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儿童故事?
故事,本指叙事性文学作品中一系列有因果关系的事件。由于它循序发展,环环相扣,构成有吸引力的情节,所以又称故事情节。故事指文体时,属于散文的一种,所以又称叙事散文。它侧重于对事件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而对人物性格较少作细致的刻画。它和小说有相似处,又带有“说话”的特点,既可以由说故事人讲述,也可以由自己阅读,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文学形式。
儿童故事是指适合儿童读和听的那一部分故事,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包括神话、传说、寓言、童话、笑话等,凡一切适合儿童听读的带有故事情节的散文作品都叫儿童故事。狭义的儿童故事指除上述体裁外而具有故事情节、可供儿童读和听的文学作品。
二、儿童故事在儿童文学中的地位
儿童故事与童谣一样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因为它同样是在人民口头创作中孕育发展起来的。孩子们都是天生的故事迷,他们总是围着大人恳切地提出要求:“给我们讲个故事吧!”等到他们识了字,就会到处搜罗故事来读。正因为有儿童的阅读需求,各种各样的故事也在阅读实践中愈来愈成熟、愈来愈丰富完善,其创作手法也日趋多样,形成了较为定型的神话故事、传奇故事、历史故事、动物故事、生活故事、科幻故事、文学名著故事等等。可以说,故事是孩子们接触最早最多的文学样式,他们爱听爱读,好的故事使他们经久不忘,终生受益。
儿童故事之所以博得儿童青睐,是因为它以情节见长,跌宕起伏,讲求故事性;加上它在表现手法上特别强调设置悬念,使读者、听众感到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还有语言表达上口语性强,节奏明快,富于动感。这些都十分切合儿童好奇、好动、爱探究、爱幻想等天性,对他们有极大的吸引力。
儿童故事与其他儿童文学体裁相比,也有着它毫不逊色的传达优势。与小说比,虽然它较少刻画人物和描绘环境气氛,但它以极简练的笔墨勾勒人物和渲染环境,它的悬念、口语、节奏等,则比小说更能吸引儿童。与童话比,它不像童话那样想象奇特丰富,但也有艺术夸张和虚构,然而它显得比童话更合乎常理,使儿童觉得真实可信。与戏剧影视相比,它可以不受具体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读与讲。与科学知识性读物比,它更能让儿童在繁重的学校生活外获得一方乐土,可以不假思索地袒露天性,获得心灵的解放与情绪上的愉悦。所有这些,都是其他文学形式难以替代的。
三、儿童故事的艺术特征
儿童故事不仅儿童喜欢,而且大人也喜爱,其艺术魅力主要来自儿童故事所具有的三个方面的显著特征:一是故事性,二是趣味性,三是口头性。
(一)故事性
故事性是儿童故事最本质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故事的完整性。孩子们喜欢听那些有头有尾的完整故事,他们总是在期待着事件的结局。“后来呢?”“后来怎么样?”这是孩子们听读故事时不断发出的追问。与儿童审美思维的线性与直观性相一致,每则故事几乎都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注重事件的轮廓和完整,不求细节的详尽描写,更忌讳成段的议论或心理刻画,即便是必要的描画也十分简明,这些都为了使故事高潮与结局得以尽快到来。叙述也多用顺叙的手法,一层一层地展开情节,完整而有序地将故事完全打开,结局一般总是真、善、美战胜假、恶、丑的大团圆式。故事的完整性,还给儿童一种完美无缺的心理满足与美感享受。
其二,情节的生动性。由于儿童的注意力易分散和转移,平淡无奇的故事很难把他们引到作品的情境中去,必须有处在不断运动发展中的起伏跌宕的情节贯穿始终,才能引导小读者高高兴兴地读(听)到结尾。好的情节总是允许孩子们参与行动,感受冲突的发展,意识到高潮的出现,接受令人满意的结局。冲突是情节的源泉,也是故事中最扣人心弦与激动人心的地方。即使是幼儿故事,情节单纯,但仍不能没有矛盾冲突。儿童故事中的冲突可以是多方面的,包括人与人的冲突、人与社会的冲突、人与自然的冲突、人与自身的冲突等。
其三,悬念与闪回等艺术手法的运用。悬念最能激起儿童的好奇心。儿童都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心理,悬念的设置就是利用了这一心理来激起儿童的阅读兴趣。悬念的设置,还使儿童变被动的接受者为主动的参与者,使儿童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
