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透过地理看历史 第十五章 深入塞北,直抵辽东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长城的走向。

燕山山脉的东端,一直延伸到了渤海。在燕山和渤海之间,有一条狭长的走廊,起点就是山海关,一直到锦州,再往东就到了辽河,辽河以东称为辽东,与之相对,所以这条走廊称为辽西走廊。

长城以山海关为起点,沿着燕山山脉,向西接上了阴山;然后南拐,接贺兰山,将河套围起来后,再折向西,沿着河西走廊的北沿,一直到嘉峪关。

这是主流的长城走向,不同朝代略有变动。比如战国时燕国控制了辽东,东部的长城就把辽河包进去了,一直到鸭绿江;明朝的时候丢了河套,中部的长城也跟着退缩到了榆林一带。长城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分界线。长城沿线修建了很多关塞来防守游牧民族的入侵,所以我们称长城以北为塞北。

在长城以北,西起阿尔泰山,东到大兴安岭,这一部分我们现在称之为蒙古高原,古人称大漠,或瀚海。这一部分南边,也就是沿长城以外,大部分是沙漠,往北是草原。大兴安岭以东,是东北平原。大兴安岭是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分界线,山岭之中有几条常年流淌的河流,这几条河流,也是连接两地的通道。其中最主要的河流就是西辽河,它的上游称为西拉木伦河,向西穿过大兴安岭直达蒙古高原,是草原民族进出辽东的主要通道。

在商周时期,中国人对这里一点也不了解,只知道这里生活着一些蛮夷,他们甚至笼统地称这里为鬼方,意思就是鬼住的地方。到战国的时候才发现,这里大致生活着三个大部落:北部的匈奴,大兴安岭的东胡,以及长白山的肃慎。中原华夏统称这些人为胡人,东胡也是因为在匈奴的东边而得名。这个时候,身处中原北方的燕国、赵国开始修筑长城,防止胡人南下而牧马。

周朝的时候,把中原文明地区称为华夏,此外就是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东夷在山东和两淮,后来逐渐融入华夏;南蛮以楚国和吴国为代表,也融入了华夏。但西戎和北狄,有一部分融入华夏,大部分被挤压到河套和山西北部,汇入了匈奴的阵营。

应该说,匈奴不是一个民族,只是一个部落联盟。华夏也不是一个民族,而是一个文明符号。民族的概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人传过来的。在此之前,中华文化里从来就没有民族这概念,我们所说的族,其实指的是文化。比如“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说的就是,咱们文化不同,想法肯定不一样。典型的例子就像朝鲜世宗大王推广谚文(朝鲜的拼音文字)的时候,两班的官员反对的理由就是:怎么能放弃华夏正统的汉字不用而采用蛮夷的文字呢?当时的上层社会都用汉字,至于谚文,顾名思义,就是用口语拼写的文字,底层人才用。

在中国进入春秋战国相互灭国兼并的时候,匈奴人也在草原上做着同样的事情。到战国末期,匈奴已经统一了漠北高原,准备南下而牧马了。

刚刚统一中国的秦国很强大,蒙恬用了三十万大军,大破匈奴,夺取了河套,并且沿着大阴山修筑了长城,把匈奴人挡在长城以外。

这个时候的匈奴日子很不好过,东面是东胡,时不时欺负它一下,西边有月氏,南面是秦国,都不是好惹的。但很快秦国亡了,陷于内部混战。匈奴出现了一个冒顿单于,赶上这个好时机,左右开弓,先打掉了东胡。东胡的残余分作两部分,北部的鲜卑和南部的乌桓。紧接着,匈奴又打败了河西走廊的月氏,迫使大月氏西迁。匈奴控制河西走廊后,紧接着控制了西域。然后趁中原内乱的时候,夺回了河套地区。这个时候,西起阿尔泰山,东到大兴安岭,北到贝加尔湖,南到长城,都是匈奴人的地盘。

再往后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刘邦白登山之围,差点丢了性命,文景之治,休养生息。一直到汉武帝出现,匈奴人的好日子就到头了。

