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诗是儿童文学中文学性最强的种类之一。它是指为少年儿童创作、切合他们的心理特点、适合他们阅读欣赏的一种诗歌形式。
一、儿歌不是儿童诗
茅盾在《对儿童诗的期望》一文中说过,“儿童诗是新生事物”,“在百花园中,儿童诗是个嫩芽”,又说,“儿童诗也是最难写好的,它不是儿歌,而是儿童诗”。可见,儿童诗的历史还不太长,它是从本世纪初的五四新文学以后的自由体新诗中演变发展出来的——由于自由体新诗明晓浅白的语言、自由无拘的韵律,很快受到当时儿童文学创作者与爱好者的青睐,儿童诗也就应运而生。但这样说,并不否认在此之前已经有骆宾王的《鹅》、孟浩然的《春晓》和李白的《静夜思》这些为历代儿童所乐于诵读的诗作。
儿歌的历史非常悠久,古老的民间童谣已为儿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和比较定型的表现形式。而儿童诗形成的历史要短暂得多,它没有可供直接运用的经验,只能从古代诗歌和外国诗歌中汲取一些适宜的艺术营养,同时又从儿歌中借鉴一些表现形式,进而运用白话自由体进行新的创作,其难度自然要大得多。
儿童诗不是儿歌,但这并不等于说二者风马牛不相及,相反,它们的关系甚为密切。它们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种儿童文学样式。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诗歌大国。古人将诗与歌的区别概括为“诗言志,歌咏言”。从语义上说,诗是能唱的歌。当然,在一般的文学体裁分类中,诗与歌已不再泾渭分明,诗歌是多种诗体文学的通称。而我们在儿童文学中将儿歌与儿童诗作为两种文体来看待,这不仅仅因为两种诗体文学的区别,还因为它们在读者对象上的差异。
儿歌不是儿童诗,因为二者主要有以下区别:
从欣赏对象看,儿歌比较适合于学龄前期的儿童,他们不识字,主要靠听觉来接受。儿童诗适合学龄期儿童阅读,尤其是一些篇幅较长的朗诵诗和叙事诗,少年读者更为喜爱。
从思想内容看,儿歌浅显单纯,有些儿歌并不一定有完整的内容和明显的教育意义,如一些摇篮曲和游戏儿歌等;有的主要是用于语言、思维训练的,如绕口令等。儿童诗的内容则较为丰富,反映生活的面较广泛,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也开始在诗中出现。
从表现形式看,儿歌在词语运用上讲究顺口自然,且有“俗味”,而儿童诗遣词造句在晓畅浅白之中多一些“稚趣”,注重情感的纯度;儿歌讲究韵律节奏,注重语音外在表现形式上的音乐感,人称“半格律诗”,而儿童诗可以更自由,音乐美体现在诗意之中,人称“自由体”;儿歌的篇幅较短,结构简单,而儿童诗则不同,篇幅一般较长,有些叙事诗可长达千余行,结构相应也比较复杂,有的还有曲折生动的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
然而,这种区别又是相对的。儿歌和儿童诗之间的界限并非判然分明,它们都是适于儿童接受的诗歌文体,同时文体之间的渗透和融合在创作中也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诗化的儿歌或歌化的儿童诗屡见不鲜,这类作品往往又同时为儿童诗选和儿歌选所收录。
二、儿童诗的分类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儿童诗作出不同的分类。以作者分,有儿童写的诗与成人写的儿童诗;以语言形式分,有格律诗与自由诗——只是在儿童诗中,格律诗比例甚少;以表现手段分,有叙事诗和抒情诗两大类;以内容分,则有童话诗、寓言诗、科学诗、谜语诗、故事诗、讽刺诗等等。由于几乎所有的文学样式,都可以用诗的形式来表现,因此,人们往往更侧重于从内容的角度对儿童诗进行分类,同时又兼顾到难以用内容的尺度来衡量的诸如形式、结构等因素,这样就常把儿童诗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
1.童话诗。叙事诗的一种,也称诗体童话,在儿童诗中占有特殊地位。诗的形式与童话故事内容的结合,非常适合学前期、学龄初期的小读者。著名的童话诗有阮章竟的《金色的海螺》和普希金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