闪回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故事中,不仅引起儿童的思索,情节也因此曲折而生动有趣。有时读者会对人物的背景产生疑问,或许对人物特定的行为方式感到奇怪,作者就需要中断故事,插入先前的事件。通过闪回,回答了在情节的逻辑发展中必须回答的问题,情节更生动,内容更丰富,感染力也因之更强烈。
(二)趣味性
趣味性是儿童故事的基础。趣味性在儿童故事的材料中,是最低限度的需要与必要的条件。儿童故事的趣味性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因素。
其一,心理因素。儿童故事中的想象、神奇、惊险与游戏性诸因素都是儿童故事投合儿童趣味的原因,尤其是描写儿童生活的故事,更是童趣盎然。当儿童有机会在儿童故事中再一次体验他们曾经经历过的事物时,就感到特别亲切,流露出一种浓厚的兴趣,于是产生情绪上的快感。这种由故事中所描绘的事物引起的阅读中的亲切感,是儿童故事趣味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二,美学因素。趣味是一种重要的美学范畴,其中最使儿童感兴趣的是幽默和滑稽。孩子们天性是乐观的,爱好幽默与滑稽。幽默与滑稽也就自然成为儿童故事趣昧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长篇童话故事《木偶奇遇记》中的皮诺曹,一撒谎就会猛长鼻子的形象,就极富滑稽色彩,孩子们对此很感兴趣。又如匈牙利作家约·奥尔的《九个中间挑选哪一个呢》,奇特的情节,风趣的语言,诙谐的格调,强烈的对比,形成浓烈的幽默氛围,全篇有一种喜剧色彩,孩子们在故事的娱乐品格里获得审美享受。
其三,艺术手法上的因素。神话故事中大量运用拟人与夸张来结构情节与塑造人物,民间故事中惯用对比与反复手法来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生活故事中悬念与闪回的艺术手法给读者带来的阅读期待,都极大地调动着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让他们饶有趣味地读(听)到末尾。
(三)口头性
儿童故事是可以用来讲述的,所以,它在语言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口头性,即通俗、明快、质朴,句式较短,没有生僻的词语,儿童生活气息浓。
叙述语言的口头性,即要求故事的语言首先必须与儿童所具备的听取语言的能力相适应,这在词汇、句法、节奏等方面既大大相异于书面的文学语言,又必须合乎儿童的言语表达习惯。但这种合乎又不是“娃娃腔”,而是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理解能力,对儿童语言进行选择、提炼而成的艺术化了的口头语。如意大利儿童文学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这本由一百个小故事组成的故事书,借一位三年级小学生安利柯的口来讲述,朴实又自然。
儿化韵的使用是儿童故事口语化的一个特点。儿化韵的语言符合儿童的欣赏习惯,儿童听来感到亲切与温暖。例如《狼来了》,故事中有一段是这样的:“大伙跑到小孩跟前一看,羊在乖乖地吃草。‘狼在哪呀?’大伙问小孩,小孩哈哈大笑起来。”孙敬修老爷爷在向孩子们讲述这个故事时,只是加了儿化韵,这一小小的改动却大大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试比较:“大伙儿跑到小孩儿跟前一看,羊乖乖儿地吃草。‘狼在哪儿呀?’大伙儿问小孩儿,小孩儿哈哈大笑起来啦!”讲起来顺口,听起来顺耳,并且讲故事人与听故事人之间的感情距离也因之被缩小了,亲切而有如临其境之感。
反复也是儿童故事口语化常用的表现手法,它可以加深读者对所叙事物的印象,也更能表达讲述者的感情。有时似自言自语,个中却情趣深长。如前苏联著名儿童文学家阿·托尔斯泰的《大萝卜》,一开头就通过反复来强化人们的愿望,引起儿童听读的注意:“一个老头儿种下萝卜,对它说:‘长大呀,长大呀,萝卜啊,长得甜呐!长大呀,萝卜啊,长得结实啊!’”反复的运用,还使故事有了一种诗意的美、回环的美、音乐的美和抒情的美。
四、儿童故事的类型
对儿童故事,可进行多种分类。从源头上分,有民间故事与创作故事两大类;从内容上分,可有神话故事、传说故事、民间故事(狭义)、动物故事、人物故事、历史故事、文学名著故事等;从表现形式上分,可有文字故事与图画故事。还可有其他的分类标准,而且每一子项又可以再细分。这里介绍几种重要的儿童故事类型。