前面提到过,东胡被匈奴打败后,残部分成两块,北边的叫鲜卑,南边的叫乌桓。汉武帝先吃掉了东边的乌桓,紧接着控制了西边的河西走廊和西域。没有后顾之忧后,就着手对付匈奴。漠北一战,匈奴元气大伤,从此漠南无王庭。

屋漏偏逢连夜雨,匈奴内部开始分裂。呼韩邪单于和他的哥哥郅支单于内讧,把匈奴分成了两部分,南匈奴和北匈奴。为了对付哥哥,呼韩邪单于倒向汉朝,主动提出和亲。我们知道的昭君出塞,就是嫁给了这位呼韩邪单于。在汉朝的鼓动下,呼韩邪单于领导的南匈奴不停地向北匈奴发起攻击。北匈奴抗不住,西迁到了康居,最后被陈汤灭掉了,一小股匈奴残部留在了阿尔泰山。

在北匈奴西迁后,蒙古高原上出现了权力真空。这个时候,留在大兴安岭的东胡的一支——鲜卑人一看就高兴了,马上西进抢占地盘。一个翻版的匈奴出现了。

汉朝逐渐衰落,鲜卑趁机发展。中国历史进入三国时期。鲜卑的小兄弟,另一支东胡部族——乌桓,这个时候完全是一个汉化的国家了,投靠了河北的袁绍。所以曹操在灭掉袁绍之后要北征乌桓,目的就是要彻底消灭袁绍的残余势力。军旅途中还在秦皇岛留下一首“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诗篇。

司马家统一中国后,一心搞内斗,对边关的隐患视而不见。这个时候,对中原虎视眈眈的游牧民族有:原先汉化的南匈奴,新起的鲜卑,还有羌、氐、羯。

羌是一个很古老的民族,和汉族同源,所以他们常说自己也是黄帝的后裔。在远古的时候,有一批人在祁连山以南、陇山以西放牧,我们称他们为古羌人。我们知道,在远古时期,华北平原是由黄河的泥沙冲积出来的,当华北平原稍稍稳定下来之后,其中一批古羌人从山上下来,到平原上发展出了农耕文明,这就是华夏族的源头。留下来的那一批,就是羌人。从地形上我们可以了解,青藏高原是个突起,和四周的海拔落差很大,但在东北角(陇西)有一个很适合游牧的缓坡,在东南角(云贵)还有一个不太好用的缓坡。留下来的古羌人在陇西繁衍,人数越来越多,逐渐向青藏高原渗透。进入高原的那部分,就成为后来藏族的祖先。这部分最后还向云贵高原渗透,形成彝族等西南少数民族的祖先。

所以在华夏人的眼里,陇西这个地方,一直是羌人的聚集地,像三国时的马超,就有羌人血统,手下的很多士兵都是羌人。这里其实也是华夏人龙兴之地,华夏人虽然迁走了,但对祁连山的记忆还在。在华夏人的很多古书中(比如《山海经》),昆仑山一直是个神秘的所在,那时所说的昆仑山,其实指的就是祁连山,所谓的瑶池,就是青海湖。一直到汉人打通了河西走廊,看到了天山,才发现,哦,还有更大的山,那昆仑山应该说的是它;再后来,又打通了西域,发现一个更高更大的山,于是又说,这才应该是昆仑山嘛!

一直留在陇西没走的那部分就是后来的羌人,保持着原始的游牧传统。

氐族,其实和羌族同源。在陇西的羌人,有一部分逐渐与其他部族融合,形成了氐族,所以也叫氐羌。

羯族,是匈奴的一支。这支队伍很特殊,是白种人。匈奴本来就是一个混合的部落联盟,在征服西域和河中地区时,俘虏了大量的白种人,后来就把他们编在一起。当时的白种人是受歧视的,被黄种人看不起,所以这群人就是匈奴的打手,地位很低。在这种环境下,他们也只能抱团取暖,最后形成了一个新的族群,这就是羯族。

匈奴、鲜卑、羌、氐、羯,这五个部族趁中原内乱的时候进入中原。这些游牧民族虽然汉化得厉害,但文化水平都不高,创立的国号无非就是汉、秦、赵、燕这些,全是以前中国人用过的,为了区别,我们就称它们为前赵、后赵、汉赵、成汉、后燕、北燕等等。五胡十六国时,各种血腥屠杀、内斗外战、政权更迭不计其数,前后持续了一百三十五年,最终以鲜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而结束,这也造成了汉人的第一次衣冠南渡。

