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话形容贵州的地形:“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什么意思呢?贵州这个地方处于云贵高原的东部,地表破碎,道路崎岖,山高水深,沟壑纵横。在这里,基本上找不到一块哪怕是像样点的平地。天气也不好,山谷中水汽蒸腾,四处弥漫着云雾,省会“贵阳”这个名字就是这里很难见到太阳的意思。我们知道云南称为彩云之南,昆明被称为春城,四季如春,天气很好,为什么同处云贵高原的两个地方会有这么大的差异?这是因为贵州地处云贵高原的东端,在一个斜坡上,从东南方向来的暖湿气流到了这里被逐步抬升,形成云雾;而云南,已经到了云贵高原的顶端,四周敞亮,所以云南的天很晴朗,紫外线也强。
云贵两地,是最晚与中原相通的地方。一直到汉朝汉武帝时期,中原的人才知道这里有个夜郎国。
怎么发现的呢?说起来很有意思。
上一章讲百越的时候,提到过武帝征讨南越的事。武帝打南越(广东、广西)之前,派了个使者唐蒙出使南越。这个唐蒙到南越之后,发现当地人喜欢吃枸酱(jǔ jiàng,一种果酱)。枸酱是蜀地的特产,汉朝时是禁止出口的,蜀地与南越隔着千山万水,道路不通,这东西怎么就到了南越呢?于是唐蒙就问番禺(广州)人,这东西哪来的呀?有人告诉他,这东西是从夜郎国来的。唐蒙大概了解了一番,于是上书武帝说,打南越可从巴蜀取道夜郎。
夜郎在什么地方呢?就在贵州的关岭,也就是黄果树瀑布这个位置。在贵州,像黄果树瀑布这样的景观很多,只不过黄果树比较有代表性,可以想象这里的地形有多复杂,路有多难走。夜郎的北面,从六盘水到贵阳一带是个分水岭,就是苗岭,苗岭的北面是乌江、赤水,属于长江水系,南面是北盘江、南盘江,属于珠江水系。夜郎国在北盘江附近,与长江水系不通,又隔着崇山峻岭,所以几百年来,中原华夏一直不知道它的存在,但其实它早在战国时就有了。
北盘江属于珠江水系,南越国在珠江的下游,有水路相通。珠江是个统称,包含东江、北江和西江,其中西江最长,从广东往西,一直到贵州(上游叫红水河),靠北有漓江汇入(通过灵渠与湘江相连),靠南有左、右江汇入(***百色起义的地方),最西,就是发源于云贵高原的北盘江、南盘江。所以,从夜郎可以走水路,一直到南越的番禺(广州)。夜郎国的贸易伙伴主要就是南越,对北面的事务一无所知。而这个时期,南越国也独立没多久,与中原不通。所以当汉武帝派唐蒙出使夜郎的时候,夜郎王多同说了一句话:“汉与我孰大?”这就是夜郎自大这个成语的出处。
这里有个小问题,既然夜郎国和汉朝对彼此一无所知,那么枸酱是怎么到的夜郎,然后又到达南越的?这个其实不难解释,商人的双足永远比政治家勤快,民间的交往也往往快于政府之间的往来。
汉武帝派唐蒙出使夜郎,一方面是借道,另一方面想利用夜郎的力量牵制南越国。借道就是从巴蜀发兵,借夜郎的水路,直达南越;另外,据说夜郎有十万精兵,可以借助它的兵力压制南越。
唐蒙到了夜郎,送了很多礼物,进行招抚,并在这个地方设郡县,同时向多同承诺,让他儿子当县令。多同心想,反正汉朝离我远着呢,有好处在眼前,就先答应了。后来汉朝征讨南越的时候,多次要求夜郎国出兵配合。这夜郎王就奇怪了,心想咱不是友好吗,怎么老要我听你的,汉朝和夜郎到底谁大呀?这句话传出来,就成了千年笑柄。实际上,在西南地区,夜郎国确实很大,最鼎盛的时候,幅员约占贵州的四分之三(五十四县)、云南的三分之一(二十一县)、四川邻贵州边界的六个县和广西西北边境的部分县。贵州除东部部分县以外,基本上全覆盖。夜郎国从战国时期就一直存在,如果不是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夜郎国比很多诸侯国都大,也难怪人家会自大。而且在贵州这种山区里,能练出十万精兵,也说明夜郎国的国力很强。当时在夜郎国的周边,还有很多名不见经传的小国,夜郎的确是当地的老大。其实,第一个说“汉与我孰大”这句话的并不是夜郎,而是滇国(今昆明一带),因为夜郎在西南影响力最大,所以这句话就流传得广,我们才有了“夜郎自大”这个成语。
夜郎王多同答应了汉朝的要求,并非心甘情愿,只是不想与汉朝为敌。在汉武帝征南越的时候,夜郎并不听从调遣。等汉武帝征服了南越,腾出手来,就开始征服西南了。夜郎国的大部分土地被设了郡县,但仍保留了夜郎国的国号,并封王爵(之前的王是自封的),手下的各部族首领也都有册封。夜郎王这时才入朝纳贡。一直到西汉末年,夜郎王反汉,牂牁(zāng kē)太守陈立杀夜郎王,夜郎国灭,改设郡县,夜郎国从此就不复存在了。
夜郎国消失后,在中国的西南先后有好几个地方都叫过夜郎,最有名的是李白的那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个夜郎指的是现湖南省怀化市的新晃县,汉代在这里设过夜郎县。
这个夜郎和夜郎国有什么关系呢?