(一)神话故事
神活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幻想故事。儿童故事范畴下的神话故事是指产生于原始社会,却能为今天的儿童理解与喜爱的那一部分神话。这些故事以不自觉的艺术创作方式和主观幻想的形式,反映了远古时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与自然界的关系和人类的社会生活。故事中的神、仙、魔、妖的形象都是非凡的,甚至十分离奇,但其基础是现实生活。人们创造神的形象,是歌颂超于一般的英雄人物,反映人们征服自然的豪迈精神与不屈服的斗争意志,实现人类伟大的创造精神。如我国神话中的盘古、女娲、燧人氏,希腊神话中的宙斯、普罗米修斯,希伯来神话中的亚当、夏娃等,这些神话形象都是勇敢无畏、自我牺牲精神的体现。
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的自我意识极为有限,人们认为自然界万事万物都同自己一样有知觉、有生命,反映在神话中,便是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成为有生命、有情感的存在,形成了高度形象化和人格化的神话世界。如许多民族的神话都把日月运行的自然现象说成是日神、月神驾车在天空巡视。
世界各民族都有丰富的神话故事,就其内容来分,可分为四类:
创世纪神话。包括宇宙起源、人类起源、自然界万物起源等类型。
自然神话。包括日月星辰神话、风雨雷电神话以及有关昼夜交替、四季变换等神话。
社会神话。包括人神相争、人神相恋、诸神争战、文化神话等类型。
动植物神话。有关动植物的起源、特征、习性的神话和人与动植物交往的神话。
由于儿童的心灵与人类童年时代原始人的心灵有相通的一面,他们都极富好奇心与求知欲,所以,神话故事与儿童的心灵最切近,各类神话都是他们喜闻乐见的。但考虑到今天孩子们的实际生活背景,一般供给他们最多的是创世神话、自然神话与动植物神话三大类。因为这些神话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幻想力。
(二)民间故事
这里的民间故事的概念是狭义的,特指神话之外,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和流传的那些富有幻想色彩或现实性较强的叙事作品。这些作品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生活、宗教信仰、道德观念和风土人情等等,被称为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在世代相传中,内容不断丰富,语言更趋流畅,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具有多方面的认识、教育价值。
民间故事长期流传,艺术表现上具有结构单纯、语言简洁、趣味浓厚、意蕴深邃等特点。而且,为适应儿童的欣赏和接受能力,多采用反复和对比的手法,使故事反复而有变化,质朴而又鲜明。
民间故事是最早的儿童故事。它是非清楚、爱憎分明、表现人民的思想情感和聪明智慧,颂扬无私的精神和高尚的品德,是世世代代哺育儿童健康成长的极好的精神食粮。
(三)动物故事
动物故事是最受儿童欢迎的故事,它指以动物或主要以动物为主人公的儿童故事。即通过描写动物的生活和行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生动有趣地讲解各种动物的习性、特点,或间接地反映人类社会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儿童故事。
动物故事原是民间故事的一种,产生时间很早。在人类还处在以狩猎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蒙昧时代,由于与动物接触最多,对动物的形态、习性、行踪等都有精细的观察,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要描绘这些动物的冲动。在语言未产生前,人们是在洞穴的岩壁上、树皮上、武器与用具上描摹动物形象和故事的。语言产生后,动物故事无疑有了更大发展。
世界第一本童话故事集——大约成书于公元2世纪到6世纪的《五卷书》就是一部动物故事集。然而,只是到了20世纪,动物故事才大为兴起,成为读者面最宽泛的儿童文学品种之一。这首先是因为动物故事能激起、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符合并适应他们身心发展的需要;同时,儿童还可以通过以各种不同性格的动物组成的鸟兽世界来了解人类世界。动物比神话中的仙女要更真实可信,所以,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动物故事总是儿童的最好的故事。”