再说没有南下的那部分鲜卑人,他们改了个名字,叫柔然。在收拾了匈奴的残部后,也开始东征西讨,时不时南下而牧马,搞得北魏很是头疼,称他们为蛮夷。这两个同是鲜卑人的部族,现在变成了死敌。花木兰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这个时候,“可汗大点兵”,打的就是柔然。北魏人称皇帝为可汗,带有明显的鲜卑习俗。

柔然的内部,也是各种部落混合。其中有一支是最早生活在贝加尔湖的高车人(也称敕勒、铁勒,在此之前他们称为丁零),被他们赶到阿尔泰山。在阿尔泰山还有一支匈奴的残部,在他们的语言里,阿尔泰山叫突厥,于是他们用突厥来命名自己的部落。他们很被柔然看不起,沦为“打铁奴”。

我们说西域地区长年干旱少雨,一是因为南边的青藏高原挡住了印度洋的水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北边的阿尔泰山挡住了北冰洋的水汽。但阿尔泰山远没有青藏高原那么高、那么宽,所以北冰洋的水汽在这里抬升后形成降水,滋养出很多肥美的草场。在广大的西域,阿尔泰山一带是雨水最丰富的地区,也是众多部族繁衍生息的地方。

高车人从贝加尔湖到这里之后,逐步强大,就想回到他们的老家贝加尔湖,于是起兵反抗。这时候,柔然的打铁奴突厥护主心切,站出来把高车打下去了。吃下高车人的突厥一下子强大起来,就不甘心做打铁奴了,他们也要造反。迅速成长起来的突厥开始东征,去攻打从前的主人柔然。草原上的部落很容易顺风倒,他们没有那么多文化上的隔阂,反正在谁手底下都是放羊打仗。柔然很快被打败,残部逃回了老家——大兴安岭,而且又是分成了两部:北部的室韦(室韦有个部落叫蒙兀,即后来的蒙古)和南部的契丹。

突厥不但占领了蒙古高原,还占领了阿尔泰山以西的中亚地区。后来在隋朝的离间下,突厥分为两部分,阿尔泰山以东的就是东突厥,以西的称西突厥。

突厥是个混合部落,大部分是高车人。当突厥开始衰落的时候,内部就开始互相残杀,原先被压制的几个高车部落也开始有了露脸的机会,如:葛逻禄、回纥(hé)、薛延陀。其中以回纥打头,得到了唐朝的青睐。唐朝还给他们起了个汉化的名字叫回鹘。回鹘最终在唐朝的支持下统一了蒙古高原,建立了回鹘汗国。同时,另一支高车人葛逻禄在阿尔泰山以西也建立了自己汗国。葛逻禄汗国就在碎叶城一带,也就是李白的出生地。李白出生的时候,葛逻禄还臣属唐朝,要是再晚点,等葛逻禄独立了,他就成胡人了。高车人几百年后终于回到了他们的老家——贝加尔湖。

随着唐朝的衰落,一支突厥人的残部——黠戛斯(xiá jiá sī,唐时的翻译,现在翻译为吉尔吉斯,之前他们称坚昆)从西北冒了出来,打败了回鹘人。回鹘人只得南逃,一部分回鹘人在高昌这个地方建立了高昌回鹘汗国,也就是西州回鹘,另一部分跑回了阿尔泰山,和那里同是高车人的葛逻禄人合在一起建立了喀喇汗国,又称黑汗。高昌回鹘汗国和喀喇汗国以回鹘人为主体,就是维吾尔族的前身。

黠戛斯人打败回鹘人之后,却没本事控制蒙古高原,这个时候曾经被突厥人赶走的柔然的一支——契丹人又杀回来了。于是黠戛斯人又被赶回老家放羊了。

契丹人不仅占据了蒙古高原,还向东灭掉了渤海国,占据了东北。说到这里,我们得回顾一下为什么东北这里会突然冒出个渤海国,因为从这个时候开始,东北要慢慢唱主角了。

还记得前面说过的吧,从商周时候起,长白山一带有个肃慎。这个肃慎,后来我们翻译成女真,其实是一个意思。当时的蒙古高原上活跃的是游牧民族,而东北平原上生活的是渔猎民族。渔猎民族生活相对稳定,他们并不像游牧民族那样喜欢到处劫掠,所以这么多年来他们一直都默默无闻,但是也没闲着。