新晃在无水(潕水)边,无水是沅水(沅江)的支流,沅水直入洞庭湖,洞庭湖连着长江。如果这个地方就是古夜郎国,那么在楚国强大的时候,通过水路,其势力到达这里很容易,不会让它一直存活到汉朝。即使楚国没留意这个地方,那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候,也不会让这里还留有一个独立的国家。只能说,从新晃这里,沿无水而上,能到达夜郎,对中原人来说,新晃是通往夜郎的要道,所以他们把这里也叫夜郎(古人对地理位置的认识很模糊)。自古以来,从中原进入夜郎只有两条路,一条是从新晃这里,沿水路,可以到达黔东贵阳一带;另一条是汉武帝这次南征新开辟的,从关中下巴蜀,翻越泸州南部的大山,也就是沿赤水河谷而上,进入黔西(毕节)。
夜郎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古称百濮。百濮,也叫西南夷,是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统称,类似于百越是对岭南少数民族的统称一样,其实内部包含了很多个民族,像仡(gē)佬(lǎo)族、侗族、苗族、布依族等。
仡佬族应该是贵州本地最古老的民族,据说夜郎国的主体民族就是仡佬族。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语言词汇与布依族有一定相似性,但语法结构与苗族相似,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因为仡佬族与苗族、布依族长达两千年的交流融合的结果。
侗族其实是一个族群,这个族群的先祖喜欢住在洞里头,所以叫侗族(取谐音)。民族这个概念其实是20世纪才有的事,以前的人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时间长了,就形成了一个族群,就像华夏、东夷、九黎,或者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很难用现代的民族或血统去区分。
布依族其实不属于百濮,而是百越的一支。百越人发明了水稻种植,所以布依族也最早学会了种水稻,被称为“水稻民族”。壮族也是百越的一支,所以布依族和壮族是近亲,语言也相近。布依族很早就在贵州一带生活,这说明百越和百濮很早就在融合。我们有些古书里经常把这两个称呼混用,可见它们之间确实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苗族最早并不生活在这里。
苗族的祖先是九黎,他们有个有名的首领叫蚩尤,最早生活在黄河中下游,与华夏、东夷形成当时中原的三大族群。蚩尤与黄帝争霸,战败身死,族人一部分融入华夏,一部分南逃到江汉一带,建立了三苗国。三苗后来在与楚人的战斗中,又失败了,一部分融入楚国(楚国不光融入了三苗,还有百越、百濮等,所以楚国被称为南蛮是有原因的,楚文化和中原的华夏文化有那么大的差别也是这个原因);另一部分三苗人继续南逃,进入云贵高原,形成了今天的苗族。所以今天的苗族主要分布在湘西和云贵。
夜郎国虽说是一个国,但与中原的诸侯国不一样,因为这里地表破碎,交通艰难,所谓的夜郎国实际上是个部落联盟,各部族相对独立,也能独立发展,所以形成了今天贵州众多的少数民族,如果是在平原地区,这些民族早就融合得不分彼此了。云南的少数民族众多也是这个道理。
南方的少数民族与北方不同,我们几乎没听说过他们有侵略中原的劣迹。倒是北方的游牧民族,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南下骚扰一下,抢点粮食和人口。这是因为南方的少数民族和北方的游牧民族不同,其实他们和汉人一样,主要以耕种为生,农耕文明的特点就是对土地有依赖性,不能到处流动,没有侵略性。虽然这里耕地少,但也能养活人,没必要冒着生命危险出去抢。北方就不同,游牧民族一到冬天,别说牛羊没草吃了,连人也缺吃的,为了活命,只能出去抢。
在早期,虽然中央政府在这里设置了郡县,主体还是少数民族。一直到魏晋的时候,中原地区连年战乱,大量的汉人才涌入这个地方。后世只要一逢战乱,大量的四川、湖广一带的汉人,为了躲避战争,就会跑到这里。再加上历朝历代中央不停地往这里派驻官员和军队。直到今天,这里才形成了汉人占多数的格局。
