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童心密码——为孩子选择文学 §儿童文学的欣赏、批评及阅读指导

一、儿童文学欣赏

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儿童文学欣赏是人们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时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是由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引发的一种艺术思维活动和审美活动,是对儿童文学作品整体性的感受、体验和认识。

(一)儿童文学欣赏的特点

儿童文学的欣赏主体主要是儿童,但也包括儿童文学作者、评论者、教师和家长等成人。

欣赏以阅读为基础。儿童文学欣赏因其欣赏主体儿童读者阅读接受的特殊性,也表现出鲜明的欣赏个性。

首先,儿童的文学欣赏水平有限。有待进一步学习和提高,因而也需要教师、家长或其他成人的适当指导。因为文学欣赏的能力,即文学的审美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真正的审美活动,是需要感知、想象、情感、理智等多种因素参与的复杂的心理过程,是需要有文化修养和生活经验参与的高级的精神活动。因而,处于审美发展阶段的儿童欣赏水平还未达到这一高度。但同时我们又必须看到,儿童的文学欣赏水平又是在不断地得到发展和提高。

其次,儿童的文学欣赏方式有其特殊性。与其感受性阅读方式相适应,他们对作品的欣赏偏重于直观感受,注意作品中的形状、色彩和声音,对“新、奇、动”的人物形象以及故事情节特别有兴趣;而对那些抽象的、理性的阐述,往往没有兴趣,甚至产生反感。

第三,情绪化。易于情感投入,一般来说,欣赏者总会与被欣赏者保持一定的审美距离,这样的欣赏结果比较客观。儿童则不然,他们更容易动情,一旦进入作品,他们会情不自禁地参与到作品中去,自己扮演一个角色,甚至忘记自己是在虚构的作品中,不仅将一切信以为真,而且还会对周围发生的一切说三道四,有的儿童还会为作品中人物或喜或悲的命运,或而开怀大笑,或而放声痛哭。而这类情形在成人欣赏者那里是很难见到的。

第四,善于模糊解读。由于儿童的文学能力相对较低,在欣赏作品时,儿童大多会主动跳过自己不感兴趣或一时弄不明白的地方,并按照自己的阅读体会,对整个作品进行模糊处理,脑子里对作品有了大致的、不甚明了的模糊印象。这种“不求甚解”的欣赏方式,显然只能停留在作品中那些容易被感知的部分,或者说感知的主要是作品的语言层和语象层,而对意味层的体味就很不够。但这种模糊解读却让儿童获得一种朦胧的整体的审美感受,既满足了好奇心,也满足了情感上的渴求。

第五,富于创造性。由于儿童习惯于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解释外部世界,他们往往能够发现作品中连作家本人也没有想到的内容,甚至会发生儿童的发现与作家的创作初衷完全背离的情形。本来,文学欣赏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而儿童的创造性往往更情绪化,更幻想化。这也就是他们为什么对作品的评价往往与成人不尽相同的原因之一。

(二)儿童文学欣赏的意义

首先,儿童文学欣赏是儿童文学审美价值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没有欣赏,就没有审美判断。然而,文学作品不是科学著作和教科书,它需要阅读者投人情感、想象与联想,概念、推理的逻辑思维不是开启文学殿堂的钥匙,因为文学欣赏不是简单判断谁是谁非、谁对谁错。所以说,没有欣赏,不仅作家在作品中表达的情思不能传达给读者,作品成了“废品”,而且读者也无法享受到文学审美的愉悦,文学价值也便无从实现。

其次,儿童文学欣赏是沟通作者与读者的桥梁。一方面,作家必须借助于欣赏才能使自己的作品对读者发生影响;另一方面,读者又将对作品的评价、反应反馈给作者。读者与作者还可以就欣赏中出现的问题展开讨论,其结果,一方面有利于提高读者的欣赏水平,另一方面又有利于提高作者的创作水平。

第三,儿童文学欣赏有利于培养儿童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出能够欣赏文学的儿童读者。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鉴赏美的大众,以优秀作品为对象的儿童文学欣赏便是提高儿童读者欣赏水平的重要途径。儿童读者在欣赏中学会欣赏,不仅发展了他们的审美能力,而且有利于养成他们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第四,儿童文学欣赏是开展正常的儿童文学批评的基础。文学批评以欣赏为基础,是欣赏的发展与升华,不是建立在欣赏基础上的文学批评,只能是脱离实际的空谈,甚至让文学批评承担起其职责以外的非文学的任务。

二、儿童文学批评

(一)儿童文学批评的含义

“文学批评”中的“批评”源于希腊文,意为“判断”。广义上说,批评就是判断。儿童文学批评是以儿童文学欣赏为基础,在一定的文学理论指导下,对儿童文学作家作品及有关文学现象进行审美判断(分析、评论)的实践活动。

