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中的这几个字的原话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是《隆中对》里诸葛亮对刘备的战略建议。三国时的西戎指的是西羌,主要是马超家主导的势力,夷指的是西南孟获领导的彝人势力。彝族原称夷族,1949年之后改为彝族。那越呢?当然不在西南,而是在吴楚以南的百越。我把这句话改了两个字,说一说秦国统一天下的事情。
秦国统一中原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我就不赘述了,本章来说说我们很少提到的西边和南边的事。
西和诸戎,发生在秦国强大之前;南征百越,发生在秦国统一六国之后。
秦国最早的领土在陇西,也是后来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地方。祁山在天水以南,这里产马,秦国最早就是给周王室养马的,后来周王室东迁洛阳,秦国护驾有功,秦襄公被周平王封为伯爵,并负责阻挡西戎进犯中土。秦国就是在平定西戎诸部落中逐步壮大起来的,并收复了周王室丢掉的关中地区。后来秦国就把都城一步步迁到了咸阳。
秦穆公时代,秦国先后两次被晋国打败,一次是崤之战,秦军全军覆没;另一次是两年后的彭衙之战,本来是为了报崤之战的仇,结果又大败。晋国势头正猛,秦国东进受阻,于是调头向西发展。在秦穆公手上,秦国先后灭掉了十几个犬戎部落,一下子从西陲小邦成为大国。
秦国在与戎人的战斗中,不断地兼并融合,秦人混合了戎人的血统,变得野蛮善战。到了战国时代,各诸侯纷纷称王,秦国第一个称王的是秦惠文王,简称秦惠王。秦惠王有个有名的小妾芈八子(芈月的原型,八子就相当于妃子)。
秦惠王在位的时候,做了两件大事。第一件事就是杀了商鞅,因为他在当太子的时候,曾经触犯了禁条,商鞅要树立法律的威信,照惩罚不误,太子记恨在心,上台后找了个时机,说商鞅谋反,把商鞅五马分尸(车裂)。第二件是听从司马错的建议,平定了巴蜀,使秦国有了大后方。
秦惠王死后,芈八子专权,称宣太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称太后的人)。当时秦国最大的敌人不是中原诸侯,而是陇东高原上的义渠国。义渠是个西戎国,曾经向周天子朝贡,周朝式微时就脱离了中央。义渠国最强大的时候,占领了整个河套地区,最南边已经到了渭河。义渠人善战,随时会南下灭掉秦国。秦国头顶上悬着这么个强大的国家,寝食难安,两国也是摩擦不断。秦国一心图谋中原,为了消除后顾之忧,便拉拢义渠王,送美女百名、锦绣千匹,但义渠王根本不为所动,依然攻击秦国。
宣太后为了灭掉义渠,亲身色诱义渠王,召义渠王住在甘泉宫里,好吃好喝伺候着,消磨他的斗志,两人还生了两个孩子。正当义渠王乐不思蜀时,宣太后突然痛下杀手,在甘泉宫里把义渠王给杀掉了,然后发兵攻打义渠,一举灭掉了义渠国。至此,秦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强国。
宣太后的儿子秦昭王,是秦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君王。他不但是个战争狂人,而且六亲不认。按理说,宣太后是楚国人,秦昭王是楚怀王的外甥,但这丝毫都没阻止他对楚国痛下杀手。
他先是用张仪骗楚怀王来秦国,逼楚怀王割地保命,楚怀王宁死不从,最后郁郁而终,死在了秦国。楚怀王去秦国之前,大夫屈原再三阻拦,没有成功。楚怀王的死激起了楚人极大的愤怒,后来秦末反抗暴秦的时候,打的就是楚怀王的旗号,并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项羽拥立楚怀王(熊槐)的孙子(熊心)为王,仍叫楚怀王,就是为了博得楚人的同情,利用楚人对秦人的仇恨。
此后,秦昭王又用白起为将,攻入楚国都城郢,焚烧了楚王的坟墓夷陵(刘备后来被火烧连营的地方,今宜昌)。楚国从此丢掉了荆襄之地,迁都陈丘(原来陈国的都城,今河南淮阳),后又迁都到寿春。郢城被攻破之后,楚国大夫屈原投汨罗江而死。这一天正好是五月初五,就是端午节的来历。