其实在夜郎国出现之前,这里曾经有一个牂牁国,所以汉武帝后来在这里设置牂牁郡。牂牁的名称来源于苗岭北部的一条大江,也就是牂牁江。牂牁江后来改名为黔江。黔江是贵州境内最大的河流,也是长江上游南岸最大的支流。从黔江可以直通中原,所以贵州也简称黔。黔是黑的意思,后来蒙古人到此,把汉语翻译成蒙语,等后来再翻译回来的时候,黑就成了乌,于是黔江成了乌江。这个乌江和项羽自杀的乌江没有关系,倒是和涪陵的乌江榨菜有关系。
夜郎国之后,贵州这个地方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动,也因为地表破碎、山高水远,即使在战乱时期,也没形成强有力的地方割据;三国时这里属于蜀汉,诸葛亮七擒孟获,平定南中(南中就包括云南和贵州)后,并没有往这里派驻官员,而是让当地少数民族自治;一直到元朝这里还实行土司制度。中原王朝对这里的统治其实一直很薄弱,基本就靠当地少数民族首领自治,地方政府就抽点税,别的事也不管。一直到民国,这里还是中央控制最薄弱的地方,所以当时的红军战略转移才会经过这里,在遵义开了个会,接着是四渡赤水,瓦解了国民党的围追堵截。***有首《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中间两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乌蒙山就是贵州和云南之间的界山,翻过乌蒙山就是云南了。要知道云贵高原的山可不是平原地区的山,云贵高原本身就是山区,这里的山都是山中之山,要翻过去很不容易。五岭呢,就是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南岭。南岭把湖南、江西和两广隔断,秦始皇一开始征百越时,想翻过南岭去打,结果失败了,后来修了灵渠走水路才成功。所以要翻越南岭(五岭)绝非易事。可在***的眼里,五岭绵延起伏的山脉就是细浪,乌蒙山也不过像个泥丸。这种霸气,确实非同一般。
《长征》这首诗简直就是一幅地图,把长征的路线说得一清二楚:瑞金和井冈山都在五岭边缘上,红军从这里出发,一路翻山越岭,来到了贵州;在贵州遵义开了个重要的会,确定了***的领导地位;然后向西,过了乌蒙山,就到了金沙江;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过了金沙江就从云贵高原进入了横断山脉;穿过横断山脉,翻过大雪山,眼前就是大渡河;大渡河就在四川盆地入藏的康定地区;穿过大渡河,又是连绵不绝的雪山:夹金山、邛崃山、岷山,这里常年积雪,非常寒冷;岷山是岷江的发源地,是青藏高原的东端;岷山的西边是一片沼泽地,或者叫草地(松潘草地);过了草地,千辛万苦到了陇西;陇西和陕北之间还隔着一座陇山,也叫六盘山;过了六盘山,就是陕北根据地,延安已经遥遥在望,这时,***写下了一首词《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长征走过的路,都是人迹罕至的地方。特别是翻过青藏高原这一段,一不留神就会全军覆没。在此之前,只有蒙古人攻打云南时走过,但那是从北往南,而且是骑兵,还有后勤保障,情形还不太一样。清朝时太平天国的石达开走过,结果全军覆没。红军到了贵州后,原本打算回湘西与二、六军团会合,在***的建议下,没有回去,继续向西。当时国民党预料红军可能要回湘西,已经调集了重兵准备将红军一网打尽。结果***高瞻远瞩,避免了红军的灭亡。然后,在遵义会议上,确定了他的军事领导权,这才有了后来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普通人的想法,过大渡河,翻大雪山,几乎等同于死路一条,即使是当年蒙古铁骑,也损失惨重,也只有***敢出此奇招,而且还真杀出了一条血路,大雪山上国民党的飞机都飞不上去,红军因此躲过了围追堵截,虽然死了很多人,但留下来的,都是精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遵义会议,确定了***的领导地位,也改变了中国的历史。
整个贵州省几乎全是山地,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所以一直以来,这里的发展总是落后于中原地区。一直到今天,在这里修路,难度也是超乎想象。但正因为如此,这里的很多东西没有遭到破坏,历朝历代留下了很多遗迹,还有很多古村落,都保存得很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