2.故事诗。叙事诗的一种,它与童话诗的区别仅在于它所讲述的是关于现实生括的故事。它往往对故事情节采用疏朗的、跳跃式的写法,情节简单而富于节奏感,形象传神而比散文体故事更富强烈的感情色彩。这类诗著名的有柯岩的《帽子的秘密》、任溶溶的《爸爸的老师》和雨果的《在街垒上》等。
3.抒情诗。相对于叙事诗,抒情诗以直抒胸臆、咏叹情思为主要特征。其包括两类:一是站在儿童的立场上,抒发儿童的情感,如刘倩倩的《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另一种是以成人的口吻表达对儿童的情思,或对自己童年时代生活的追忆怀恋。智利女诗人米斯特拉尔的《忧虑》,以委婉缠绵的诗句,倾诉了自己对女儿的真挚深沉的爱,便是从成人角度咏叹情思的儿童诗佳作。
4.讽喻诗。以批评、规劝为目的具有明显教育意味的儿童诗。这类作品针对少年儿童生活中的某些不良现象或他们自身的一些坏习惯进行批评,或直写他们的错误行为及后果,或巧指他们的某些缺点,或有意夸大其不良习惯及可笑的结局,于巧讽暗喻中指明正确的方向。讽喻诗带有明显的诙谐调侃,却又常是温和的热讽,能使小读者在笑声中警觉、沉思,不由自主地自我审视,从中得到启示。如关登瀛的《我把那只蓝蜻蜓放了》、捷克奈兹瓦尔的《我要生起气来》、英国安·泰勒的《爱瞎鼓捣的玛蒂》等。
5.科学诗。以诗的艺术形式来描绘科学现象、反映科学规律、赞颂科学精神,其内容类似于科学小品,其目的主要在于普及科学知识、培养读者科学的人生观,例如高士其的《我们的土壤妈妈》、戴巴棣的《大自然的语言》等。
除上述五大类以外,还有散文诗(如泰戈尔的《纸船》)、寓言诗(如克雷洛夫的诗体寓言)、朗诵诗(如尹世霖的儿童朗诵诗)等其他文体特征的儿童诗。
三、儿童诗的五大特征
作为诗歌的一个品种,儿童诗有它自己的诗类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抒发儿童的情感。儿童诗是具有儿童灵魂及儿童意识的诗。这一点,儿童作者写的诗是不言而喻的,像中国小朋友刘倩倩的《你别问这是为什么》、马来西亚小朋友陈利惠的《不乖的妈妈》,就是儿童情感的自然流露。成人创作的儿童诗,绝大部分是以儿童为描写对象的,写的是儿童心理、儿童情趣、儿童幻想、儿童生活,即使所写的是童话故事、寓言,对事物及其意象的表现,也都是容易为儿童心灵感应、容易引起儿童读者的共鸣。优秀的儿童诗都具有这样的品质,如郭沫若的《满天星》、柯岩的《帽子的秘密》、意大利罗大里的《一行有一行的气味》、德国海涅的《我们那时是小孩》、俄国普希金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英国戴维斯的《放学》和英国华兹华斯的《我们是七个》等。
2.具有儿童情趣的独特意境。这与第一点是紧密相连的,儿童对事物与现象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认识。诗人展开独特的想象,将儿童活泼的天性与率直纯朴的稚气灌注其间,使诗篇童趣盎然,给读者美的享受。这类作品可以举出一串长长的例子,像金逸铭的《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格鲁吉亚顿巴泽的《凯蒂诺,你猜猜》、捷克奈兹瓦尔的《我要生起气来》、俄罗斯马尔夏克的《笨耗子的故事》、英国斯蒂文森的《我的影子》等。
3.优美的语言和流畅的韵律。诗的语言特点就是精炼、优美,儿童诗的语言尤其要做到流畅而优美,这不仅仅是诗歌本身的要求,也是儿童读者的需要。因为流畅而优美的语言,不仅读来上口,易于儿童接受诗,而且还在潜移默化地培养着儿童的语言能力。因而那些晦涩朦胧的语言,在儿童诗中是不应该有的。此外,流畅而优美的语言本身也就构成一种诗的内在节奏,使诗歌具有一种韵律美。韵律美的外在典型形式是押韵,还有长短句的交替和回环反复等手法的运用,都会大大增强儿童诗的音乐性。而就其本质来说,韵律美即节奏美,正如大诗人郭沫若所说的:“节奏之于诗,是她的外形,也是她的生命。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论节奏》)特别是唱的儿童诗,就更加看重诗的节奏,因而对语言的优美与韵律的流畅就有更高的要求。如郭风的《油菜花的童话》和任溶溶的《爸爸的老师》、保加利亚伐佐夫的《读吧,小牧童》、南斯拉夫鲁凯奇的《贝尔格莱德出了乱子》等。