文学批评与文学欣赏密不可分。批评是以欣赏为基础的。人们在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过程中,获得了审美感受,同时也获得了审美理解。人们总会在文学欣赏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领悟、有所判断,并形成整体上或某一方面、某一点的评价,这就是文学批评。从这个意义上说,欣赏中就贯穿着批评,欣赏者就是批评者,只不过有的自觉,有的不自觉;有的见解深,有的见解浅;有的上升到理论,有的未上升到理论;有的形诸文字,有的未形诸文字。我们平常所说的文学批评,主要是指一批“超级读者”在细心研读文学作品后作出的理论的形诸文字的批评。所谓“超级读者”,是由于这批读者一般受过专业训练,某些方面可能比一般读者看得更为全面、深刻和具有代表性,人们一般称他们为批评家。

批评家的批评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批评,即专业文学批评,它与文学欣赏的区别就更明显了。如果说文学欣赏比较随意、主观和感性,那么文学批评则要求更多的严谨、客观和理性。文学欣赏主要从作品中获得审美感受和审美启悟,因而对欣赏者来说又是一种审美享受;而文学批评则只是把这种审美感受和审美启悟作为基础,来做进一步的理论活动,是一种专门的文学理论行为,担负着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方面研究作品的成败得失,总结创作经验,阐发创作规律,促进创作繁荣;另一方面又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和欣赏作品。

这样看来,儿童文学的批评主体主要是成人。儿童读者几乎不具备专业文学批评的素质,因而在专业批评外,还有一个非专业的批评——群众批评群体的存在。专业批评与群众批评相互补充与促进,共同构成了文学的批评活动。

(二)儿童文学批评的态度及其标准

1.儿童文学批评的态度

儿童文学批评的态度是针对儿童文学批评家而言的。有什么样的批评态度,就有什么样的批评,也就有什么样的文学产生。诚如鲁迅所说的:“必须更有真切的批评,这才有真的新文艺和新批评的产生的希望。”这“真切”二字,就是指批评的态度。

儿童文学批评的态度主要有思想与艺术两个方面。所谓思想态度是指批评家对儿童文学这门学科及批评这一职业的态度。

首先,真正的批评家必须认识到儿童文学不仅仅是供孩子娱乐的文学,更是“争取未来一代”(安徒生语)的神圣而光荣的事业。儿童文学批评是这一事业中重要的一翼,是以充分理解艺术家或作家在自己作品中所遵循的规则、深刻研究典范的作品和积极观察当代突出的现象为基础,揭示文学艺术作品的美和缺点的科学。批评家的任务不但是剪除恶草,还得灌溉佳花——佳花的苗。

其次,真正的批评家还必须认识到批评还是文艺斗争的一种武器。他必须懂得“凡是批评别人的人是与所批评的人完全享有同样的机会的。这是因为一个人既然根据某些材料说出自己的结论,那么他自己也会时常受到别人来评判和检验他的意见是否公正,是否切实”。也就是鲁迅一再强调的,“批评如果不对了,就得用反批评来抗争,这才能够使文艺和批评一同前进”。

第三,批评的诚实品格,必须靠作家与批评家来共同培育。真正的批评家,他必须尊重作家的人格与劳动;他必须“知人论世”,好处说好,坏处说坏,不搞任人唯亲。尽管作家的作品被批评家所喜欢、所称道是值得高兴的,但是既为批评家,并不是以讨得作家的喜欢为任务,他的责任是要正确地判断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价值,告诉作家写得好和写得不好的地方,与作家一起分析原因,寻找出路。如果没有这样的批评态度,也就不能期待儿童文学会有优秀的、独创性的作品产生。

所谓艺术态度是指批评家必须把儿童文学作品作为一件艺术品来批评。

第一,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去评论作品,都要坚持同一原则,即以文学价值作为基本准则。文学价值是在众多的作品中选择作品的基本尺度。批评家有责任去帮助儿童读者从作品的主题和内容上辨别出作品健全,寻求出那些具有永久性文学价值的读物,将它们永远留在儿童文学的园地里。

第二,真正的批评家决不会轻视技巧的价值。纵使思想如何好,但如果表现技巧不好,也算不上是好作品。文学的艺术价值在于技巧而不全在思想。技巧是评判作品优劣的最重要的客观标准之一。

2.儿童文学的批评标准

批评标准是批评态度在批评中的实践。评价和衡量文学作品的得失优劣,总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尺度。这个尺度主要有三个方面:

