瞎使劲,动辄干出你最意想不到的事来。……渴望淘气,这对孩子是天经地义的,瞎使劲,这是自然又正常的。因此,正如联合国《儿童权利宣言》所指出的,“儿童有权获得最充分的娱乐的利益”,“社会及公共机关应当努力促使儿童娱乐权的实现”。儿童文学更是责无旁贷。
(三)儿童阅读主体机制——二重人格的对立统一
儿童“我向思维”的特点,使儿童在阅读接受过程中不断地“反顾自身”,以作品中的“形象人”是否具有现实生活中自己周围的“自然人”的真实性来评判作品好坏,并企图能从中发现自己的身影。因而,“现实人格”视野使儿童爱读描写同龄人或他们熟悉的人生活的作品。但另一方面,儿童又有着“反儿童化”的心理特点,他们不乐意被人视为孩子,喜欢摹仿和装成大人,努力摆脱自身儿童状态而向往成人世界。因此,儿童在阅读接受过程中又有一个“理想人格”的视野。这个理想的人格往往以其周围成人为参照系。这种“理想人格”使儿童在精神的想象中超越自身状态的渴求,不仅对儿童文学作品在广度和深度上提出要高于儿童读者的实际水平,还使儿童本能地将其阅读视界突入成人文学世界,形成“小人读大书”的特殊阅读现象。
儿童阅读主体机制的“现实人格”与“理想人格”的对立统一,使儿童的阅读接受体现出“适应性”与“超前性”的矛盾运动特点,即儿童文学作品必须是儿童能接受并乐于接受的,投儿童之所好,又要在作品的广度和深度上略高于儿童读者的实际接受水平。
(四)儿童阅读接受的完成——现时性与历时性的辩证统一
儿童读者的阅读接受往往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儿童读者是成长中的读者。儿童读者对作品的接受是随着自身能力的变化而变化的。因而,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常常不是在儿童期一次性消费便告结束的,在往后的成长岁月中可能还会被多次地重读、再认,即使一个人从6岁读到60岁也不生厌倦。就一般作品而言,也因为存在着读者必须领悟的内在时序,想在短时完全理解一篇,哪怕是最简单的故事,也属枉然。因此,儿童阅读接受的实现是现时性与历时性的辩证统一。
对那平庸低劣之作的阅读来说,现时性阅读(或第一次消费)即是“中止性阅读”。而那些优秀的作品则正是在历时性的阅读中被保留下来。在历时性阅读中,儿童读者有着自己不断变化发展的视点——姑且称之为“游移视点”。而“每一次阅读瞬间都是延伸与记忆的辩证运动,并且与过去(正在消退的)视野一道,构成或唤起一个未来视野,辩移视点同时通过二者开辟道路,并在前进中融汇为一。……审美对象正通过这一过程不断构成和重建的。”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其文学价值体系无不具有“不断构成和重构”的品质,并在“不断构成和重建”的过程中显示其艺术生命力的长久不衰的。
(五)儿童读者的阅读接受效应——儿童文学生产的内在动力
作品使读者产生一种适应它的审美观念与能力,并限制了读者的阅读视界。从这一点看,作者创造他的读者,正如创造他的人物。对于可塑性极强的儿童,这一点在儿童读者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阅读中的儿童读者,一方面将阅读过程中所获得的作品价值吸收内化为自身文学修养的一部分,成为下一次阅读的能力。另一方面,以个人或群体的方式,将阅读信息反馈给生产者,并通过间接的图书市场的供求变化或直接的与生产者的对话,调节图书市场的供给结构与调整生产者的分工与生产计划。因而,先有受儿童喜爱的《寄小读者》,才有《再寄小读者》与《三寄小读者》,才有儿童文学作家冰心;先有儿童读者中的“皮皮鲁热”,才有鲁西西与乔麦皮的故事,才有“童话大王”郑渊洁。由此可见,阅读对生产的影响,并不表现在阅读者所欣赏的那件作品上,而是表现在下一件作品的生产上。那下一件作品可能出自同一位作家之手。形成创作系列;或是他人的摹仿之作,形成创作团体或流派,也不论其文学价值是高是低。其生产动机,都是阅读者——儿童创造出的“新的生产需要”,它直接要求生产者适应儿童读者这一阅读接受主体需要的性质,就成为儿童文学生产的内在动力。
上述对儿童读者阅读心理的三个方面的描述仍然是初步的、粗线条的,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儿童文学说到底是儿童能够阅读的文学。因而,研究儿童读者的文学阅读心理,不仅对儿童欣赏文学,而且对儿童文学的生产,都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每一位对社会、对儿童有责任感的人,尤其是教育者与儿童文学工作者,都应该去认真研究,一方面供给儿童符合他们阅读兴趣的文学作品,一方面指导他们正确地选择适时阅读的健康作品,让儿童读者的文学阅读真正成为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有力一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