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特别关心自己是从哪里来的?这种好奇心如果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胡思乱想,甚至产生恐惧感。家长应当明确告诉他:“你是爸爸妈妈亲生的。而且,其他小朋友也是爸爸妈妈亲生的。”
【引子】
每位3岁以上的幼儿都喜欢问爸爸妈妈:“我从哪里来?”不但如此,其实这也是所有年龄段的孩子都关心的一个话题,而且还不止关心一次。
人类对已知世界永远不会感到满足。这是人的天性。正因为如此才会对未知世界不断探索,才会有一代又一代人去航海,一次又一次去遨游太空,一遍又一遍解读人类自身。
尤其是婴幼儿。他们面对的是完全陌生的世界,对一切都感到好奇,探索兴趣又处于最旺的时期。几个因素一综合,他们就把搞清“我从哪里来”当作最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向家长提出这个问题,一代又一代的家长回答这个问题时吞吞吐吐:有说是从医院抱来的;有说是从大街上捡来的;有说是妈妈像老母鸡下蛋一样咯咯咯生下来的;还有的说,是把妈妈的肚子像西瓜一样剖开来,把孩子从里面取出来的。弄得孩子非要妈妈脱下衣服,看肚皮上有没有刀痕不可。
这样的回答让孩子感到既紧张又好奇,心中充满了神秘感。结果引发孩子刨根究底:为什么你捡的是我,而不是××小朋友;为什么捡我的人是你,而不是××的爸爸妈妈;为什么你就捡我一个,不多捡几个,让我也有个哥哥妹妹?
面对这一连串的问题,这些家长显得黔驴技穷。有的说,你长大自然就知道了;有的说,你还小,这些问题小孩子不该问;有的甚至威胁说,我不告诉你,你不是个好孩子!
其实,婴幼儿的年龄尚小,家长如何直面和回答这个问题对他们的成长很有关系。因为这是他们认识自我的开始,也是了解人类进化过程的一个方面。回答时要根据他们的理解能力,尽量简明扼要。
因为婴幼儿并不具备成人的性概念,所以家长大可不必与他讨论性交问题。例如,你只要向他解释:“你是在妈妈身体里一个特别的地方生出来的。”至于这个地方如何特别,则不必多作解释。
【家长应该做到的】
“人的起源”是一个复杂、漫长的孕育过程,各年龄段的婴幼儿有着不同的好奇心,也有其不同的性探索取向。
知道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理解水平
临床心理学家安妮西班斯坦博士,通过对100多个对婴幼儿解释过孩子从哪里来的家庭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这样一个规律:
三四岁的孩子通常无法理解自己是从哪里来的;
四至七岁的孩子通常认为自己是大人“组装”、“制造”出来的;
八岁左右的孩子能够逐步认识到,自己并不是母亲一个人就能生育的,在这个过程中父亲也有一份功劳,并朦朦胧胧具有一些性交概念,但不知道性交是究竟在哪里进行的;
八至十岁的孩子在回答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提问时,开始出现困窘,因为他们已经知道自己是通过母亲怀孕生出来的,但是对如何性交、如何怀孕、如何生育的过程还是有些不明白;
十一二岁的孩子中,已经有相当一部分隐约知道精子和卵子相遇才能形成胚胎;
十二岁以上青春期的孩子,如果在此以前他们的父母已经向他解释过自己是从哪里来的,这时候则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否则,至此他们仍然搞不明白。这也是这些青春期的孩子最容易产生性困惑、性犯罪的主要原因。
告诉孩子人类进化的奥秘
有的孩子喜欢刨根究底,不但想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而且还想知道世界上的所有人是从哪里来的。这时候家长就应该具有一些相应知识,同样能对孩子解释这个问题。
在这方面,家长决不要以讹传讹,误导孩子。
