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顾童年,就会发现儿童文学的踪影。狭义地说,在童年期接受的文学,就是儿童文学。每个人都是儿童文学的受惠者,不论是否意识到,文学与人生有着与生俱来的渊源。好的儿童文学作品超越了年龄界限,让人终生受益。
谈论儿童文学,自然会想到那久违的童年时光,想到和星星说话、跟月亮旅游,想到奶奶哼唱的童谣、爸妈讲读的童话,想到大闹天宫的孙悟空、迪斯尼的《狮子王》,甚至还在妈妈的肚子里,就已受到优美律动的文艺熏陶。
儿童文学就是童谣、儿歌,就是童话、故事,就是动漫、卡通,就是图画、音乐……
儿童文学存活在每个人的生命基因里,流连在每个人的童年记忆里,跃动在每个人的身边生活里,只是很多人不知道它的名字叫“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是属于儿童的文学,是文学大家庭中适合儿童阅读的那一部分文学。狭义地说,在童年期接受的文学,就是儿童文学。“文学”是共性,“儿童”是个性。在文学的视野里研究儿童的文学,把属于儿童的文学给予儿童。文学性规定了它的审美品质,儿童性规定了接受主体的特殊性。优秀的儿童文学首先属于儿童,同时属于所有人,是老少咸宜的文学,是让人受益一辈子的文学。(见图1)
举例来说,《西游记》在它产生的时代就被孩子们占为己有,成为我国传统儿童文学读物的重要遗产,但那时的《西游记》并不是被作为儿童文学作品来流传的,既不是为儿童而创作,也不是以儿童为主要读者,那时的社会还没有为儿童提供文学读物的意识。后人发现儿童对《西游记》故事的喜爱,把它从传统文学读物中挑选出来,按照儿童的文学趣味改编出版,这个儿童版《西游记》就摇身一变为儿童的文学。同为《西游记》,在文学审美性质上没有改变,故事事件没有改变,但在叙述方式、故事模式、情节编排、价值取向、语言选用等方面,都特别注意到儿童的接受特点,更富儿童情趣,字里行间跳动着一颗童心,流淌着一种童真,洋溢着一种童趣。童心、童真、童趣,就成为人们简单判断是否儿童文学作品的三大要素。
从儿童文学发生学的角度看,文学史家一般把是否发现儿童和是否有意为儿童创作,作为儿童文学从自发走向自觉的分水岭,也由此划分自发的儿童文学与自觉的儿童文学两种不同性质的儿童文学时代。两个时代虽然有前后之分,但不排斥有相互交叉的情况存在,即在自发的儿童文学时代出现极个别自觉的儿童文学作品,在自觉的儿童文学时代仍然存在自发的儿童文学现象。
以历史的、审美的、发展的眼光追寻儿童文学的前世今生,学界认为,它经历了由自发走向自觉的漫长历程。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国儿童文学,主要是指自觉以后的儿童文学,也就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发展起来的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指的不是单纯的具有儿童文学性质的文学作品,而是指具有独立文学品格与主权疆土的儿童文学独立王国的建立与成长,这段历史,从孕育、产生到发展,至今已经走过一百年的历史。
从文学史的角度看,儿童文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比较固定的文学形态,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儿童文学作品、承载作品内容的儿童文学样式与儿童文学学科。由此生发出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儿童文学运行系统,衍生出纷繁驳杂的儿童文学现象,造就了以儿童文学为职业的社会群体。(见图2)
儿童文学史作为儿童文学学科的一个分支,以所有的儿童文学现象作为其研究对象,核心是研究儿童文学作品,及其对儿童的意义。一部儿童文学史就是一部儿童文学作品的传播史,创作儿童文学作品的作家以及以其作品为核心生发的儿童文学现象,也一并成为儿童文学史的研究主体。儿童文学史家的任务就是在纷繁芜杂的儿童文学现象中,尽可能客观地发现并抓住那些在儿童文学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体现儿童文学本质的文学事件,寻找各事件之间的逻辑联系,挖掘各事件对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影响,从而真实记录儿童文学的发展历程,科学分析儿童文学的发展规律,辩证地总结儿童文学的发展经验,促进儿童文学的新发展。发一家之言,供百家批判,总结过去,更面向未来。
当下儿童文学的发展已经融入以创作与出版一对矛盾运动着的文化产业生产。儿童文学作品的产生,也不再只是作家个人的单一劳动,在精神产品生产的不同阶段,作家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以适应艺术生产规律的不同阶段被改造,作者、出版者与读者心中的儿童文学作品,因不同的对象关系具有质的规定性和差异性,儿童文学作品在创作、出版与阅读过程中的复杂性,又必须考量儿童受教育程度的阶梯性,这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儿童文学现象的理解,也增加了人们把握儿童文学本质的难度,使得不同研究者(读者)在对同一儿童文学现象进行描述和评判时可以各抒己见,从不同层面勾画儿童文学世界的多姿多彩。(见图3)
如上所述,儿童文学是文学大家庭中与成人文学相对应的文学概念,是属于儿童的自成一体的文学王国,其特殊性源自儿童读者的特殊性。以儿童年龄特征为标志的儿童发展阶段规定了儿童文学内容的可接受性,以儿童为读者并为儿童所接受的文学,成为现实的儿童文学。依据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有关规定,广泛意义上的“儿童”,是指0岁至18岁的未成年人;狭义的“儿童”则是指小学校里的学生,大约6岁至12岁。所以,从儿童发展阶段的特殊性来分,儿童文学又包括既相互联系又呈阶梯式演进的三个子系统:婴幼儿文学(0—6岁)、童年文学(儿童文学,6—12岁)、青少年文学(12—18岁)。儿童期是人生最重要的受教育时期,文学接受能力与受教育程度有密切关系,表现出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教育这一教育阶梯的同步性,儿童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规定了不同阶段儿童文学作品的美学特征。(见图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