4.鲜明的形象性。儿童是通过形象、色彩、声音来感知世界的,而色彩、声音也可以说是具体的形象,因为儿童思维的特点是形象思维,这就是优秀的儿童诗都具有鲜明的形象性的根本原因。在抒情作品中,形象性集中在抒情主人公身上,如日本河井醉茗笔下的交让木(《交让木》)、俄罗斯莱蒙托夫笔下的孤帆(《帆》)等。而在叙事作品中,除人物外,还有可感可观的具体事物。如俄国普希金笔下的渔夫、金鱼、老太婆、木盆等。
5.健康向上的主题。写给儿童的诗,必须具有健康高尚的情感,这能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选材要严格,主题要积极,情感要健康,基调要向上。比如,冰心的《别踩了这朵花》和关登瀛的《我把那只蓝蜻蜓放了》,都在教育孩子们要爱护大自然的一草一木。菲律宾马丁的《生活的色彩是爱》、印度泰戈尔的《同情》、保加利亚安盖洛夫的《全球的孩子们,早上好》、俄罗斯阿吉姆的《你的朋友》、智利米斯特拉尔的《忧虑》等,礼赞的是爱——友爱、母爱、人类之爱。而匈牙利裴多菲的《我是匈牙利人》和英国司各特的《爱国心》抒发的则是朴素而崇高的爱国之情。伊朗巴哈尔的《人的装饰》、坦桑尼亚夏巴尼的《我们的错误》、波兰杜维姆的《人人为人人》以及法国艾吕雅的《自由》等,都传达了诗人的一种人生感悟及积极向上、不断追求的人生观。单纯幼稚的孩子需要牵引,而优秀的儿童诗则是他们可以依赖的老师。
四、怎样欣赏儿童诗
欣赏儿童诗,应该具备两个基本的条体:一是要有一定的儿童诗知识,也就是前文所介绍的儿童诗的概念、分类、特征等知识;二是要掌握一些欣赏的方法。方法是从前人的欣赏经验中总结出来的,虽说无定法,但其中却有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可以让初识诗歌者少走一些弯路,进入童诗的意境。
首先,反复吟诵,感知其中所传达的情感。诗的语言只是一种视觉符号,通过吟诵可以从语音的节奏里感知到诗人所传达的情感。比如,那些节奏明快紧凑的诗,抒发的大多是豪壮的激情;那些节奏平和舒缓的诗,抒发的又多为深沉婉转的情感。语音本身就是构成诗歌美感的重要因素,反复吟诵,就是要将诗歌声音层次的美凸现出来。正像音乐可以表达丰富的情感一样,读者从声音节奏的轻重缓急中,首先在情绪上被感染,或喜或怒或哀或乐,这就等于获得了进入诗歌意境的一把钥匙。
第二,想象与联想,再造儿童诗的意境。所谓意境,即诗人在诗中创造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用王国维的话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诗歌讲究的就是意境的创造,没有意境,也就不能叫诗。意境首先存在于诗人的心中,当将它写出时,便成了一行行语言文字的链条,意境暂时隐藏在文字背后。而当读者阅读时,这意境便又开始清晰地出现在他们的脑中,这是因为读者的想象与联想起了重要作用。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从看到字形,到读出声音,再到体会含义,这本身就是一连串的联想;更不用说语言的描写,不仅往往难以准确地表达诗人所要表达的意境,而且诗的语言的跳跃性,又经常留下一些“断裂”或“空白”,需要读者运用想象与联想去衔接和填补,才能再现美妙的意境。以台湾诗人林焕彰的小诗《蝉》为例,就能体会出想象与联想对再造意境的意义,全诗如下:
蝉的歌儿很好听,
可是要到夏天才唱;
它们喜欢赞美
金色的阳光。
蝉的歌儿很好听,
可是它们只爱在树上唱;
所以,一到了夏天,
树都变成了
会歌唱的伞。
这首小诗给人想象的空间很大。去年的蝉歌犹在耳边。孩子们期待着夏天金色的阳光,那时,“树都变成了会歌唱的伞”。一个“伞”字,匠心独运,写活了一种景观。树上有蝉,招来孩子们的翘望,人越聚越多,树便像是给人避雨的伞了。诗之妙处,在于它不着一“童”字,写的是蝉,却让读者仿佛见到一张张翘望的屏住呼吸的小脸,一双双搜寻的睁得溜溜圆的大眼,甚至可以想象有调皮的孩子想去偷偷取来捕蝉的网,又怕惊跑了蝉而招来同伴的责骂,于是也只能默然树下,听蝉的独唱。读者正是通过想象进入这首诗的意境的。