其一,文学价值。儿童文学是文学,文学批评必须首先忠实于儿童文学这一本质。这一本质表现为以诗的特质贯注于儿童文学作品之中,包括语言文字的运用技巧和以语言文字为媒介表达出的意味两个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看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否鲜明、生动,作品是否具有形式美,作品的语言是否具有艺术表现力。

其二,认识价值。儿童文学是儿童的精神食粮,优秀作品应该告诉孩子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儿童在阅读之后,不论在心理,还是在行为方面,都会受到若干良好的影响。优秀作品能够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具有导引儿童向上的潜力。具体来说,是看作品是否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看作品是否有利于儿童美好道德情操的培养,是否有利于儿童知识面的拓宽和儿童求知欲的激发。

其三,趣味价值。儿童文学作品必须符合儿童的审美情趣,反映儿童的精神世界,具有儿童情趣。具体来说,是看作品是否真实地描写了儿童内(精神)外两面的生活,是否与读者的年龄段相吻合,带给他们阅读的乐趣。

优秀的儿童文学应该禁得起上述三个方面的检验,而且文学价值、认识价值、趣味价值三者是有机地结合在一部作品中,之所以分列三个标准,只是便于批评家取作品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作为自己批评的对象。真正有识见的批评家,他必须首先把文学的判断和个人的好恶、关系的亲疏完全切开。因为我们所需要的批评,并不是盲目地把所有儿童读物都捧为好书而替出版商做广告。我们需要的是明确地分辨好的作品和不好的作品,只有这样的批评,才能对作家的创作具有指导作用,才能有利于儿童读者欣赏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儿童文学理论的建设。

三、儿童文学的阅读指导

(一)儿童文学阅读指导的意义和内容

儿童期的阅读对其成长有着重要意义。高尔基曾不止一次谈到童年时代书籍对他的教育、启发与鼓励。他说:“每一本好书就像阶梯的一小级,每攀登一级,我就愈脱离动物走向人——走到更美好的生活的理想,到达对于这种生活的渴望。”而一本内容不健康的书,就会毒害儿童的心灵,甚至会毁了他们的一生。所以,供给儿童优良读物就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因为儿童自己还不完全具备选择优良读物的能力,而阅读没有经过仔细选择的书,对他们的成长来说,有时比不阅读任何书更坏、更有害。

儿童期是儿童集中受教育学文化的时期,而语文学习是他们最基本的课程。语文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他们对其他课程的学习,而以文学欣赏能力和读写能力为基本内容的语文能力的培养,光靠课堂语文教学是不够的,必须得到课外的文学阅读来辅助和补充,而儿童文学作品以其审美的品质、生动的形象、优美的语言以及寓教于乐的品格,自然成为儿童最好的阅读材料。因而有经验有远见的语文教师(或家长)总是十分重视并鼓励儿童多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并积极地向他们推荐图书,并热心给以辅导。

儿童文学阅读辅导的主体是成人,以教师和家长为主。阅读辅导的重点在读什么书和怎样读书。

儿童应该读哪些书?如何恰当而及时地给儿童推荐他们真正需要并且喜爱的文学作品?这是阅读辅导者首先遇到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一要了解儿童读者的阅读心理,二要了解个体儿童读者的阅读兴趣。

一般来说,儿童读者阅读文学作品的动机,不是要去受教育,学知识,而是要去寻找快乐、他们读完作品后也大多以“好玩”、“没劲”来评价。因而,儿童最在意的是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能否得到娱乐和消遣,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快乐原则”。具体来说,供给儿童的文学作品在内容上应特别重视是否具有以下特点:

1.主题乐观、向上,基调轻快、明朗;

2.充满人道主义的温情,能够让儿童在阅读作品时感觉到自己是在被一种发自内心的爱所爱着,有着一种慈母般的温暖与情愫:

3.寓教于乐,让儿童在情感的共鸣中不知不觉地得到某些启发与教益;

4.富有儿童情趣,以儿童的思维、情感、目光与理解所写成的作品;

5.情节起伏跌宕,引人入胜,能够吸引儿童读者一口气读到卷末。

然而,由于儿童在家庭、学校、社会中大都处于一种被教化的地位,儿童读物的获得往往经过成人之手才能到达儿童那里,所以,成人在为儿童推荐文学读物时,除考虑上述作品本身的因素外,还要尊重儿童自己的选择,因为儿童不仅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人,而且每位儿童的文学兴趣与文学能力也有差异,成人应该因材施教。

“儿童读者”是一集合概念,是一类读者的总称。包含在这一群体中的不同个体,不仅处在不同的接受层次上,而且还在不断发展变化着,其阅读文学的兴趣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表现出显明的个体差异。而引起个体差异的因素主要来自五个方面,在对儿童进行阅读辅导时,必须加以充分注意。