后来,秦昭王重用范雎,并采用范雎的计谋,夺了宣太后的权,采取远交近攻的战略,开始了他南征北战的生涯。秦国的很多大事都发生在秦昭王身上,如完璧归赵、长平之战等。秦昭王是个战争狂人,秦国在他手上打了无数大仗,最厉害的是直接灭掉了周王室,把九鼎迁到了咸阳,从此周朝算是彻底亡了。
秦昭王的重孙子就是秦始皇了。秦始皇统一中原后,派蒙恬领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从匈奴手中收回黄河以南地区,然后派了五十万大军南征百越。
百越不是一个民族,而是很多民族的统称,就像中原人称北边的少数民族为胡人一样,称南边的少数民族为百越。百越大致的范围在吴楚以南的山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越人国:于越,即春秋时期的越国,主要活动于浙江省的北部,这里是平原,与中原交流频繁,所以于越是最早被华夏化的越人;浙江南部山区的瓯越国,大致在温州一带,也称东瓯国;福建一带的闽越国;广东一带的南越国;广西一带的西瓯越国;还有越南北部的骆越国。越南最早称交趾,唐朝开始称安南,宋朝的时候,安南脱离中国。清嘉庆年,阮福映统一安南,上书清朝皇帝,想以“南越”为国号,皇帝一看,汉朝时的南越还包含广东、广西啊,这有觊觎我国领土之嫌,不行,便赐“越南”为国号,意思是百越以南。
这只是后来的大致范围,其实像吴楚两国,在发展的过程中,早就融入了越人血统。江汉地区以前是扬越的地盘,楚国占据这里后,逐渐与他们融合。《越人歌》就产生在这个时期,这是中国最早的翻译作品,是当时楚国人翻译的越人歌曲,十分传神。
越人歌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①。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②。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③。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注】①搴(qiān):拔;搴舟,犹言荡舟。②被(pī):同“披”,覆盖;訾(zǐ):说坏话;诟耻:耻辱。③王子:字子皙,春秋时楚共王之子。
这其中吴国和越国统称吴越,两国世相侵伐,又相互融合,习俗也相当,早已不分彼此了。
百越人与华夏族人的血统,比那些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更远,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用我们现在的话说,百越人属于不同的种族,他们与东南亚的一些土著更接近,语言也更相似,所以现在这些地方的人要学习东南亚语相对容易,很多词根是相同的。粤语最早能通行东南亚,对于他们来说,也是因为学习粤语更容易些。
这里全是丘陵山区,长期与华夏人隔绝,在秦始皇之前,华夏人从没到过这里,除了勾践的越国,对这里也是一无所知。秦始皇南征主要是解决其他的越人国。秦始皇征百越,分三条路线挺进。第一条向东,从江西越过武夷山,取东边的瓯越和闽越,没费什么力气就拿下了。另两条,从湖南,翻越南岭,分别向广东和广西挺进。这两条进攻路线,屡屡受挫。
南岭也是个统称,由五条大的山岭组成,所以也称五岭。南岭把南方山区的水系一分为二,北边的最终流向长江,南边的流向珠江。秦军要过南岭,山路漫漫,道路曲折,非常难走,粮草运输不便,攻城器械更运不过去,加上当地土著的顽强抵抗,即使是把大军开过去,没有粮草,也坚持不了几天。南征的困难不是因为南岭有多高,而是山区的面积太广,粮草运输困难。在南岭以南,除了珠江口的广州附近有一小块平地外,其他的地方都是山区。之前讲过,运粮草是要用车的,至少需要一车宽的马路,山路人可以翻过去,但粮车过不去,更别说攻城器械了。秦岭再高,穿过去一百千米就到了平原,南岭不是,过了一百千米的山地,还是一百千米的山地,没有尽头。即便是用人肩挑手扛,粮草也接济不上。所以打广东的南越和广西的西瓯越,很不顺利。后来没办法,秦始皇想到了水路。
秦始皇要从长江流域打到珠江流域,想走水路不容易,两个水系中间隔着南岭,并不相通。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在长江的支流湘江和珠江的支流漓江之间,有个地方离得很近,只有三十千米,这个地方就在广西桂林的兴安县。秦始皇于是派人开挖了一条运河,把湘江和漓江连接起来,这就是灵渠。
