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嘿,强大起来:自我疗愈心理笔记 §为什么你总是陷入受害者模式?

摆脱受害者思维,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自己对自己负责。

让自己从“永远的受害者”转变为“承担者的承担者”。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很容易发生不幸的事,处境让人同情。恋爱谈了又谈,遇见的总是渣男;婚结了又离,遇到的人总是不靠谱;被公婆一再欺负,一忍再忍,对方却变本加厉;工作换了又换,却一直不被重视,怀才不遇;被同事排斥,无论怎么做看起来都是错……他(她)们很困惑,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到底我做错了些什么?

如果我告诉你,一次又一次的受伤,是他(她)们自己的选择,你会怎么看?

电影《无问西东》里有这么一个情节,刘伯常和刘淑芬相爱了,他承诺会一辈子对刘淑芬好,刘淑芬倾尽所有供刘伯常读大学。她像一个母亲一样给予刘伯常无微不至的爱,不仅在生活上照顾他,赚的钱也给他用。刘淑芬付出得越多,对刘伯常的期望就越高,期望刘伯常以同等的爱来报答她。然而,受教育后的刘伯常随着眼界的提升,对刘淑芬的爱却越来越淡。刘伯常想要分手,刘淑芬以死相逼。最后刘伯常在逼迫之下结婚了,却对刘淑芬更加冷漠,刘淑芬在冷漠的婚姻里由爱生恨,最后以悲剧收场。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过:“感情中的付出者会有一种伟大感,他们会觉得更有权利向别人索取点什么。心理不平衡的付出者,为了讨要公平,会慢慢变成索取者。”在这个故事里,刘淑芬就是典型的由付出者变成了索取者,过度地付出带来过高的期待,索取不成便指责埋怨,进而由爱生恨,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感情中的两个人是平等的,付出也应是对等的,一旦有一方打破了平衡,成为过度付出者,感情往往会以失败收场。一味的牺牲式的付出感动的只是付出者自己,一旦期待落空就会陷入受害者模式。而对于接受者来说,一方的过度付出不但不会让他(她)感动,反而会给他(她)造成巨大的压力,“我想要一碗面,你却给了我一车米。”而受害者的内心独白是:我为你付出那么多,你怎么能这样对我;都是你害的,都是你把我变成这个样子。当接受者不能以同等的爱给予回应时,付出者就可能变成加害者。

城市里的小丽爱上了农村来的小杨,小杨仪表堂堂,在事业单位上班,虽然收入不多,但贵在稳定。小丽的父母对小杨挺满意,为他们准备了婚房和车子。原以为婚后小两口的日子会过得和谐美满,没想到短短几年却闹到要离婚的地步。

婚后,小丽看到身边的朋友过得风生水起,她的生活却紧巴巴的,不禁埋怨小杨:“都是你,害我过成现在这样,要什么没什么。”“我真是倒了八辈子的霉,才嫁给了你。”以前聚会,小丽以小杨的帅气为荣,现在小丽骂小杨:“你看你,长得帅有什么用,早知道我当初应该找个有钱的!”“就你那点死工资,也不知道想想办法,害我过得这么辛苦!”久而久之,小杨常常以出差为由,不回家了。有一天,小杨向小丽坦白,他爱上了单位的另一个女孩,要求离婚。

故事里的小丽就是典型的受害者模式,把自己的幸福和快乐都寄托在别人身上。

有钱没钱、过得好不好,都是对方的责任。一旦自己的期待没有被满足,就指责抱怨:“都是因为你,害我过得这么不好。”她并不是和老公一起,努力让生活变得更好。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把一切不幸都归因在别人身上,他们没有意识到所有的不幸,都源于自己的思维模式——受害者模式。

受害者模式,也称为受害者思维、弱者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忽视自己主观能动性的行为,是一种思维定式。拥有受害者思维的人,会习惯性将自己视为受害者和弱者,直至把整个世界都投射成“加害者”,似乎一切都是别人的错。

受害者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周围的人和事总是充满抱怨、指责,在别人面前总是怨言不断、牢骚满天,把一切责任都推到别人身上,却从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他们看不到事物美好和积极的一面,看到的永远都是阴暗、消极的一面,哪怕别人没有做出明显的对不起他们的事,他们也能找到各种理由或证据,以确定自己的受害者身份,以此来证明别人永远是错的。

与很多心理问题一样,受害者模式的形成也离不开原生家庭的影响。例如,父母就是那种将问题归咎于他人的类型,从不自我反省,从不承担责任,永远把自己当作“受害者”。孩子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久而久之,也形成了这种认知模式。

为什么人们会沉溺在受害者状态里呢?因为很多人喜欢享受这个过程。他们可以推卸责任、保住自己的面子。受害者喜欢把一切责任都推卸出去,做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他们习惯把错误归咎于对方,争取道德上的制高点,争取对自己有利的关系。

请你审视一下,在某一段关系里你是一个承担者,还是受害者?工作中出现了错误,你没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反而想“都怪他,害我出错,一定是他使了绊子”;你和另一半吵架,你没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反而想“都怪他,才害我变成这样”……如果遇到问题时,你一直都是以受害者角度自居,毫无疑问,你已经陷入了受害者模式。

那么,如何摆脱受害者思维模式呢?最重要的是,要让自己从“永远的受害者”转变为“责任的承担者”。

● 从“受害者”变成“承担者”

有受害者思维的人,会认为周围的人都是错的,都是对不起自己的,这样的思维模式将会毁掉你的人际关系,毁掉你的人生。想要摆脱受害者思维模式,就必须让自己从“受害者”转变为“承担者”。

遇到问题时,从受害者“都是别人的错”和“他要怎么做”,转变为承担者“我有什么错”和“我要怎么做”。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亏欠你什么,你的人生在自己手里,你可以做自己的主人,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 对自己负责,在自己身上找责任

当代著名作家阿来说过:“自由的第一个意义就是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摆脱受害者思维,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自己对自己负责。问题来了,不把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而是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把目光放在自己身上,把注意力放在问题本身,“我要怎么做才可以改变现状”,“有什么办法可以及时止损”。而不应该盼着上天派来一个拯救者,帮你解决问题。

● 改变弱者思维,让自己强大起来

弱者思维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弱小者,认为不好的处境都是别人造成的。强者思维是相信自己是一个强大的人,所有的问题因我而来,我可以创造问题,也可以解决问题。

强者思维让我们有勇气、有信心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挑战,我可以接纳当下所发生的一切,无论好的还是坏的。

你对自我的掌握力越强,你的内心就会越强大。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