动物故事大体有两种类型。一是解释与描绘动物性格型。这类动物故事的民间文学性质十分突出,如瑞典的《猛禽为什么不伤害孵卵的母雁》、英国的《花豹身上为什么有花斑》、日本的《金色的脚印》等。另一类是象征与寓意型。这类动物故事是借动物来比拟、对照人类,表达的是一种人类生活与社会关系的主题,一般都有较明显的教育与警训的意味。如任大霖的《芦鸡》、林焕彰的《燕子怨》、屠格涅夫的《小鹌鹑》等。
(四)生活故事
生活故事大都取材于家庭、幼儿园、学校的儿童生活,直接反映现实生活,仿佛在讲儿童自己和他们身边发生的事,有一种真实感和亲切感,能引导孩子们对照自己的思想行为,认识和思考自己的生活,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将生活故事称作儿童最直接的“生活教科书”。
生活故事对儿童的影响力,不仅在于所写内容是他们所熟悉的,还因为这是作家根据儿童心理与成长的需要从儿童生活中精选素材并加以艺术典型化的。它一般具有下列特点:①突出体现孩子们积极向上、纯真美好的思想情感;②富有幻想色彩的生活情景;③以小见大,富教育于娱乐之中;④情节、结构完整,单纯而有曲折;⑤富有儿童情趣。
(五)文学名著故事
文学名著故事是指对中、长篇文学名著进行改写(缩写)而形成的故事。被改写的名著不限于儿童文学,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它是为便于少儿读者阅读而重新制作的,如英国玛丽·兰姆姐弟为孩子们改写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按照儿童阅读心理和阅读需求对文学名著进行改写,以更适合孩子们阅读接受。通过对名著有目的的改写,让更多人花很少时间就能读到它,是普及文学名著的好办法。当然,这并不能代替读原著。名著故事的功能在享受故事本身的同时,应该引起读者搜读原著的浓厚兴趣,让人感到不读原著实在是一大遗憾。
五、怎样走进故事天地
欣赏儿童故事的具体途径多种多样,根本一点是要认真体会故事情节的发展,因为儿童故事的最大特点是以情节取胜,既重视情节的完整性,又重视情节的曲折性。
所谓情节即作品中所描写的一系列有因果关系的具体事件。由于它循序发展,环环相扣,构成有吸引力的故事。故事情节的发展一般经过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步骤。绝大多数的儿童故事是按照情节发展的先后来讲述故事的,这种讲述方式容易引起儿童“后来呢?”“后来怎么样了?”的心理反应,使其情感不自觉地参与其间,直到故事结束才舒一口气。有些作者为着表现主题与人物的需要,或者造成一种特殊的阅读情境,采用倒叙或部分倒叙的方法,将后发生的事情先写,造成强烈的悬念,刺激读者的阅读欲望,这类故事特别能吸引人。但读者在阅读完全部文学后,在他的脑子里会自然而然地将所发生的故事还原到正常的先后顺序,对故事全过程有一个完整的把握。
情节本身是由一系列有因果联系的事件所组成,但这些事件在作品中如何安排,表现为作品的结构。一般来说,运用最多的是时序结构,即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自然进程和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安排故事结构,故事中没有倒叙、插叙,完全依据事件的产生、发展、高潮、结局来安排。即把几个有内在联系的事件串联起来,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故事。比较复杂的故事也可以设置双线结构,即两条线平行或交叉发展相互补充,共同组织一个故事。还有三迭结构,即以“三”为标志的情节安排方式,如写事件,往往三起三落,三次反复;如写人物,往往三兄弟、三姐妹,在童话和民间故事中往往是三件宝、三斗法、三难题等。故事结构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结构的方式是由表达情节的需要来决定的。因而,读故事时注意作品的结构形式,并由此体会故事情节的发展,就能走进作家所描绘的故事天地,与作家一起最终完成故事的创造。
毫无疑问,要很好地欣赏一则故事,需要多方面的知识而这些知识的获得又有赖于多读故事。熟能生巧,读多了,熟悉了故事这一文体的性质,有了丰富的阅读经验,自然就能体会出故事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