兴安县在永州和桂林之间,在唐朝的时候,永州还是个文人流放之地,柳宗元在这里写了《永州八记》,可见在秦朝,这里更是一片蛮荒了。秦始皇征派了大量的劳力,开挖灵渠,打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中原腹地的粮草就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岭南,秦国很快就征服了南越和西瓯越,置岭南三郡。
桂林郡:广西大部和广东西部,广西简称桂,源自这里,桂林一直作为广西的中心,到1950年南宁才成为首府,取代了桂林的地位。
象郡:广西南部和贵州东部,还有越南北部,这部分是汉化程度最低的地方。
南海郡:广东除茂名和德庆之外的绝大部分地区,治所在番禺,也就是现在的广州。
随着百越被征服,大量的华夏人进入这里,与当地人通婚、融合,百越逐渐华夏化,只有广西一部分越人没有完全汉化,形成了今天的壮族。广东简称“粤”,就是“越”的意思,汉朝时,“粤”与“越”通用,“南越”有时也称“南粤”。粤语,实际上是古汉语吸收了古越语形成的方言,并不像客家话那样是纯正的古汉语。很多人认为,粤语遗留了很多古汉语的词汇,语调也比普通话多一个,有入声,用粤语读诗词更有韵味,是纯正的古汉语。但这种说法只是臆测,事实上不管哪个地方的方言,都会有古汉语的遗存,普通话也不例外,用现代的话读唐诗,不管用哪个地方的方言,绝大部分是押韵的,也有不押韵的,除非用唐朝的官话来读才能真正做到原汁原味。北方人说“知道”,南方人说“晓得”,古汉语里就是“知晓”,谁也不比谁古老,都是一脉相承下来的,因为地域的影响,有所变化。我们用普通话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两千多年前的诗歌了,语音早就变了,但仍然押韵。如果说北方人有胡人血统的话,那南方人就有越人的血统。汉族,本身就是一个民族融合的产物,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民族,汉族代表的更多的是一种文化。
秦始皇征服百越,中国人才第一次真正看到南海。但好景不长,秦始皇死后,中原各地纷纷独立,百越也一样。浙江南部的东瓯国,福建的闽越国,岭南的南越国也趁机而起。其中南越国最大,以番禺(广州)为据点,相继吞并了原来的桂林和象郡。不过这个时候掌权的已不是原来的越人,而是已经华夏化的越人,像东瓯和闽越,就是勾践的后代;或者就是华夏人,像南越的赵佗,本身就是随秦始皇南征时的军官。不过幸运的是,中原很快就出现了一位更厉害的皇帝,那就是汉武帝,他在位时,又把这些国家一一收入囊中。从此以后,这些地方逐渐被彻底汉化了,即使是在乱世偶尔脱离,也是汉人在掌权,并没有脱离华夏文明中心,不像后来的越南。越南的北部原本是汉人为主,但后来又合并了南部,骆越人(京族的前身)占多数,汉人成了少数民族,也就与中国渐行渐远了。从秦始皇占领这里开始,越南北部就一直属于中国,一直到唐朝。五代十国的时候,中国处于乱世,越南趁机脱离了中国,后来的宋朝要对付北方的辽、金、蒙古等强大的游牧民族政权,无暇南顾,越南就形成了事实上的独立,只是作为中国的属国。一直到法国人在这里殖民,越南放弃了一直使用的汉字,改用拼音文字。
不光是秦始皇时期的移民,后世中原战乱不断,无数的中原汉人为了躲避战争,跑到这里,与当地人通婚、融合,汉化程度进一步加强。不肯融合的一部分,就成了客家人。现在除了广西的壮族外,在这些地方已经看不到百越民族的痕迹。
百越都是山地,没有一个像样的平原,无法出产大量的粮食,所以在农耕时代,这里一直很落后,即使是在中国的分裂时期,这里也是隶属于江南的南方政权,难以形成强有力的割据势力。一直到了近代,西方的海洋文明入侵,这里靠海,才迎来了发展的机遇。
广州作为百越的中心,有一小块平地,也就是珠江三角洲,这里既有珠江的河运之便,又靠海,自然成为这里的中心。两次鸦片战争,都是从这里打起。
中国从唐朝开始,一直到元朝,都是世界的中心。但到了明朝,突然就闭关锁国,实行海禁政策。明朝仅仅是郑和的几次下西洋,但那也只是维持官方的朝贡体制,民间的海上贸易是绝对禁止的。这个时候正是西方大航海时期,靠着海上贸易,西方一个个弹丸之地都成了海洋大国,把殖民者的旗子插遍了全球。而中国,还躺在自己五千年的文明成果里睡大觉呢!