(1)年龄因素。年龄不仅说明生理、心理的发展程度,也表明受教育的程度。处于同一个年龄段的儿童,比如小学生,又有低年级(一、二年级)、中年级(三、四级)、高年级(五、六年级)之分。所以,在一些儿童文学发达的国家,还有面向不同年级的文学读物。

(2)先天因素。每个儿童的先天条件都是有差异的。有的人左脑较发达,长于逻辑推理,适宜科学研究;有的人右脑较发达,长于形象思维,有艺术方面的优势。

(3)性别因素。与先天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另一因素是性别因素。性别不同,生理条件与心理环境自然也随之有差异,而人类两性分工上的差异及其因性别而形成的风俗惯例与文化背景,又规定着各不相同的性别角色与性别期待。表现在文学上,男孩一般比女孩更喜欢科学、发明、运动和冒险等方面的故事,女孩较男孩更喜欢家庭生活故事、浪漫风格与温馨情调的作品。

(4)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决定儿童对读物选择的层次。一般来说,智力较高的儿童比智力次之的儿童,在阅读兴趣上更广泛,更主动,而智能较低的儿童不喜欢读幽默故事。

(5)环境因素。主要指儿童所处的家庭文化背景。父母对文学的好恶态度,直接影响到孩子对文学的感受。不难想象,同一年龄的儿童,生活在对儿童文学有不同理解的家庭中——认为文学是儿童正当的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和认为儿童阅读文学作品会影响文化课学习——他们的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会相距甚远。

(二)儿童文学阅读指导的步骤和方法

儿童文学阅读指导应该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学欣赏活动或文学普及活动,其基本步骤有六:

1.了解儿童的阅读现状及他们的阅读需求,对儿童现有的阅读能力与阅读条件做出基本的评估,做到心中有数。

2.根据儿童的需求,或配合儿童语文课的学习,向儿童推荐或与儿童一起选择合适的文学作品。

3.对作品的推荐和介绍。目的是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为更好地阅读作品做准备。内容可包括作家作品及相关背景材料、作品的影响等。同时还可以选取作品的片断,作阅读示范,向儿童介绍一些具体的阅读方法及阅读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4.与儿童一起阅读。在家庭中,父母长辈可参与到孩子的阅读中去,一面阅读,一面交流,既给孩子释疑解惑,又引导孩子去欣赏、思考。在学校,教师可利用阅读课,与学生一起欣赏,主要是教师引导、启发,让学生自己去完成阅读。

5.组织作品评论。在阅读的基础上,让儿童对作品作出他们自己的评价。评价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在学校高年级学生中,还可组织写读后感和评论文章的比赛,将文学阅读与文学欣赏及文学批评三者结合起来。

6.巩固阅读效果。可以将优秀的读后感和评论文章推荐发表,鼓舞儿童的阅读行为。同时,还应总结阅读方法上的得失,为下一次阅读提供经验。此外,还可以开展根据原作进行改写、改编的文学创作活动,进一步提高儿童的文学能力。

儿童文学的阅读指导过程及其步骤,不是固定的模式,可视具体情况灵活进行,目标只有一个,帮助儿童更好地阅读、理解、欣赏文学作品。对于儿童文学阅读指导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以下几点:

1.对话式。用于个别指导,如师生对话、问答、谈心、咨询等。

2.讲课式。用于集体指导,如专题讲座、辅导报告、阅读指导课等。

3.讨论式。用于群体阅读后的专题讨论或读书评论,如开展辩论比赛等。

4.展评式。用于图书的推荐和读书成果交流,如新书展览、读书笔记展览等。

5.表演式。用于检查、汇报、交流阅读成果,如故事会、诗歌朗诵会、读书演讲会等。

6.竞赛式。用于推动群众性读书活动,如红领巾读书评书竞赛等。

7.组织式。用于指导儿童群体进行读书活动,如建立班级图书角、组织儿童文学阅读小组、创办读书小报等。

8.文字指导式。通过板报、专刊、简报,以书目、索引、文摘、书评、综述等文字资料,指导儿童阅读。

至于阅读一部儿童文学作品,可有以下17种具体方法供选择:

1.查工具书;

2.抓重点;

3.善于联系(上下文、生活等);

4.从事实(材料)中看思想(品质);

5.再造想象(把话变成画);

6.边读边提出问题;

7.圈点勾画,以笔助思;

8.分段,概括段意;

9.列提纲,理思路;

10.概括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11.分析常见的、最一般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

12.朗读;

13.复述;

14.背诵;

15.精读;

16.略读;

17.品读(鉴赏)。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