第三,品味诗人寄寓的情思。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是有他的情思要表达,所谓“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人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直抒心声,或将自己的情思不动声色地寄寓于所述的事件中。因而,在阅读时,就要认真品味。比如胡适的短诗《老鸦》,诗中所写的乌鸦是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都熟悉的不吉利的形象,但诗人却将其塑造成一只不迎合、不趋势、虽饥寒交迫仍独立不移的强者形象,这就必须联系当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来认识,其中深含的反对封建传统、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需要读者经过思考,才能慢慢领悟。如果将《老鸦》作为一首寓言诗来读,它所寄寓的“不具备讨好奉承的本事,就只好饿肚皮”的讽刺主题,也要从诗中老鸦的遭遇展开推想,才能得出。品味诗人所寄寓的情思,是诗歌欣赏的一个基本目标。情感的把握、意境的重建,最终都指向一个目标——了解诗人的情思,从中获得教益。虽然在每一个阶段又有其独立的欣赏意义,但欣赏应该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对于儿童读者来说,因其欣赏能力的限制,暂时只能达到某一个欣赏层次,这没有关系,因为随着能力的增强,层次也相应提高。文学欣赏中的拔苗助长,对孩子文学能力的养成,同样是十分有害的。
五、让孩子多读诗
让孩子多读诗,其实是有所指的。相对于孩子的是大人,主要是孩子的父母与老师。意思自然是希望他们能够将优秀的儿童诗推荐给孩子们,让孩子们有机会读到更多的诗。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说确实是一件大事情。
诗是感情的营养品。优秀诗歌所抒发的感情无论喜、怒、哀、乐,都是一种肯定的感情,它能从感情上打动儿童,使他们在感动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成为一个感情丰富的人。感情丰富的人,他对事物的感受力才强,并能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有精微的发现,这就是创造力。
诗可以“锻炼美的感觉”。高尔基在1935年给一个小学生的复信中就写道:“请读好的书,扩大自己的眼界,锻炼美的感觉。”并特别写道,“我劝您读普希金。”儿童诗是美的诗,它用从心灵中发掘出来的美,去陶冶儿童的情操。对于儿童来说,诗可以让他们从听觉训练开始,在优美的韵律中,使他们感受到一种怡人的音乐美。儿童诗是快乐的诗,它又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幽默感。而其中的抒情诗,又可以使孩子们具有温柔亲切的感情,使他们在沉思之中得到静谧的享受,在美的熏陶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具有“美的感觉”的人,他对事物的感受力才强,才能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美。
读诗还可以培养一种纯正的文学趣味。朱光潜在《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中写道:“一个人不欢喜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作一首诗看。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戏剧、散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大都在小说和戏剧中可能只是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而“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这些精辟的见解告诉人们,应该尽早供给孩子们优秀的诗歌,养成他们纯正的文学趣味,借以引导他们阅读其他样式的文学作品,从而得到很好的文学熏陶。
事实就是这样,愈早供给孩子们诗歌,孩子们就愈早从文学那里得到“感情的营养”,亦愈早成为具有高尚情操的人。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读到优秀的儿童诗,这也是有责任心的大人们应尽的一种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