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那些擅长的事情,会让你收获赞美和好心情。
更重要的是,获得成就感和对生活的掌控感,心态也会变得积极起来。
小林读五年级时,父母离婚了。妈妈远走他乡,爸爸很快再婚,留下小林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从那以后,原本活泼开朗的小林变得沉默寡言,他开始变得自卑多疑,怕同学会嘲笑他,在学校很少和同学说话,也不和任何同学交往。刚开始还有关系比较好的同学主动关心他,但是小林总是一句话不说就走开,渐渐地,同学们也都主动疏远他了。
小林之前的成绩在班里是中上等,在学习上也很努力。父母离婚后,小林直接放弃了学习,上课时漫不经心,不是发呆就是睡觉,老师喊他回答问题,他不理不睬,作业经常不交,成绩自然一落千丈。老师多次找小林谈心,无论老师怎么说,小林都沉默不语。到了六年级时,小林的成绩已变成全班倒数第一,考试交白卷,还经常逃学。
初一时,小林有幸遇到一位特别好的班主任。他发现小林总是眼神忧郁、神情紧张,对任何事情都很冷淡,习惯退缩、心灰意冷。了解到小林的情况之后,班主任帮他约了学校的心理老师,希望能够帮助他。心理老师说,小林是因为受到打击而出现了认知和行为上的消极,长期受挫让小林形成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想要改变小林的现状,第一步要先找到小林的优点。老师发现小林的字写得特别漂亮,每次办黑板报时,老师都请小林帮忙,只要有一点进步就夸奖他。渐渐地,小林的脸上有了笑容,成绩也逐渐提升。
“习得性无助”指的是因为重复的失败或责罚,最终导致任人摆布的行为。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是指多次努力仍无法达成目的后,形成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及心理状态。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的,他把一只狗关在笼子里进行电击试验,狗无处可逃,只能一次次承受电击。多次试验之后,塞利格曼在电击之前把笼门打开,当电击发生时,狗不但没有逃走的念头,而且当电击前的蜂音器一响,它就倒地呻吟、颤抖,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在对人类的观察试验中,心理学家发现,如果一个人在一件事情上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他就会在这件事情上放弃努力,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我怀疑,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干脆就不努力了。这种心理甚至会蔓延到生活的很多方面,导致自己在很多事情上都出现消极和逃避的心理和行为。
有一个孩子英语成绩不好,经过努力考试仍然不及格。渐渐地他会对英语失去信心,产生厌学情绪,认为自己无论如何努力,也学不好英语。继而在学习上出现各种消极行为,上课不听讲、走神、作业不认真做、作业不交。久而久之,这种心理和行为会延续到其他方面,面对其他学习任务时,也会产生逃避放弃的行为。这就是习得性无助的典型表现。
有一个成年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年纪轻轻就成为单位的中层干部,管理着最重要的部门。结果有一天,因为人事变动、职场斗争,他被调去一个无关紧要的部门。他依旧努力,却仍不被重用,工作中到处碰壁。久而久之,他变得意志消沉,失去斗志,慢慢地,他认为是自己能力上的问题,索性破罐子破摔,完全放弃自己。这也是习得性无助的表现。
而真实情况是,并不是他们真的不行,而是这种“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导致他们认为自己不行。这种心理状态会让人们把困难放大,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从而失去勇气和信心。
当习得性无助发生时,人们的认知会出现这样的偏差。第一,他会习惯将问题归咎在自己身上,例如,“都是我太笨,才发生这样的问题”;第二,他认为这个问题将会导致他在其他方面的失败,进一步产生消极思想,例如,“我是个没用的人,什么都做不好”;第三,会产生固化的思维模式,认为问题是不可改变的,“算了,我怎么努力都没用”,进而完全放弃自己。真实情况和你认为的恰恰相反,事实上,并没有多少人会在意。
习得性无助是人们成功路上最大的敌人,毫不费力地就打败了自己。那么,是什么造成了人们习得性无助的心理和行为呢?