这个传统被清朝继承下来,以至于西洋人第一次来中国做生意,清政府不干,觉得我天朝上国,什么都不缺,和你蛮夷做什么生意?但英国人不理解,英国是个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也就是市场经济,就像我们现在的小商品需要出口一样,否则生产过剩工人要下岗,当时英国也一样,需要打开中国这个市场,所以矛盾产生了。
当时中国人与外国人不能直接做生意,清政府设立了“广东十三行”,所有的对外贸易,只能通过这十三家商行中转。也就是说,“十三行”垄断了所有的对外贸易。鸦片战争一开始,英国人烧了十三行,又对香港岛实施殖民统治,把贸易中心放到那里。英国人还逼迫清政府放开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即五口通商。英国人要求,在这些通商口岸里,他们可以和中国人自由做生意,不经过“十三行”。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损失就更大了,这次不仅是英国,而是英法联军。英国继续要求开放港口,这次深入内地,长江沿线的城市成为通商口岸,如武汉、南京。然后,英法联军放火烧了圆明园。但最大的损失不是这些,而是俄国趁火打劫。
俄国先是通过《瑷珲条约》割占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约六十万平方千米的土地。然后又以《北京条约》,将乌苏里江以东四十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划归俄国。同时,又强迫清政府签订《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巴尔喀什湖以东和以南四十四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俄国不费一兵一卒,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最大的获利者。
第二次鸦片战争对咸丰皇帝打击很大,他跑到了热河(承德),病死在那里,慈禧趁机掌了权。
经过这几次战争,清廷丧权辱国,权威扫地,但南方沿海城市迅速发展起来了,从广州到上海,再到天津,沿海港口城市一片欣欣向荣。与此同时,革命的火种也在这些地方蔓延开来。***先后十余次的革命,都是选择在广州起事,是因为这里最先接受西方文明,比较开化,也因为离政治中心远,清廷的威权在这里没那么强。***的革命思想,完全是从西方来的,对于传统的中国人来说,就是大逆不道。相比之下,梁启超最多也就接受个君主立宪,不要皇帝的共和制对很多中国读书人来说,也不可想象。***恰恰是个较早接受西方式教育的人,广州也几乎是个化外之地,所以这里最能接受他的思想,并有人响应他的革命行动。
从三千多年前的周朝开始,到15世纪的明朝,人类处于农业文明时代,中国以农业立国,领先全世界。公元元年前后,中国进入辉煌的汉帝国时期,西方同时进入罗马帝国时期,两大帝国正好处于欧亚大陆的东西两端;公元5世纪前后,罗马帝国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下灭亡,欧洲从此进入漫长黑暗的中世纪长达一千多年,而与此同时,中国在五胡十六国的冲击下,差一点也被灭了,不过我们扛过来了,而且进入更加辉煌的唐宋文明,那时候,中国的文化、制度堪称完美,让全世界艳羡不已。到了近代,当欧洲觉醒的时候,我们这个古老的帝国却睡着了,以至于当英国使者第一次来见乾隆皇帝之时,乾隆还以为人家是来朝贡的。甚至我们打输了的时候,心里还奇怪:咦,这些人怎么不是来抢东西的?不想入主中原,就想搞贸易?那时候,中国人一直以为自己居于天下的中心,四周都是蛮夷,就像在周朝时一样,这些蛮夷之邦,不听话就讨伐他,听话就好好来朝贡,中国也从没想到和他们平起平坐,直到西方人的坚船利炮打醒了我们,我们才知道,哦,原来世界这么大,中国居然这么落后!
这个道理同样适合中国的南方和北方,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在清朝以前,从上海到广州的沿海,都是落后不开化的蛮荒之地,还经常是流放犯人的地方。以前是靠近平原产粮区的地方富有,现在是靠海的地方商业发达。但经济只是一方面,会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而文化底蕴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建立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