肃慎在向东北平原扩张的时候,征服了一个部族叫惠漠。但惠漠一直不太听话,实际保持着半独立的状态。后来肃慎被匈奴打压的时候,惠漠终于喘了口气,其中的一个部落“扶余”渐渐崛起,统一了各部,建立了扶余国。

公元前1世纪,扶余国王子朱*(音译)因为与其他王子不和,逃离扶余国到“卒本扶余”,建立高句丽国。高句丽反过来吃掉了扶余国,还南下占领了朝鲜半岛的北部。半岛的南部是当地的土著。其中一批扶余人跑到南部,统治了当地人,建立了百济。剩下的当地人也建立了一个国家,叫新罗。这就是朝鲜的三国时代。高句丽是个汉化很严重的国家。它的主体,其实是周朝时的箕子朝鲜,汉初的卫满朝鲜,以及后来汉武帝时期的四郡。百济上层也是扶余人,下层百姓是当地人。新罗全是当地人,也叫三韩人,是现在朝鲜人的祖先。

高句丽是东北地区的霸主,隋唐两朝都在东征高句丽。隋朝因此而亡国,后来的唐朝就和新罗联合,灭掉了高句丽和百济,把它们的土地瓜分了,唐朝得到了辽东,新罗得到了半岛的北部。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三韩人才开始统治整个朝鲜半岛。因为高句丽的影响太大,后来的三韩人就借用了这个名字,并简化为高丽,实际上高丽跟高句丽没有历史传承关系。

高句丽一灭亡,长期被压制的肃慎(汉晋时称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就松了一口气。肃慎下面有一支部族靺鞨迅速崛起,建立了一个国家叫“震国”,后来唐朝就册封这个震国为“渤海国”。还有一部分更原始的靺鞨人并没有加入渤海国,他们仍在黑龙江一带渔猎,所以称为黑水靺鞨。渤海国立即成为辽东地区的大国,但与它旁边的契丹比起来,它又显得很小。

好了,终于又回到契丹,我们又接上前面的那一段历史了。

契丹灭掉了渤海国,控制了东北,给自己取了个国号,叫辽。原来同门的室韦也不再搞渔猎工作了,离开了大兴安岭,到蒙古高原上游牧,收拾了突厥的残部后,逐渐形成了蒙古族,并成为契丹人的帮手,东征西讨。

渤海国灭亡后,有一个叫完颜函普的靺鞨人来到松花江一带,振臂一呼,这些靺鞨人就跟着他走了。渐渐地,他们占领了东北的北部,还恢复了他们古老的名称——肃慎,也就是女真。最后,他们在哈尔滨一带模仿汉人称帝,建了一个国,叫金。

金国一方面联合南边的宋国抗辽,一方面煽动原渤海国的人起来造反。辽国靠近中原,汉化得厉害,战斗力也随之下降。又两面受敌,疲于应付,终于败亡,残部跑到西域建立了西辽国。原来的小跟班蒙古,此时也只好转向金国纳贡称臣。

收拾完辽国,金国就开始打宋国了。于是就有了靖康之耻,金国占领了华北,宋朝衣冠南渡到江南。

金人进入中原,汉化得更彻底,战斗力也跟着下降。不过,金人虽然南下了,他们还有一支同门兄弟仍留在白山黑水之间过着原始的渔猎生活,也就是之前提到的黑水靺鞨(辽称他们为生女真,编入辽藉的为熟女真)。这一支女真人还保留着渔猎民族的强悍战斗力,他们就是后来的满洲人,我们一会儿再说。

这个时候,留在草原上的小跟班蒙古,在金人南下后迅速崛起。所以这个时候金人的身份就转变了,无论在心理还是在身份认同上,他们和汉人没什么区别了。他们一方面想着要南下统一中国,另一方面又要对抗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其结果,也和辽国一样两面受敌,最终被蒙古人所灭。在蒙古人的眼里,金人被称为北方汉人。