首先,长期接收大量的负面信息,以及无效的努力导致内心产生了严重的挫折感。
没有一个人的无助和挫败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由外界的负面提醒“学习”得来的。例如,家长长期对孩子进行指责、打击、否定,“你看小明成绩那么好,你考那点成绩,还有脸玩吗?”“别人上学你也上学,为什么你就这么差?”“笨死了,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你上课到底在干什么?”……
久而久之,孩子会对自己的智力和能力产生怀疑,再加上学习成绩一直没有提升,心理上会产生极度挫折感,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
其次,对失败的认知和归因上,出现了偏差。
失败谁都经历过,正视失败的人,会在失败中获得成功;错误地对待失败,将继续失败。例如,一个孩子数学成绩差,经常不及格,如果他正确对待这件事,认真分析试卷找出原因,计算不过关就多多练习,应用题不理解就让家长补习,多做同类型的题,他的成绩一定会大幅提升。如果他把错误归结为“我很笨,所以学不好”,那他的成绩只会越来越差,导致习得性无助。
如果一个人工作中屡屡犯错,和同事的关系也处理不好,如果他静下心来找到工作出错和人缘不好的原因,多多提升自己,学习沟通技巧,他的工作就会越来越顺利,和同事的关系会越来越融洽。但如果他把错误归因为“领导故意刁难我”“同事总找我麻烦”,可想而知,他的工作会越来越糟糕,和同事的关系也会越来越差。
如果已经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行为模式,要怎么做才能改变?
● 当失败发生时,找出导致失败的真正原因
陷入习得性无助的主要原因,是认知和归因出现偏差。要认真分析并找出导致失败的客观原因,再去努力改进和克服,不要进入“我不行”的认知模式。
如果孩子的成绩不好,父母一定要心平气和,不能打骂孩子。要和孩子一起分析试卷,找出成绩不好的真正原因。通常,不外乎以下几个因素: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在学习上花的时间不够。找出原因,再去修正它。
如果在工作中效率低下、总是犯错,就要客观分析原因。是休息不够、状态不好吗?是的话,那就早点休息;是新的任务,不够熟练吗?是的话,那就多花时间、精力去掌握它;是追求完美导致效率低下吗?是的话,那就把提高效率放在首位,做完再去修改。
● 从擅长的事情做起,创造成功的机会
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事情,也有不擅长的事情。千万不要拿自己的短板和别人的长处进行比较,以免打击到自己的自信心。当你发现自己特别有挫败感时,就多做一些擅长的事。擅长做饭,就精心做几道美食发在朋友圈,接受朋友们的赞美;擅长烘焙,就做些精美的点心请同事们品尝,收获一大波赞美;擅长画画,那就去画室认真创作一幅作品,裱好挂在家里……
在孩子的教育上也应如此。不要拿自己孩子的弱项和其他孩子的长项进行比较,这样对孩子不公平,更会严重地打击孩子的自信心。生活中,要看到孩子的闪光点。发现孩子的自信心受挫时,要多鼓励孩子,同时带着孩子做他擅长的事,让孩子获得美好的情绪体验和成功的经历,提高孩子对生活的掌握感,找回自信。
所有这些擅长的事情,不仅让人收获赞美和好心情,更重要的是,可以获得成就感和对生活的掌控感,心态也会变得积极起来。
● 调节预期值,适当地降低预期
如果某件事,已经让你产生了深深的无力感和无助感,内心很想要逃避,但是现实又让你必须面对。这时,你需要重新调节自己的预期值,适当地降低预期,告诉自己,完成大于完美,只要尽力了,做得不好也没关系。
孩子的成绩久久没有提高,作为父母,不仅需要自己主动降低自己的预期值,也要帮助孩子降低他的预期值。要求过高,只会导致新一轮的失败。而每一个小小的进步,积累起来也会变成大大的进步。
战胜习得性无助,做乐观自信的自己。成功的钥匙,就在你的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