例如,一位母亲告诉孩子说,最早的人是上帝用泥捏的。捏好之后上帝吹了一口仙气,人就活了。由于上帝造人用的是泥土,所以人世世代代洗澡怎么洗也洗不干净。
3岁的儿子听后恍然大悟,说:“我一直奇怪,我天天洗澡,身上还是脏,原来我是泥做的。以后再也不洗澡啦,反正洗不干净。”
母亲一听急了,知道自己犯了错误。于是连忙说,这是童话,不是真的。“那什么是真的?”儿子穷追不舍,母亲有口莫辩。
正确的做法是,家长按照以下脉络向孩子进行解释:
大约在20亿年前,经过漫长的变化,水和二氧化碳生成了有机物和最简单的生物细菌,接着就演化出蓝藻、绿藻类植物(这两种植物目前在水中仍然能看到,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它们释放出大量氧气,在大气层外围受太阳的高能辐射后转化为臭氧层。臭氧层就像一把巨大的保护伞,使得地球上的简单生物向更高级进化。
大约在6亿年前,地球上演化出了水母、珊瑚(这两种生物目前在我国都能看到)。
大约在4亿5千万年前,地球上演化出了三叶虫、鹦鹉螺。
大约在1亿5千万年前,由鱼石螈、原始龙演化的恐龙家族统治了整个地球。
大约在6500万年前,恐龙突然在地球上消失了,演化出了各种鸟类和哺乳类动物。
大约在1200万年前,演化出了猩猩、猿猴等灵长类动物。
大约在400万年前,拉玛猿演化成了南方古猿。
大约在65万年前,古猿进化成了爪哇人。
大约在50万年前,进化成了北京猿人。
大约在5万2千年前,现代人类起源于非洲,并开始向其他大陆迁移。
大约在3万至1万年前,进化成了克罗马侬人。
人是类人猿变的,经过了很多年。
很久很久以前,类人猿生活在树上,后来他们从树上下来住进了山洞。他们一开始吃生的食物,后来发现了火,开始吃熟的了。
他们本来是用四肢行走的,因为要用手做很多事情,所以走路的任务就慢慢交给了两条腿,手就专门干活了。
再后来发明了房子,猿就从山洞里走了出来,变成了人。
对孩子说,“你长大了,你自己来”
告诉孩子,他正在茁壮成长过程中,并时时提醒孩子:“你长大了,你自己来!”以此慢慢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
家长应当知道,自己花费很多心血教婴幼儿慢慢用汤匙、筷子吃东西,教他们穿衣服、扣扣子、系鞋带,教他们喝牛奶、梳头发、擤鼻涕,教他们学走路、踩高跷、溜滑梯,其目的都是为了在孩子“进一步”的同时,家长渐渐地“退一步”,直至他们完全独立。
例如,妈妈在给孩子穿衣时,就可以只给他扣上一两粒最难扣的钮扣,然后告诉他:“你已经长大了,自己扣钮扣吧?”这时候的孩子很可能就会高高兴兴地完成任务。
遇到扣了几次钮扣都扣不进去时,孩子也许会发脾气。这时候妈妈可以佯装说,“扣钮扣太烦了,我们不如把它剪掉吧?”
如果孩子高兴得拍手叫好,这时候你可以进一步启发他说:“可是,如果衣服没有了钮扣,我们的身体会受凉的,哪怎么办呢?”
孩子必定会比你着急,这时候妈妈就不失时机地告诉他,“还是我来教你怎样扣钮扣吧。”
通过这样的几个回合,孩子就会慢慢增强动手能力,并从中体味到自己真的在不断长大之中。
回答时不让孩子有神秘感
“妈妈,我到底是从哪里来的?××说,他是妈妈捡来的。”
家长应当明白:这时候的孩子内心特别恐惧“捡来的”结果。所以应当明白无误地告诉孩子:“你是爸爸妈妈亲生的。而且,其他小朋友也是爸爸妈妈亲生的。”
除此以外还应当强调:每个小孩都是爸爸妈妈结婚后在妈妈肚子里长成的,在妈妈肚子里还呆过10个月呢。
孩子对这10个月的经历肯定“不记得”了。如果问题到此为止,家长的解释就可以暂时告一段落。如果孩子继续发问,就应当做到有问必答,决不“贪污”,不给他们留下神秘感。
得到这样明确的回答,孩子必定感到踏实、舒坦,自信心大大增强,同时也会增进母(父)子之间的感情。
孩子通常总以为自己是母亲生的,不知道父亲在其中起什么作用。有的甚至还要把父亲当作“第三者”赶出家门。
下面是一份母亲回答孩子提问的“标准答案”,仅供参考。
子:“××的爸爸妈妈为什么要撒谎,说他是捡来的呢?”