然后,众所周知,蒙古人横扫欧亚大陆,没有人能抵挡他们的铁蹄。汉武帝让“汉”这个字成为我们民族的称号,蒙古人让“蒙古利亚”成为黄种人的称号。成吉思汗的主要目标是中国,也就是学学以前匈奴、突厥,但没想到他的儿子们太能打,几乎打下了半个地球。他死后,蒙古人在中国建立“大元”,取自易经“大哉乾元”。和过去的朝代比,前面多了个“大”字,后来的明清也纷纷效仿,称大明、大清。大元是蒙古人的宗主国,蒙古人还建立了金帐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儿汗国。这些汗国都是大元的藩属国。大元的皇帝也是他们的盟主。

游牧民族一旦进入中原,往往比汉族更贪图中原的富贵安逸生活,没有人想再回到草原上去过那种苦哈哈的日子,所以战斗力下降得很快。辽如此,金也是如此。有了前车之鉴,蒙古人就始终抗拒汉化。但这种结果更糟,拒绝汉化导致上下两层离心离德。蒙古人占据中原,统治了不到一百年,就被朱元璋赶回了草原。明朝认为自己替代了元朝,但蒙古人认为他们并没有亡,仍保留元的国号。为了区别,我们称它为北元。北元后来分裂成鞑靼和瓦剌。

蒙古人败退后,原先在东北被蒙古人压制的女真就慢慢起来了。其中有一支建州女真,这支女真里有个部落叫满洲,这个部落里有位人物叫努尔哈赤。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改女真为满洲。如果站在整个东亚的角度看,这个时候很像三国:北边的北元、东北的满洲和南边的大明。这三股势力鼎立的时候,满洲最弱,但后起之秀的满洲人,一边收拾蒙古人的残部,一边向西进攻,先灭掉了北元,然后南下灭掉了大明,建立了大清。

令人奇怪的是,蒙古人的败落,几乎是排山倒海似的在全世界各地同时上演。随着元朝被明朝驱逐,原来金帐汗国的统治者也不行了,俄罗斯从金帐汗国里独立出来。紧接着,其他汗国里的蒙古人也跟着被赶下台。

独立出来的俄罗斯一开始只是一个小公国。在复仇的道路上,俄罗斯人一边追逐跑回老家的蒙古人,一边扩充地盘,最后成了个庞然大物,直接与中国接壤了。

可以说,整个中国历史,就是不断同北方游牧民族斗争融合的历史。在冷兵器时代,游牧民族与农耕社会这两种文明的冲突注定是前者占上风。因为从军事上说,他们的作战方式与生活方式一致。农耕社会里作战时需要的征召、装备、调集、训练这一系列费时费钱的程序他们都省掉了,他们从小就骑在马背上,他们的武器就是他们日常游牧的工具。农耕文明一开始总是防御,然后反击,输得多,胜得少。这种趋势直到清朝康熙皇帝用红夷大炮平息了噶尔丹叛乱才得以彻底扭转。

记得林语堂曾经说过,正是由于有北方少数民族的新鲜血液不断融入,中国人才能保持永久的活力,文明薪火相传,延续至今。我不太同意这个观点,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蛮族的入侵都是各个文明中心都要面临的问题。蛮族入侵对文明的破坏远比建设大得多。我们可以看到,除了中国汉文化外,世界上其他的文明,苏美尔也好,埃及也好,还有印度、希腊、罗马等等,不管是原生文明还是次生文明,最后都在蛮族的入侵下中断了,消失了,只有中华文明延续下来了,这是不幸中的万幸。我们今天能看懂两千多年前古人的书籍,对他们的事迹感同身受,正是得益于这种文明的延续。在外国人看来,这简直不可思议,他们两千多年前的书籍,首先能保存下来的极少,即便保存下来了,除了极少数专家学者外,普通人根本看不懂。所以说,我们的汉文化的确太伟大了,在北方游牧民族的不断侵扰下,不但生存下来了,而且在兼收并蓄中不断发扬光大,这些游牧民族一旦进入中原,都自觉不自觉地被汉化了,最终都成为华夏文明的一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