母:“因为你们还小,生孩子的事情对你们说不清楚。”
子:“不嘛,我就是要搞清楚嘛!”
母:“最早的时候你还小,小到眼睛看不见,只是一个细胞,叫受精卵。后来这个细胞慢慢变成2个、4个、8个……变成胚胎,然后长出头、颈、身体、四肢,形成胎儿,住在妈妈肚子里一个叫子宫的地方。你在那里住了10个月,后来长大了住不下了,你就出来啦。”
子:“妈妈,你生我的时候,是不是像我家的那只猫一样呀?”
母:“对呀。许多动物都是这样生小孩的。直接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叫胎生;像小鸡、小鸟这样由蛋孵出来的,叫卵生。”
子:“那我会生小孩吗?”
母:“当然会。不过你现在还小,还没有这种细胞。”
子:“那我什么时候才有这种细胞呢?”
母:“这样呀,你就要多吃饭、不挑食,锻炼身体,快快长大。”(趁机对孩子提出养成良好饮食习惯的要求)
子:“那爸爸和我什么关系呢?你不和他结婚,就不能生我吗?”
母:“你最初是那个细胞的时候,这个细胞有妈妈的一半,也有爸爸的一半,这样才能变成一个完整的受精卵,才会长成一个人。”
子:“爸爸的那一半,是怎么给你的呢?”
母:“爸爸和你一样,有一个小鸡鸡,他就是用那个小鸡鸡把细胞放到妈妈肚子里去的。所以你不要随便把小鸡鸡拿出来玩,不许别人侵犯你的身体,而且要天天洗澡。”
(如果是女孩子,就应当告诉她:“爸爸有一个鸡鸡,他就是用那个小鸡鸡把细胞放到妈妈肚子里去的。所以你在和男孩子一起玩的时候,要注意分寸,因为男人和女人是不一样的。)
子:“爸爸为什么舍得把他的那一半给你,而不是给×阿姨呢?”
母:“爸爸和妈妈结婚后,就成了最亲爱的人,爸爸才舍得把这一半给妈妈。你长大了,应当孝敬爸爸妈妈两个人呵!”
子:“妈妈,我知道了。我真是你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不是捡来的,我更爱你了!”
通过实例证明孩子的成长过程
每个孩子出生时都有出生证、手足印、照片、胎毛笔等资料。爸爸妈妈的结婚证肯定还挂在墙上,妈妈怀孕时所穿过的孕妇装恐怕还保存在橱柜里,有的妈妈还有孕妇照甚至孕妇写真呢。
在对孩子讲解他的出生过程时,可以配合这些实物、图片介绍加深印象,引导孩子认识生命来之不易。
如果孩子情绪高昂,家长还可以在孩子的肚皮上绑一只枕头或书包,让他亲身体会怀孕的妈妈干活、走路是如何艰难。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多少会懂得一些父母的养育之恩,从而培养起孩子热爱父母、珍爱生命的情感,同时他们也能更好地体会到自己成长的喜悦。
【经验谈】
1.婴幼儿的好奇心如果在家长这里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付出百倍努力从非正常渠道获得,脑子里经常胡思乱想,甚至产生恐惧感。
2.孩子的提问,实际上正是家长对他们进行性启蒙的好时机。
3.6岁以下的婴幼儿基本上没有性概念,家长不必对他们正儿八经地进行性教育。
4.家长回答问题时应该简明扼要,光明磊落,决不闪烁其词。